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医食品

搜索文档
 这家“中国第一”冲刺上市,做特殊婴儿生意,毛利率达71%
 IPO日报· 2025-06-16 08:01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的企业,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圣元集团成立的特医食品事业部[3][4] - 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另有16款新产品在研发中,持有中国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数量居行业之首[7] - 拥有五条主要产品线:过敏防治、早产儿、无乳糖、全营养及代谢障碍产品[6]   市场地位 - 2024年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本土品牌排名第一,所有品牌排名第四,市场份额6.3%[7] - 婴儿特医食品市场本土品牌排名第一,所有品牌排名第三,市场份额9.5%[7] - 线下覆盖338家分销商、700多家医疗机构及超过1.7万个零售点[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6.54亿、8.34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30.3%[9] - 同期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21亿、1.75亿、1.9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28.5%[9] - 毛利率稳定维持在71%左右的高水平[10]   产品结构 - 过敏防治产品贡献主要收入,2024年占比达90.3%,销售收入7.53亿元[11] - 2024年中国过敏类婴儿特医食品市场规模达105亿元,占婴儿特医食品市场77.4%[11] - 今年1月获批两款代谢障碍新产品,均为中国首个针对特定病症的特医食品[6]   股东结构 - 张亮家族通过多层控股架构合计控制52.26%股份[13] - 获得弘晖基金、创新工场、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投资,IPO前估值达26亿元[14] - 报告期内累计分红3.569亿元,2024年分红达2.01亿元[15]
 这家“中国第一”冲刺上市,做特殊婴儿生意,毛利率达71%
 IPO日报· 2025-06-15 19:25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的企业,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圣元集团成立的特医食品事业部[3][4]   - 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覆盖过敏防治、早产儿、无乳糖、全营养及代谢障碍五大产品线,另有16款在研产品[7][8]   - 截至2024年底拥有338家线下分销商,覆盖700多家医院及1.7万个零售点,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数量居行业首位[8]     市场地位   - 以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6.3%),婴儿特医食品本土品牌第一(市场份额9.5%)[8]   - 婴儿特医食品市场中,外资品牌雀巢(57%)和达能(18.4%)合计占据75%份额,公司为本土品牌龙头[8]   - 过敏类婴儿特医食品2024年市场规模达105亿元,占婴儿特医食品市场的77.4%[1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6.54亿、8.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0.3%[10]   - 同期经调整净利润1.21亿、1.75亿、1.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8.5%,毛利率稳定在71%左右[10][11]   - 过敏防治产品收入占比从85.5%提升至90.3%,2024年销售收入达7.53亿元[13]     股东结构   - 张亮家族通过Beams Power、圣元国际等实体合计控股52.26%,弘晖基金、高瓴创投等机构参与投资[15]   - 公司IPO前投后估值达26亿元,报告期内累计分红3.569亿元[15][16]     行业背景   - 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6]   - 2024年中国约30%婴儿存在过敏症状,其中6%患食物蛋白过敏,驱动过敏防治产品需求[13]   - 公司近期获批中国首个针对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及苯丙酮尿症的特医食品[6]
 转战港股,“张亮家族”控制的圣桐特医暗藏隐忧
 北京商报· 2025-06-11 23:28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前身为圣元特医事业部,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最早的特医食品专业部门之一[3]   - 公司控股股东为圣元香港(持股48.68%),实控人为"张亮家族"(合计持股52.26%)[3]   - 已获得弘晖基金、创新工场、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投资[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元、6.54亿元、8.34亿元(CAGR 30.3%)[3][7]   - 同期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21亿元、1.75亿元、1.99亿元(CAGR 28.5%)[3][7]     产品与研发   - 已推出5条特医食品产品线,覆盖过敏防治、早产儿等细分领域[5]   - 16款主要新产品正在研发中[5]   - 2022-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651.1万元、1081.2万元、1333万元,占营收比例仅1.3%-1.7%[11]     市场与渠道   - 以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一,整体排名第四(市场份额6.3%)[10]   - 截至2024年底覆盖全国280个城市(覆盖率95%),拥有338家线下分销商[5][10]   - 产品进入700多家医院及17000+零售点[5]   - 2024年婴儿特医食品零售渠道规模达50亿元(预计2029年达93亿元,CAGR 13.2%)[8][9]     行业背景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7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2亿元(CAGR 26.1%)[12]   - 截至2025年4月全国获批特医食品258款,其中国产222款[12]   - 目前雀巢(市占率57%)和达能(18.4%)主导市场[10]     上市与募资   - 拟港股主板上市,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1]   - 募资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品牌建设、产能扩张等[11]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首家国产特医食品上市公司[1]
 从奶粉巨头到特医新兵,张亮低调推进圣桐特医IPO,递表前大额分红
 36氪· 2025-06-11 07:55
