重大违法退市

搜索文档
*ST高鸿、*ST天茂,传出两大退市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6:36
退市动态 - *ST高鸿因涉嫌重大违法退市被深交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 [1] - *ST天茂选择主动退市,拟转入退市板块转让 [1][5] - *ST高鸿因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被罚1.35亿元,董事长付景林被罚750万元并市场禁入十年 [5] - *ST天茂给予股东现金选择权1.60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1.45元溢价0.15元 [5] 退市数据与趋势 - 2025年初以来摘牌退市公司达23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10家 [2] - 主动退市公司增至5家,包括*ST天茂、玉龙股份、中航产融、中国重工、海通证券 [2][15] - 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后,2022年退市公司43家(财务类41家),2023年财务类21家/交易类20家,2024年达55家(交易类41家) [9] - 2025年已官宣退市30家,重大违法10家、交易类9家、财务类9家、规范类1家、主动退市5家 [10] 退市制度演变 - 1994年《公司法》首次明确退市程序,2004年"国九条"推动执行 [8] - 2012年新增面值退市(股价<1元)和净资产为负指标 [8] - 2014年确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但5年内仅3家 [8] - 2020年改革取消单一净利润指标,新增市值<3亿元标准,简化退市程序 [9] - 2024年新"国九条"完善退市制度,强化重大违法退市 [2][9] 主动退市案例 - 中国重工被中国船舶吸收合并,现金选择权4.03元/股 [15] - 海通证券被国泰君安吸收合并,合并后更名为国泰海通 [15] - 玉龙股份因经营恶化摘牌,现金选择权13.2元/股 [16] - 中航产融因无法披露财报主动退市 [16]
上市公司严监管新信号!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8:56
上市公司退市监管趋势 - 锦州港将于7月25日退市摘牌 成为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案例之一 [1] - 2025年初以来因重大违法进入退市程序的上市公司已达9家 包括卓朗科技 普利制药 广道数字等 [1][8] - 2024年新"国九条"和退市新规过渡期结束推动劣质公司强制退市数量显著增加 [1][7] 刑事处罚力度升级 - 2025年初以来涉及刑事处罚的上市公司和退市公司达十余家 包括金通灵 起步股份 锦州港等 [2][4] - 上市公司造假首恶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判刑案例增多 如东方时尚实控人徐雄被判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罚金1.7亿元 [6] - 瑞斯康达成为"专网通信案"首例刑事追责案例 董事长李月杰被刑事拘留 [4] 三罚联动机制 - 行政 民事 刑事"三罚联动"成为严重违法违规上市公司的监管新标准 [3][7] - 金通灵案例展示完整处罚链条:2024年1月行政处罚570万元 12月民事处罚 2025年刑事起诉 [4] - 监管部门加速构建"行刑衔接 高压震慑"执法体系 强化行政调查与刑事移送机制 [6] 第三方追责新动向 - 越博动力案首次对两名配合造假的第三方个人分别罚款200万元和30万元 [2][11] - 证监会联合多部委制定文件 明确打击配合造假方的工作内容 [11] - 第三方主体配合上市公司造假形成利益链 成为监管严查重点 [11] 投资者保护措施 - 美尚生态 东旭光电等案例显示民事赔偿机制在立案调查阶段即启动 [12] - 先行赔付和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为投资者维权提供保障 *ST广道保荐机构已声明先行赔付 [13]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文支持运用先行赔付等制度工具 [13] 退市标准执行细节 - 2014-2019年仅3家公司因重大违法退市 2020年改革后康得新 斯太尔等案例增加 2025年已达9家 [8] - 未达重大违法量化标准的公司给予ST警示和整改机会 [9] - 触及多个退市指标时以最快退市指标为准执行 [7]
凉凉!*ST苏吴被强制退市,17亿造假案细节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4 23:48
