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
搜索文档
顶级演唱会轮番登场 “来武汉看演出”成文旅消费新热潮
长江日报· 2025-08-11 08:43
演艺市场热度 - 全国演出市场销售票房达216亿元 其中演唱会票房高达179亿元[1] - 武汉2024年8月至12月将举办多场顶级演唱会 包括鹿晗、周杰伦、邓紫棋、伍佰等艺人演出[1][3][4][5] - 刀郎演唱会期间武汉体育中心商圈酒店预订量较前一周猛增550% 吸引约10万外地观众 人均停留两天半 文旅综合消费增长3倍[1] 城市演艺产业优势 - 武汉具备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和百万大学生群体 成为中西部演出市场核心枢纽[1] - 大型巡演基本绕不开武汉 只要场馆档期允许[1] - 武汉推动演艺产业繁荣 优化演出审批手续 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鼓励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落户[1] 创新商业模式 - 武汉大力推动"演出+商业"和"演出+旅游"创新模式 以文化赋能商业和旅游[1] - 演唱会不仅带来经济效益 还吸引大量外地观众涌入 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1] - 密集演出安排展示武汉强大演出承载能力和市场吸引力 正打造"演艺之都"[2] 具体演出排期 - 8月鹿晗连唱两场 曾轶可和袁一琦同期开唱[3] - 9月黄子弘凡举办演唱会 胡海泉和周杰伦分别于中下旬演出[3][4] - 11月形成邓紫棋、陈小春、张震岳"三强争霸"格局 12月伍佰连唱两场收官[1][5]
成功上榜暑期十大热门旅游城市,长沙稳居全国热门出行目的地TOP10
长沙晚报· 2025-08-09 08:51
长沙文旅市场表现 - 2025上半年长沙接待国内外游客9740 24万人次 同比增长7 65% 实现游客总花费1037 03亿元 同比增长5 65% [5] - 长沙上榜暑期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稳居全国热门出行目的地TOP10 推出文博游 演艺游 微度假游等主题游玩攻略 [5] 文化演艺活动亮点 - 湘剧专场融合传统与新潮 包含器乐合奏 戏曲绝活 折子戏等经典节目 以及跨界舞蹈 小品等创新表演 吸引年轻观众 [6] -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热播 滨江文化园同步开设露天放映场 结合公益电影放映活动 形成特色文化体验 [6] - 长沙博物馆 图书馆 音乐厅推出《寻长沙》文博幻境 儿童展览 科学秀等活动 覆盖不同年龄层观众 [7] 温泉度假村转型创新 - 宁乡灰汤金太阳温泉度假村转型为"全龄段社交目的地" 暑期周均接待游客1200人次 20—35岁年轻消费者占比首破45% [8] - 推出12栋新中式私汤别苑 配备蓝牙音响 定制KTV等设施 "金太阳野奢派对"短视频挑战赛两周播放量破百万 带动二次消费 [8] - "逆漂抓鸭赛"单日参与量超400人次 针对银发族推出"夏季祛湿疗程" 包括当归冷泉 节气药膳等活动 [8] - "冷泉卤味夜市"主打灰汤贡鸭 宁乡花猪肉等地理标志产品 食材来自800亩生态基地 提升游客体验 [9] 演艺市场数据与活动 - 2025上半年长沙54个演艺新空间上演8144场演出 吸引178 71万人次观演 票房收入达1 65亿元 [10] -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与长沙音乐厅贡献253场演出 创下2518万元票房 推出舞剧《天工开物》等40余场中外剧目 [10] - 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4天6场吸引超万名观众 意大利音乐剧《神曲》与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天鹅湖》增添国际文化交流色彩 [10] - 长沙音乐厅2025音乐季包含26场风格各异音乐会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交响音乐会 祖宾·梅塔指挥演出等高端演艺活动 [11]
木偶奇遇点亮金凤凰 大兴机场暑期音乐节第四场童趣上演
中国民航网· 2025-08-08 19:53
