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资产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探寻投资新图谱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举办金融与投资大湾区交流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8:25
会议概况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次亮相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并举办论坛[1] - 论坛主题为“2025中欧金融与投资大湾区交流会暨第九届中欧深圳论坛CLF50冬季会议”[1] - 会议将于11月19日13:30-17:00在深圳会展中心9号馆举办[3] 会议规模与背景 - 深圳金融博览会被描述为大湾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金融盛会[1] - 会议旨在汇聚行业远见,洞察经济周期变局下的价值投资图谱[1] - 背景是全球经济步入结构性重构阶段,传统增长范式面临挑战[1] 核心议题 - 核心研讨议题为“经济周期变局下的价值重塑与投资图谱”[1][3] - 会议将发布相关的年度研究报告[1] - 圆桌研讨将围绕“全球周期变局下的价值重塑与投资图谱”展开[3] 主要议程与参与方 - 议程包括报告发布、主旨演讲和圆桌研讨[1][2][3] - 将发布《欧洲区域经济研究报告2024-2025(欧盟卷)》[2] - 会议汇集10多位产学研界专家代表[1] - 主办方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3] - 承办方包括中欧深圳校区、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3] - 协办方有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中东欧基金等[3] 主要演讲与研讨嘉宾 - 会议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欣舸主持[1]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朱天将发表欢迎致辞[1] - 主旨演讲嘉宾包括芮萌教授、鲁政委、陆挺、但斌等业界权威[2] - 圆桌研讨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主持[3] - 圆桌嘉宾包括陈飞、夏春、陆永涛、鲁俊、苏东等[3]
腾易研究院发布中国购车家庭财富洞察报告之资产负债表 (2025版) :金融资产提升趋势助推中国车市高质量发展
搜狐网· 2025-10-20 20:33
中国购车家庭收支结构变化 - 2024年中国购车家庭可支配收入突破20万元,升至20.49万元,平均购车年龄突破40岁,中产占比突破45% [4] - 2024年购车家庭支出小幅降至14.09万元,主要因房贷利率从五六个点降至三四个点 [4] - 在收入提升与支出回落的共同作用下,2024年购车家庭收支结余快速升至6.4万元 [4] 房贷压力减轻对车市的影响 - 购车家庭还需偿还房贷的占比由2019年70%多降至2024年的56.46%,2022-2024年提前还清房贷的占比逼近20% [6] - 2021-2024年无购房需求用户占比突破10%,购车家庭房贷开支由7万多降至5万多,支出占比由50%多快速降至40%以内,2024年为36.27% [6] - 房贷压力降低释放了购车、旅游等消费潜力,车市有望成为扩大内需的桥头堡 [7] 养育子女开支成为车市新驱动力 - 2024年超64%购车家庭的养育子女开支占比超15%,该开支占总支出比例升至23.14%,仅次于房贷 [9] - 2024年购车家庭子女平均年龄14岁,户均拥孩数1.21个,二孩及以上占比高达33.49% [9] - 2025-2030年养育子女成本有望成为家庭第一开支,催生对车辆体验功能的更高要求,推动车市向品质化与精细化发展 [10] 自驾游消费重塑车市格局 - 疫情后家庭旅游消费快速活跃,2024年超35%购车家庭旅游支出超15%,占家庭总支出比例逼近13% [12] - 2024年国庆与春节长假近九成旅游家庭有自驾游经历,更适合家庭自驾的车型(如789系)正替代传统高端车型(如34C、56E) [13] - 2025-2030年自驾游有望成为中国车市第一购车诉求,三代同堂大家庭用车需求将加速释放 [13] 家庭资产结构优化与金融资产占比提升 - 2020-2024年中国购车家庭总资产由300多万元降至226万元,净资产由218万元降至164万元,主要因房地产泡沫被挤压 [21] - 家庭资产重心由房产转向金融资产,房产占比由2020年超70%降至2024年58.56%,金融资产占比由不足17%快速突破30%升至31.30% [23] - 2024年购车家庭过半收入为薪酬,金融理财收入仅占13.29%,2030年金融资产占比有望突破50%,更能释放消费激情助推车市高质量发展 [23][24] 小城车市机遇与共同富裕 - 2024年起小城车市销量占比快速反弹,2025上半年升至43.61% [27] - 家庭金融资产占比提升有利于资本流向小城,小城车市需要高性价比的高端化产品 [26][27] - 2025-2030年车企高端化战略需满足小城普通家庭对高性价比大车的需求,承担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使命 [31]
通过多元化配置实现长期资产增值
上海证券报· 2025-10-12 23:11
固收+产品定义与分类 - 产品以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为主要配置,同时增加少量权益资产如股票、可转债等以增强收益 [1] - 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实现稳健增值的策略 [1] - 依据权益仓位不同分为不同风险等级:权益仓位10%至20%为中波固收+,权益仓位不低于20%为高波固收+ [1] 宏观经济与行业展望 - 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经济周期偏弱,总量经济弹性不大 [1] - 科技、制造、创新药、出口、消费等行业长期存在发展空间 [1] - 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定金融资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1] - 部分成长性行业未来长期存在结构性行情 [1] 资产配置观点 - 金融资产配置是居民更为重要的资产配置途径 [1] - 无风险利率仍处于较低区间,短期内难以趋势性反弹 [1] - 票息类资产未来体现出票息偏低、波动不小的格局 [1] - 单一资产的配置难以长期获取稳健且较好的收益 [1] 产品管理策略 - 固收+产品需做到精细化管理,对控制波动和获取超额收益提出更高要求 [2] - 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策略稳定、风险收益匹配、不随意飘移的产品序列 [2] - 在单个产品的资产配置框架下,坚持在股票和债券资产中挑选胜率较高的个券和个股 [2] - 目标为长期实现稳健的复利效果 [2]
策略|牛市的再思考?
