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

搜索文档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金融助农 护航颗粒归仓
河南日报· 2025-06-10 07:36
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完善金融服务,健全大中型银行服务"三农"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1] - 邮储银行驻马店市分行开展"产业贷"等金融助农措施,解决农户、小麦收储及加工企业的各类金融需求 [4] - "产业贷"提供纯信用贷款,额度达300万元,支持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方便粮食收购户和加工企业 [3][4] 金融支持粮食收购 - 汝南县爱田粮油收购门市部在邮储银行"产业贷"支持下,三天内收购150多万斤小麦 [2][3] - 汝南县绿叶面业有限公司利用"产业贷"扩建仓库、引进自动化设备,已收购200多家农户小麦 [4] - 邮储银行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优先处理"三夏"相关贷款申请,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5] 农机产业发展 - 汝南县年均组织3万多名农机手、1.2万台收割机跨区作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5] - 建国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从年销售额不足200万元发展到年销售800余台设备、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5] - 邮储银行为农机企业和个体农机手提供信贷服务,支持购买设备 [5] 农机手经济效应 - 汝南县农机手被称为"天中麦客",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带动全县年服务收入超20亿元 [5] - 农机手年均收入达10万到25万元,收割机产业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 [5]
逊克海事处多措并举助3.1万吨配额俄粮安全完成进口
中国新闻网· 2025-06-09 22:52
运输完成情况 - 6月9日16时30分许,"哈个推501"船队载运1000吨玉米从俄罗斯波亚尔科沃口岸返回逊克口岸,标志着这批俄粮全部安全完成进口,比合同提前一天完成运输 [1] - 逊克海事处完成进出口岸船舶查验115艘次,进口粮食3 1万吨 [3] 运输背景与挑战 - 5月23日2025年明水期逊克口岸正式通航,俄罗斯波亚尔科沃口岸的3 1万吨配额粮食(均为玉米)因合同约定须在6月10日前完成回运,日均运量需超1500吨 [2] - 俄粮仓储周期短、跨境物流链条复杂,叠加极端气象条件预判与船舶运力协调等多重风险变量,任何环节的流程阻滞均可能触发违约责任 [2] - 此次紧急调运涉及中方企业重大经济利益,更关系到中俄跨境贸易体系的信誉 [2] 解决方案与措施 - 逊克海事处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开通"7×24小时"通关绿色通道,实行"预约申报+随到随检"模式,最大限度压缩单船通关时间 [2] - 对参与运输的6艘船舶开展专项安全检查,整改隐患18项,确保适航性100%达标 [2] - 通过CCTV、北斗定位系统全天候监测黑龙江水域通航动态,提前预警3次恶劣天气 [2] 成果与意义 - 避免中方企业有可能违约的潜在损失 [3] - 体现中国口岸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国际化服务水平 [3] - 为"一带一路"北向通道建设注入新动力 [3]
投放储备米难抑高价,日本传统米店惊现倒闭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21:05
