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面板
icon
搜索文档
最新面板价格(2025年4月)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21 16:56
| 应用别 | 尺寸 | 分辨率 | 出货型态 | | | 液晶显示屏价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RE | 를 | 均价 | 与前月差异(%) | | | 电视 | ee "M | 3840x2160 | Open-Cell | 173 | 182 | 177 | 0.0 | 0.0% | | | ER"M | 3840x2160 | Open-Cell | 122 | 130 | 127 | 0.0 | 0.0% | | | 43"W | 1920x1080 | Open-Cell | 64 | 67 | રિ | 0.0 | 0.0% | | | 32"W | 1366x768 | Open-Cell | 35.0 | 37.0 | 36.0 | 0.0 | 0.0% | | 桌上显示器 | 27"W (IPS) | 1920x1080 | LED | 57.5 | 65.6 | 62.9 | 0.2 | 0.3% | | | 23.8"W (IPS) | 1920x1080 | L ...
深天马供屏二代哈弗枭龙MAX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21 16:56
深天马与长城汽车合作 - 深天马为二代哈弗枭龙MAX供应12 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4 6英寸中控屏幕 [1] - 12 3英寸仪表屏采用窄边框设计、高色域显示、超高分辨率等技术 [1] - 14 6英寸中控屏采用LTPS技术并集成TED内嵌式触控 [1] 产品技术特点 - 14 6英寸中控屏搭载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 支持触摸交互 [2] - 屏幕可根据驾乘人员坐姿和使用场景自动调节亮度和高度 提升行车安全 [2] - 画面效果表现优异 [2] 双方合作历史 - 深天马是长城汽车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超过10年 [2] - 公司为长城提供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解决方案 [2] - 业务覆盖车载仪表、中控、副驾娱乐、HUD等产品 [2]
深天马供屏二代哈弗枭龙MAX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21 16:56
产品供应与技术亮点 - 二代哈弗枭龙MAX搭载的12 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4 6英寸中控屏幕由深天马供应 [1] - 12 3英寸仪表屏采用窄边框设计、高色域显示、超高分辨率等技术 [1] - 14 6英寸中控屏采用LTPS技术并集成TED内嵌式触控 [1] 产品应用与性能 - 14 6英寸中控屏搭载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 支持触摸交互 画面效果优异 [2] - 屏幕可根据驾乘人员坐姿和使用场景自动调节亮度与高度 提升行车安全 [2] 客户合作与业务覆盖 - 深天马是长城汽车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历史超10年 [2] - 公司以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为驱动 提供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解决方案 [2] - 车载业务覆盖车载仪表、中控、副驾娱乐、HUD等智能座舱显示产品 [2]
最新面板价格趋势(2025年4月)
TrendForce集邦· 2025-04-21 16:39
面板价格趋势 - 2025年4月下旬电视面板价格与笔电面板价格持稳,显示器面板价格上涨 [1] - 65吋电视面板均价177美元(最低173美元,最高182美元),价格环比持平 [5] - 55吋电视面板均价127美元(最低122美元,最高130美元),价格环比持平 [6] - 43吋电视面板均价66美元(最低64美元,最高67美元),价格环比持平 [7] - 32吋电视面板均价36美元(最低35美元,最高37美元),价格环比持平 [8] 显示器面板价格 - 27吋IPS面板均价62.9美元,环比上涨0.2美元(+0.3%),最低57.5美元,最高65.6美元 [11] - 23.8吋IPS面板均价49.7美元,环比上涨0.3美元(+0.6%),最低47美元,最高51.2美元 [12] 笔电面板价格 - 17.3吋TN面板均价38.3美元(最低37.7美元,最高39.8美元),价格自2023年9月下旬以来稳定 [14] - 15.6吋Value IPS面板均价40.3美元(最低38.6美元,最高41.9美元),价格环比持平 [14] - 14.0吋TN面板均价26.9美元(最低26.4美元,最高28.1美元),价格自2024年7月上旬以来稳定 [14] - 11.6吋TN面板均价25.1美元(最低24.2美元,最高26.5美元),价格自2024年7月上旬以来稳定 [14] 行业研究机构 - TrendForce集邦咨询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覆盖存储器、AI服务器、半导体、显示面板、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24]
