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迈向能量增益的重要一步 新一代聚变装置等离子体压力创纪录
科技日报· 2025-11-19 07:59
在18日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部年度会议上,美国聚变能源技术公司Zap Energy宣布,其 最新一代"聚变Z箍缩实验3"(FuZE-3)在实验中获得高达830兆帕的电子压力,对应等离子体总压力约 1.6吉帕。该成果刷新了迄今在剪切流稳定Z箍缩装置中实现的压力纪录,是迈向聚变能量增益道路上的 重要一步。 FuZE-3的设计目标是在"三重乘积"(密度×温度×约束时间)上达到新的高度,这是聚变性能的重要指 标。 此次,团队利用"光学汤姆孙散射"技术测得等离子体电子压力达830兆帕。等离子体不仅由电子组成, 还包含质量更大的离子,当电子和离子温度接近时,二者都会对压力作出贡献,因此总压力约为电子压 力的两倍,达到1.6吉帕。1吉帕相当于海平面大气压的约10000倍,或马里亚纳海沟海底压力的10倍。 相关高压状态可维持约1微秒(百万分之一秒)。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最近的FuZE-3实验中,多次重复放电测量显示,电子密度处于3×1024m-3—5×1024m-3范围,电子温度 则超过1keV(约为1167万摄氏度)。 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获得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其压力是综合反映温度与密度的关键 ...
上海新材料企业,融资超10亿元! | 融资周报(2025年第38期)
搜狐财经· 2025-10-21 14:18
融资综述 - 本周(10月13日至10月19日)上海共发生16起融资事件,较上期减少6起 [4] - 已披露融资金额的9起事件合计融资约19.69亿元 [4] - 浦东新区融资事件数量最多,为5起,闵行区以4起紧随其后 [4] - 奉贤区发生2起融资事件,其中包含一笔新材料领域超10亿元融资 [4] 融资轮次与行业分布 - 从融资轮次看,天使轮融资最多,共6起,其次是A轮,共4起 [6] - 本周发生1起超10亿元的Pre-IPO轮融资 [6] - 从行业分布看,融资事件涉及11个行业,医疗健康领域最为活跃,共4起 [9] - 新材料领域发生一笔超10亿元大额融资 [9] 重点融资企业动态:岩超聚能 - 岩超聚能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由岩山科技和岩山投资联合领投 [12] - 公司是一家聚变能源技术研发商,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仿星器研发全过程 [13] - 融资将用于团队扩充、仿星器原型超导磁体线圈研发及产线搭建 [13] 重点融资企业动态:VOLANT沃兰特 - VOLANT沃兰特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华映资本领投,上汽创投等新投资方参与 [14] - 公司是一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研发商,位于大零号湾 [15] - 其VE25-100研制批首架机已完成首次无保护飞行,计划近期开展有人驾驶飞行试验 [14] 重点融资企业动态:轾驱科技 - 轾驱科技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由柳州一二五产业基金独家投资 [16] - 公司位于临港,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实现全栈自研 [17] - 融资将用于第四代扁线定转子产品产线建设、新一代多合一电驱动总成产线建设及产能提升 [17] 重点融资企业动态:华道生物 - 华道生物完成超亿元D++轮融资,由博爱新开源领投 [18] - 公司是一家细胞免疫治疗生物医药公司,攻克了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全产业链的5大自主产业化创新技术 [19] - 融资将用于加速普惠细胞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推动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化基地的商业化生产应用 [19] 重点融资企业动态:穹彻智能 - 穹彻智能完成战略融资,由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多位老股东追投 [20] - 公司是一家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商,位于大零号湾 [21] - 融资将用于加速技术产品研发、具身应用落地和行业生态拓展 [21] 热点行业聚焦:医疗健康 - 本周医疗健康行业发生4起融资,涉及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和细胞治疗 [22] - 上海正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2] - 上海市公布《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提及金融支持与重点发展产品 [22] -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三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 [22] 企业合作与活动 - 上海海和药物与日本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就PI3Kα抑制剂瑞索利塞在日本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达成独家许可协议 [3] -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5] - 影禾医脉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研发的胸部CT平扫辅助诊断AIR [5]
世界聚变能源集团部长级会议成都声明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22:16
文章核心观点 - 世界聚变能源集团部长级会议提出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构建“创新共享+和平利用+普惠发展”的国际合作新范式,以推动聚变能源研发、示范和商业部署 [1] 国际合作倡议 - 倡导聚变基础设施共建,推动全球聚变实验装置、数据中心、测试平台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 - 鼓励各国依托现有科研设施建立跨国共享机制,以降低研发成本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1] - 提出建立聚变能源技术联合研发网络,涵盖等离子体物理、超导材料、氚自持等关键技术领域 [1] - 期望通过联合攻关、专利共享、人才联合培养促进技术迭代 [1] - 强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支持 [1] 技术研发与应用原则 - 坚持聚变能源研发与应用须完全服务于民用领域 [1] - 确保技术研发、设施建设、能源供应全链条符合和平利用宗旨 [1] - 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提供安全、稳定的技术路径 [1] 会议背景与目标 - 世界聚变能源集团部长级会议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倡导设立,是一个协调机制 [1] - 旨在推动各国决策层、监管者、科技界、产业界及公私营合作伙伴凝聚共识 [1] - 目标是为可控核聚变的研发、示范应用和商业部署扫清障碍 [1]