 行业概况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7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1%,预计2029年达5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 [1]   - 行业集中度高,前五名企业合计占78%市场份额,婴儿特医食品领域前五名占92.9%市场份额 [21]   - 国内特医食品渗透率仅3%,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的40%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26]     公司背景   - 圣桐特医成立于2019年,前身为2005年圣元集团旗下特医食品事业部,是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的企业 [3][5]   - 控股股东为张亮家族通过圣元香港(48.68%)和张梦然(3.58%)合计持股52.26%,张亮虽未直接持股但通过一致行动协议保持控制力 [8][9][10]   - 获得高瓴资本(3.8%)、创新工场(4.12%)、弘晖基金(9.61%)等机构投资,存在2026年底前完成IPO的对赌条款 [11][1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从4.91亿元增至8.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0.3%,毛利率稳定在71%左右 [14][15]   - 调整后净利润从1.21亿元增至1.99亿元,但2024年年度利润同比下降44.7%至9414万元 [14][15]   - 流动负债从3.84亿元增至7.16亿元,现金覆盖率从56%降至43%,总赤字从6264万元扩大至3.18亿元 [22]     业务结构   - 过敏防治产品贡献超90%营收(2024年7.53亿元),其他5类产品合计占比不足10% [17][18]   - 2024年以15亿元零售额占6.3%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四,是前五名中唯一中国企业 [20][21]   - 拥有14款在售产品和16款在研新品,婴儿特医食品领域市场份额9.5%排名第三 [17][21]     资本运作   - 2022-2025年累计分红4.67亿元(含1.1亿元特别股息),相当于同期调整净利润的94% [23][24]   - 计划将IPO募资用于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但上市前大额分红与长期发展需求形成矛盾 [24][26]   - 作为圣元国际2017年私有化后"圣元系"第二次资本尝试,此前美泰科技2021年上市辅导未果 [6][7]
 新股前瞻|圣桐特医资不抵债 毛利率超过70%的特医食品生意也不好做?
 智通财经网· 2025-06-07 12:41
 行业概况 - 2023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突破141亿美元(约1000亿人民币),预计2030年达218亿美元,年增速超6% [1] - 中国是增速最快市场,2023年规模约14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16% [1] - 2020-2025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预计27.8% [7] - 2024年中国特医食品渗透率约3%,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超40%水平 [9]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预计以18%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531亿元 [9]   市场结构 - 婴儿特医食品占最大份额,预计以15.1%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274亿元 [9] - 非婴儿特医食品正成为新增长引擎,预计以21.5%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258亿元 [9] - 外资品牌如雀巢、雅培占据婴幼儿特医营养市场大半份额 [7] - 国产产品占比远低于进口产品,但差距正逐渐缩小 [7]   政策环境 - 2015年修订《食品安全法》将特医食品正式纳入法律监管范畴 [7] - 2024年国产特医食品获批速度显著加快 [7] - 2024年3月发布《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新国标,2027年3月实施 [7]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产品的企业(2011年) [2] - 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产品,16款新产品在研发中 [2] - 持有中国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数量位居本土品牌之首 [2] - 2024年零售额市场份额6.3%,居本土品牌榜首、全市场第四 [1] - 婴儿特医食品市场份额9.5%,居本土品牌榜首、全市场第三 [1]   产品结构 - 过敏防治产品是营收支柱,2024年收入7.53亿元占比90.3% [5] - 早产儿产品收入3995万元占比4.8% [5] - 无乳糖产品收入2121万元占比2.5% [5] - 拥有针对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婴儿的中国首款特医食品 [2] - 拥有中国品牌自主研发的首款针对苯丙酮尿症婴儿特医食品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6.54亿、8.34亿元,复合增长率30.3% [3] - 同期毛利率稳定在71%左右 [3] - 年度利润分别为8388.6万元、1.70亿元、9414.4万元 [3] - 净利润率分别为17.1%、26.1%、11.3% [4] - 流动比率分别为0.6、0.6、0.4 [4] - 财政赤字分别为-6264.2万元、-2.11亿元、-3.18亿元 [4]   融资与投资 - 2024年一季度获超4亿元B+轮融资,为领域近年最大额 [8] - 投资者包括弘晖基金、德福资本、创新工场、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 [9] - 行业同期融资活跃,三家企业合计融资近7亿元 [8]   竞争优势 - 收入增速超市场:2022-2024年公司复合增长率30.3%,市场五大参与者平均20% [9]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同期复合增长率26.4% [9] - 研发能力突出,拥有多个首创产品 [2]
 圣桐特医港股IPO:产品注册优势显著但过度依赖过敏防治产品线
 金融界· 2025-06-03 17:49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中国领先的特医食品提供商之一,专注于特医食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 [1]   - 以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中排名本土品牌第一,整体市场第四,市场份额为6.3% [1]   - 在中国婴儿特医食品市场中排名本土品牌第一,整体市场第三,市场份额为9.5% [1]   - 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特医食品行业的先驱之一 [1]   - 2007年商业化中国首个特医食品产品(早产及无乳糖配方乳粉) [1]   - 2011年成为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产品的企业 [1]   - 2025年1月推出两款创新产品(特爱丙佳和特爱本佳),分别针对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和苯丙酮尿症婴儿 [1]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4.912亿元→2023年6.542亿元(+33.2%)→2024年8.341亿元(+27.5%),年复合增长率30.3% [2]   - 毛利率稳定:2022年71.8%、2023年71.0%、2024年71.0% [2]   - 2024年净利润0.941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994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 [2]     业务结构   - 产品高度集中:过敏防治产品占收入比重逐年上升,2022年85.5%→2023年88.2%→2024年90.3% [2]     财务状况   - 存在流动负债净额:2022年1.700亿元→2023年2.372亿元→2024年4.045亿元 [2]   - 流动负债主要源于与少数权益股东优先权相关的金融负债,该优先权已于2025年1月终止 [2]     行业竞争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约有60家企业注册了特医食品产品,其中注册婴儿特医食品的企业不足20家 [3]   - 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对公司市场领先地位构成挑战 [3]