大兴机场暑期音乐节活动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合首都图书馆举办"暑期音乐节"第四场演出,由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带来经典剧目片段展演与沉浸式巡游互动 [1] - 演出在航站楼国内候机区举行,主要面向亲子家庭旅客,营造充满童趣的候机环境 [1] - 活动主题为"木偶奇遇记",在航站楼音乐花园、儿童花园及B指廊儿童活动区依次呈现 [2] - 演出包含《大象来了》《大闹天宫》《海底小纵队》三个经典剧目片段,融合多媒体技术 [2] - 演出结束后有木偶巡游互动环节,旅客可参与拍照留念 [2] 活动内容与形式 - 演出以《大象来了》开场,通过木偶舞姿传递亲情欢乐 [2] - 《大闹天宫》片段重现齐天大圣神话魅力 [2] - 《海底小纵队》片段带领观众体验远古海洋奇幻穿越 [2] - 木偶角色化身"巡游明星"与旅客互动,将候机区变为童话乐园 [2] 活动时间与宣传 - 暑期音乐节自7月11日启幕,将持续至8月底 [2] - 活动已上演敦煌舞蹈、爵士乐、戏曲、木偶艺术等多样化节目 [2] - 旅客可通过大兴机场官方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平台获取活动详情 [2] - 大兴机场官方抖音和小红书账号提供演出现场直播 [2]
音乐节如何“唤醒”暑期文旅市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8 16:32
行业趋势 - 暑期演艺市场呈现火爆态势 音乐节和演唱会等演艺活动吸引大量游客跨城参与[1] - 文旅经济从资源驱动转向情绪驱动 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情绪符号成为破局产业同质化的关键[5] - 文化消费释放显著乘数效应 南宁周杰伦演唱会吸引14万观众跨城而来并直接拉动当地消费12.63亿元[5] 消费群体特征 - 年轻一代消费者是主要参与群体 大型音乐节中18-24岁观众占比达36.2%[3] - 学生群体利用暑假充裕时间进行旅行消费 出现"为一场音乐节打卡一座城"的消费模式[3] - 都市白领成为重要消费力量 上海江湾里音乐节的微醺市集吸引忙碌一天的都市白领前来小聚[3] 产品创新模式 - 演艺活动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 上海之春音乐节通过AI技术将南音曲谱转化为视觉图腾并使用全息投影构建闽南古厝场景[3] - 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 浙江金华将婺剧锣鼓节奏范式转化为电子音乐循环采样并开发具有地域标识的数字音乐产品[3] - 演出+文旅+消费模式快速发展 海南推出票根福利让观众凭演唱会门票享受景区折扣 厦门将演唱会与免税购物和打车补贴深度绑定[5] 市场影响效果 - 演艺经济带动相关消费显著增长 成都张学友演唱会期间热门商圈酒店预订量同比激增1.4倍[5] - 沉浸式体验成为核心吸引力 音乐节通过音乐与灯光共同编织狂欢海洋提供精神满足感[3] - 文化元素在数字经济时代释放乘数效应 未来随着技术普及和文化+模式深化将产生更大经济价值[5]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音乐节如何“唤醒”暑期文旅市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8 16:05
行业趋势 - 暑期演艺市场呈现火爆态势 音乐节和演唱会吸引大量游客跨城参与 显著带动文旅消费[1] - 文旅经济从资源驱动转向情绪驱动 文化基因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可感知情绪符号 成为突破同质化关键[5] - 18-24岁年轻观众占比达36.2% 学生群体利用暑假时间密集出行 形成"为一场音乐节打卡一座城"的消费模式[3] 消费特征 - 年轻消费者重视情绪价值释放 沉浸式音乐体验带来精神满足感 传统景点游览模式吸引力下降[3] - 演艺活动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 通过AI技术、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 创造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新消费体验[3] - 