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业
搜索文档
重大!中国重启采购美豆,巴西大豆竟主动开启降价潮!
搜狐财经· 2025-11-02 14:09
市场动态与价格波动 - 中国可能重新采购美国大豆的消息引发市场剧烈波动,美豆价格单日拉升60-70美分,与月初低点相比反弹超过100美分 [3] - 作为对采购动向的回应,巴西大豆现货价格出现下跌,10月28日巴西最大产州区马托格罗索的大豆现货价下跌1.14% [5] - 价格对比显示,12月船期的美西大豆到岸价约为3936元/吨,而同期的巴西豆到岸价约为4042元/吨,价差超过100元 [5] 供需格局与窗口期博弈 - 全球大豆供应充足,巴西今年产量预计创新高,库存可能升至3300万吨以上 [4] - 市场博弈的关键在于“窗口期”,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南美大豆上市高峰,美豆需在此窗口关闭前争取中国实际订单以维持价格涨势 [4] - 中长期看,南美国家(巴西、阿根廷)占据全球大豆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市场的压舱石,中国预计采购1200万-1500万吨美国大豆更多是短期调节 [8] 采购策略与库存管理 - 国内压榨企业港口大豆库存约950万吨,未来三个月到港量充足,企业策略倾向于利用价差波动进行套保和优化库存,而非疯狂囤货 [9] - 采购决策依据价差变化,预计明年2月巴西新豆大量上市后,到岸价可能降至3726元/吨左右,将比美豆更具优势 [5] - 美国大豆库存水平不算紧张,库销比约为6.9%,但中国持续的采购订单可能推动美豆价格上探1100至1200美分 [3]
全球大豆博弈:中国不买美国大豆,特朗普和《纽约时报》都酸了
搜狐财经· 2025-10-19 00:12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演变 - 中国大豆进口量在2024/25年度达到1.09亿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4% [3] - 全球大豆贸易流向发生结构性转变,中国逐步降低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转向巴西采购 [4] - 2024年巴西大豆出口额高达约540亿美元,正式跃居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国 [5] 国际舆论与政治因素 -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故意不购买美国大豆”,并考虑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贸易关系 [1][2] - 《纽约时报》中文网批评中国对大豆的旺盛需求正加剧巴西森林与草原的消失 [1][5] - 巴西大豆产业的扩张机遇在相当程度上源于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市场窗口 [8] 巴西农业扩张与生态影响 - 巴西现有约4000万公顷土地用于种植大豆,主要位于塞拉多生态区,约占全国农业用地的14% [6] - 塞拉多生态区近一半原生植被已因牧场和大豆田开垦而消失 [5] - 国际舆论试图构建中国大豆需求推动巴西农业扩张,进而引发森林退化与生态危机的因果链 [7] 贸易现实与数据反差 -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食用油及相关产品总额不足20亿美元,在其农产品进口总额中占比极小 [8] - 特朗普声明中威胁的“重大反制”与实际的贸易数据形成微妙反差 [8]
关键信号传出!特朗普踢到铁板,中方一锤定音,美国再无退路
搜狐财经· 2025-09-28 02:52
中美贸易摩擦对大豆行业的影响 - 中国对美国大豆进口订单量为零 导致美国50万大豆种植者面临严重经济困境[3] - 中国市场曾占美国大豆出口60%以上 现已几乎全面转向巴西等南美供应商[5] - 大豆库存积压至历史峰值 农民破产率预计将急剧攀升[5] 美国大豆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 运输业货运量锐减 被迫裁减运输车队和从业岗位[7] - 压榨厂因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变化被迫减产 大量工人面临轮岗或失业[7] - 农产品出口下滑拖累美国能源 物流等相关产业 加剧经济下行压力[7] 中美贸易关系的核心矛盾 - 中方强调双方来往必须始终平等 将互惠互利作为核心[3] - 中国手握庞大市场加完整产业链加低依赖度三大王牌实施精准反制[9] - 单边制裁在全球化时代终将反噬自身 贸易战没有赢家[9]
求购无果后,特朗普发现不妙,中方买了10船大豆,但不是美国的
搜狐财经· 2025-09-27 11:42
中美大豆贸易格局转变 - 中国进口商近期采购10船南美大豆,总量约65万吨,采购对象为阿根廷和巴西 [1] - 此次采购发生在阿根廷政府宣布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政策的第二天 [1] - 中国市场的转向导致美国大豆价格在2025年较两年前暴跌40% [7] 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行业的重要性 - 2023年美国出口的大豆中,每四粒就有一粒最终流向中国市场,年交易规模突破百亿美元 [3] -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中西部农业带的发展与中国市场的需求密不可分 [3] - 美国农业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市场的支撑 [9] 中国采购策略的多元化调整 - 面对美国贸易政策,中国将采购网络拓展至南美、独联体国家及东南亚地区 [5] - 在25%的惩罚性关税下,美国大豆到岸价比巴西产品平均高出20% [7] - 今年8月,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达1049万吨,占据中国进口总量的80% [7] 影响采购决策的市场因素 - 美国大豆运抵中国需要35天以上,而巴西大豆得益于中国援建的铁路网络,运输时间更短且供应链更高效 [7] - 中国的采购决策基于价格、质量和物流等硬指标,而非政治口号 [9] - 中国展现出成熟买家的智慧,进行多方比价和择优而购 [11] 贸易格局转变的深层影响 - 中国可以灵活选择阿根廷、巴西或俄罗斯的供应商,而美国难以找到能替代中国体量的新市场 [11] - 市场选择权的差异是问题的核心,中国拥有选择权而美国缺乏替代市场 [11][13] - 这种不对称依赖的打破映照出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层变化 [9]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期待更多“农夫”为中美农业合作“除虫”“育种”