核心观点 - *ST苏吴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违规资金占用最高达96.09%及隐瞒实控人变更三大问题被强制退市,或成为2025年第九家重大违法退市公司 [1][3][5] - 2025年退市新规过渡期结束,监管层严抓财务造假退市,已有8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进入退市程序 [16][17][18] - *ST苏吴股价2025年初以来缩水75%,总市值跌至16.38亿元,退市已成定局 [1][3] 财务造假详情 - 2020-2023年通过三家子公司与关联公司开展无商业实质贸易,虚增利润总额0.76亿元,虚增营收17.72亿元、成本16.95亿元 [6] - 利润虚增比例:2021年最高达51.65%,2022年26.42%,2023年29.81%,超四分之一利润为造假 [6] - 审计机构中汇所、中兴财光华所连续四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直至2025年才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8][9] 资金占用问题 - 2020-2023年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余额从1.27亿元增至16.93亿元,占净资产比例从6.88%飙升至96.09% [8] - 截至2024年报仍有7.69亿元违规资金未归还,信披全程隐瞒该事项 [8] 实控人变更隐瞒 - 2018年实控人变更为董事长钱群山但未在2018-2023年年报中披露 [11] - 公司及责任人合计被罚3050万元,钱群山个人被罚1500万元并市场禁入10年 [11] 公司经营状况 - 1999年上市的老牌企业,主营业务医药和房地产连续6年扣非净利润亏损 [14] - 2024年靠医美产品AestheFill艾塑菲短暂扭亏,但2025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再亏0.74亿元 [14] - 子公司涉及骗取出口退税2.42亿元、非法获利1600万元,多次因生产劣药、行贿等被罚 [14][15] 监管动态 - 2025年退市新规新增"连续三年造假即退市"条款,降低造假金额比例门槛 [17] - *ST锦港等案例显示资金占用超55亿元、利润虚增65.96%等行为均被快速处理 [18] - 投资者保护机制同步强化,已对*ST苏吴启动民事赔偿诉讼 [19]
600200凉凉!17亿造假案细节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4 21:45
*ST苏吴财务造假及退市事件 - 公司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违规资金占用最高达96.09%被强制退市,或成为2025年第九家重大违法退市公司 [1] - 2025年初以来股价缩水75%,7月14日每股2.3元,总市值16.38亿元 [1] - 公司存在三大问题:连续4年财务造假、违规资金占用、隐瞒实控人变更 [3][5] 财务造假细节 - 2020-2023年通过关联公司无商业实质贸易虚增利润总额0.76亿元,虚增营收17.72亿元、成本16.95亿元 [6] - 利润虚增比例:2021年最高达51.65%,2022年26.42%,2023年29.81% [6] - 2021-2023年超四分之一利润为造假产生 [6] 资金占用情况 - 2020-2023年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余额从1.27亿元增至16.93亿元 [7] - 占净资产比例从6.88%升至96.09%,2023年超96%净资产被"掏空" [7][8] - 截至2024年报仍有7.69亿元违规资金未归还 [8] 信息披露违规 - 2018年实控人变更未在年报中披露,隐瞒长达6年 [9] - 持续督导机构东吴证券、中山证券及审计机构均未对问题提出异议 [8] - 2024年审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8] 公司经营状况 - 1999年上市的老牌企业,主营业务为医药和房地产 [11] - 2018-2023年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亏损 [11] - 2024年靠医美产品AestheFill艾塑菲扭亏,但2025年一季度再亏0.74亿元 [11] 子公司违法违规 - 全资子公司江苏吴中进出口涉嫌协助骗取出口退税2.42亿元 [11] - 子公司响水恒利达曾因行贿罪被罚,苏州制药厂因劣质药被罚974.02万元 [12] 退市新规影响 - 2025年退市新规过渡期结束,财务造假退市标准分为三档 [14] - 新规增加"连续三年造假即退市"要求,降低金额和比例标准 [14] - 2025年已有8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进入退市程序 [14] 投资者保护 - 投资者已对*ST苏吴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15] - 最高法与证监会联合发文支持先行赔付等投资者赔偿机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