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
搜索文档
再生医学里程碑!上海九院李青峰/黄如林团队全球首次实现脂肪跨胚层再生,登上中国工程院院刊 Engineering
生物世界· 2025-10-26 16:00
技术范式突破 - 首创“组织→新组织”重编程新范式,无需细胞层面操作即可直接激活成人脂肪组织的内源性跨胚层分化潜能[4] - 实现从“细胞操作”到“组织直接再生”的范式跃迁,规避传统类器官构建技术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微环境损伤[3][4] 核心技术优势 - 组织层面重编程完整保留脂肪组织中多类细胞的生态位和协同稳态,规避细胞操作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风险[7] - 突破胚层限制,首次将脂肪组织定向分化为内胚层功能性胰岛类器官和外胚层神经样组织(TUJ1+/GFAP+阳性率>85%)[7] - 重编程全程无细胞多能态和传代过渡,体内长期试验无致瘤性,结合患者自体来源实现个性化安全再生疗法[7] 骨髓类器官应用 - 功能性人源化骨髓类器官植入小鼠皮下12周发育为约30mm³骨化中心,精准模拟天然骨髓微环境[9] - 其造血支持能力显著优于天然组织,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后人CD45+细胞嵌合率达67.12%,远超对照组鼠股骨的24.55%[9] 胰岛类器官应用 - 构建的胰岛类器官获得20.15% CP+ NKX6.1+功能性β样细胞,平均每器官含3000个,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量提升3.14倍(0.74→2.31 μIU/10³细胞)[10] - 移植至糖尿病模型鼠肾包膜下,两周内血糖恢复稳态并维持12周,血清人胰岛素分泌量增加1.6倍且应答加速,实现91天长期血糖调控[10] 神经样组织应用 - 神经球阶段Nestin阳性率>85%,分化后获得神经元谱系与神经胶质谱系,干性基因表达上调>8倍,神经元分化期标志物提升>6倍[11] - 首次实现脂肪组织向功能性神经样组织的跨胚层转化,为神经修复提供革新性平台[11] 产业化前景 - 脂肪组织作为“天然干细胞仓库”,每年全球抽脂手术可获取数吨生物材料,使患者用自身脂肪“定制”器官成为可能[13] - 该技术为糖尿病、血液病、神经损伤提供安全、经济、可规模化的治疗新策略,研究团队已启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13]
科学家用人类干细胞构建出“类血细胞”
科技日报· 2025-10-15 09:12
研究核心突破 - 利用人类干细胞构建出名为“类血细胞”的三维胚胎样结构 该结构具备自组织能力 能够模拟人类早期发育的多个关键阶段 包括血液干细胞的生成 [1] - 新模型精确复现了人类胚胎中造血系统的启动过程 揭示了血细胞在胚胎生长中自然形成的机制 [2] - 该结构在实验室中成功模拟了人类胎儿的血液发育过程 发育约两周后开始产生血液 [1] 模型发育过程与关键观察 - 培养第2天 结构自组织形成外胚层 中胚层和内胚层这三大基础胚层 [1] - 培养第8天 模型中出现了跳动的心脏细胞 [1] - 培养第13天 团队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血斑 证实了功能性血细胞的生成 [1] - 研究验证了这些造血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血细胞类型 包括关键的免疫细胞 [1] 科研与应用价值 - 该模型为研究人类胚胎第4周到第5周的发育“黑箱”时期提供了重要手段 [1] - 为药物筛选 早期血液与免疫系统发育研究以及血液疾病的建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 - 类血细胞捕捉到了人类发育过程中的“第二波”造血事件 为研究健康与癌变状态下的血液发育开辟了新路径 [2] 再生医学与个性化医疗潜力 - 在实验室中生产人类血细胞的能力标志着再生医学迈出了关键一步 [2] - 未来将可以制造出与患者基因完全匹配的血液细胞 从而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2] - 该技术展现出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或可为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血细胞或造血干细胞 [2][3]
上海,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 2025-10-11 12:50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市政府发布《若干措施》,旨在加快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目标是到2027年突破前沿颠覆性技术并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1] 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 分近、中、远三个层次,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推进 [7] - 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 [3][7] - 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6G)、类脑智能等领域 [3][7] - 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领域 [3][7]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对符合条件的创新产品给予不超过合同金额30%、最高2000万元支持 [7] - 对符合条件的场景建设任务给予最高800万元支持 [7] - 已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 [9][14] - 未来产业基金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已完成18只子基金的投资决策,子基金目标总规模超150亿元,放大倍数约6.8倍 [14][15] - 直投方面已重点布局9个前沿项目,投决金额3.99亿元,放大比例32.9倍 [15] 产业集聚区与平台建设 - 打造未来产业集群高地,对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主体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11] - 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启动建设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11] - 