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搜索文档
农高会发布 | 《2025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发布
搜狐财经· 2025-10-28 16:02
报告发布与背景 - 报告《2025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于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推介大会暨集中签约活动中发布 [1] - 报告由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组织专家研究编写 [1] 报告结构与内容框架 - 报告创新性地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划分为传统农业产业、新兴农业产业及未来农业产业 [3] - 全书分为总报告与专题报告两部分 [3] - 报告分析2024年中国农业产业投资现状,涉农产业基金、股权投资与非股权投资情况及特点 [3] - 报告提炼2024年现代农业产业投资热点与典型投资案例 [3] - 报告特别呈现2024年全国9大农高区及杨凌示范区在农业产业投资领域的特征与典型案例 [3] 2024年农业产业投资热点 - 投资除集中在种植业、农资、畜牧业和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外 [3] - 生物农资、农业生物质利用等新兴农业产业持续受到投资者青睐 [3] - 农业合成生物产业、智慧农业产业等未来农业产业成为本年度新的投资热点 [3] - 农业典型投资案例呈现出产业链龙头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全球资本加速布局绿色转型特征 [3] - 投资案例总体围绕产业链龙头与科技创新形成布局,并聚焦于农业科技、乳业和生物材料等新兴方向 [3] 国家级农高区投资特征 - 全国9家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产业投资紧扣"科技赋能农业、全链驱动升级"主线 [4] - 投资聚焦基础设施攻坚、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融合提质三大领域 [4] - 基础设施方面,刚性投资占比超40% [4] - 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增速均超15% [4] - 产业融合领域,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投资占比提升至35% [4] 报告价值与用途 - 报告为政府研判态势、优化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4] - 报告为投资机构与企业洞察机遇、规避风险提供导航,是兼具权威性与实用性的重要文献 [4]
黑龙江省秋收生产基本结束
新华社· 2025-10-28 14:12
秋收完成情况 - 黑龙江省秋收生产已基本结束 农作物收获面积达23235.1万亩 占应收面积的99.2% [1] - 除少量玉米地块冻收外 各类农作物已收获完毕 [1] - 大豆和水稻收获比去年提前3至5天完成 玉米大面积收获比去年提前3天完成 [1] 秋收效率与机械投入 - 主要粮食作物成熟期因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到位和有利气象条件 比往年提前3至5天 [1] - 全省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5995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2986台 玉米收获机3262台 全部投入秋收 [1] - 秋收期间共出动大中型拖拉机44.2万台 大型收获机械20余万台 [1] 同步推进的农业生产工作 - 秋收生产与秋整地 秸秆综合利用同步推进 实行秋收一块 整地一块 秸秆还田离田一块 [2] - 全省秋整地面积已超过1.12亿亩 比去年同期多1300多万亩 [2] 后续工作部署 - 农业农村厅将持续做好秋季农业生产重点工作的调度指导 加快剩余玉米收获进度确保应收尽收 [2] - 指导各地抢抓封冻前有效时间 同步推进秋整地 秸秆还田离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明年丰收打基础 [2] 组织与指导工作 -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11个工作组持续深入基层 对秋收生产 秋整地等重点工作进行指导服务 [1] - 各市地及北大荒农垦集团组织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科学收获 [1]
“五良”到田头 丰收有奔头
