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险为本
icon
搜索文档
存取逾5万不查资金来源用途,反洗钱如何“动态平衡”
36氪· 2025-08-15 09:59
中国应抓住FATF新一轮评估契机,持续提升反洗钱工作水准与相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推 动中国反洗钱工作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令中国反洗钱监管全面迈向"风险为本"的精细化管 理时期。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规则迎来新一轮调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 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相比2022年三部门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下称 《管理办法》,已暂缓实施),《征求意见稿》删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 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相关规定。 这令一家股份制银行华东地区分行柜台员工陈娟稍微松了口气。 "尽管《管理办法》暂缓实施,但过去三年银行内部为了提升反洗钱工作水准,仍要求我们遇到用户一 次性存取大额资金(比如数十万元),需按照银行内部反洗钱工作要求,询问这笔资金来源或用 途。"她告诉记者。此举往往引发用户反感,甚至不少用户质疑银行在侵犯他们的个人隐私。 陈娟表示,《征求意见稿》的面世, ...
存取超5万或无需登记:反洗钱法规转向“风险为本”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18:12
反洗钱监管转型 - 有关部门推动反洗钱工作从"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型 "规则为本"重视既定规则和程序 对实质风险应变能力不足 无法满足复杂金融交易需求 [1][4] - 2021年央行反洗钱局副局长指出规则为本方法弊端明显 风险为本转型是必由之路 [4] 现金存取规则调整 - 新版《管理办法》删除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规定 2022版旧规因实践困难和观念争议暂缓施行 [2] - 存取现金属于"一次性金融服务" 但过去对尽职调查金额门槛存在争议 新版有望明确规范 [2] 差异化尽职调查要求 - 现金存取免尽职调查 但开立账户 现金汇款 现钞兑换等单笔5万元以上交易仍需调查 体现风险为本原则 [3] - 现金存取风险较小且易监管 其他涉及资金转移或转换的业务洗钱风险更大 需严格监管 [3] 风险为本监管细化 - 新版《管理办法》细化低风险客户简化措施 明确高风险用户强化调查条件 取代"一刀切"方式 [5] - 对证件过期的客户 新版允许采取合理限制措施 而非旧版强制中止业务 体现灵活性 [5] 国际接轨与评估 - 新版《管理办法》推动中国反洗钱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2019年评估将中国"风险为本监管"列为较低水平 [6] - 新版以风险为本重构监管框架 是应对2023年底第五轮国际评估的关键合规工具 [6]
金融领域反洗钱政策持续优化
证券日报· 2025-08-12 00:29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取消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1][2] - 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尽职调查、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受益所有人识别等细化操作指引 [2] - 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办理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等一次性金融服务(金额≥5万元人民币或等值1万美元外币)时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基本信息 [3] 监管导向与行业影响 - 监管模式转向"风险为本":强化高风险客户审查,简化低风险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 [2] - 推动银行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风控":需构建客户风险分级体系,对高风险客户实施强化尽职调查 [3] - 短期可能推高合规成本,但长期标准化流程将降低操作误差并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 [3] 反洗钱政策背景与趋势 - 政策制定基于三方面:落实《反洗钱法》、应对国际评估需求、提升金融机构尽职调查实效 [4] - 近期反洗钱政策密集出台:覆盖贵金属、宝石、社会组织等多领域,形成跨行业联防机制 [4] - 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合规能力提升,增强风险管理水平以夯实金融市场稳健性 [4] 行业应对建议 - 技术赋能:开发智能化交易监测系统降低人工成本 [5] - 分层管理:对高低风险客户差异化施策避免资源浪费 [5] - 人才培养:将合规培训纳入战略,培养复合型风控人才 [5]
超5万元现金存取或无需登记!反洗钱监管转向风险为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3:03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规则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1][2] - 取消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标志着反洗钱监管从"简单阈值"管理转向"风险为本"的精细化阶段 [2] 新规核心原则 - 确立"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风险状况采取差异化尽职调查措施,避免"一刀切" [3] - 低风险情形简化调查:允许对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采取简化措施,优化客户体验并降低合规成本 [4] - 高风险情形强化调查:对高风险客户、业务或交易要求更严格的尽职调查措施 [4] 5万元现金存取规则调整背景 - 2022年原规定要求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引发社会争议,支持者认为有助于打击洗钱,反对者认为增加繁琐性和隐私风险 [5][6] - 央行曾回应称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对多数客户影响有限 [6] - 原规定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此次《征求意见稿》正式取消该登记要求,但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5万元以上交易仍需登记客户基本信息 [6] 高风险领域强化监管措施 - 《征求意见稿》中"高风险"关键词出现频次较2022年版本翻倍(从3次增至6次),新增多项针对性条款 [7] - 禁止对涉嫌洗钱或恐怖融资的高风险客户采取简化调查措施 [7] - 对国际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关系人、来自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客户及交易实施强化尽职调查 [7] 行业影响与预期 - 新规与2025年1月施行的新《反洗钱法》相呼应,强调反洗钱措施与风险动态平衡,同时保护正常金融活动和隐私 [4] - 业界预期《征求意见稿》将在FATF第五轮互评估前正式落地,推动中国反洗钱监管进入精细化阶段 [7]