音乐节配套市集汇聚地方特色小吃及文创产品 形成"微醺市集"等消费场景 实现味蕾与视听的双重体验[3] 经济影响 - 周杰伦南宁演唱会吸引14万跨城观众 直接拉动当地消费12.63亿元[5] - 张学友成都演唱会期间热门商圈酒店预订量同比激增1.4倍[5] - 文化消费释放显著乘数效应 推动"演出+文旅+消费"模式从单点突破升级为全域赋能[5] 创新模式 - 海南推出"票根福利"机制 凭演唱会门票享受景区折扣[5] - 厦门将演唱会与免税购物、打车补贴深度绑定 形成跨业态消费联动[5] - VR技术使敦煌壁画成为可触摸情绪载体 数字技术实现文明基因的创造性重生[5]
开心麻花: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戏剧共创
北京商报· 2025-08-07 20:35
行业变革:从传统观演到沉浸互动 - 公司正推动行业变革,通过沉浸式戏剧打破戏剧的“第四堵墙”,将单向观演关系重构为双向互动的“演出社交” [1] - 沉浸式戏剧中,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其即时反应和参与甚至能决定剧情后续走向 [1][6] - 戏剧本身从艺术殿堂走向城市生活圈,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货币 [1] 演艺空间拓展与渠道下沉 - 公司将演出搬进酒吧、商场、胡同和园区,让戏剧渗透进城市的毛细血管,以拓宽演艺场景并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 [3] - 区别于标准的大剧场,演艺新空间基于地理位置优势,能够触达原本不会走进剧场的年轻人,使其成为戏剧市场的新观众 [3] - 公司已在全国落地50多家自营大小剧场、多功能空间,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些位于城市中心或商业项目的场地第一次接触戏剧 [3] - 公司主动进行剧场院线拓展,将剧场开在年轻人出没的核心商圈,使其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半径内 [13] 沉浸式戏剧的产品特点与市场表现 - 在沉浸式戏剧现场,全场无固定座位,观众自由走动,可与演员零距离互动和1V1交流,每条动线都埋有剧情伏笔 [6] - 同一出剧,不同观众看到的故事版本都不一样,这催生了“戏精观众”,有人会专门研究如何“抢戏”或买票“二刷换路线” [6] - 公司自2018-2019年开展沉浸戏剧,场次占比逐年增大,例如去年13000场演出中近2/3为沉浸式戏剧的场次量 [6] - 公司在内容创作上预留互动桥段,设计多条支线,让观众的选择和即兴发挥影响剧情走向,并在部分剧目增设演后见面环节 [7] 年轻消费逻辑转变与社交价值创造 - 年轻一代消费逻辑转变,表达欲和自我需求增强,不再满足于“你演我看”,而倾向于更沉浸的互动玩法 [6] - 深度互动使戏剧从单纯的娱乐消费,演变为连接人与人的社交纽带,例如粉丝自发为演员组织生日应援或建立戏精群组织线下活动 [8] - 公司不只是在卖票,而是在经营一种社交场景,将空间玩法与观众彼此社交深度绑定,让观众能通过戏剧结识同好、组建社群 [10] - 观剧后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内容,共同构成立体传播矩阵,带有开心麻花互动剧话题的内容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亿次 [10] 市场策略与运营调整 - 公司采取多元化营销策略,例如与小红书合作发起“麻花戏精大赛”,在抖音推出“挑战导演”活动,甚至开发戏剧主题密室逃脱 [10] - 为应对消费市场下行压力,公司进行价格政策调整,推出5折、第二张6折等优惠,并考虑剧场联动以降低触达消费者的成本 [12] - 在剧目选择上,公司内部鼓励主创不断优化调整,保留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剧目,为优质剧目倾斜投入,同时控制成本 [12] - 这些策略吸引了以前并非戏剧观众的人群,他们可能只为看热闹或减压放松,从而成为新观众 [12] 产业链延伸与社区服务 - 公司的创排空间设有排练厅、录音棚等设施,提供戏剧孵化、排练制作、观众测试、商演运营等服务 [4] - 创排空间可开展读本会、即兴戏剧、行业交流等文化艺术活动,并与幼儿园、街道、社区举办公益性活动,成为市民喜爱的文化家园 [4] 行业专家观点与长期价值 - 行业专家认为,沉浸式戏剧的吸引力不仅源于剧情,更在于以戏剧为核心的复合型文化体验,包含情感共鸣与情绪价值 [8] - 尽管沉浸式戏剧对经济的直接拉动可能不及明星大型演唱会,但其长期价值在于培育人们观看戏剧的习惯,进而带动文旅消费 [8]
