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源

搜索文档
全球聚变行业爆发式增长,多家A股公司宣布入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中核集团牵头 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 注册资本增资超114亿元 成为推进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2] - 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 认购价格为1.0019元/注册资本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资产总额53.69亿元 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 上半年无营业收入 净利润亏损4325.89万元 [12] 全球聚变行业投资与技术进展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 较2021年增长414% 接近百亿美元规模 [4] - 磁约束聚变是主流技术路线 占比49% 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 氢硼方案次之 [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制造完成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购买CFS公司200兆瓦聚变电力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建设 [7] 中国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 [5]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17亿℃ 电子1.6亿℃) 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 [5] - 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提前两个月进入总装 计划2027年建成并演示发电 [5]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 [6] 商业化时间表与资本布局 - 35家聚变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商业示范电站 28家公司计划同期实现并网 [8]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测2030年前实现中国首盏"核聚变灯"点亮 [7] - 聚变新能(安徽)获增资扩股至145亿元 股东包括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 [13] 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许继电气等A股公司进入核聚变供应链 安泰科技已交付EAST、ITER等项目并中标新合同 [15] - 广大特材批量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材料 中标BEST线盒机加工项目 [15]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加速 预计全球每年新增2-3个聚变装置 [16]
全球聚变行业爆发式增长,多家A股公司宣布入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09
全球聚变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14% [3] - 磁约束聚变路线占比49%,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 [4] - 2030-2035年成为商业化关键期,35家公司预计在此期间运营示范电站 [7][8] 中国聚变产业化进展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增资超114.69亿元 [2][10] - 三大核聚变装置取得突破:EAST实现1亿℃运行1066秒,"中国环流三号"达"双亿度"运行,BEST装置提前进入总装阶段 [5]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6] 国际聚变产业化动态 - ITER项目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制造 [6] - Alphabet签订200兆瓦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 [6] - 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施工 [6] 产业资本布局 - 形成"国家战略资本+地方产业资本+民营创新资本"共驱结构 [10] - 聚变新能(安徽)资本规模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 [11] - 多家A股公司进入供应链: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许继电气等 [12][13] 产业链发展 - 可控核聚变与AI、高温超导形成技术共振 [13] -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每年新增2-3个核聚变装置 [13] - 上游材料和设备环节关注度提升 [12][13]
打响“逐日之战”,“人造太阳”商业化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5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核集团牵头,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注册资本增资超114 69亿元[1] - 公司定位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体现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布局[1] - 核聚变已被写入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获得顶层政策支持[1] 全球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 6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14%,接近百亿美元规模[2] - 磁约束聚变路线占比49%(25/53家公司),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36家公司)[2] - 2030年成为商业化关键期,35家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示范电站,28家预计同期实现并网[5] 中国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创稳态运行纪录[3]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 17亿℃/电子1 6亿℃),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3]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重要一步[4] 国际聚变进展 - ITER项目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5] - Alphabet与CFS达成200兆瓦聚变电力采购协议,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5] - 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猎户座"施工,推进电力入网[5] 产业资本布局 - 中国聚变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注册资本114 69亿元[7] - 聚变新能(安徽)资本规模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股东含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8]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等A股公司进入供应链,提供超导材料、偏滤器等核心部件[10] 产业链发展 - 国内外每年预计新增2-3个聚变装置建设,行业加速从0到1[11]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提升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11] - 反应堆建设将催生材料、设备等产业链环节大量需求[11]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人造太阳”要来了