启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9个领域35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建设 [8] - 支持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领域第一批示范性市级中试平台建设 [8] - 启动建设超宽禁带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同步布局12家高质量孵化器 [9] 具体领域进展与案例 - 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已揭牌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已有10余个项目入驻孵化器 [12] - 张江作为首批上海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在模力社区、机器人谷等区域形成具身智能、硅光等产业集聚 [11] - 司南半导体孵化器致力于构建第四代半导体从概念验证到产业聚集的完整生态 [8]
利好来了,上海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 2025-10-11 12:32
政策支持的未来产业方向 - 重点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方向 [2] - 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 [2] - 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 [2] - 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领域 [2] 前沿技术研发与专项支持 - 加快布局实施前沿颠覆性技术专项 聚焦高风险、高价值的重大科学问题 [2][3] - 建立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 加大对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的支持力度 [2][3] - 支持全球顶尖科学家、企业家来沪开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 [2][3] - 面向重点领域研究布局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通过直接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给予支持 [3] 创新平台与孵化体系建设 - 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与运行 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3] - 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 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3] - 支持高质量孵化器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开展合作 设立概念验证基金 [3] 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与激励 - 构建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未来产业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4] - 对生态主导型科技企业按照规定给予专项支持 对创新投入给予最高1000万元一次性补助 [4] - 对符合条件的“小升规”“规转强”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 [4] -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 [4] 应用场景开放与市场支持 - 推动各类主体开发开放试验验证、示范应用和规模化商用场景 [5] - 对符合条件的场景建设任务给予最高800万元支持 [5] - 在政府采购中采用强制采购、优先采购等措施支持创新产品应用 [5] - 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支持力度 对创新产品给予不超过合同金额30%、最高2000万元支持 [5] 金融与资本支持措施 - 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6] - 发挥未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 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 [6] - 持续优化融资上市、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等金融财税支持政策 [6] - 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1][6]
干细胞移植逆转动物中风损伤
科技日报· 2025-09-26 09:11
研究核心突破 - 通过干细胞移植在动物实验中逆转了中风造成的脑损伤,不仅促进神经元再生,还显著恢复了运动功能 [1] - 研究标志着再生医学在脑修复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1] - 首次实现了结构性脑损伤的生物学修复,而非仅缓解症状,开辟了全新的临床前景 [3] 实验方法与过程 - 团队采用来源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进行移植 [1] - 为模拟人类中风,在小鼠脑内诱发了与人类高度相似的永久性脑损伤,并在中风发生一周后将干细胞精准移植到受损脑区 [1] - 利用多种成像与生化技术对后续变化进行了长达5周的追踪 [1] 实验结果与发现 - 移植的干细胞在受损脑区内成功存活,大部分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并与宿主原有的神经网络建立了功能性连接,实现电信号传递 [2] - 观察到广泛再生效应,包括受损区域形成新生血管、脑部炎症反应显著减弱以及血脑屏障完整性恢复 [2] - 移植并非在中风后立即进行,而是在一周后效果更佳,这一时间窗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准备期 [2] 技术安全性与应用潜力 - 所有干细胞均在不使用动物来源试剂的条件下制备,为未来安全应用于人体奠定了基础 [2] - 团队正合作开发"安全开关"系统,可在必要时终止干细胞的增殖,防止异常生长 [2] - 该技术为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或脊髓损伤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疗范式 [3] 疾病背景与市场需求 - 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中风,其中约一半会留下长期后遗症如瘫痪或语言障碍 [1] -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能够修复中风引发的结构性脑损伤,探索促进大脑再生的新方法成为医学界迫切的需求 [1]
