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改革
搜索文档
证券日报:退市制度改革成效显现,“应退尽退”成共识
搜狐财经· 2025-11-12 07:07
被证监会认定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一个月后,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元成")又锁定 了交易类退市。11月10日晚间,ST元成发布公告称,截至当日收盘,该公司股票收盘总市值已连续20 个交易日均低于5亿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除了*ST元成,今年以来,还有2家公司情况类似,目前 均以交易类退市程序摘牌退市。在市场人士看来,这表明退市制度改革成效显现,"应退尽退"已成为市 场共识,投资者"用脚投票"则进一步加速了A股市场的优胜劣汰。问题公司加速出清,不仅有助于保护 投资者权益,也强化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
退市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应退尽退”成共识
证券日报· 2025-11-12 00:05
*ST元成退市案例 - 公司因股票收盘总市值连续20个交易日均低于5亿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收到上交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1] - 此前公司已被证监会认定涉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因连续三年财务造假被罚款3745.46万元,5名责任人员被合计罚款4200万元 [2] - 自10月13日至11月10日,公司股价连续21个跌停板,跌幅超过60%,并最终触及主板市值类退市指标 [2] 退市制度市场化成效 - 今年以来已有东方集团、*ST高鸿等公司因财务造假被通报后,股价快速走低并在2-3个月内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并摘牌 [2] - 投资者更关注企业基本面,对存在重大违法或持续亏损企业不再盲目炒作,市场定价趋于理性 [3] -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零容忍”叠加严格执行退市制度,问题公司正加速出清 [3] 多元退市格局形成 - 截至11月11日,今年以来已有28家公司摘牌退市,其中10家为交易类退市,9家为财务类退市,5家为主动退市,3家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1家为规范类退市 [4] - 多家公司同时触及两类退市指标,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交易类退市”,打破以往退市集中于交易类、财务类的格局 [4] - 退市标准从严,多类退市指标并行,提高了市场出清效率,避免出现“僵而不退”现象 [5] 退市投资者保护机制 - 监管部门不断健全退市投资者制度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和证监会发布指导意见,允许投资者因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造成损失时依法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6] - 从年内退市公司看,3家主动退市公司提供了现金选择权,多起公司虚假陈述案件已进入司法审判程序 [7] - 未来可进一步完善证券法配套规则,将控股股东、实控人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下的回购、赔付责任上升为法定义务 [7]
资本市场“十四五”改革回顾与“十五五”前景展望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05:03
资本市场“十四五”时期系统性重塑 - 资本市场在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多层次市场体系优化和双向开放推进的基础上实现规模与质量双重跃升 [1] - 资本市场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在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均衡发展和制度生态完善三大维度实现系统性重塑 [1] 融资端改革与直接融资发展 -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规模达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31.6%较“十三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 [2] - 新“国九条”实施后IPO市场向质量提升转变2023年8月至2025年8月期间三大交易所主动撤回IPO申请企业约560家 [2] - 电子行业实现股权融资59家次融资规模达691.87亿元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汽车、医药等科技行业获有力支持 [2] - A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达1.67万亿元日均总市值换手率提升至4.10%市场定价效率和资源配置功能持续优化 [3] 投资端改革与市场表现 -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为不同阶段创新企业提供全面上市服务 [4] - 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深证成指、恒生指数、上证指数分别上涨61.87%、45.38%和39.58%领跑全球 [4] - 北证50、科创50、创业板指同期涨幅分别达160.04%、110.17%和101.16%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行业涨幅居前 [4] - “十四五”期间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降至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市场韧性明显提升 [5] 制度改革与市场生态完善 - “十四五”期间共有207家公司平稳退市退市率从2019年0.28%提升至2024年0.97%常态化退市机制完善 [6] - “并购六条”发布后市场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6] - 近五年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向投资者派发10.6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超八成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 [7] - 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流出态势 [7] “十五五”期间资本市场功能展望 - 资本市场将着力提升融资效率构建完善股权投资体系引导资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9] - 推动科创债、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融资工具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 [9] - 实施严格多元化退市制度推动并购重组提升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与资源配置效率 [10] - 加大社保、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规模倡导各类投资机构“长钱长投”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 [10] - 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协同与执法力度推动境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 [11]
*ST元成财务造假期间三年三换会计师 审计意见均为“标准无保留” 资本市场“看门人”失守是否应担责?