2025-08-18 23:10
行业与公司分析 **行业** * 行业为证券及资本市场分析 聚焦于私人部门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与权益市场风格演变[1] * 研究涉及宏观经济指标(PPI 房价扩散指数)与金融市场(债券 股票)的互动关系[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非银存款占比是反映私人部门金融资产配置倾向的关键指标 当前占比约为13% 历史高点曾达14% 表明仍有上升空间[1][4] * 当实体经济和地产回报率走弱(表现为PPI和房价扩散指数下行)时 私人部门资金更倾向于增加金融资产(债券或权益)配置 此趋势在2011-2015年等周期中得到验证[1][3][5] * 2024年非银存款占比上行始于债券市场牛市(债券利率跌破2020年4月低点) 随后因9月份后权益市场表现良好而延续[4] * 增量资金入市对股市有显著支撑作用 参考2014年历史 银证转账和新增开户数在下半年显著增加 推动上证指数突破多年高点[1][7][8] * 市场风格可能随增量资金入市而发生切换 当前亏损股和小盘股占优 若增量资金(如通过新发基金或直接入市)以陡峭斜率入市 可能重现2014年四季度风格 即绩优股 大盘股 低市盈率股票将占优[1][9] * 过去两个月市场已开始演绎风格切换趋势[2][9] **其他重要内容** * 政策环境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2024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强调防范重点领域风险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与包容性 对地产描述偏淡[1][6] * 需要密切关注场外散户及私人部门配置倾向于权益类资产的时点 若此倾向加强 则风格偏移(即原有有效因子失效)的可能性将上升[9][10]
我国资管行业具备较大扩容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资管行业整体发展 - 中国资管行业总规模突破15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形成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券商资管、私募等多条子赛道协同发展格局 [1] - 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逐渐成为行业主体 [1] 公募基金表现 - 2024年公募基金规模达43.43万亿元增速领跑全行业 [2] - 1.93万只基金中1.59万只实现正回报占比82.4%平均收益5.06% [2] - 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8.85%债券型4.49%混合型3.71%货币型1.71% [2] - 证监会推动费率改革改善产品净值收益 [2] 信托行业转型 - 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29.5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 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规模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55.61% [2] - 监管引导从非标融资向标准化标品业务转型优化投资者结构 [3] 银行理财动态 - 2025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存续产品4.06万只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9.41% [3] - 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范市场行为 [3] 居民资产配置 - 中国居民定期存款占比33.6%显著高于美国7.7%、日本16%、德国13.3% [5] - 2024年居民金融资产增量中定期存款占比36.1% [5] - 2024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居民占比13.6%环比增2个百分点 [6] - 居民偏爱投资方式前三位为理财产品43.2%、基金信托20.6%、股票17.5% [6] 行业竞争格局 - 资管机构需构建覆盖不同资产类别、多元策略和差异化需求的综合能力 [8] - 银行理财可依托母行渠道公募基金强化主动管理券商资管发挥全业务链协同 [10] - 金融科技成为变革核心变量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客户交互体验 [10] 产品创新方向 - 金融机构创新挂钩权益类理财产品丰富投资选择 [9] - 公募基金针对低风险客群发展"固收+"衍生品布局绿色债券、可转债主题基金 [9] - 细化权益敞口分层如低波动策略或量化增强组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