再生医学在脑修复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干细胞移植逆转动物中风损伤
科技日报· 2025-09-26 07:54
研究核心突破 - 通过干细胞移植逆转了中风造成的脑损伤 不仅促进神经元再生 还显著恢复了运动功能 [1] - 这标志着再生医学在脑修复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1] 疾病背景与医疗需求 - 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中风 其中约一半会留下长期后遗症 如瘫痪或语言障碍 [1] - 中风引发的脑内出血或缺氧会不可逆地杀死大量脑细胞 而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能够修复这种结构性损伤 [1] 实验方法与设计 - 团队采用来源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 这类干细胞可由普通体细胞重编程获得 具备分化为多种神经系统细胞的能力 [1] - 为模拟人类中风 在小鼠脑内诱发了与人类高度相似的永久性脑损伤 这些小鼠经过基因改造 不会排斥移植的人类细胞 [1] - 在中风发生一周后 将神经干细胞精准移植到受损脑区 并利用多种成像与生化技术对后续变化进行了长达5周的追踪 [1] 实验结果与发现 - 移植的干细胞在受损脑区内成功存活 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 并与宿主原有的神经网络建立了功能性连接 实现了电信号的传递 [1] - 观察到广泛再生效应 受损区域形成了新生血管 脑部炎症反应显著减弱 以及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恢复 [2] - 这些变化共同揭示了移植细胞如何激活整个大脑的再生程序 [2] 技术合作与临床转化基础 - 与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合作 确保所有干细胞均在不使用动物来源试剂的条件下制备 为未来安全应用于人体奠定了基础 [2] - 一项关键发现是 移植并非在中风后立即进行 而是在一周后效果更佳 这一时间窗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准备期 [2] - 目前正合作开发安全开关系统 可在必要时终止干细胞的增殖 防止异常生长 [2]
再生医学在脑修复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干细胞移植逆转动物中风损伤
科技日报· 2025-09-26 07:09
研究核心观点 - 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移植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 成功逆转了小鼠模型中风造成的脑损伤 不仅促进神经元再生 还显著恢复了运动功能 这标志着再生医学在脑修复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1] - 研究首次实现了对结构性脑损伤的生物学修复 而非仅缓解症状 通过移植激活了大脑整体再生环境 为治疗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3] 研究背景与需求 - 四分之一的成年人一生中会经历中风 其中约一半患者会留下如瘫痪或语言障碍等长期后遗症 [1] - 中风引发的脑内出血或缺氧会不可逆地杀死大量脑细胞 而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能够修复这种结构性损伤 探索促进大脑再生的新方法是医学界的迫切需求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团队采用由普通体细胞重编程获得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 这类干细胞具备分化为多种神经系统细胞的能力 [1] - 研究在小鼠脑内诱发与人类高度相似的永久性脑损伤模型 这些小鼠经过基因改造不会排斥移植的人类细胞 [1] - 干细胞移植在中风发生一周后进行 团队将神经干细胞精准移植到受损脑区 并对后续变化进行了长达5周的追踪 [1] 研究结果与发现 - 移植的干细胞在受损脑区内成功存活 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 并与宿主原有的神经网络建立了功能性连接 实现了电信号的传递 [2] - 研究观察到广泛的再生效应 包括受损区域形成新生血管 脑部炎症反应显著减弱 以及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恢复 揭示了移植细胞激活了整个大脑的再生程序 [2] - 一项关键发现是移植在中风后一周进行效果更佳 这一时间窗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准备期 [2] 技术安全性与应用前景 - 所有干细胞均在与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合作下 于不使用动物来源试剂的条件下制备 为未来安全应用于人体奠定了基础 [2] - 团队正合作开发安全开关系统 可在必要时终止干细胞的增殖 以防止异常生长 旨在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并优化技术 [2] - 研究发现的一周延迟移植窗口期具有临床可行性 是技术向现实应用迈出的关键一步 未来若在人体验证疗效 或将彻底改变神经康复医学的格局 [3]
点题人才战略:经济大省如何出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08:15
