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搜索文档
港股多领域迎利好,板块轮动加速
银河证券· 2025-07-13 15:2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对行业进行多维度分析,涵盖市场表现、估值水平、经济指标及投资机会等方面,指出行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投资者需综合考量各因素以把握投资机会和规避风险 [2][15][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市场表现 - 不同市场指数表现各异,如韩国KOSDAQ、日本东证指数等,部分指数有一定涨幅 [2][4] - 部分公司业务表现不同,如8080.HK的业务占比中,某业务占比87.9404%,其他业务有相应占比 [14] 行业估值水平 - 不同市场指数的PE、PB估值倍数不同,如部分指数PE倍数在一定范围波动 [17][18] - 不同公司的估值指标有差异,如部分公司的ERP等指标处于不同水平 [21][24] 行业经济指标 - CPI、PPI等经济指标有一定变化,如CPI指数较之前有一定涨幅 [34] 行业投资机会 - 行业存在一些投资机会,如某些公司的业务发展前景较好,可关注其投资价值 [12][36]
欧洲老钱加码投资!IDG设5亿美元多资产接续基金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20:20
交易概述 - LGT资本联合领投IDG资本5亿美元的多资产接续基金 该基金包含13项资产组成的分散化投资组合 [1] - 交易涉及在岸与离岸结构以及多样化的资产类别 展现了LGT全球S市场平台的执行能力 [2] - IDG资本近年来在S交易领域动作频频 合作对手均为国际知名资产管理机构 [1] LGT资本背景 - LGT是国际私人银行与资产管理集团 由列支敦士登王室家族全资控股 历史逾90年 [2] - 截至2024年底管理资产规模达3675亿瑞士法郎(约4611亿美元) 全球30多个地区设分支机构 员工超6000人 [2] - 子公司LGT资本专注于私募投资、多元另类及分散化策略 是领先的多重另类投资方案供应商 [4] - 采用FOF基金模式 已与中国优质PE开展合作 注重团队与合伙关系而非单纯投资价格 [4] 交易意义与行业影响 - 反映亚太地区S市场日益增长的成熟度与规模 为利益相关方实现长期价值 [2] - 标志亚太区S交易市场成熟 折射私募股权投资新范式和中国市场未来演变方向 [6] - IDG采用"多资产"策略涵盖13项境内外资产 展现资产管理高度自信 提供更广泛LP流动性解决方案 [6] - 交易复杂度高 需驾驭多重司法管辖与监管框架 整合不同币种和架构资产 吸引全球买家 [6] 战略与能力 - LGT资本利用母基金优势建立数千个优质GP和基金网络 采用自上而下地域选取策略 [5] - 运用构建GP领投S交易和处理复杂跨基金结构的专业知识完成本次交易 [5] - IDG资本展现全球配置和盘活资产能力 资产组合对国际资本具吸引力 [6] - LGT持续贯彻长期发展战略 在亚太及欧洲同步拓展业务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投资能力升级 [4]
估值周观察(5月第1期):全球权益估值温和扩张
国信证券· 2025-05-07 16:45
全球市场 - 近一周(2025.4.28 - 2025.5.2)海外市场悉数上涨,恒生科技领涨,涨幅5.24%,德国DAX、纳斯达克指数、纳斯达克100分别上涨3.8%、3.45%、3.42%[2][9] - 罗素3000 PE扩张超0.8x,纳斯达克指数等PE扩张超0.7x;美股科技反弹后近一年估值分位数仍低,港股恒生科技PE口径分位数快速恢复至40% +,其余口径一年、三年分位数均在75%以上[2][9] A股宽基 - 近一周(2025.4.28 - 2025.4.30)A股核心宽基估值温和扩张,中证1000和国证2000的PE分别扩张2.83x和5.97x,中盘成长PE扩张1.44x,但中证1000和国证2000的PCF指标分别逆势收缩1.91x和2.95x[2][22] - 截至4月30日,A股主要宽基指数PE、PB、PS位于近一年40% - 70%分位数,PCF位于近三年80% - 90%分位数;大盘成长整体分位数水平占优,其PE、PB、PS、PCF滚动一年分位数分别为4.36%、3.94%、47.10%、29.25%[24] A股行业 - 本周一级行业涨少跌多,房地产跌幅最大,周跌3.04%;国防军工、综合PE收缩幅度最大,分别收缩3.04x和2.63x,传媒、计算机PE扩张幅度最大,分别扩张3.69x、3.55x[2][45] - TMT行业和大金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下游必选消费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食品饮料三年四项估值分位均值仅为13.98%,五年为8.39%;农林牧渔分别为11.69%和12.99%[2][46] 新兴产业 - 新兴产业板块本周表现分化,数字经济与高端装备制造涨幅居前,云计算涨幅3.23%,集成电路涨幅3.12%;基因检测估值被动大幅抬升,工业互联网股价上涨2.51%同时PE收缩1.19x[2][54] - AI赛道再度活跃,领涨概念包括智谱AI、HK电力设备、半导体、互联网、拼多多合作商[2][54] 风险提示 - 海外货币政策节奏和幅度存在不确定性[2][65] - 文中所列指数仅作历史复盘,不构成投资推荐依据[2][65]