新华社· 2025-10-28 13:29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 -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通过采用大垄密植技术使黑豆亩株数从1.2万株增至1.8万株实现高产 [1] - 农业生产中集成应用深松土壤、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机械减损收获等多项技术 [1] - 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在格田改造中创新运用北斗测量仪与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使土地平整精度达到厘米级以防止水肥不均 [5] 农业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利用大马力机车等大型农机具进行秋整地作业效率高且已连续进行20多年 [2] - 垦区机械化水平高大型农机具充足秋整地有效解决了春季整地导致的播种推迟和产量影响问题 [2] - 格田改造将小格田整合为大格田池埂减少有效种植面积增加且农机作业更便利 [5][7] 农业经营效益与规模化 - 绥化市北林区农户种植26公顷多黑豆预计每公顷产量在6000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计算每公顷纯收入达5000元 [1] - 普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将140多个3到5亩的小格田整合为26个平均约17亩的标准化格田有效种植面积共增加10余亩 [7] - 格田改造后水稻总产量比2017年改造前增加10000多斤种植户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剩余100多亩地的改造 [7]
稻谷黄、果飘香 广袤田野“智”绘秋日好“丰”光
央视网· 2025-10-28 12:28
全国秋粮收获与冬小麦播种进度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加快,东北、西南、西北主产区收获已过八成半,黄淮海主产区收获过八成,长江中下游主产区收获七成半 [1] - 全国冬小麦播种已全面展开,目前播种进度过一成,其中黄淮海主产区开始播种,西北麦区播种进度已过七成 [1] 山西芮城苹果产业发展 - 苹果栽植面积稳定在20.3万亩以上,年产量达32.1万吨,年产值达到15.1亿元 [2][7] - 通过引进新品种和矮化密植模式提升品质,实现错峰上市,第三年果树亩产可达3000多斤,地头预订价格超过3元/斤 [2][4] - 新建数控中心、冷库和智能分选车间实现自动化分级加工,目前日加工量约十万斤,较以往提高一倍 [6][7] 江西德安巨型稻试种成效 - 巨型稻迎来首个丰收季,其株高超过1.8米,单穗颗粒数在360至500颗之间,显著高于普通水稻的150至200颗 [8][10] - 亩产量达到1600至2000斤,高于普通水稻,同时因其秸秆高度超过两米,每亩可产秸秆约5吨,通过回收可带来额外收益,每吨约400元 [10][12][14]
“一粒种”何以驱动产业升级
人民日报· 2025-10-28 11:16
它催化了价值的跃升。知识产权形成的品牌效应,能有效驱动产业链条的延伸。江苏句容凭借"句容草 莓"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跳出单纯的种植业,打造出特色销售走廊,联动发展采摘旅游、餐饮休 闲,让"一颗果"裂变出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链。这背后,是知识产权带来的品牌溢价和产业想象力,它 让农业从"卖产品"升级为"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极大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发展空间。 它催化了资源的盘活。躺在资源库里的种质,只是标本。唤醒沉睡的资源,让其得到利用,才能充分发 挥种质资源的优势。前不久,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上线,让更多种质资源得以被查询、被共 享、被利用。这种在保护前提下的共享利用,既能打破"信息孤岛",让育种专家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 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也有助于让更多宝贵的种质资源被"用起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现代农业的发展,早已从靠体力上 升到靠技术、靠创新。知识产权,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国家的粮 袋子。我们必须像用好土地一样用好它,让它在广袤的田野上,结出更多发展的"黄金硕果",为乡村全 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保障,同样 ...