新浪财经· 2025-08-23 14:22
中美农业合作现状与潜力 - 农业是中美起步最早、最富实效、最具潜力的合作领域之一 始终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1] - 跨越太平洋的大豆之旅串联起中美紧密交织的产供链 联结起两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1] 产业协会与企业角色 - 两国产业协会和企业作为桥梁与纽带肩负特殊使命 应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1] - 需要为中美农业合作"除虫" 对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大声说不 [1] - 需为促进农业贸易扫除关税障碍 破除各类壁垒 营造良好环境 [1] 未来合作方向 - 在贸易、产业、企业、科研等多个层面紧密互动 争取恢复农业领域对话合作机制 [1] - 深化产业链融合发展 推进企业间互利合作 发挥省州间联动优势 [1] - 搭建创新科研平台 强化教育交流合作 从精准农业到生物技术 从节水灌溉到智慧农场合作空间广阔 [1]
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大豆?特朗普要求被拒绝,中国将订单转交他国,“大赢家”已浮出水面
搜狐财经· 2025-08-18 11:14
贸易政策影响 - 特朗普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增至四倍但未获回应 中国转而将新订单分配给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1] - 2018年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 大豆被列入征税清单 中国当年将美国大豆进口量削减近一半[1] - 贸易战加速中国大豆供应链多元化 美国大豆市场份额大幅流失且难以恢复[7][8] 中国大豆进口格局变化 - 巴西成为中国大豆主要供应国 2024年进口量显著飙升 因巴西大豆享受免税待遇且价格比美国低10%-15%[3] - 阿根廷对中国大豆出口量达410万吨 同比暴涨110% 成为第三大供应国[3] - 俄罗斯和乌拉圭等国家逐步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拥有多个替代供应来源[3] 美国大豆产业现状 - 美国中西部豆农面临严重滞销问题 仓库积压2200万吨大豆[1] - 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大幅下滑 上半年美国农业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5] -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在特朗普发文后单日上涨2% 市场认为存在人为炒作意图[5] 供应链与基础设施发展 - 中国在巴西投资建设仓库、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 显著提升巴西大豆运输效率[8] - 中国通过多元化渠道、国产增产和技术降需增强供应链韧性[8] -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 巴西成为贸易战最大受益者[8] 政治与经济动机 - 美国中西部农业州为共和党票仓 大豆出口危机可能影响2026年中期选举选情[3] - 中国占全球大豆消费量近60% 但美国在高科技产品如高端芯片和机床方面对华实施禁运限制[5] - 贸易战体现公平互利原则重要性 单边关税措施导致美国丧失长期市场和影响力[8]
美国50%关税大棒落下,中国给巴西送5年大单,巴总统:对中国感激不尽
搜狐财经· 2025-08-16 00:37
美国对巴西加征关税政策 - 特朗普政府于7月30日对巴西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主要针对咖啡、肉类等核心出口产品 [3] - 美国市场每年消耗2500万袋咖啡,其中约三分之一(约833万袋)来自巴西 [5] - 政策背后包含政治经济双重考量:政治上是因卢拉政府与美国在拉美利益冲突,经济上旨在迫使巴西在贸易规则上让步 [3] 巴西经济受冲击情况 - 咖啡产业遭受重创,种植户收入锐减,肉类出口大幅下滑导致加工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5] - 农产品出口占经济重要地位,关税导致外汇收入减少,可能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和政府财政压力 [5] - 巴西7月对华大豆排船计划总量达481.2万吨,中国成为最大买家以缓解出口压力 [5] 中国对巴西的支援措施 - 中国海关总署批准183家巴西咖啡企业5年准入许可,推动咖啡期货价格反弹 [5] - 中巴经济互补性强:巴西提供大豆、牛肉、铁矿石等资源,中国满足其稳定供应需求 [6] - 中国通过1.3万亿合作大单(未明确货币单位)为巴西经济兜底,降低其对美市场依赖 [9] 巴西的反制与战略调整 - 向世贸组织提请磋商,质疑美国关税合法性,并推动国内产业多元化和保护政策 [8] -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合作,减少对美单一市场依赖,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8] 中巴合作的全球意义 - 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挑战美国单边主义,推动金砖国家全球经济话语权提升 [9]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团结协作范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向公平可持续方向发展 [9]
中国一出手,特朗普终于服气了,深夜喊话中国,想让中方不计前嫌,帮美国解一时燃眉之急?