单笔存取超5万或无需再登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2:45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规则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 [1][3][4] - 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的仍需开展尽职调查,登记客户身份信息并留存证件复印件 [5] -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新规计划在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洗钱法》施行背景下落地 [3][8][16] 监管原则与调整方向 - 确立"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风险状况采取差异化尽职调查措施,避免"一刀切" [8] - 低风险情形简化调查: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可采取简化措施,如取消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登记要求 [8] - 高风险情形强化调查:对涉嫌洗钱、恐怖融资、国际组织高管关联交易及高风险国家/地区客户采取更严格措施 [16] 历史背景与争议 - 2022年原规定要求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引发社会热议,支持者认为必要,反对者担忧隐私侵犯 [11][12] - 央行曾回应称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仅占总量2%,对多数客户影响有限,但规定最终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 [12] 监管趋势与预期 - 《征求意见稿》中"高风险"关键词出现频次较2022年版本翻倍(6次 vs 3次),显示监管火力集中于真正高风险领域 [16] - 新规预计在FATF第五轮互评估前正式落地,推动中国反洗钱监管向精细化"风险为本"模式转型 [16]
单笔存取超5万或无需再登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2:39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规则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 [1][3][4] - 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5] 监管规则调整方向 - 低风险情形简化调查:允许金融机构对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采取简化尽职调查措施,优化客户体验并降低合规成本 [7] - 高风险情形强化调查:对高风险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采取更严格的尽职调查措施 [7] 反洗钱法修订背景 - 新规旨在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维护国家安全与金融秩序,遵循"风险为本"原则 [7] - 反洗钱法修订注重保护单位和个人正常的金融活动与隐私信息,确保反洗钱措施与洗钱风险相适应 [8] 5万元登记历史争议 - 2022年三部门曾规定个人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引发社会广泛争议 [9] - 当时统计显示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对多数客户影响有限 [9] - 该规定原定2022年3月实施,后因"技术原因"暂缓 [9] 监管聚焦高风险领域 - 本次《征求意见稿》显著提升"高风险"关键词频次(达6次),新增多条针对性强化措施条款 [11] - 高危场景禁止简化调查,紧盯特定敏感人群(如国际组织高级管理人员),严控高风险地域关联交易 [11] - 业界预期新规将在FATF第五轮互评估前正式落地,推动反洗钱监管向精细化管理迈进 [11]
10万元现金买黄金珠宝,需身份核验
搜狐财经· 2025-07-04 18:01
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将贵金属和宝石现货交易商全面纳入国家反洗钱监管框架 [1] - 新规针对黄金、白银、铂金、钻石、玉石等交易领域,系统性反洗钱要求正式确立 [1] - 新规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1] 监管具体要求 - 单笔或当日累计达人民币10万元(含)或等值外币的现金交易需履行严格反洗钱义务 [4] - 从业机构需有效识别、核实客户身份,深入了解交易目的和资金来源 [4] - 中国人民银行保留动态调整现金交易报告金额门槛的权力,当前10万元标准可能随风险变化调整 [4] 行业自律机制 - 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黄金协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上海钻石交易所等会员单位需牵头建立"行业反洗钱自律机制" [4] - 自律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运作,职责包括制定行业规范、组织培训、协调可疑交易报送、评价分类会员机构等 [4] 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 - 中国人民银行将评估从业机构洗钱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高风险机构强化监管,低风险机构可简化要求 [5] - 从业机构需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至少每三年全面评估一次风险,并在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或使用新技术前进行专项评估 [5] 客户尽职调查要求 - 除10万元及以上现金交易外,机构怀疑交易涉嫌洗钱或对客户身份存疑时也必须启动尽调 [5] - 对高风险客户(如来自高风险国家地区、涉及敏感政治人物)需采取强化措施,如获取额外材料、加强监控等 [5] - 对低风险客户可在核实基本身份信息前提下采取简化措施,但需定期审查,风险上升时停止简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