36氪· 2025-08-05 07:16
全球核聚变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七大国企注资114.92亿元,注册资本达150亿元,标志着中国商业化进程加速[1][23] - 美国通过私营企业主导发展,CFS融资超20亿美元,Helion Energy实现1亿℃等离子体加热[18][19] - 日本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目标2030年商业化发电,德国计划2028年前投入超10亿欧元[3] - 韩国KSTAR实现1亿℃等离子体维持48秒,法国WEST保持5000万℃1337秒[17]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前景 - 中国EAST装置创1亿℃运行1066秒纪录,HL-3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20] - 日本JT-60SA首次实现能量净增益,美国NIF装置2022年完成争议性点火[16][19] - 5克聚变燃料可满足三口之家133年用电需求,海水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500亿年[6][8] - 民营领域中国瀚海聚能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新奥集团累计投入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22] 中国战略布局特点 - 采用"央企+产业资本+区域龙头"混合模式,整合中核集团、浙能电力等全产业链资源[23] - 上海闵行区集聚近200家核能企业,提供国际化产业生态;四川中核研究院提供HL-3核心技术[25][27] - CFETR实验堆计划2035年建成,规模超越ITER,合肥夸父装置将于年底竣工[22] - 中国聚变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中科院预测商业化时间从50年缩短至20年内[22][29] 产业影响与未来场景 - 聚变能源将颠覆石油美元体系,重塑全球金融秩序[11] - 近乎零成本的电力将推动制造业成本下降90%以上,垂直农业突破耕地限制[9] - 海水淡化技术因电力成本降低而普及,AI大模型训练能耗瓶颈得以解决[11] - OpenAI创始人个人投资3.75亿美元,反映科技巨头对能源变革的迫切需求[11]
高温红色预警!受控聚变技术能否为地球装上“大空调”?专家解答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20:37
气候危机与能源挑战 - 全球变暖加速推进,极端高温天气从偶发变为常态,40°C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2] - 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共识,但现有能源解决方案仅能维持现状,无法降低大气中现有二氧化碳浓度 [2][4] - 人类文明发展需求与AI等科技应用对能源供应提出更高增长需求,现有可再生能源规模有限 [2][4] 核聚变能源的变革潜力 - 核聚变需提供比现有能源大一个数量级的无碳能源,才能实现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2][4] - 聚变商业化发电可将电价降至几分钱/度,彻底改变水资源、农业等产业逻辑 [2][5] - 廉价聚变电能将解决海水淡化成本问题,并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实现室内大规模固碳作物种植 [2][5] 聚变能源的商业化路径 - 紧凑型核聚变技术研发目标是通过提高能量转换率实现低成本发电,超越风能和光伏的竞争力 [6] - 聚变能源商业化将重构人类产业逻辑,解决当前无解的环保难题 [3][5] - 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聚变技术从科研转向商业化,指数级降低能源成本 [3][6] 聚变与气候解决方案的关联 - 现有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无法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聚变是唯一能在降碳同时保障发展的能源 [4] - 聚变能源通过提供廉价电能间接促进二氧化碳吸附,例如支持森林体系固碳 [4][5] - 聚变实现后,人类能源和粮食供给可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推动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5]
谷歌与CFS签署200MW购电协议,聚变能源加速商业化
中邮证券· 2025-07-03 16: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评级,收盘点位1662.32,52周最高1712.48,52周最低1113.62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聚变能源加速商业化,2025年6月谷歌与初创公司CFS签署200MW购电协议,CFS首台聚变装置SPARC预计2027年达成能量增益Q>1,聚变电站ARC预计21世纪30年代初运营并产生400MW电力 [6] - 众多企业成立且部分获大额增资,国内聚变能源领域资本开支或大幅增长,有望带动产业链上游供应商订单落地 [7] - 国内聚变能源研究进入工程实践阶段,聚变装置“点火”具备辐射安全监管基础 [8][9] - 高温超导、AI等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可控核聚变领域,有望加速装置迭代和技术突破 [9] - 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国光电气、联创光电等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基本情况 - 收盘点位1662.32,52周最高1712.48,52周最低1113.62 [2] 行业相对指数表现 - 展示了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国防军工与沪深300的相对指数表现 [3][4] 近期研究报告 - 《中邮军工周报6月第4周:9月3日天安门将举行阅兵,传统主战力量和新域新质力量均将参阅》于2025.07.01发布 [5] 谷歌与CFS签署购电协议事件 - 6月30日美国聚变能源初创企业CFS宣布与谷歌战略合作,谷歌成首个客户并签200MW购电协议,为史上最大规模聚变能源购电协议 [5] 谷歌与CFS签署购电协议点评 - 聚变能源加速商业化,此前微软也有购电协议,CFS装置有明确发展目标 [6] - 众多可控核聚变相企业成立,新奥集团进入,部分企业获大额增资,资本开支或带动产业链上游订单 [7] - 国内聚变能源研究进入工程实践,EAST创造记录,聚变装置“点火”有辐射安全监管基础 [8][9] - 高温超导材料应用成熟,AI技术助力产业发展,国内外均有相关成果 [9] - 相关上市公司有国光电气、联创光电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