 新股消息 | 中国本土特医食品龙头圣桐特医递表港交所 目前已推出14款特医食品
 智通财经网· 2025-06-02 20:09
 公司上市申请 - 圣桐特医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 [1]   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特医食品提供商之一 专注于特医食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 [4] - 以2024年零售额计 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排名第四 市场份额6.3% [4] - 在中国婴儿特医食品市场排名第三 市场份额9.5% [4] - 持有中国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数量位居中国特医食品品牌之首 [5]   发展历程 - 2005年成立中国首家特医食品专业部门之一 [4] - 2007年商业化中国特医食品品牌首个产品(早产及无乳糖配方乳粉) [4] - 2011年成为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产品的企业 [4] - 2024年1月推出中国首个针对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婴儿的特医食品(特爱丙佳) [4] - 推出首个中国品牌自主研发的针对苯丙酮尿症婴儿的特医食品(特爱本佳) [4]   产品研发 - 截至2025年5月20日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产品 [5] - 另有16款主要新产品正在研发中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91亿元、6.54亿元、8.34亿元人民币 [5] - 同期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21亿元、1.75亿元、1.99亿元人民币 [5]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71.8%、71.0%、71.0% [7] - 2022-2024年调整后净利率分别为24.6%、26.7%、23.9% [7]
 圣桐特医冲刺港交所:中国最大的本土特医食品品牌,营收复合年增长超30%
 IPO早知道· 2025-05-31 10:10
 公司概况   - 公司于2025年5月3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2]   - 公司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作为圣元集团旗下圣元营养的特医食品事业部成立是中国首家特医食品专业部门之一[2]   - 2007年公司商业化早产和无乳糖配方乳粉是中国特医食品品牌商业化的首个特医食品产品[2]   - 2011年公司成为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产品的企业[2]   - 2019年12月公司正式成立[2]   - 2025年1月公司代谢障碍产品特爱丙佳和特爱本佳分别获得注册证书特爱丙佳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对丙酸血症或甲基丙二酸血症婴儿的特医食品特爱本佳是首个由中国品牌自主研发的针对苯丙酮尿症婴儿的特医食品[2]     产品与研发   - 截至2025年5月20日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产品各有其独特的医疗用途及目标人群另有16款主要新产品正在研发中[3]   - 截至2025年5月20日公司持有中国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数量位居中国特医食品品牌之首[3]     市场地位   - 以2024年零售额计算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中位居本土特医食品品牌榜首并在所有特医食品品牌中位居第四市场份额为63[4]   - 公司在中国婴儿特医食品市场中位居本土特医食品品牌榜首并在所有特医食品品牌中位居第三市场份额为95[4]     行业前景   - 2024年中国特医食品渗透率约为3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超40的水平[4]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以180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531亿元[4]   - 婴儿特医食品产品占中国特医食品市场的最大份额预计将以15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274亿元[4]   - 非婴儿特医食品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预计将以215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258亿元[4]     销售渠道   - 截至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2月31日公司分别拥有326家346家和338家线下分销商[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产品销售予700多家医院产后护理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且在超过17000个零售点销售[4]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491亿元654亿元和8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03[5]   - 同期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718710和710[5]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21亿元175亿元和19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5[6]   - 公司的收入增速超过市场从2022年到2024年按零售额计算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4同期市场五大参与者的收入平均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0[7]     融资与投资   - 公司已获得弘晖基金德福资本创新工场高瓴创投恒旭资本财通创投Forebright Global中金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8]     资金用途   - 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持续提升研发能力和开发新产品品牌建设和扩阔销售网络扩大并提高产能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9]
 新股前瞻|两年亏损1.33亿元 资不抵债的妍美生物凭何讲述再生医学材料新故事?
