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市制度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一夜之间,两家公司将告别A股,证监会释放重要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20:23
退市动态 - *ST高鸿因涉嫌重大违法退市被深交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涉及1.35亿元罚款及9名高管被罚75万-750万元[1][4][5] - *ST天茂选择主动退市,拟以1.60元/股回购股份(较停牌价溢价10.3%),系年内第5家主动退市公司[1][4][14] - 2025年初至8月8日累计退市公司达23家(含流程中30家),其中重大违法退市10家、主动退市5家[1][9][11] 退市制度改革 - 2020年退市新规取消单一净利润指标,新增"扣非净利+营收<1亿"组合指标及市值<3亿元等标准[8] - 2024年新"国九条"强化退市执行,过渡期至2025年结束,重点打击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2][8][12] - 重大违法退市数量从2014-2019年仅3家增至2025年10家,体现监管"出清害群之马"决心[7][11][12] 退市类型演变 - 主动退市案例包括:中国重工/海通证券(吸收合并)、*ST天茂/玉龙股份/中航产融(经营恶化)[14][16] - 2025年退市结构:重大违法10家、交易类9家、财务类9家、规范类1家、主动退市5家[9] - 现金选择权机制覆盖所有主动退市案例,如中国重工4.03元/股、玉龙股份13.2元/股[14][16] 历史数据对比 - 2020年新规后退市数量显著增长:2022年43家(财务类41家)、2023年41家、2024年55家[8][9] - 交易类退市主导2024年(41家),重大违法退市成为2025年监管重点[8][11] - 1994年《公司法》确立退市程序,2014年首例重大违法退市(*ST博元),2020年改革后退市常态化[7][8]
一夜之间,两家公司将告别A股,证监会释放重要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20:14
记者丨崔文静 编辑丨巫燕玲 视频剪辑丨许婷婷 退市公司即将再添两员! 8月8日晚间,上市公司*ST高鸿、*ST天茂发布退市消息——*ST高鸿因涉嫌触及重大违法退 市,被深交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已经四次发布退市风险警示提示公告的*ST天茂,则选择主 动退市。 两家公司官宣退市背后,暗藏多重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有二个: 一方面,当前证监会重点严抓的重大违法退市,年内退市数量显著增加。 截至8月8日,2025年初以来摘牌退市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3家。若将进入退市整理期的上市 公司计算在内,年内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已达10家。 另一方面,退市类型多元化,选择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 年内已有*ST天茂、玉龙股 份、中航产融、中国重工、海通证券5家上市公司主动退市。 而从主动退市原因来看,既有远未触及退市指标的吸收合并类型,比如中国重工、海通证券; 也有徘徊在退市边缘,如若不主动退市可能会被强制退市的,比如*ST天茂。 拉长时间线来看,我国最新一轮大力度退市制度改革自2020年开始,上市公司退市数量自此显 著增加。2024年新"国九条"及其配套措施的出台,使得退市制度在2020年修订基础上迎来调 整与完善,开启退市 ...
*ST高鸿、*ST天茂,传出两大退市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6:36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退市公司即将再添两员! 8月8日晚间,上市公司*ST高鸿、*ST天茂发布退市消息——*ST高鸿因涉嫌触及重大违法退市,被深交 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已经四次发布退市风险警示提示公告的*ST天茂,则选择主动退市。 两家公司官宣退市背后,暗藏多重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有二个: 一方面,当前证监会重点严抓的重大违法退市,年内退市数量显著增加。 截至8月8日,2025年初以来摘牌退市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3家。若将进入退市整理期的上市公司计算在 内,年内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已达10家。 另一方面,退市类型多元化,选择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年内已有*ST天茂、玉龙股份、中航 产融、中国重工、海通证券5家上市公司主动退市。 而从主动退市原因来看,既有远未触及退市指标的吸收合并类型,比如中国重工、海通证券;也有徘徊 在退市边缘,如若不主动退市可能会被强制退市的,比如*ST天茂。 *ST高鸿则是被动退市,其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笔记本电脑"空转""走单"业务,存在严重财务造假与 欺诈发行,受到高达1.6亿元的行政罚款。其中,上市公司*ST高鸿被罚1.35亿元,9名涉事董监高被罚 75万 ...
