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
搜索文档
自动驾驶→医疗诊断;语音翻译→创意设计 “中国智慧”引领亚太创造全新生产力
央视网· 2025-10-30 14:40
这个车子在目前的测试阶段有安全操作员随车,一旦系统需要人工干预可以立即接管。这辆车最为让人关注的还是由中国企业自主 研发的无人驾驶技术。 央视网消息: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召开,亚太合作的焦点再次吸引全球目光。作为地区发展的重 要引擎,中国在APEC框架下践行四大全球倡议,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经济注入 信心与力量。 这里是新加坡东北部的一个居民区,这里正在进行一项自动驾驶车的测试工作。车身上安装了4台激光雷达和11个摄像头,可实现 车身周围360度全方位、200米范围内的探测。 按照计划,2026年年初,这个自动驾驶车项目将在新加坡正式运营。来自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将正式融入新加坡的城市生活,为民 众带来更智能、安全、环保的出行体验。 中国香港作为APEC成员,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进取。这台机器是由香港医疗机器人创新技术中心研发的华佗内镜机器人。这两只 手臂在手术的时候,其中一只机械臂负责拉开组织,另一只进行精准切除,就像外科医生的双手在操作。 这里是韩国庆州,这辆无人驾驶的接驳车可以带人们前往APEC会议的多个地点。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
让瘫痪患者重新行走!脊髓电刺激+康复机器人 | Science子刊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6 18:03
技术突破与核心创新 - 开发可植入闭环脊髓神经假体系统,将脊髓电刺激技术与康复机器人结合,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能力[1][3] - 核心技术为硬膜外电刺激,通过激活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更自然协调的肌肉活动模式,而非直接刺激肌肉[6] - 系统实现活动依赖性仿生电刺激,可根据不同康复机器人和运动模式实时调整刺激参数[6] - 关键优势在于即使关闭电刺激,患者神经功能仍能持续改善,促进神经系统长期重塑[3] 系统设计与技术细节 - 植入式硬件包括含16个电极的桨式导线,可精确定位到控制下肢肌肉的脊髓节段[8] - 实时控制平台延迟仅为134±26毫秒,通过平板电脑应用程序根据外部传感器信号调整刺激参数[8] - 采用多模态传感方案:惯性测量单元检测肢体运动并补偿传感器漂移;人体工学按钮让患者主动触发刺激;力传感踏板用于自行车训练,实现上下肢协调配合[9] 临床验证与应用效果 - 在5名脊髓损伤患者测试中,系统与Lokomat外骨骼配合使患者肌肉活动显著增强,交互力降低,表明患者开始主动参与运动[12] - 在MOTOmed康复自行车测试中,脊髓电刺激使被动下肢运动变为主动参与,且不会导致肌肉疲劳,患者可稳定骑行1小时[12] - 户外测试中患者借助智能助行器可在草地、砾石路行走,通过拐杖双按钮独立上下楼梯,一名部分瘫痪患者4小时内完成4069步[12] - Go-Tryke卧式三轮车测试显示系统能检测上肢用力并自动调节下肢刺激强度,实现自然运动协调[12] 康复效果与临床意义 - 长期跟踪4名慢性脊髓损伤患者,所有患者下肢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即使关闭电刺激亦然,证明训练促进了真正的神经康复[14] - 典型案例显示一名完全瘫痪患者所需体重支撑从78%降至51%,最终可仅凭电刺激和助行器独立行走[18] - 机器人提供安全训练环境和物理支撑,电刺激激活神经肌肉系统,两者结合产生协同效应,且无需改造现有康复设备[18]
Science Robotics发表!MIT开发FIREFLI可吞服胶囊设备,诊断肠系膜缺血准确率超90%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5 21:31