 智通财经网· 2025-05-15 09:54
 行业概况   - 全球再生医学市场规模2021年约169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95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1.22% [1]   - 中国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市场规模从2019年2亿元增至2023年29亿元,复合增长率96.6%,预计2032年达185亿元,2024-2032年复合增长率21.5% [9]   - 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27亿元增至2023年60亿元,复合增长率17.2%,预计2032年达238亿元,2024-2032年复合增长率15.9% [11]     公司业务   - 主营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拥有13款第三类医疗器械候选产品(2款进入注册审评阶段)和7款第二类医疗器械获批产品 [3]   - 产品管线包括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核心产品XH301等13款)和医用敷料补片(7款获批),特医食品线含2款获批产品和7款研发中候选产品 [3][11]   - 再生医学与特医食品业务存在技术协同,研发技术可交叉应用 [13]     财务表现   - 2023-2024年收益分别为1288万元和1452万元,同期亏损6350万元和6938万元,累计亏损1.33亿元 [5][6]   - 销售成本激增导致毛利大幅下降,2023年毛利146.7万元,2024年降至37.9万元 [5]   - 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78%升至2024年123%,流动比率从0.6倍降至0.3倍,流动净负债从3710万元增至1.43亿元 [7][8]     研发与商业化   - 2024年4月完成9000万元融资,投后估值15亿元,每股成本9.76元 [3]   - 预计2025年在中国推出两款产品,未来三年持续推出新注射剂产品 [4]   - 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2023-2024年收益均为360万元,占总收益27.9%和24.9% [11]     客户与市场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五成,2023年55.6%,2024年52.6%,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32.8%和18.6% [6]   - 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贸易公司及分销商,收益来自商品化产品销售及研发服务 [6]   - 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市场增速预计放缓,因市场渗透率提升和竞争加剧 [11]
 东方妍美递表港交所,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资产负债率超100%
 财经网· 2025-05-13 16:49
 公司概况 - 东方妍美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医疗健康企业 [1] - 公司主要产品线包括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 [1] - 公司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于香港主板挂牌,建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1]   产品研发 - 公司拥有13款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候选产品,均属第三类医疗器械 [1] - 核心产品XH301(治疗鼻唇沟皱纹)和XH305已完成临床试验且处于注册审评阶段,预计2025年在中国推出 [1] - 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候选产品XH321处于临床前阶段 [1] - 在医用敷料及补片产品线中,有7款产品已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批准 [2] - 用于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交联ECM候选产品XH322处于临床前阶段 [2] - 特医食品方面有2款获批产品和7款研发中候选产品 [2]   财务表现 - 2023年和2024年营收分别为1288.2万元、1452万元 [2] - 2023年和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4572.6万元、4495万元 [2] - 2023年和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6350.1万元、6938.3万元 [2] - 毛利率从2023年的11.4%降至2024年的2.6% [2] - 2023年和2024年总资产分别为14891.5万元、15872.7万元 [4] - 2023年和2024年总负债分别为11661.4万元、19580.9万元 [4] - 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的78%上升至2024年的123% [3][4] - 流动比率从0.6倍降至0.3倍 [3] - 流动净负债从3710万元增至1.43亿元 [3]   募资用途 - 募资将用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的注册及上市后临床跟进 [6] - 资金将用于其他再生医学材料注册候选产品的开发及注册 [6] - 资金将用于再生医学材料敷料及补片候选产品的开发及注册 [6] - 资金将用于特医食品候选产品的开发及注册 [6] - 部分资金将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6]   行业前景 - 2023年中国再生材料注射剂市场规模为29亿元 [6] - 2023年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市场规模为25亿元 [6] - 预计2032年再生材料注射剂市场规模将达到185亿元 [6] - 预计2032年医用敷料及补片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元 [6] - 2024-2032年再生材料注射剂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1.5% [6] - 2024-2032年医用敷料及补片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2.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