新浪证券· 2025-10-11 11:17
案件核心概述 - 证监会严肃查处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ST元成)严重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案件,拟对公司及责任人处以高额罚款,并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 - 案件涉及公司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的系统性财务造假,以及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欺诈发行行为 [1][2] 财务造假具体手段与规模 - 通过虚增“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相关项目的劳务和机械成本、虚增产值等方式操纵利润,累计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5046.02万元 [2] - 2020年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绝对值比例高达36.6% [2] - 2022年因未根据项目结算审定单调整账目,虚增营业收入1416.14万元,虚增利润总额1345.33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绝对值的24.6% [2] 欺诈发行行为 - 在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2.85亿元的文件中,引用了包含虚假数据的越龙山项目财务信息,导致发行文件存在重大虚假内容,构成欺诈发行 [2] 中介机构责任问题 - 在连续三年财务造假期间,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及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均对年度报告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1][2] - 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职业怀疑态度受到质疑,可能在收入确认、成本审计等关键环节存在重大疏漏 [3] - 海通证券作为2022年非公开发行的保荐机构,未能发现并披露发行文件引用的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未能履行核查职责 [1][3] 监管趋势与市场影响 - 该案是监管“长牙带刺”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坚决态度 [4] - 2024年以来,因财务造假实质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公司已达13家,创历史新高 [4] - 监管层正在构建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的追责体系,紧盯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并严厉打击配合造假的第三方 [4] - 根据2024年落地的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对于2020年以来连续3年及以上财务造假的公司从严适用退市新规,*ST元成因此触及退市红线 [4]
警报!年内已有25家A股公司退市
深圳商报· 2025-10-10 01:16
退市公司概况 - 截至9月底,年内已有25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 [2] - 退市类型包括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主动退市及吸收合并 [2] - 年内有3家公司选择主动退市,分别为*ST天茂、中航产融和玉龙股份 [2] - 有2家公司因吸收合并退市,分别为海通证券(被国泰君安证券吸收合并)和中国重工(被中国船舶吸收合并) [2] 交易类退市情况 - 交易类退市较为普遍,股价持续低于面值为主要导火索 [2] - 4月30日,*ST旭蓝、*ST嘉寓、*ST东方、*ST富润4家公司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而被摘牌 [2]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 部分公司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例如锦州港、卓朗科技、普利制药 [4] - 自去年退市新规出台至今年8月底,证监会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5] 退市监管与处罚 - 监管层强调"退市不免责",对已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4] - 内蒙古证监局拟对已退市的亿利洁能及其控股股东、29名责任人处以3.75亿元罚款 [4] - 辽宁证监局对锦州港及11名高管合计罚款3860万元 [4] 退市制度影响与趋势 - 新"国九条"提出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的常态化退市格局 [3] - 过去5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加,从2020年的16家增至2024年的55家 [5] - 退市压力倒逼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聚焦主业 [5] - 对投资者而言,短期需承受股价暴跌损失,但长期有利于市场环境净化和价值投资理念形成 [5]
30股收盘价低于2元 A股低价股同比大降近七成
北京商报· 2025-10-09 22:13
A股低价股市场概况 - 截至10月9日收盘,A股市场收盘价低于2元的股票仅剩30只,较去年同期的近百只数量大幅下降近七成 [1][2] - 30只低价股中,*ST苏吴股价最低,报1元/股,当日成交金额约4553万元 [2] - 30只低价股均为主板上市企业,其中ST股和*ST股共计13只,占比超四成 [2] 低价股行业分布 - 按申万一级行业划分,房地产行业低价股数量最多,共8只 [4] - 建筑装饰行业有4只低价股,钢铁行业有3只低价股 [4] - 交通运输、医药生物、商贸零售、基础化工行业分别有2只低价股,煤炭、建筑材料、环保等行业则各有1只低价股 [4] 低价股财务表现 - 30只低价股中,上半年共计22股净利亏损,占比超七成 [1][4] - *ST金科上半年亏损额最高,归属净利润约为-75.23亿元,营业收入约23.63亿元,同比下降85.28% [4] - 绿地控股、荣盛发展、北辰实业、金隅集团4股上半年亏损额也超过10亿元 [4] 低价股市值特征 - 30只低价股中,总市值低于100亿元的股票有19只,占比63.33% [5] - *ST元成和*ST苏吴总市值均低于10亿元,分别约为5.6亿元和7.11亿元 [5] 盈利低价股个案分析:永泰能源 - 在30只低价股中,仅有8股上半年净利为正,永泰能源是其中净利降幅最大的个股 [6] - 永泰能源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06.76亿元,同比下降26.44%,实现归属净利润约1.26亿元,同比下降89.41% [6] - 业绩变动主要受煤炭业务焦煤产品市场价格下行及电力业务发电量临时下降影响 [7] - 公司股价自2024年12月11日至2025年10月9日连续199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2元/股,10月9日收于1.7元/股,当日上涨4.29% [7] 市场影响与专家观点 - 低价股数量大幅减少被视为市场上涨的自然结果,也是退市制度与注册制改革深化下的垃圾股出清 [2] - 低价股数量减少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质量,增强市场稳定性和吸引力,使市场估值更加合理 [3]