宋城演艺财务总监陈胜敏年薪仅49万,比A股CFO平均薪酬低40%
新浪证券· 2025-08-07 19:02
A股CFO薪酬概况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群体薪酬总规模达42.70亿元,平均年薪为81.48万元 [1] - 美的集团CFO钟铮年薪946万元,比亚迪CFO周亚琳年薪896万元,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 高薪酬CFO案例 - 生益电子CFO唐慧芬年薪282.97万元,薪酬变动增加181.02万元 [2] - 贝特瑞CFO刘志文年薪274.83万元,薪酬变动减少230.93万元 [2] - 新和成CFO石观群年薪269.45万元,薪酬变动增加99.41万元 [2] - 水晶光电CFO郑萍年薪268.89万元,薪酬变动增加59.67万元 [2] - 传音控股CFO肖永辉年薪260.90万元,薪酬变动减少124.66万元 [2] 大专学历CFO表现 - 宋城演艺CFO陈胜敏年薪48.99万元,虽低于行业平均40%,但其掌舵公司净利润暴涨1054%,市值达243.65亿元 [1] - 纳芯微CFO朱玲年龄36岁,为最年轻大专学历CFO,年薪78.80万元 [3] - 百利天恒CFO张苏娅年龄70岁,为最年长大专学历CFO,年薪100万元 [3] 薪酬变动显著案例 - 准河能源CFO卢刚薪酬变动增加107.05万元,年薪达122.10万元 [3] - 正邦科技CFO王永红薪酬变动减少161.45万元,年薪58.60万元 [4] - 通用股份CFO蒋洁华薪酬变动增加91.33万元,年薪143.02万元 [3] 行业分布特征 - 大专学历CFO广泛分布于电子、化工、医药、消费、能源等多个行业 [2][3][4] - 薪酬水平与公司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高薪酬CFO多集中于大型上市公司 [2][3]
上海大剧院公布全新演出季“迭·代”,75台剧目上新
新浪财经· 2025-08-07 16:44
演出季核心规划 - 上海大剧院2025-26演出季以"迭·代"为主题 涵盖75台860场演出 包含歌剧 芭蕾 音乐剧 戏曲等多元类别 [1] - 推出"不容错过TOP10"精选项目 强化其作为多部重磅作品唯一站点的国际性 艺术性与经典性定位 [1] 歌剧与交响演出 -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携管弦乐团于2025年10月1-6日访沪 演出《漂泊的荷兰人》《奥赛罗》及专场音乐会 [3] - 2026年4月上演拜罗伊特音乐节制作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 由艺术总监卡塔琳娜·瓦格纳执导 [4] - 上海歌剧院联合英国导演团队推出威尔第歌剧《法尔斯塔夫》 2025年9月5-7日由指挥家许忠执棒 [6] 音乐剧重点剧目 - 《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音乐会于2025年11月4日-12月28日连演64场 为大陆唯一巡演站点 [8] - 《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将于2026年推出上海大剧院版音乐会 [10] 声乐与舞蹈演出 - 女高音芮妮·弗莱明(五届格莱美得主)与低男中音布莱恩·特菲尔爵士(格莱美/留声机奖得主)于2025年10月先后登台 [12][13] -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2025年10月22-23日演出古典芭蕾《海盗》 [15] -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席陈镇威2026年7月率团首演 同期举办《华人之光·芭蕾明星GALA》汇聚顶尖华人艺术家 [22] 本土创作与特别企划 - "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三部曲(《牡丹亭》《浮生六记》《白蛇》)将于沪苏两地剧场巡演 