新华时评:千方百计打好秋收秋种这场硬仗
新华社· 2025-10-28 11:16
天气影响与秋收挑战 - 黄淮海地区遭遇多年少见的持续连阴雨,导致部分农田积水、土壤偏湿,机械下地困难 [1]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但面临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的不利局面 [1][2] - 各地采取应对措施,包括科学调配履带式收割机、改装收获机械、组织人工抢收,以减轻田间损失 [1] 秋粮收储与食品安全 - 需扎实做好秋粮收储工作,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1] - 在加大市场化收购力度的同时,有序开展政府储备轮入,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稻谷托市收购 [1] - 组织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1] 冬小麦播种与部门协作 - 当前重中之重是抓好冬小麦播种工作,秋冬种事关明年粮食生产开局 [2] - 需加强农业农村、气象、财政等多部门协作,全链条发力 [2] - 指导农民在墒情适宜时腾茬散墒、翻耕整地,并帮助选好晚播品种、施足底肥、提高播种质量 [2] 农业基础设施与长远规划 - 各地需加强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和平原涝区沟渠疏浚治理,抓紧修复水毁灾损水利工程设施 [2] - 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 [2] - 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
黑龙江省秋收全面告捷 较去年提前约3天
环球网· 2025-10-28 11:06
秋收进度与产量 - 截至10月27日,黑龙江省各类农作物已基本完成收获,仅个别玉米地块因冻收未完成 [1] - 与去年同期相比,大豆、水稻收获完成时间提前3至5天,玉米大面积收获提前3天结束 [1] - 黑龙江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800.17亿公斤,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 [1] 秋收效率提升因素 - 主要粮食作物成熟期较往年提前3至5天,得益于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和有利的气象条件 [3] - 秋收期间全省积极推广高端智能农机应用,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599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2986台、玉米收获机3262台 [3] - 各地累计投入大中型拖拉机44.2万台、大型收获机械20余万台,显著提升秋收效率与进度 [3] 生产管理与后续工作 - 实施秋收生产日调度、日分析、日报告机制,并对重点市县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 [5] - 省农业农村厅编发《全省秋收生产专报》29期,及时掌握进展并推广先进经验 [5] - 统筹推进秋收、秋整地与秸秆综合利用,已完成秋整地面积超过1.12亿亩,较去年同期增加1300多万亩 [5] - 北大荒农垦集团已率先完成秋收任务,并实现秋整地4582.53万亩,基本实现全面积“黑色越冬” [5]
AgRural:巴西2025/26年度大豆播种率已经达到36%
新华财经· 2025-10-27 20:18
咨询机构AgRural周一(10月27日)表示,截至上周四(10月23日),巴西2025/26年度大豆播种率已经 达到预期的36%。此外,巴西2025/26年度一茬玉米的播种面积已达到中南部地区计划种植面积的55%。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
种植规模3年增30倍 广东农垦与一亩田合作第四季10000亩马铃薯数字化示范种植基地开种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19:53
合作项目核心进展 - 广东农垦集团与一亩田集团联合共建的第四期马铃薯数字化示范基地正式播种,连片种植总面积超10000亩,成为南方马铃薯三作区单体最大种植基地 [1] - 此次播种标志着双方深耕三年的“北薯南种”数字化模式从初期探索成功迈入规模化复制新阶段,实现了3年30倍的种植规模增长,从2022年的300亩扩展至当前的10000亩 [1][2] - 项目负责人表示,这是合作以来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突破万亩大关,是对过往成功经验的系统整合与升级 [2] 种植模式与技术应用 - 基地精准选定“沃土5号”薯种,并依托一亩田天机大数据对全国马铃薯市场行情进行前瞻性分析以指导种植 [1][2] - 成熟的数字化体系全面落地,包括5G视频监控、土壤墒情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7×24小时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为精准水肥管理提供支撑 [2] - 持续应用国家“十三五”科研项目转化的微生物菌剂作为“绿色卫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前期基地的马铃薯商品率高达97% [1][2] 经济效益与产业价值 - 据测算,3000亩基地亩产可达5000斤,按市场行情预估产值超2000万元 [1] - 项目有效利用广东地区传统的“冬闲田”资源,通过“冬种春收”反季节模式实现“一年三熟”,为粮食安全与农户增收注入新动力 [1][2] - 产出的马铃薯在次年3月上市,错开北方马铃薯集中上市期,借助市场“时间差”抢占价格优势,此前开采即售罄 [1][3] 模式可复制性与社会影响 - 从300亩到10000亩的跨越式增长,表明“北薯南种”模式已成熟,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种植模式 [2][3] - 跨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撑,让“冬闲田变增收田”的民生价值从土地激活延伸至农业种植全链条 [2] - 通过数字化技术从源头确保“种得好”更“卖得好”,进一步扩大了反季节供应的市场影响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