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D流程
icon
搜索文档
广汽集团如何学华为:成立“变革办公室”,挑战 IPD 流程
36氪· 2025-07-01 09:36
组织架构调整 - 广汽集团建立扁平化组织架构 将研发体系从大而全的广汽研究院拆分为产品本部 整车开发研究院 造型设计院 平台技术研究院和NEST LAB等一级部门 直接向集团汇报 [2][3] - 研发体系调整历时半年 相比销售体系几天完成的调整更为复杂 涉及技术链条与职责重新划分 [4] - 老广汽研究院原有至少17个平行部门 包括4个研发中心 5个本部和多个实验室 调整后部门数量减少 层级更扁平 [5][9] 管理流程变革 - 公司成立"变革与流程管理办公室"一级部门 负责推动IPD流程建设 目标实现跨职能协作 打破部门墙 [7][10] - 产品本部升级为一级部门 负责端到端产品交付管理 但目前在跨部门协调和决策影响力方面仍面临挑战 [12] - 公司尝试通过产品总经理机制拉通管理 但该职位职级低于销售和研发体系负责人 影响决策效率 [14] 业务表现与挑战 - 2025年前5个月公司销量60.52万辆 同比下降13.48% 其中传祺品牌销量11.74万辆 同比下滑24.76% [17] - 2024年为产品大年 计划推出17款新车 但已上市车型表现不佳 传祺S7五月销量仅1100余辆 [17] - 公司面临短期销量压力与长期流程建设的矛盾 采取"内部赛马"策略可能影响部门协同目标 [17] 战略方向 - 公司从战略管控转向经营型总部 对自主品牌实施直接管理 目标是提升决策效率和精简组织 [9] - 作为首家尝试全集团IPD流程的国资车企 公司希望实现从"偶然成功到必然成功"的转型 [7][18]
爆品难续,公司再大也只是长大了的「草台班子」丨鲸犀百人谈 Vol.36
雷峰网· 2025-04-29 18:01
爆品定义与核心要素 - 爆品需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关键需求,并配合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转化率高是关键指标[5][6] - 爆品三要素:覆盖绝大多数用户、解决关键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投射[6] - 大疆无人机案例显示,全新品类需长期用户习惯培养和高研发投入,不适合初创公司[7] - 经济下行期建议聚焦用户已有但未被满足的需求迭代,如拓竹3D打印机优化现有体验[8] 市场调研方法论 - 新手常见错误是使用归纳法而非归因法分析用户需求,仅依赖线上数据易导致误判[9] - 单一渠道信息获取是决策误区,不同用户群体购买逻辑存在显著差异[10] - 正确方法应结合深度用户访谈和种子用户问卷,建立科学数据支撑[9] - 用户需求分析需区分主次场景,如成人滑板车重续航而儿童产品重操控性[24] 企业战略与组织能力 - 公司规模不等于战略能力,跨品类成功案例稀少反映底层逻辑理解偏差[13] - 大公司常采用快速试错代替战略解码,适合资源过剩企业但成功率有限[14] - 部门壁垒导致信息流失,需构建流程型团队和共享数据库打破协作障碍[31][33] - 高水平决策公司特征:用投资思维选赛道(评估容量/增速/竞争),用户思维做产品[20][21] 产品开发实践 - AB测试效率下降趋势下,推荐产品先验方法:KOL预评、用户问卷、竞品对比测试[15] - 模块化设计可延长生命周期,如滑板车通过车架平台+三电系统组合适配不同市场[26][27] - 弱势品类可通过场景细分实现微创新,如收纳盒结合食物特性设计专业解决方案[25] - 需求分级体系:A级(高频刚需)、B级(体验提升)、C级(便利性优化)[23][24] 核心能力建设 - 三大关键能力:深度用户研究、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整合营销策划[30] - 产品经理核心价值排序:懂用户>懂业务协同>懂技术实现[30] - 成本控制哲学:称重或数数式报价,所有创新最终需回归成本可控[30] - 营销高阶能力体现在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用户体验陈述,如苹果发布会[30]
从自信之巅到反思低谷,理想走过一个周期
晚点LatePost· 2024-07-29 18:55
