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市场
搜索文档
专访瑞银全球投资银行胡凌寒:香港IPO热潮超预期 未来将现三大趋势
证券时报· 2025-11-13 02:44
香港IPO市场强势复苏 - 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募资额突破2000亿港元,重回全球榜首地位 [1] - 市场热度远超年初预期,股权融资的持续性和强度表现优异 [2] - 瑞银作为核心参与者,牵头完成蜜雪冰城上市、比亚迪约435亿港元H股配售及参与宁德时代上市等多个标志性项目 [1][2] 标志性项目凸显市场回暖 - 蜜雪冰城是一季度打开IPO市场的标志性项目,冻资额创下历史纪录,成为“冻资王”,机构认购倍数和后市表现亮眼 [3] - 宁德时代是A to H“0折让”定价的成功案例,上市后与恒瑞医药等A股赴港企业均呈现溢价表现 [3] - 这些项目共同印证境内资金积极参与、境外资金持续回流的趋势 [3] 港交所改革优化市场环境 - 港交所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降低对大型A股公司发行规模的百分比要求,吸引优质发行人 [4] - 新规明确机构与零售投资者比例划分,散户分配比例大多稳定在10%,提升机构定价话语权,实现价格充分博弈 [4] - 改革后定价更合理,提升后市赚钱效应,例如8月新规后仅两家企业破发,平均后市表现优于2021年 [4] 外资回流趋势与逻辑 - 外资回流趋势清晰可见,欧洲和中东资金踊跃回归,例如欧洲资金频繁出手参与基石投资 [5] - 核心逻辑是全球资产配置需求调整,欧洲等中立资金需要多元化分散投资,中国市场成为重要配置方向 [5] - 过去两年外资对中国资产配置偏低,目前正处于重新平衡持仓的过程中,加配空间依然很大 [5] 未来港股IPO市场趋势展望 - 市场前景持续看好,核心在于形成“好的供给创造好的需求”的正向循环 [6] - 未来趋势呈现三大关键词:百花齐放(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产品形态多元化)、供需联动(优质标的与资金形成正向循环)、全球化(香港作为资本平台吸引全球资金) [7]
专访瑞银全球投资银行胡凌寒: 香港IPO热潮超预期 未来将现三大趋势
证券时报· 2025-11-13 02:33
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强势复苏,募资额突破2000亿港元,重回全球榜首地位,市场热度远超年初预期[1][2] - 港股股权融资的持续性和强度优于年初预期,例如比亚迪H股配售在一个晚上融资约435亿港元(约56亿美元),且主要由外资主导,提振了市场信心[2] - 蜜雪冰城上市成为一季度打开IPO市场的标志性项目,冻资额创下历史纪录,机构认购倍数和后市表现亮眼[3] - 宁德时代等A股赴港上市企业实现“0折让”定价,上市后溢价表现亮眼,印证了境内资金积极参与、境外资金持续回流的趋势[3] 代表性项目 - 瑞银作为市场核心参与者,牵头完成了蜜雪冰城上市、比亚迪配售以及参与完成宁德时代上市等多个标志性项目[1] - 华润饮料项目在去年“924政策”后吸引了大量高质量外资投资者,实现高端定价,为市场回暖提供信号[2] 港交所改革影响 - 港交所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降低了对于大型A股公司的发行百分比要求,使优质发行人更愿意来到港股市场[4] - 新规后市值非常大的公司可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发行规模比例,政策优化便利了潜在发行公司,形成“好的供给创造好的需求”的正向循环[4] - 新股定价机制改革明确了机构与零售投资者的比例划分,散户分配比例大多稳定在10%,符合国际成熟市场惯例,提升了机构定价话语权[5] - 改革后定价更合理,提升了后市赚钱效应,例如今年8月新规后仅两家企业破发,平均后市表现优于2021年,实现多方共赢[5] 外资动向 - 外资回流趋势清晰可见,尤其是欧洲和中东资金,例如在美的集团项目中瑞银资管成为其唯一的外资长线基石投资者,欧洲资金频繁出手参与基石投资[6] - 外资转变的核心逻辑是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调整,在宏观政策博弈背景下,欧洲等中立资金需要多元化分散投资,中国市场成为重要配置方向[7] - 过去两年外资对中国资产配置偏低,目前正处于重新平衡持仓的过程中,加配空间依然很大[7] 未来趋势 - 未来港股IPO市场将呈现百花齐放、供需联动以及全球化三大趋势[1][9] - 百花齐放体现在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产品形态(A股赴港、美国回港、全新IPO)的多元化格局[9] - 供需联动体现在好的标的吸引更多资金,而充足的资金又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形成正向循环并持续强化[8][9] - 全球化体现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加快,香港作为对接境外的资本平台,持续吸引全球资金,实现企业、资本与市场影响力的全球化共赢[9]
上市首日暴涨次日回落 长风药业超额认购背后有何隐忧
搜狐财经· 2025-10-10 07:17
公司IPO表现与市场反应 - 公司于10月8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发行价为每股14.75港元,开盘价达48港元/股,较发行价大涨225.42%,市值逼近200亿港元 [1] - 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了近6700倍的超额认购,在年内港股IPO市场中名列前茅 [2] - 截至10月8日收盘,公司股价报38.50港元/股,10月9日收盘报33.12港元/股 [1] 公司财务业绩与盈利状况 - 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达6.08亿元人民币,2022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1.9% [2] - 公司于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从2022年的-4939.9万元转为2023年的3172.6万元 [2] 募资用途与研发投入 - 本次上市募资净额约5.25亿港元,约40%将用于国内及国际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研发与临床开发 [2] - 约20%募资用于支持其他管线及技术的临床前研究,约30%将投入生产设施、设备采购及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2] - 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20%以上,为管线持续迭代提供动能 [6] 产品管线与市场地位 - 公司拥有近40条研发管线,其中4款产品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1款产品(阿福特罗雾化溶液GW006)获得了美国FDA批准 [6] - 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成功打破了外企垄断 [6] - 2024年按销量计,CF017在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中约占16% [6] - 产品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于2023年12月纳入医保目录后快速放量,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1034万元)已达2024年全年销售额的43.3% [6] 产品依赖与市场竞争风险 - 公司对单一产品CF017存在过度依赖,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其销售收入占总收益的比例分别高达96.2%、98.4%、94.5%和91.6% [7] - CF017增长已显乏力,其销量增速从2022年的63.97%大幅回落至2024年的5.66%,销售额增速由63.05%降至4.88% [7] - 2025年一季度,CF017的销售额和销量同比分别下降8.95%和1.95% [7] - 中国已上市9款布地奈德混悬液相关产品,其中7款为国产,面临激烈市场竞争 [7]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国内吸入制剂市场长期被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垄断 [5] - 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剂市场前五大品种合计市场份额占比为69.6%,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为国内销售额最大的吸入制剂品种 [5] - 公司曾于2021年底首次冲击科创板后选择撤回材料,并于2024年6月再次递交科创板上市招股书 [5] 港股IPO市场环境 - 2025年前三季度,港交所完成68宗IPO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23家,增幅为51.11%;募资总额达到1823.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228% [10] - 2025年港股IPO市场呈现分化特征,优质企业受追捧,而传统行业或业绩波动企业遇冷 [3][11] - 港交所于2025年8月修订新股定价机制,旨在提升定价效率与市场透明度,优质项目的定价能力增强 [11]
前三季度港股IPO集资额升228% 1823亿港元居全球集资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07:16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香港预计迎来66只新股上市,集资总额达1823亿港元,新股数量同比增长47%,集资额同比大幅上升228%[1] - 预计全年香港将迎来超过80宗新股上市,总集资额介于2500亿至2800亿港元之间[1] - 以集资额计算,港交所预计将蝉联全球新股集资榜首[1] 市场认购热度与新股表现 - 港股IPO市场认购盛况空前,大行科工以7558倍认购倍数领先,布鲁可和银诺医药分别获得6000倍和5342倍踊跃认购[1] - 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为33%,高于去年同期的9%[7] - 今年有98%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87%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20倍以上[7] - 前三季度仅以发售价范围下限定价的公司占比大幅降至23%,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9%,以上限定价的公司占比显著升至20%,较去年同期的9%有大幅提升[7] 行业分布与重点公司 - 制造业在新股融资额中占比最高,达37%,消费行业与能源和资源行业分别占20%和16%[9] - 医疗及医药行业在上市数量上最多,而制造业在融资额上领先,主要受宁德时代这一只超大型新股带动[8] - 前三季度港股前五大新股均由募资额超100亿港元的超大型项目构成,融资总额同比大幅增长135%,达到987亿港元[8] - 宁德时代在港交所融资410亿港元,紫金黄金国际融资250亿港元,恒瑞医药融资114亿港元[6] 政策与市场结构支持 - 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3] - 香港联交所提出降低A+H股发行人的H股最低上市门槛等建议,进一步拓宽内地企业赴港股的融资渠道[3] - 港交所开通"科企专线",市场反应积极,加上中概股回流上市,为市场带来动力[3] - 香港特区政府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则,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深化与东南亚交易所的合作[4] 资金流动与市场前景 - 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预计更多海外资金将涌入亚洲高成长性投资标的,为香港大型新股发行提供支持[1] - 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额维持在2000亿港元以上,推动企业估值整体上升[3] - A+H上市、生物科技及科技板块将继续成为香港新股市场的主要动力[1] - 前8个月港交所共收到283个上市申请,同比大幅增长123%[3]