舞剧《白蛇》海外演出吸引4500余名观众 [17][29] - "艺百样"板块涵盖话剧《大宅门》《推销员之死》 沉浸式剧场《9号秘事》(已演超400场)及西区原版音乐剧《玛蒂尔达》 [24] - 昆剧《南柯梦》《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由江苏演艺集团与上海昆剧团分别推出 [26] 音乐品牌与展览 - "一个人的古典"品牌首度跨年呈现六场音乐会 汇聚白建宇 铃木大介 安德烈·古宁等国际音乐家 [26] - 举办《凝光·入戏》演出季回顾展 免费展出2023-2025演出季百余帧台前幕后影像 [30] 战略定位与艺术理念 - 通过歌剧节 "季风蹈" "艺百样"三大板块串联多元艺术 实现经典作品的当代诠释与跨文化对话 [19][32] - 强调经典作品在代际传承中通过艺术创新保持生命力 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 [33]
“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49
核心观点 - 喜剧创作需扎根文化传统并保持创新活力 通过持续打磨作品和尊重舞台艺术来实现长期价值 [1][2][3] 创作理念 - 喜剧表演需在每次演出中融入新琢磨 通过剧场观众反馈持续优化表演节奏和效果 [1] - 喜剧本质是传承中国人几千年精神气度 可追溯至《史记》记载的春秋时期讽谏表演形式 [1] - 优秀喜剧应将社会意义隐藏在荒诞情节和角色困境中 引导观众自主发现而非强行灌输 [1] 文化根基 - 喜剧冲突需从文化土壤中生长 戏箱等道具承载上千年传统讲究 考据细节花费大量精力 [2] - 艺术创新必须保留文化根基 类比树木修剪枝叶不能刨根 失去根基将导致艺术形式消亡 [2] - 舞台表演需保持敬畏之心 通过观察观众实时表情反应(笑容/皱眉/哈欠)来调整表演 [2] 艺术形式 - 电影拍摄使用胶片成本金贵 促使表演细节打磨更精细稳健 [3] - 电视载体能实现表演的广泛传播 话剧舞台可获得千名观众实时笑声反馈 [3] - 电影版《戏台》融合话剧筋骨 舞台现挂和电影镜头语言 强调形式需承载真实内容 [3] 创作态度 - 坚持"戏比天大"的长期主义理念 延续老戏班代代死磕的创作传统 [3] - 为单句台词打磨整夜 对不起眼道具和台词气口较真 即使观众未必注意 [3] - 始终将观众视为明白人 拒绝糊弄行为 坚守艺术规矩不受潮流影响 [3]
山东泰安:演艺经济驱动文旅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网· 2025-08-06 13:29
核心观点 -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升级改版后显著提升上座率和收入 并带动周边消费链增长 [1] - 泰安市通过实景演艺项目推动文旅融合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促进二次消费 [2] - 泰安市旅游人数和收入持续增长 夜间演艺成为游客常态化选择 [3] 演出表现 - 升级改版后五一假期上座率同比增长39% 净收入同比增长57% [1] - 截至7月31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单日最高观演人次突破3200人 [1] 周边经济带动 - 演出周边3公里内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50% [1] - 餐饮店铺营业额平均增长60% 旅游商品销售额增长50% [1] - 演艺项目激活区域民宿经济 如九女峰片区"故乡的月"演出 [2] 文旅产业影响 - 2024年泰安接待国内游客9429.4万人次 旅游收入902.7亿元 分别增长12.3%和12.6% [3] - 2024年外地游客平均留泰时间2.12天 同比提高10.4% [3] - 2025年1-6月旅游总人数4286.31万人次 同比增长8.96% 旅游总收入415.65亿元 同比增长9.08% [3] 战略定位 - 实景演艺成为留住客人、扩大消费的重要文旅破圈因素 [2] - 通过"泰山+"文章塑造新业态新场景 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2] - 演艺IP作为动态展览馆推动游客延长停留时间并产生二次消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