日本米荒危机与市场影响 - 日本政府设立阁僚会议彻查大米价格高涨原因,并持续投放储备米以平抑价格,剩余库存大幅减少 [1] - 日本政府考虑直接进口大米应对危机,并改变储备米销售方式,绕过中间商直接与零售商签约 [1][4] - 2024年度日本已有88家米店倒闭或停业,创5年新高,47.6%米店业绩恶化,25.2%收益减少,22.4%出现赤字 [1][2] 传统米店经营困境 - 传统米店受大型超市和小型便利店挤压,生存空间缩小,且面临消费量下降和市场萎缩问题 [3] - 日本大米年产量从90年代的约1400万吨降至当前700万吨,消费量几乎减半 [3] - 传统米店缺乏继承人,受少子老龄化影响,主要由老年人经营,年轻一代不愿接手 [3] - 米店采购成本上涨且供应链不完善,难以留住顾客,经营规模小、模式单一等固有劣势导致规模性倒闭 [3][4] 大米价格与农户困境 - 日本政府计划投放30万吨储备米,售价每60公斤11556日元,预计零售价每5公斤2160日元 [5] - 实际超市零售价已达每5公斤4000日元以上,部分商家改用4公斤装掩盖涨价 [5] - 农户通过农协销售大米价格仅为每60公斤2万日元,按时薪计算年收入约1万日元,难以从涨价中获益 [6] - 农协垄断模式导致价格上涨传导缓慢,利润被中间环节吸收,全职稻农数量减少 [6][7] 市场结构与政策问题 - 日本农协提高秋季稻米预付款,新潟县越光米预付款提高35%至每60公斤2.3万日元,秋田县提高42% [8] - 米价飙升原因包括气候影响、储备米投放不及时、农协流通系统反应缓慢及进口保护过度等 [8] - 日本大米政策存在减反政策滞后、储备米投放机制等问题,若不改革危机可能再度发生 [9] - 2025财年米店破产数量可能继续增加,行业面临致命冲击 [9]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新麦市场新动向: 政策定盘 需求破局
河南日报· 2025-06-09 07:37
小麦收割进度 - 截至6月8日17时河南已收获小麦8369.9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8.3%麦收接近尾声 [1] - 截至6月5日全国冬小麦已收割1.82亿亩总体进度过半湖北四川安徽麦收基本结束江苏陕西近四成半山西近两成山东过一成半 [1] 新麦价格波动 - 5月湖北新麦开镰时基层收购价冲到1.2元/斤面粉企业收购价达1.23元/斤—1.24元/斤因减产预期及质量优 [2] - 6月初主产区基层毛粮收购价降至1.15元/斤—1.18元/斤面粉企业净粮收购价回落到1.21元/斤—1.22元/斤因减产预期缓解及供应激增 [2] 政策支持 -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至1.19元/斤主产区备足560亿斤空仓容2.6万台设备10亿元贷款保障基金500亿元收购资金 [3] - 6月7日起在河南省启动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政策收购守住价格底线保障农民收益 [3] 饲用需求增长 - 玉米价格从年初2000元/吨涨至2430元/吨与小麦收购价持平甚至反超 [4] - 小麦蛋白含量高饲用价值优于玉米主产区饲料企业开启扫货模式预计今年小麦饲用量大幅增长改善供需关系 [4] 后市展望 - 政策托底有保障饲用需求增长小麦市场底部清晰风险可控 [6] - 政策护航需求向好小麦市场未来可期 [6]
机声隆隆麦飘香
经济日报· 2025-06-09 06:06
同时,东阿县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2700余台,玉米播种机等其他各类机械1万余台,全力确保夏粮颗 粒归仓,秋粮应种尽种、种足种好。 "开镰喽!"在山东聊城市阳谷县狮子楼街道刘灿明村,随着农机手邵贵帅一声吆喝,收割机开足马力驰 骋在麦田中,一排排小麦被整齐地切割、脱粒。 既要"产得出"又要"储得好"。"以前,粮食霉变损失大,现在集中晾晒省心又省力。"在大布乡高庄村, 村民王月英边整理小麦边笑着说。今年,占地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晾晒场在夏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 为保障粮食归仓的坚实后盾。据了解,该晾晒场的烘干塔配备了智能化温控系统和光伏发电设备,年可 处理5000吨粮食,效率提升40%。目前,已累计烘干小麦近千吨。 为确保今年"三夏"期间生产安全,济南市莱芜区强化服务保障,搞好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农机事故应急 演练,培训机手160人次。"全区已备好联合收获机510台套,拖拉机2000余台,玉米播种机800多 台。"济南市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立国说。 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田间响起,菏泽市鄄城县93万亩小麦陆续开镰收割。在彭楼镇李庄村,麦粒 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今年风调雨顺,再加上科学 ...