广东人才战略背景 - 广东省于9月15日举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七场专题会议 聚焦高素质人才引育议题 [1] - 2025年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7月中旬提前实现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目标 [1][7] - 专题会议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商人才战略关键问题 [2][8] 经济与产业数据表现 - 2025年1-6月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 [2] - 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7% 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增长42.2% 工业机器人增长34.0% 服务机器人增长23.0% 民用无人机增长58.2% [2] - 2024年广东GDP达14万亿元 连续36年全国首位 常住人口12780万人 比上年增74万人 [3] -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 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4386万人 [3] -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近五年增长674.8万人 增量与规模全国居首 [3] 人才结构转型进展 - 截至2024年上半年 全省技能人才达2019万人 高技能人才722万人 较去年底分别增加40万人和65万人 [4] - 技工院校年培养输送技能人才超16万人 就业率保持98%以上 [4] - 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约66万人 规模全国第一 招生实现9年连增 [4] - 广东正推动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 以应对全球技术竞争 [4][5] 人才政策与挑战 -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重大人才工程 开展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及工程硕博士培养试点 [7] - 需解决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 人才能力发挥 薪酬竞争力 区域均衡发展等问题 [8] - 新一代科创人才(如85后DeepSeek创始人 90后宇树科技创始人)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案例凸显人才资源重要性 [6]
丽晶医疗集团携手宝德亚太、宝德投行及莱福士资本 推动赴美上市,加速干细胞再生疗法全球化进程
搜狐网· 2025-08-22 14:33
公司战略合作与上市计划 - 丽晶医疗集团与宝德亚太 宝德投行及莱福士资本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推动赴美上市[1] - 交易预计以OTCQB挂牌启动 并在12至18个月内谋求升级至纳斯达克或纽交所上市[6] - 宝德亚太提供跨境合规 投资者对接和市场定位全面指导 宝德投行在2024年被评为最大中小盘承销商[5][10] 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 - 全球再生医学产业从实验室探索快速跨越到临床应用 干细胞疗法作为最具颠覆性技术之一不断刷新治疗可能性[3] -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及慢性病退行性疾病高发导致先进再生疗法市场需求呈指数级增长[5] - 宝德投行董事长表示全球对先进再生医学需求正呈爆发式增长[6] 公司技术与业务优势 - 丽晶医疗集团是领先干细胞再生疗法提供商 致力于提供经科学验证治疗方案修复再生受损组织[8] - 公司在干细胞研发临床验证及大规模应用上有深厚积累 已在亚洲建立广泛医疗网络与卓越品牌声誉[3] - 业务覆盖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总部位于中国深圳[8] 合作方角色与支持 - 宝德亚太专注于帮助高速成长亚洲企业通过战略性上市并购咨询及融资解决方案进入美国资本市场[9] - 莱福士资本担任精选IPO及全球扩张项目基石投资者 专注于高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私人投资[11] - 宝德亚太首席执行官表示将帮助丽晶获得真实反映市场潜力与科研实力估值[6] 资本与国际化发展 - 赴美上市将为公司带来强大资本注入 国际化治理体系及全球顶级投资者信任与支持[3] - 美国上市提供国际资本平台和资源 使公司在全球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6] - 公司将全面提升研发能力 扩大临床适应症覆盖范围并深化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5]
迈普医学: 关于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调整募集配套资金认购对象、募集配套资金定价基准日及发行价格并修订预案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2 20:10
交易方案调整 - 募集配套资金认购对象由实际控制人袁玉宇调整为袁玉宇100%持股的企业广州易见医疗投资有限公司 [2][3] - 募集配套资金定价基准日调整为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决议公告日 [2][3] - 发行价格由48.03元/股调整为57.35元/股 基于新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71.68元/股的80%确定 [2][3][4] 交易结构细节 - 广州易见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8月4日 注册资本500万元 为自然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3][4] - 本次调整不构成对原重组交易方案的重大调整 不会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 [3] - 调整方案已通过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 关联董事回避表决 独立董事发表同意意见 [4][5] 文件修订情况 - 公司于2025年8月1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调整方案 并对交易预案及其摘要进行补充修订 [5] - 修订主要涉及"交易对方基本情况"和"本次交易涉及股份发行的情况"等章节 更新了募集配套资金认购对象、定价基准日及发行价格信息 [5] - 同时更新了本次交易已履行程序的相关内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