安徽宣布:进入经济大省行列
证券时报网· 2025-09-28 21:10
宏观经济表现 - 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3.87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06万亿元,五年增量达1.4万亿元,连续跨越4万亿和5万亿两个台阶 [1] - 安徽省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经济大省行列 [1] 企业创新生态 -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比"十三五"末增长1.7倍 [1]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相比"十三五"末增长7.6倍 [1] - 超八成研发经费和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超九成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由企业牵头 [1] 科技成果转化 - 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突破1640亿元 [1] - 通过赋权职务科技成果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市值超过120亿元 [1] - 围绕大科学装置布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1] 产业竞争力 - 安徽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国第1,汽车出口量稳居全国第1 [2] - 显示驱动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第1,DRAM存储器产能全国第1 [2] -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升至全国第5位 [2] 未来产业布局 - 量子科技产业集聚度稳居全国首位 [2] - 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 [2] - 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方阵 [2]
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增资至 150 亿 增幅 325% 还引能源巨头入股
新浪财经· 2025-09-01 23:40
公司资本结构调整 - 注册资本从35.31亿人民币大幅增至150亿人民币 增幅达325% 为研发业务提供重要资金支撑[2] - 新增股东包括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能源领域头部企业 完善股东结构并增强业务协同[3] - 资金注入直接保障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核电设备成套及工程技术研发等核心业务的开展[2] 公司治理优化 - 刘叶由董事变更为董事长 同时新增多位主要人员以适应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需求[3] - 管理团队调整旨在统筹资金使用、研发推进和股东资源对接 提升运营效率[3] - 治理结构优化避免因管理滞后影响发展节奏 确保业务按规划推进[3] 行业战略布局 - 中核集团继续持股叠加能源头部企业入股 体现行业对聚变能源领域的集中布局与认可[3] - 股东资源助力公司对接能源产业链 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结合[3] - 行业资源向聚变能源领域聚集 为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营造积极环境[3][4] 业务发展方向 - 经营范围聚焦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核电设备成套、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发展等核心领域[2] - 资本与资源协同优化直接支撑核心技术探索与突破 为业务拓展筑牢基础[2][4] - 业务方向与能源股东高度契合 避免研发与实际应用脱节[3]
合肥发力聚变能源未来产业,请看《浪尖周报》第39期
新浪财经· 2025-08-31 13:06
产业协作与科创协同计划 - 智通财经旗下智库推出"浪尖计划" 聚焦长三角九大万亿GDP城市产业协作与科创协同 [1] - "浪尖周报"子项目精选178条九城主要报刊一周产业新闻与领导活动资讯 [1] - 第39期周报于9月1日发布 覆盖2025年8月25日至8月31日产业动态 [1] 合肥聚变能源产业 - 聚变能源产业已形成70余家企业覆盖全产业链的集群格局 [1] 上海资本赋能企业 - 浦东GOI计划四年撬动86亿资本 累计赋能3万家企业发展 [1] 南京电商区域总部 - 京东百亿级区域总部正式落地建邺区 [1] 杭州文化出海产业 - 重点推动网络文学、网络剧集、网络游戏"新三样"文化产品出海 [1] 苏州工业智能化 - "AI+制造"计划两年培育150个工业大模型 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1] 宁波光伏产业链 - 余姚智能光伏产业链上半年实现增加值增长133.7% [1] 无锡汽车产业生态 - 与一汽解放深化战略合作 共同构建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1] 南通能源装备制造 - 成功交付全球最大FLNG装置NGUYA [1] 常州绿色转型 - 滨江区绿色转型战略同步赋能东方碳谷与创新药谷建设 [1]
“逐日之战”,安徽的新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23:16
行业政策与战略布局 - 安徽省强调抢抓聚变能源技术突破关键窗口期 加快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步伐 [1] - 国家政策明确要求推进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 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 - 安徽将聚变能源列为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之一 合肥将其纳入"6+5+X"产业集群重点布局 [3] 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 - 聚变能源具有燃料丰富、安全可靠、清洁环保、能量密度高等突出优点 被视为终极能源 [1] - 合肥拥有EAST、BEST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是全球核聚变领域大科学装置最集中城市 [2] - 合肥已形成聚变能源全产业链 涵盖超导线材生产、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及设计运营等70余家企业 [3] 资本投入与全球竞争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 较2021年增长414% [2] - 微软等大型科技企业纷纷加入赛道 全球范围"逐日之战"已经打响 [2] - 安徽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科技产业资本相互赋能 [1] 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 安徽致力于培育聚变能源产业集群 通过场景对接和"双招双引"加快产业集聚 [1] - 系统梳理"沿途下蛋"技术项目 构建全链条孵化转化创新载体 [1] - 安徽期待"点亮聚变能源第一盏灯" 抢占未来能源发展先机 [4]