风吹麦浪起 再上神禾塬——陕西西安夏收见闻
新华社· 2025-06-08 07:14
农业技术应用 - 神禾塬麦田采用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种植方式,成为陕西省粮食(小麦)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区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布设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控水、及时灌溉、节约用水,包括高杆喷灌、地埋伸缩式喷灌等7种技术模式 [2] - 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如大型节水喷灌机在田间生产中的及时应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3] 小麦产量与品质 - 神禾塬麦田小麦亩产达1200斤以上,局地1400斤,较往年1100斤的亩产增幅明显 [2] - 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如西农733、长丰2112获得亩穗数45万株以上、穗粒数超40个、千粒重超40克的优异表现 [2] - 小麦籽粒黄亮、颗颗饱满,品质为种植者十几年来未见 [2] 农业生产规模 - 神禾塬麦田面积超2.2万亩 [1] - 2025年长安全区小麦应收面积近25万亩 [3] - 大规模机收作业正在全区范围内展开,夏收后将进行玉米、水稻、大豆等秋粮作物的大规模播种 [3] 农业管理理念 - 耕作、种植、管理、收获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个环节增产一小步,就能获得粮食增产的一大步 [3] - 以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益更好为目标,持续总结经验改进种植方式 [3] - 在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粮食生产常年保持稳定 [3]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6月7日起在河南省启动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快讯· 2025-06-06 20:05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通知 自2025年6月7日起在河南省内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1] - 该政策依据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等相关规定制定 [1]
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进行立法听证,高标准农田管护、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受关注
大众日报· 2025-06-06 09:06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 -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 [2] - 合作社运行16年,入社土地60000亩,年服务土地面积超过100万亩,种植托管服务的土地基本建成了高标准农田 [3] - 建议条例细化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的责任主体和职责,明确管护范围和要求,探索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3] - 建议条例明确各级有关单位管护职责,对失职失责严肃问责,并在高标准农田资金使用监管上有更多体现 [3] 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 - 齐河粮库的收购结算价比周边地区市场价每斤高2分钱,种粮大户焦守辉一车近40吨小麦卖了约9.7万元 [2] - 建议条例增加支持区域特色发展、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商业运作内容,吸引村级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 [4] - 建议条例支持科研机构与农户合作,推广高产、抗逆新品种及节水节肥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者收入 [4] 粮食储备与质量安全 - 建议条例明确相关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及违规处罚措施,确保"谁储粮、谁负责,谁管理、谁担责" [5] - 建议从法律层面赋予监管部门执法权限,对拒绝检查、虚报数据等行为设定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条款 [5] - 建议条例增加"智慧粮库建设"内容,督促所有粮库实现物联网监控全覆盖,数据接入省级监管平台 [5] 其他相关内容 - 听证会还围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加工环节粮食减损等内容展开 [5]
以金融之力架起产业发展桥梁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19
金融服务创新 - 邮储银行龙川县支行通过"省农担"贷款为当地大米加工企业提供200万元发展资金,精准支持粮食加工产业 [1] - 创新"一企一策"服务机制,通过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增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解决抵押难题 [1] - 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并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现资金快速到位,企业年加工能力预计提升40%并新增30多个就业岗位 [1] 涉农贷款发展 - 截至2025年一季度邮储银行龙川县支行涉农贷款余额近6亿元,环比增长6% [2] - 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简化贷款流程,提供"随借随还"便捷服务覆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类主体 [2] - 金融支持范围从特色种植延伸至精深加工产业链,形成全方位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2] 乡村振兴成效 - 金融活水直接带动企业产能提升和就业增长,形成"稻谷-香米"产业链闭环 [1][2] - 服务模式覆盖农业龙头企业与个体农户,体现国有银行差异化服务能力 [1][2] - 通过持续深耕"三农"领域,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升级和民生改善 [2]
研判2025!中国粮食加工行业政策汇总、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企业业绩承压,行业未来将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5 09:23
粮食加工行业概述 - 粮食加工是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提升粮食的食用品质、营养价值和储存稳定性 [3] - 主要加工类型包括稻谷碾米、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脂提取、淀粉加工等 [4] - 行业在2019-2024年营业收入从8.8万亿元增长至10.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15%,2025年Q1达2.6万亿元 [1][16] 政策支持 -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实施意见》提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6][7] - 2024年《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鼓励主产区企业升级技术装备,建立原料供应基地 [6][7] - 2024年《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推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减少加工损失 [7] 市场驱动因素 -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32189元增至2024年41314元,消费支出从21210元增至28227元,推动高品质食品需求 [8] - 202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19319.1千公顷,其中稻谷29006.9千公顷(+0.20%),玉米44740.7千公顷(+1.18%) [12] -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24年营收18万亿元(+2.21%),2025年Q1达4.27万亿元(+26%) [14] 细分领域表现 - 小麦加工市场规模从2019年3653.28亿元增至2024年3964.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65% [18] - 金健米业2024年大米加工产能22.8万吨,实际产量14.6万吨(利用率64%),粮油食品营收27.77亿元(-6.66%) [23] - 北大荒2025年Q1营收9.56亿元(-0.05%),净利润5.39亿元(-2.9%) [21] 竞争格局 - 主要竞争者包括大型粮油企业(如中粮、金龙鱼)、地方性企业和外资企业,形成多元化格局 [20] - 代表企业:北大荒(商品粮生产基地)、隆平高科(种子与农业技术)、中粮科工(粮油冷链技术服务) [20][21] - 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如智能化生产线)和全渠道营销体系提升竞争力 [15][23] 未来趋势 - 技术创新: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应用实现智能化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25] - 绿色化发展:采用环保工艺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循环经济 [26][27] - 产品多元化:研发健康营养新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加强品牌建设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