吴清:严格出清“害群之马”“空壳僵尸”,十四五”时期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搜狐财经· 2025-09-22 22:14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 - 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双轮驱动,两次修订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系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推进独立董事制度改革 [3] - 上市公司运作更加规范、透明,扶优限劣,支持和引导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3] 并购重组与产业整合 -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一般性资产重组数量更多 [3] - 并购重组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3] 退市制度改革与市场出清 - 扎实开展两轮退市制度改革,拓宽多元退出渠道 [3] - 严格出清“害群之马”和“空壳僵尸”,“十四五”时期共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3]
资本市场改革下一步怎么走?这场发布会勾勒百万亿市场新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1:41
资本市场“十四五”期间核心成就 - 市场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多层次股权市场结构日趋合理 [2][4] - 近五年股债融资总额达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31.6% [2][5] - 科技企业市值占比超四分之一,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18家增至24家 [2][5] 市场体系与制度建设 - “四梁八柱”式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新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等重要法规相继实施 [4] - 成功设立北交所,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全市场期货和期权品种达157个 [2][4][5] - 新“国九条”及60余项配套规则推出,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得到重构 [4] 开放水平与“朋友圈”扩大 - 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企业境外上市达269家 [1][2][8] - 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达907家,持股规模9493亿元 [8] - 境内企业在伦敦、瑞士交易所上市达23家,沪伦通拓展至瑞士、德国市场 [9][10] 上市公司质量与监管 - 上市公司分红回购规模达10.6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超八成,今年已分红超2万亿元 [2][14] - 严打财务造假,罚没金额414亿元,对130名财务造假责任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5][13][14] - 1568家上市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前八个月披露资产重组1234单,重大资产重组增长150% [14] 退市制度改革与风险防控 - 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达178家,超过改革前两倍,2025年实质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指标公司达12家 [15] - 秉持“退市不免责”原则,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规行为,清收占用资金80亿元 [15][16] - 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降至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市场韧性增强 [5] 未来发展路线图 - 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适配性,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制度改革以支持创新企业 [19] - 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强化长周期考核,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度 [19][20] -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强化“关键少数”责任,完善精准有效监管 [20]
证监会主席吴清:“十四五”期间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中国经营报· 2025-09-22 18:36
退市制度改革与执行 - 中国证监会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了两轮退市制度改革 [1] - 改革措施包括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并严格出清“害群之马”和“空壳僵尸”公司 [1] - “十四五”时期共有207家公司实现平稳退市 [1]
证监会主席吴清: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16:06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 股票发行注册制由试点到全面推开并逐步走深走实 [1] - 科创板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改革举措 [1] - 已有3家未盈利科技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迎来首单受理 [1] 服务新质生产力举措 - 证监会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 [1] - 举措聚焦在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畅通募投管退循环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 [1] -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有力支持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1] 退市制度改革 - 证监会扎实开展两轮退市制度改革,拓宽多元退出渠道 [1] - 严格出清"害群之马"和"空壳僵尸"企业 [1] - "十四五"时期共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1]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1] -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 [1] - 共有269家中国企业实现境外上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