前三季港股IPO集资额猛增228%,或居全球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0:16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预计迎来66只新股上市,较去年同期的45只增长47%,集资总额达18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556亿港元大幅上升228% [1] - 预计2025年全年香港将迎来超过80宗新股上市,总集资额介于2500亿至2800亿港元之间 [1] - 以集资额计算,港交所预计将蝉联全球新股集资榜首 [1] 市场活跃度与投资者情绪 - 港股IPO市场认购盛况空前,大行科工以7558倍认购倍数领先,布鲁可和银诺医药分别获得6000倍和5342倍认购 [1] - 2025年前8个月港交所共收到283个上市申请,同比大幅增长123% [4] - 今年有98%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同时有87%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20倍以上 [7] 新股表现与定价趋势 - 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为33%,高于去年同期的9% [7] - 2025年前三季度,仅以发售价范围下限定价的公司占比大幅降至23%,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9%,而以上限定价的公司占比显著升至20%,较去年同期的9%有大幅提升 [7] 行业与板块分布 - 今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场的医疗及医药行业在数量上最多,而制造业则在融资额上取得领先 [7] - 港股融资额主要集中于三大行业:制造业占比最高达37%,消费行业与能源和资源行业分别占20%和16% [10] - 市场呈现高度多元的产业分布,涵盖工业、金融、消费、医疗健康、科技、媒体及电讯以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11] 主要上市公司与融资规模 - 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前五大新股均由募资额超100亿港元的超大型项目构成,前五大新股融资总额同比大幅增长135%,达到987亿港元 [8] - 宁德时代在港交所融资410亿港元,紫金黄金国际融资250亿港元,恒瑞医药和三花智控分别融资114亿和107亿港元 [10] 政策与市场结构支持 - 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3] - 香港联交所提出降低A+H股发行人的H股最低上市门槛等建议,进一步拓宽境内企业赴港股的融资渠道 [4] - A+H上市、生物科技及科技板块将继续成为香港新股市场的主要动力 [1]
太火了!A股赴港上市热度攀升,高盛最新发声
天天基金网· 2025-06-13 15:09
港股IPO市场复苏 - 2024年股票融资规模较2023年近乎翻倍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股票融资总额预计超过2024年全年 [1] - 2025年港股IPO融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一 预计全年规模在200亿-250亿美元 其中A股公司贡献约80% [1] - 国际长线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升 单个IPO项目认购机构从3-5家增至20家以上 认购倍数明显增加 [2] 市场驱动因素 - 中国经济利好政策持续推出 科技发展提升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关注度 [1] - 内地企业赴港IPO备案审批速度大幅提升 先A后H公司审批效率提高 [1][2] - 香港资本市场融资便利性高 截至6月11日超40家企业拟赴港上市 其中20余家已递表 [2] 投资者偏好与市场特征 - 投资者回归基本面逻辑 偏好盈利能力清晰、风险较小的消费类及行业龙头类企业 [3] - 热门科技赛道需符合盈利逻辑 否则市场接受度有限 [3] - 港股市场供给不足 优质项目出现机构投资者难以获得基石份额的情况 [2] AH股比较分析 - AH股价差由市场供需决定 两地生态差异导致价差长期存在 [3] - 2010年前后H股对A股普遍存在溢价现象 价差波动属正常市场行为 [3] - 企业需评估自身国际业务需求 市值过小公司在港股资本运作空间有限 [3]
2024年香港IPO市场及二级市场白皮书
搜狐财经· 2025-06-13 13:30
2024年香港IPO市场概况 - 香港IPO市场显著复苏,港交所迎来多宗中大型IPO,推动香港重回全球第四大募资地 [1][5][8] - 2024年港股共71只新股上市,累计募资约878亿港元,同比增长89%,主要由1只超大型和3只大型新股推动 [13] - 中大型IPO增多,超大规模项目(100亿港元以上)1家,大规模项目(50-100亿港元)3家 [20] - 资讯科技行业成为港股IPO主力军,上市数量从2023年9家跃升至18家,反映科技含量上升 [25] - 内地企业仍是港股IPO主力,占比达88.57%,广东省表现突出,IPO数量18家,总市值7070.97亿港元 [29][33] 港股IPO发行特点 - 85%新股选择溢价发行,溢价率主要分布在0%-50%区间,折价发行比例从2023年15家降至7家 [47][50] - 上市周期缩短,从首次递表至正式上市平均用时382天,较2023年减少67天 [56] - 下半年明星新股显著增多,包括美的集团、华润饮料、顺丰控股等,带动市场活跃度 [37] - 美的集团募资额达357亿港元,为2024年全球第二大IPO,顺丰控股募资额超50亿港元 [13][33] 二级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终止四连跌,年涨幅17.67%,一度站上23000点 [1][5] - 内地资金持续流入,港股通成交占比超三分之一,成为重要流动性来源 [1][5] - 港股回购规模创新高,281家公司累计回购超2650亿港元,同比翻番 [1][5] 2025年展望 - A股龙头企业筹备赴港上市,A+H队伍扩大,香港IPO市场有望持续繁荣 [1][6] - 相较估值高企的美股,港股估值仍处低位,吸引力较强 [1][6] - 国内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资金从欧美日股市流出,有望为港股带来增量资金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