核心观点 - 理想L9是公司从初创走向成熟的关键产品,两年交付20万台,连续19个月占据大型SUV销量冠军,在40-50万新能源市场长期保持40%-50%份额 [5][12] - L9的成功验证了平台化战略和产品方法论(安全感、价值感、向往感),推动公司市值从百亿跃升至千亿规模 [12][13] - 从L9到MEGA的过山车表现反映公司管理机制转型阵痛:过度依赖流程压制创新活力,核心团队精力分散导致纯电产品失利 [36][37] - 当前挑战在于如何在大公司架构下重建L9时期的创业团队状态,平衡流程效率与产品创新 [39][40] 产品表现 - L9定价45.98万元,毛利率从12.7%提升至20.2%,Pro版本推出后贡献30%-40%销量 [12][31] - 上市16个月的L7同样达成20万台交付,创新势力最快纪录 [18] - MEGA上市三个月销量不足6000台,拖累公司市值从461亿跌至215亿美元 [5][34] - 问界M9近期以1.6万台月销量超越L9(6000台)成为40万+市场第一 [38] 技术平台 - 二代增程平台首次整合自研中央域控制器/增程器/智能系统,实现车型平台与智驾/座舱平台互锁 [12][13] - 突破性设计包括隐藏式进气格栅(油车电车化)、星环灯(采购德国设备)、电动遮阳帘等 [15][16] - 智能驾驶宣传曾过度承诺("无图NOA 100城"改为"通勤NOA 100城"),暴露营销节奏失控 [32] 组织变革 - 2021年引入华为IPD流程组建PDT团队,后期出现流程僵化问题 [21][37] - 2023年成立三条产品线合并商业/研发部门,会议量减少50%以上 [37] - 核心团队从汤靖/张骁等产品悍将转向流程建设者,影响MEGA研发投入 [37] 市场竞争 - 2019年新势力集体面临资金危机:蔚来现金流15亿,理想自由现金流-27.5亿 [10] - 2022年遭遇华为问界M7冲击,首次面对更高维度竞争对手 [22] - 腾势D9以32.98万起售价抢占20%的L9用户,颠覆MPV/SUV品类认知 [28] 战略反思 - 3月发布会同时推出30-60万四款车型暴露销量焦虑,李想承认"都是因为欲望" [33] - 纯电战略回归从0到1阶段,放弃短期销量目标聚焦用户价值 [34] - 学习苹果管理经验,避免高盈利部门打压创新部门 [39]
解读理想大调整:李想权力收窄,重心回归产品
晚点LatePost· 2024-04-18 23:48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宣布对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CEO办公室更名为"产品与战略群组",新设"产品线"和"质量运营"部门[4] - 调整后围绕创始人的"产供销"小组仅保留"产品"职能,供应和商业职能分别并入垂直部门[4][16] - 车型PDT和商业PCT合并为"产品线"部门,由原商业副总裁刘杰负责,聚焦产品商业成功的决策和操盘[6][17] 管理团队变化 - 产品线部门下设三条车型产品线,由汤靖、张骁、李昕旸担任总裁,按车型大小分类取代原先的纯电/增程平台划分[17] - 供应部调整后并入总裁马东辉管理的"生产与研发群组",GTM团队划归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管理[16][23] - 创始团队成员范皓宇和刘杰自2016-2017年加入后始终处于核心管理层,分别主导产品与商业体系建设[17][19] 华为管理模式借鉴 - 公司全面引入华为IPD流程,建立PDT/PCT/PST等横向虚线组织,打破部门墙的同时保证产品线经营中心地位[15][16] - 调整后架构更接近华为"产品线+资源线"模式,GTM和供应职能回归垂直部门运作[6][24] - 已落地IPD、DSTE、IPMS、ISC四大一级流程,CFO办公室对应IFS流程形成完整管理体系[12][13] 产品开发体系 - 产品部组建300人团队,分为"爱车"和"爱技术"两类人才,车型PDT仅20人但承担产品商业成功全责[21][22] - 平台PDT与车型PDT通过目标互锁机制协作,如MEGA续航指标需平衡平台降本与单一车型成功需求[22] - 产品决策80%由团队共创完成,创始人仅参与20%关键决策,体现决策权下放趋势[20][22] 行业对比 - 公司是新势力中唯一全面采用华为矩阵组织的企业,蔚来/小鹏CEO直接管理部门数量更多[23] - 华为智选车业务通过矩阵组织实现轻量化运作,数百人团队管理多个合作项目,调用上万研发资源[26] - IPD流程需长期投入优化,华为历时20年迭代8个版本,投入资金达十亿级别[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