工信部: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国能日新:雍正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取得公司控制权 | 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07:17
行业治理与规划 - 工信部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座谈会 强调深化改革和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重点提及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治理 [1] - 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 [1] - 巩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成效 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 [1] - 座谈会提及抓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做优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1] 能源领域投资布局 - 中油资本参股企业昆仑资本持有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20%股权 同时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20%股权 [2] - 中油资本通过昆仑资本布局聚变能源领域 显示对前沿能源技术的战略关注 [2] - 聚变能源作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 或将成为资本布局新赛道 有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2]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 - 国能日新公告收购人雍正及其一致行动人拟通过定增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权 已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及监管核准 [3] - 本次发行后收购方合计持股超30%触发要约义务 但基于3年不转让承诺及股东大会豁免 可免于发出要约 [3] - 定增募集资金将用于加快业务布局拓展 推动新能源信息化产品创新和能力升级 [3]
中国聚变能源企业获大额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7-23 11:02
融资事件概述 - 国内某头部聚变科技企业完成超2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是该领域单笔规模最大的融资事件[1][3] - 投资方涵盖国家级产业基金、头部能源集团及知名科技投资机构[3] 行业资本动态 - 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超10家聚变能源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超50亿元[6] - 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顶级机构,以及中核集团、国家电投等能源央企[6] -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为领投方之一,认为聚变能源是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必争领域[6] 技术进展与规划 - 融资企业专注于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研发,其技术将装置体积缩小至传统方案的1/3,成本降低50%以上[6] - 已完成首台全尺寸原型机点火试验,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突破100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 - 本轮资金将用于建设全球首个模块化聚变中试工厂,预计2030年前实现千瓦级聚变能输出,2035年启动商用堆建设[6] 全球竞争格局 - 国际上,美国CFS公司、英国Tokamak Energy等企业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美国能源部将聚变商业化时间表提前至2032年[7] - 中国通过“科研机构+企业+资本”的协同模式构建生态优势[7] 政策支持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聚变能源发展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将聚变能纳入“未来产业培育工程”[7] - 政策提出到2030年建成首个聚变示范电站的目标[7]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成立
快讯· 2025-07-22 20:25
公司成立与定位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1] - 公司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 [1] - 定位为推进中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1] 业务布局 - 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核心业务 [1] - 将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战略合作 - 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申能集团等签署聚变创新联合体深化合作协议 [1] - 股东方包括中核集团、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 [1] - 与股东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