节奏加快!年内23家公司退市
经济网· 2025-08-08 11:33
"A股市场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稳定、规范、可预期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 来,需要在严格执行、完善投资者保护、消除"壳价值"预期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退市机制,推动 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今年截至8月7日,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其中,交易型退市(如股价 低于面值)的有8家,规范型退市的有7家,有3家企业为主动型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和财务型退市 的分别有3家、2家。 2025年以来,因触及重大违法类、交易类、财务类或规范类强制退市标准,类似上述的风险提示公告频 现。在监管明确应退尽退的严格政策导向下,A股"出清"速度持续加快。在刚刚过去的7月,便有9家企 业相继退市,与此同时,还有近百家企业被实施退市风险预警。 交易型退市成主因 拉长时间看,1999年以来,共计312家企业从A股退市。其中,2019年年初至今,退市企业数量为212 家,超过了前20年退市企业家数总和的两倍以上。 其中,2019年以前,有四成退市企业为主动型退市,如吸收合并、证券置换等;约三成为财务型退市, 如连续亏损四年;还有不到三成为规范型和交易型退市,如未要求如期披露定期报告、私有 ...
退市前,两位副总裁被逮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6 07:46
锦州港违法违规事件 - 公司两位副总裁宁鸿鹏、曹成因犯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决定逮捕 [3] - 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此前已被锦州市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3] - 公司已自6月3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5年7月18日 [1][12] 锦州港存在的三大问题 - 未按时披露2024年半年报:法定截止日期为8月31日,实际10月31日收盘后才披露 [5] - 2022-2024年一季度财务造假:通过虚假贸易及跨期确认收入虚增利润,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22.46%),2023年6808.78万元(占65.96%),2024年一季度1537.75万元(占62.05%) [6] - 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2022-2024年未披露资金占用发生额分别为32.18亿元(占净资产47.63%)、55.71亿元(占81.41%)、49.91亿元;2023-2024年为关联方提供担保合计29.8亿元 [7] 处罚情况 - 公司及11名高管被合计罚款386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2000万元 [2][7] - 2025年以来已有8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进入退市程序 [12] 监管趋势 - 证监会加大对财务造假惩处力度,高比例、持续性严重财务造假是当前严查重点 [2] - 2024年6月建立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 [16][17] - 202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文强调投资者保护,支持先行赔付等制度 [17] - 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后,康得新、斯太尔等造假公司相继被摘牌,2025年8家公司因造假退市显示监管决心 [14]
A股市场“新陈代谢”加速:年内50家公司首发上市,近150家被实施风险警示
华夏时报· 2025-06-25 07:33
A股市场"进退有序"态势 - 今年以来50家公司成功实现首发上市 合计募资约370亿元 较去年同期呈现增长 [2] - 年内13家公司退市 近150家上市公司被实施ST或*ST警示 退市机制常态化推进 [2][5] - 市场生态变化驱动因素包括退市制度完善 注册制改革深化 投资者行为转变 [6] IPO市场活跃表现 - 海阳科技登陆上证主板 主营尼龙6系列产品研发生产 形成完整产品体系 [3] - 影石创新科创板上市募资19.38亿元 2022-2024年营收从20.41亿元增至55.74亿元 净利润从4.07亿元增至9.95亿元 [3] - 华之杰上交所主板上市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0.19亿元 9.37亿元和12.30亿元 [4] 退市案例与监管动态 - *ST吉药因连续多年亏损被摘牌 2019年净亏损约18亿元 [5] - 中航产融主动撤回上市交易 业务涵盖融资租赁 信托 证券等多个领域 [5] - 国务院文件要求加大退市监管力度 包括严格退市标准 完善市值指标等 [7] 市场优化建议 - 优化IPO审核流程 提高效率 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审核 防止带病上市 [8] - 动态调整退市标准 加强执行力度 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9] 长期影响分析 -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支持效率 [6] - 倒逼上市公司强化合规经营 提升整体质量 [6] - 净化市场生态 增强投资者信心 [6]
深交所理事长沙雁:去年9月来深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同比增长214%
快讯· 2025-05-19 11:43
深交所并购重组改革成效 - 深交所实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改革 对合规经营公司采取快速审核机制并提高政策灵活性 [1] - 改革助力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 [1] - 2024年9月以来深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同比增长214% [1] 深交所退市制度改革 - 深化退市制度改革 强化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功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