文章核心观点 - 麻省理工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FIREFLY的可吞服诊断胶囊 用于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快速、无创诊断 该技术模仿萤火虫发光感光机制 通过检测肠道组织光反射特性变化实现疾病鉴别 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超过90%的诊断准确率 [1][4][10] FIREFLY胶囊的技术原理 - 设计灵感源于萤火虫生物特性 利用"发光-感光"机制检测缺血肠道组织因缺氧导致的光反射特性变化 [4] - 胶囊直径11.0毫米 长度26.2毫米 外壳喷涂pH响应性聚合物膜 在胃内酸性环境中保持稳定 进入小肠中性环境后3.5±3.0分钟内溶解触发启动 [1][4] - 内部集成3组折叠式柔性印刷电路板 每组包含1个白色LED和1个10通道光电二极管传感器 LED发射350-1000nm广谱可见光 传感器采集10个特征波长反射信号 [5] - 健康肠道组织对红光反射率较高 缺血组织对红光吸收增强导致反射率显著下降 10通道设计覆盖关键波长区间提升信号特异性 [5] 诊断系统与性能 - 内置微控制器进行信号校正和生物标志物计算 将反射光信号转换为以勒克斯为单位的组织亮度指标 该指标与缺血程度呈负相关 [6] - 诊断阈值设定为低于健康组织平均亮度的85% 实时输出结果并通过2.4GHz频段无线传输至体外设备 [6] - 动物实验显示缺血发生后5-10分钟肠道组织亮度显著下降 20分钟后健康与缺血组织差异达统计学显著性 以85%亮度为阈值诊断准确率89% 灵敏度98% 特异性88% [8] - 在9头猪模型盲法测试中整体诊断准确率超过90% 持续5小时监测显示缺血组织亮度始终维持在阈值以下 健康组织测量值保持稳定 [10][11] 安全性与实用性 - 通过性试验显示所有胶囊在24-48小时内安全通过胃肠道 无滞留或梗阻 回收后结构完整功能正常 [12] - 采用10%占空比脉冲工作模式 单次充电后可连续工作5.1小时 覆盖小肠平均通过时间 无线通信模块仅在传输时激活以优化功耗 [14]
迈向“心手合一”!中国高品质手术机器人成长进行时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4 17:26
行业背景与市场动态 - IROS 2025会议吸引超7000名全球从业者参与,录取1900余篇论文,录取率仅46% [1] - 2025年以来,在终端需求释放、政策支持及国产化加速驱动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快速取得市场突破 [1] - 随着手术机器人临床普及,如何定义“高品质”成为行业下阶段关注焦点 [1] 高质量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定义 - 高质量手术机器人的核心评判标准是医生的使用体验,关键指标是“透明度”,即视觉清晰、动作精准、反馈及时,达到人机合一的“丝滑感” [3] - 实现高品质需满足两大根本要求:深刻契合临床实际需求(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用性、可及性)与具备卓越稳定的机器人性能(视野逼真、操作精准、控制实时等) [4] - 高品质是显性工程与隐性保障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确保从结构件、硬件、软件到算法的全系统、多环节长期协同稳定可控 [6] 康诺思腾的系统级竞争力 - 公司通过覆盖“手柄操作-信号转化-算法处理-机械执行-视觉反馈”全链路及六大核心零部件模块,实现完整工程路径闭环 [8] - 核心竞争力源于“全栈自研+垂直整合”战略,通过底层攻坚自研核心部件,如电机驱动器精度更高,内窥镜系统色彩偏差控制在5%以内 [9] - 团队历经6年投入,对超13000个零部件协同精度进行极致把控,所有底层技术在同一框架内开发,实现全链路统一优化 [11] - 全栈自研模式使研发迭代周期从“以年为单位”缩短至“以月甚至周为单位”,能快速响应临床新需求 [12] - 手术机器人已通过临床试验并获NMPA证,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商业化稳步推进 [13] 团队基因与技术路径优势 - 核心创始团队由顶尖手术机器人专家及各学科专业人才组成,创始人欧国威教授从事医疗机器人研究近30年,曾就职于达芬奇母公司直观外科 [14] - 采用“学术+工程”混搭模式,博士研发人员确保算法前沿,顶尖工程师保障工程落地能力,避免实验室技术无法临床应用的困境 [16] - 基于“机器人适应医生”理念,依托全栈自研首创可调节手感模式,临床反馈良好 [16] - 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在《Science Robotics》发表的全球首例临床场景下自主手术研究,基于其商用机器人平台实现学术向临床技术的无缝衔接 [16] 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 手术机器人竞争正从“技术参数比拼”转向“临床价值落地”,高品质标准由系统级协同决定,要求各环节稳定可控无短板 [17] - 具备系统思维、深厚团队内功、全栈自研实力及快速产品进化能力的企业有望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18]
Intuitive Surgical, Inc. (ISRG): A Bull Case Theory
Yahoo Finance· 2025-10-23 04:26
We came across a bullish thesis on Intuitive Surgical, Inc. on Sustainable’s Substack by SustainableGrowth.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summarize the bulls’ thesis on ISRG. Intuitive Surgical, Inc.'s share was trading at $440.94 as of October 7th. ISRG’s trailing and forward P/E were 61.79 and 47.85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Yahoo Finance. Microbot (MBOT) Extends 4-Day Decline on $63-Million Fundraising Program Master Video/Shutterstock.com Intuitive Surgical is a pioneer in minimally invasive robotic surg ...
What’s Happening With ISRG Stock?
Forbes· 2025-10-22 18:40
公司业绩表现 - 直觉外科公司第三季度营收达到25.1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0.4亿美元大幅增长23% [4] - 第三季度非GAAP每股收益为2.40美元,远超分析师预期的1.99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84美元增长30% [4] - 公司上调了全年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增长指引至17%-17.5%,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6.4% [5] 业务增长驱动力 - 全球使用达芬奇和Ion系统的手术量同比增长约20%,其中达芬奇手术量增长19%,Ion手术量显著增长52% [5] - 公司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强劲的手术量 [5] - 达芬奇5系统的加速采用和Ion平台的日益普及为公司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11] 估值分析 - 公司股票当前市盈率约为过去十二个月盈利的71倍,低于其四年平均水平的75倍 [6] - 当前市销率为18倍,较一年前有23%的折价 [8] - 鉴于公司预测的较高增长率,其估值倍数可能合理,甚至可能高于长期平均水平 [6] 竞争优势与前景 - 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定价能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能产生稳定、可预测的利润和现金流 [7] - 公司持续超越预期并上调指引,展示了其在机器人手术领域的竞争优势 [11] - 随着微创手术的持续转型,公司有望从不断扩大的市场机会中受益 [11]
中国“机械神医” 跨国切肿瘤手术,是如何震惊全球的?
虎嗅· 2025-10-21 17:19
当国产机器人开始远程切瘤、性能反超国际巨头时,这个行业的竞争就已进入下半场:从拼价格,到拼 真正的技术创新和价值回归。 ...