财报点评:伊利股份、美的集团、贵州茅台
证券之星· 2025-04-30 16:25
伊利股份 生意质量 - 2024年营收1158亿同比降8%,扣非净利润60.11亿同比跌40% [2] - 销售费用高达219.8亿(占营收19%),比研发费用(8.7亿)多25倍,净利率仅7.33% [3] - 存货107亿同比降14%,去库存效果显著 [4] 护城河观察 - ROIC从2023年的9.5%降至7%,印证护城河在渠道不在产品 [4] - 合同负债120.7亿(预收款),同比增38%,经销商提前打款热情不减 [4] 估值拷问 - 当前市值对应PE22.5倍,ROIC持续低于10% [5] - 若按2025年预测净利润113亿(同比增34%),当前市值对应PE16.8倍 [5] - 乳制品行业增速已降至个位数,销售费用率若维持19%可能吞噬利润增速 [5] 美的集团 生意质量 - 2024年营收4091亿同比增9.5%,归母净利润385亿同比增14.3% [9] - 销售费用387.5亿(占营收9.5%),比研发费用(162.3亿)多2.4倍 [10] - 经营性现金流605亿是净利润的1.57倍,但应收账款/利润高达126% [10] 护城河观察 - ROIC从16.06%降至12.03%,护城河在规模效应而非技术壁垒 [11] - 双高端品牌增速45%,26%的毛利率不算太高 [11] 增长密码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284亿同比增20.6%,归母净利润124亿同比增38% [12] - 财务费用倒贴28.4亿,每天躺赚3100万利息 [13] 估值迷思 - 当前PE约14.5倍,ROIC连续三年从16%下滑至12% [14] - 若按2025年预测净利润430亿(增速11.8%),当前市值对应PE13.2倍 [14] - 家电行业增速已降至5%-8%区间,海外营收占比40%可能面临逆全球化风险 [14] 贵州茅台 生意质量 - 一季度营收增10.54%、利润增11.56%,高毛利(91.93%)、高净利(52.27%)、ROIC达35.04% [18] - 经营现金流/利润连续超100%,去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924亿 [18] - 上市24年累计分红3014亿,是融资额的134倍,2024年启动30-60亿回购 [18] 护城河验证 - 直销比例持续提升,批发价死守2000元底线,渠道库存0.5个月 [19] - 茅台销量仅占白酒总产量的1%,"少喝酒、喝好酒"的消费趋势仍有增长空间 [19] 估值锚点 - 按2025年预测净利润934.85亿计算,当前1.94万亿市值对应PE约20多倍 [20] - 股息率超4%+年化8%增速,内含收益率或达12%+ [20] 极端推演 - 假设行业最恶劣情境,茅台凭借定价权可维持销量正增长 [21] - 52%的净利率缓冲垫足以消化部分价格波动 [21] - 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1623亿,足以在不融资情况下维持产能扩张 [21]
投资,要寻找定价预期差
雪球· 2025-03-16 10:36
核心观点 - 寻找确定的预期差机会核心在于识别市场对资产价格的误判,涉及盈利预测、行业景气度、政策影响等因素 [2] - 投资决策需结合行业与公司估值、净利润断层识别及周期波动分析 [2] - 宏观周期(如库存周期)与微观基本面(如财报超预期)相结合形成闭环选股策略 [10] 周期角度判断买入点 - 康波周期(50-60年)涉及技术革命,朱格拉周期(10年)与设备投资相关,库存周期(3-4年)主导投资择时 [3] - 库存周期中下降阶段持续4-8个季度,上升阶段8-12个季度,股价振幅可达200%-500% [3] - 2024年下半年进入降息周期后,中美库存周期触底,经济复苏将带动行业进入成长期 [4] - 2024年9月M1-M2同比跌破10%后触底回升,预示2025年5月后进入补库存周期 [5] 周期转折与股价关系 - 价格领先库存1-3个季度,企业利润领先库存2-4个季度,基本面周期顺序为价格底-利润底-库存底 [6] - 消费电子行业2021年Q1营收增速见顶后下滑,2022年Q2进入去库存周期,2024年Q2因AI技术和政策刺激进入补库存阶段 [6] - 股价与行业周期高度匹配,如蓝思科技2024年4月利润底确认后股价启动 [6] 估值与预期差寻找时机 - 财报期筛选业绩超预期公司,排除市值<100亿企业后形成200-300家初步股票池 [7] - 通过PE/PB/PEG等指标判断低估,成长股PEG<1可能被低估,需排除业绩下滑或资产虚高情况 [7] - 重点关注两类公司:被低估的成长股(科技股)和被悲观定价的周期股(产能出清后困境反转) [8][9] - 最终筛选4-5只低估值、高确定性、高赔率公司分仓买入,以应对市场纠偏时间差异 [9][10] 选股策略闭环 - 自下而上选股关注短期机会(业绩超预期、大客户订单等),自上而下选股结合宏大叙事(如AI、新能源等长期主题) [10] - 两者结合可识别纯炒作与业绩落地的公司,形成持续投资机会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