搜狐财经· 2025-08-14 17:26
美国大豆行业现状 - 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主要受关税政策影响导致价格优势不再和竞争力锐减 [3] - 美国大豆对中国出口量从贸易摩擦前数千万吨规模大幅滑落至去年2213万吨 [3] - 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约1.05亿吨中 美国大豆占比仅21%约2200万吨 而巴西大豆占比达69%约7200万吨 [3] 中国大豆进口战略 - 中国实施多元化进口战略 积极拓展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合作 [3][5] - 与巴西签订多项农业能源领域合作协议 构建稳定多元的供应体系 [5] - 巴西大豆凭借免税优势和稳定供应在中国市场愈发受到青睐 [3] 贸易格局变化 - 中美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难以因美国单方面诉求而改变 [5] - 贸易合作需互利共赢 美国需解决关税壁垒等核心问题 [6] - 中国依据市场规律和自身需求合理安排大豆进口 维护粮食安全和稳定供应 [8] 政治经济动因 - 特朗普呼吁增加大豆出口旨在缩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5] - 美国农业州选票对中期选举至关重要 农产品滞销直接影响共和党政治根基 [3][5] - 美国农民收入锐减带来巨大政治压力 需改善农产品销售局面 [3]
链博会透视:美国大豆协会讲述中美农业合作共赢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7-17 19:30
行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吸引了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家企业参与[1] - 链博会定位独特 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展会 展示全链条协同能力和促进资源对接[1] 公司参与情况 -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连续第三次参展 旨在展示全球供应链实践成果[1][3] - 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 重点展示"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整合能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实践[3] 产业链特点 - 大豆产业链因其长度和国际贸易参与度而特殊 从种植、加工、物流到终端消费各环节紧密相连[3] - 国际贸易参与度极高 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3] 核心竞争力 - 美国大豆产业核心在于"精准"追求 数智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各环节[5] - 精准农业降低能耗和浪费 通过全流程数据追踪将大豆营养组分信息精准传递给下游企业[5] - 可持续性是美国大豆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自上世纪30年代起推行水土保持措施[5] 中国市场实践 -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推广豆粕玉米型日粮 提高动物日增重和产品品质[5] - 针对动物疫病提出"全进全出"、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解决方案 推动中国养猪业发展[5] - 美国成为中国大豆主要进口国之一[5] 可持续发展 - 美国大豆农场多采用家庭私有化模式 农民将土地视为"代际资产"注重长期保护[6] - 通过休耕轮作等制度 美国大豆主产区土壤健康度全球领先[6] - 美国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SSAP)认证帮助中国饲料企业选择低碳足迹原材料[6] - 欧洲第三方机构评估显示 美国大豆运抵中国的二氧化碳当量远低于其他产区[5] 合作历程 - 中美大豆产业合作已43年 从最初技术输入发展到解决方案共创[6] - 合作驱动力源于市场需求双向赋能 从饲料技术到水产养殖不断取得新突破[6] -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合作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7]
【2025链博会】全球产业协作: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解码中美农业的合作共赢
环球网· 2025-07-17 14:57
链博会平台价值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余家企业参展,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1] -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认为链博会为全球农业产业链提供"展示、对接、共赢"的核心平台,是展示全链条协同能力和对接资源的独特窗口 [1][4] 美国大豆产业链优势 - 美国大豆产业通过43年深耕与中国市场形成"互惠共赢"合作模式,展示"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整合能力 [1][4] - 大豆产业链具有长度和国际贸易参与度高的特性,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超级连接器" [6] - 核心竞争力源于数智化技术应用:GPS和无人机技术实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的精准调控,全流程数据追踪助力下游企业优化配方 [7] 技术创新与市场教育 - 美国大豆产业通过技术推广"教育终端用户",如在中国推广豆粕玉米型日粮提高动物日增重和产品品质 [7] - 针对动物疫病提出"全进全出"、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 [7] 可持续农业实践 - 美国大豆产业自上世纪30年代推行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法律框架下的系统性管理,每公斤大豆运抵中国的二氧化碳当量仅0.42公斤 [7][8] - 家庭农场私有化模式促使土地视为"代际资产",《土壤保护法》要求保留10%-15%土地作为生态缓冲带 [8] - SSAP认证使中国饲料企业可精准选择低碳原材料,养殖企业实现产品溢价销售,证明可持续与经济效益可兼得 [9] 中美大豆合作成果 - 合作模式经历三大转变:从"技术无偿输入"到"解决方案共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10] - 水产养殖技术革新推动中国从"肥水养鱼"转向"饲料养鱼",池塘循环流水技术已推广至1.8万条养殖水道 [10][11] - 43年合作证明中美大豆产业是"命运共同体",全球供应链价值在于连接与共创共赢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