已操刀5000台手术!广交会国产医疗机器人展示硬实力
新华网· 2025-10-18 19:03
行业动态 - 第138届广交会于10月15日开幕 [1] - 广交会第一期继续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聚焦服务机器人前沿 [1] 公司产品 -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广交会展出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 [1] - 该机器人覆盖膝关节、髋关节、单髁关节置换等全骨科术式 [1] - 该机器人已经完成了5000例临床手术验证 [1]
上百家医院部署!完成5000例临床手术!中国医疗机器人产品成广交会热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9:59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唯一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 [3] - 核心产品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采用医生主导决策、机器人提供精准执行的临床逻辑,已完成5000例临床手术验证 [1][3] - 产品在5000例临床数据显示,假体植入准确率较传统手工手术提升34%,术后用药量减少30%,术后炎症低50%,术后关节活动度提升8° [6] 市场表现与全球化 - 产品已在全国上百家医院完成5000例临床手术,覆盖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海拔区域 [1][3] - 在广交会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关注点从价格转向临床应用价值、患者康复周期等 [7] - 公司已与二十余个国家医疗机构建立联系,正积极推进欧盟CE认证,并计划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探索一体化输出模式 [8][10] 研发与创新 - 研发团队采用医工融合模式,驻守医院与医生同台手术,基于真实术中反馈进行算法升级和交互改进 [4] - 2024年,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再次获批新适应症,成为国内首批髋、膝、单髁三位一体的创新医疗器械 [6] - 产品在西藏海拔4000米的高原环境中成功辅助完成手术,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证明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可靠性 [1][3]
全球眼科手术机器人技术趋势全景:高精度突破、AI 具身智能演进与行业整合方向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5 12:06
眼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价值 - 眼科手术对精度和稳定性有极高要求,传统手术存在手颤和视觉-动作不一致的风险[1] - 机器人系统通过高刚性机械臂和精密运动控制算法,能有效滤除人手固有震颤,实现亚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定位稳定性[1] - 机器人应用显著提升了操作的精细度与可重复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并使一些以往被视为过于复杂或风险极高的眼底手术成为可能[1] 技术发展趋势:AI与自主化 - 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眼科手术机器人从“放大镜”和“稳定器”向具备环境感知、决策分析与自主执行能力的手术伙伴演变[2] - 在图像识别和路径规划能力支持下,机器人有潜力实现从入眼定位到目标区域操作的全过程自主化,这将提升手术效率与一致性,并促进标准化、规模化普及[2] - 自主化演进路径预计遵循“辅助控制→部分自动化→条件自主→高度自主”的阶梯式发展[7] - 以色列Forsight ORYOM已实现自动化白内障手术的动物实验,预计2025年开启人体临床试验[7] - Horizon Surgical Systems已实现自主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7] - 衔微医疗实现了机器人自主完成从对准眼球巩膜口到到达眼底指定坐标点的全过程移动[7] - 法国AcuSurgical计划在2029年前形成基于图像识别的眼底手术全流程AI赋能[7] 产品构型与市场定位 - 当前眼科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单臂协同操作构型与双臂主从控制构型两大类[3][5] - 单臂协同操作机器人以Preceyes、微眸医疗、迪视医疗等为代表,采用医生与机器人共同操控同一器械的模式,特点为结构简洁、集成度高、学习曲线短,主要应用于视网膜下注射等对单器械操作精度要求极高的步骤[3] - 双臂主从控制机器人以Forsight robotic的ORYOM、衔微医疗等为代表,采用主从控制架构,更贴近医生传统的“双手操作”习惯,优势在于支持更复杂、更完整的手术流程,定位为覆盖多术式的“眼科手术平台”[5] 全球与国内企业进展 - 海外企业方面,Forsight ORYOM预计2025年开启美国市场临床试验;Preceyes是迄今临床验证最充分的眼科机器人,已获得CE标志;Horizon Surgical Systems和AcuSurgical正处于早期临床和试验扩展阶段;Johns Hopkins和剑桥大学团队以科研驱动推动学术前沿[9] - 国内企业方面,微眸医疗、迪视医疗等已开展高精度视网膜注射适应症的临床注册实验;衔微医疗在双臂主从控制与自主化操作上积极布局,探索全流程机器人眼科手术平台的可能性[10] 行业整合与未来格局 - 蔡司于2022年以约4240万欧元收购Preceyes,旨在与其显微镜、iOCT等影像与手术管线整合,凸显了机器人需要与显微镜、OCT、导航系统等设备深度融合,构成完整眼科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术室的趋势[11] - 当多适应症眼科机器人平台进一步具备AI具身智能,并与影像系统、术中导航和诊疗设备协同工作时,将重塑眼科手术室的整体格局,并对国内眼科显微镜、OCT等光学和诊断设备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11] - 未来眼科产业领军企业必然是具备跨产品线整合能力,能够覆盖诊断、手术到随访全流程的多管线平台型企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