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赴港上市

搜索文档
太火了!A股赴港上市热度攀升,高盛最新发声
天天基金网· 2025-06-13 15:09
港股IPO市场复苏 - 2024年股票融资规模较2023年近乎翻倍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股票融资总额预计超过2024年全年 [1] - 2025年港股IPO融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一 预计全年规模在200亿-250亿美元 其中A股公司贡献约80% [1] - 国际长线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升 单个IPO项目认购机构从3-5家增至20家以上 认购倍数明显增加 [2] 市场驱动因素 - 中国经济利好政策持续推出 科技发展提升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关注度 [1] - 内地企业赴港IPO备案审批速度大幅提升 先A后H公司审批效率提高 [1][2] - 香港资本市场融资便利性高 截至6月11日超40家企业拟赴港上市 其中20余家已递表 [2] 投资者偏好与市场特征 - 投资者回归基本面逻辑 偏好盈利能力清晰、风险较小的消费类及行业龙头类企业 [3] - 热门科技赛道需符合盈利逻辑 否则市场接受度有限 [3] - 港股市场供给不足 优质项目出现机构投资者难以获得基石份额的情况 [2] AH股比较分析 - AH股价差由市场供需决定 两地生态差异导致价差长期存在 [3] - 2010年前后H股对A股普遍存在溢价现象 价差波动属正常市场行为 [3] - 企业需评估自身国际业务需求 市值过小公司在港股资本运作空间有限 [3]
太火了!A股赴港上市热度攀升,高盛最新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6-13 06:50
"在2024年股票融资规模已较2023年近乎翻倍的前提下,今年上半年,中国香港市场股票融资总额应会超过 去年全年,相当于前6个月完成了去年一年做的事情。"6月11日,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联席 主管王亚军在接受证券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港股市场的大型IPO项目取得不错的表现,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得益于国际长线资金的持续回归。 2025年以来,港股IPO市场的强劲复苏劲头令人瞩目,融资规模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一。在王亚军看来,这可归 因于三点:一是中国持续推出经济利好政策,以及中国科技的发展让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升温;二 是监管对内地企业赴港IPO备案的审批速度大幅提升;三是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普遍质量较高。 王亚军预测,如果2025年全年港股市场IPO规模最终在200亿美元-—250亿美元,那来自A股的公司大概能贡献 80%左右。 其实,早在2024年5月下旬与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交流时,王亚军就提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态度正 在转变,由观望走向行动。彼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实际已有回温趋势。如今时隔一年,王亚军提到,2023年 时,一些IPO项目的国际长线投资者可能只有3—5个,但现在在港 ...
如何看待A股龙头蜂拥赴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6-10 22:07
2025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掀起了赴港上市热潮。5月就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4家A股公司成功登陆 港交所,全年新增"A+H"公司数量有望创近年来新高。A股赴港上市企业主要以电力设备、汽车、医药 等制造业企业为主,而港股市场更偏向医疗保健、消费、科技等多元化领域。 根据Wind数据统计,过去五年A股与港股融资规模呈现明显分化趋势。A股市场:2021-2022年融资额稳 定在800亿美元以上,2023年小幅回落至600亿,但仍是全球IPO核心市场。2024年融资额创新低是因为 监管层推行"逆周期调节"机制,阶段性收紧了IPO的节奏。再看看港股市场:融资规模从2020年500亿骤 降至2023年60亿,但2024年触底反弹,2025年或成"融资大年"。 为何选择港股呢? 加速南下,有何影响呢? 对企业而言:有助于企业获取更丰富的融资渠道,港股丰富的再融资工具,能为企业提供灵活资金运作 空间。纳入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后,企业能吸引更多国际被动资金配置,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 加速海外业务布局。同时,港交所对信息披露、ESG等要求严格,能倒逼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部 分行业港股估值偏低,可能影响募资效率,且赴港 ...
财新周刊-第21期2025
2025-06-04 09:50
平台经济行业 - **核心观点**: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有助于完善平台经济监管政策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4]。 - **论据**: - 中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但存在收费名目繁多、计算方法复杂、收费不透明等问题,内部合规管理制度不完善 [5]。 - 《指南》以问题为导向,细化相关法规规定,提出具体要求,遵循监督与鼓励并重原则,有助于形成良好治理格局 [4][6]。 - 《指南》明确平台收费应考量的因素和遵循的原则,制定多项条款提高收费透明度,赋予平台内企业申诉与救济渠道 [7]。 - **其他重要内容**:平台经济治理是全球性难题,中国相继颁布法律法规健全规则框架,《指南》落地实施将构建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 [8]。 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 - **核心观点**: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十年,在风险处置等方面积累经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包括提升立法层级、强化早期纠正机制、充实基金等 [13][15]。 - **论据**: - 包商银行风险化解有效,经营持续正常化,其处置为金融风险处置提供宝贵经验,存款保险基金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1][18][20]。 -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选择风险最小化模式,参与风险处置方式多样,但金融风险早期纠正制度存在法律授权不足、约束手段有限、部门协同不畅等问题 [14][15]。 - 国际上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经历长期演进,美国FDIC形成有效机制,中国应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 [16]。 - 目前存款保险基金不算宽裕,需完善后备融资机制,如向央行借款、公开发债、投资运用、预收保费等 [32][34]。 - 存款保险机构与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存在监管交叉,需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可按风险阶段和专业优势分层监管与协作 [37][43]。 - **其他重要内容**: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出台存款保险法,提升立法层级,解决《存款保险条例》存在的问题 [45]。 税收行业 - **核心观点**:2023年底至今中国税收收入持续下降,与GDP增速背离,受价格、行业变化、税收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挖掘减负空间并规范收费 [53]。 - **论据**: - 税收收入以现价计算,GDP增速以不变价计算,价格下行会拉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规模,税收对PPI增速弹性较大 [54][63][64]。 - 近年来中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部分传统行业景气度回落,新兴行业对税收贡献有限,且税收优惠政策也影响税收收入 [69][71]。 - 增值税减税存在争议,基准税率下调和留抵退税制度等影响税收收入,且增值税简并税率档次改革未落地 [58][60]。 - 非税收收入持续高增,引发对税收增长和宏观税负的讨论,中国宏观税负总体下行,但企业感觉税费负担仍较重 [56][72]。 - **其他重要内容**:应反思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挖掘减负空间同时减少复杂隐形收费项目,深化改革 [56]。 金融市场(特朗普政策对美元影响) - **核心观点**: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政策决策将对美元产生负面影响,若执意对欧盟加征关税,可能导致市场动荡和资本外逃 [79][81]。 - **论据**: - 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又改变政策,对欧盟提高关税,损害美国信誉,抵消所谓美元走强效应 [79][80]。 - 对欧盟加征50%关税将给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危及美国服务出口,欧盟会采取反制措施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