每周观察 | 2025年QD-OLED在OLED显示器出货占比将升至73%;预计2Q25存储器合约价涨幅将扩大…
TrendForce集邦· 2025-04-18 11:50
QD-OLED显示器市场 - 预计2025年QD-OLED在OLED显示器出货占比将从2024年68%提升至73% [2] - 技术进步与新产品带动QD-OLED出货量成长 在高阶显示器领域竞争力显著 [2] - 更多品牌和产品线将采用QD-OLED技术 以满足高阶玩家和专业使用者对画质与刷新率的需求 [2] 存储器市场 - 国际形势变化推动存储器供需策略调整 2Q25合约价涨幅预期扩大 [5] - 买卖双方急于完成交易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第二季存储器交易动能增强 [5] LED植物生长灯市场 - 2029年全球LED植物生长灯市场规模有望成长至20 56亿美元 [8] 显示面板行业动态 - 乐金显示广州LCD厂正式交割 TCL华星光电大世代线产能面积占比将提升至22 9% [12] 光伏行业 - 阶段性供需失衡导致产业链价格回吐前期涨幅 [10]
成本竞赛升级,中大尺寸OLED如何突围?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11 13:56
OLED技术应用现状 - 2024年智能手机领域OLED技术渗透率突破60%,折叠屏手机成为亮点,厚度已降至9毫米以下,成本优化显著 [3] - 苹果计划于2026年推出折叠手机,预计以用户体验优先,可能加速行业标准升级和供应链成熟 [3] - 中大尺寸显示设备(如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中OLED应用稳步增长,但渗透率仍处于发展初期 [5] 技术挑战与成本问题 - 中大尺寸OLED面临成本与寿命问题,笔记本电脑应用中能耗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5] - 背板技术影响成本,三星显示选择Oxide技术(成本较低),京东方选择LTPO技术(成本较高但整合LTPS与Oxide优点) [5][6] - 蒸镀技术升级挑战包括FMM开发难度、色偏问题、蒸镀均匀性,Tandem技术提高寿命但良率影响成本 [6] - 蒸镀材料早期被国外垄断,部分价格达100~200美元/克,随着专利到期和国内企业进入,成本有望降低 [8] 生产线与成本分析 - 5.5代线生产Rigid+single RGB OLED成本价70~80美元,6代线采用Hybrid+Tandem技术成本价升至100~120美元 [8] - 高世代线初期成本价高达600-700美元,预计至2029 Q4后生产成本才能与6代线相当 [8] - 苹果若2027年全面采用OLED屏幕,可能优先选择6代线供应,三星显示、京东方、LG Display为候选 [9] 非主流技术发展 - 维信诺无FMM技术(ViP)拥有更高开口率和更低IR Drop,但制程复杂良率挑战大 [10] - TCL华星光电印刷OLED技术可减少材料损耗30%,已试产21.6英寸4K医疗显示器,喷墨精度与均匀性仍需突破 [10] QD-OLED与WOLED竞争 - QD-OLED(三星)色彩纯度更高,WOLED(LG Display)成熟度高且全屏亮度均匀性好 [11] - 31.5吋显示器中WOLED成本略低于QD-OLED,两者价格约250美元,QD-OLED因新厂折旧和量子点材料成本较高 [13] - WOLED设备折旧2025年到期后成本或下降,QD-OLED通过绿色发光层提升能效,WOLED通过独立发光层增强亮度 [13]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国内厂商在UTG、FMM等关键材料和设备领域突破将加速OLED成本下降 [14] - OLED正通过老化抑制技术、蓝光材料升级和供应链本地化向折叠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等领域拓展 [14] - 面板厂商探索高世代生产线、新型蒸镀技术和非主流技术路径,以提升性能并降低成本 [14][15]
友达、群创等6家面板厂公布3月营收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10 18:01
【WitsView整理】 4月9日,友达、群创、彩晶、凌巨、铼宝、华凌6家台湾地区面板厂商公布 2025年3月营收,具体情况如下: 友达 友达光电公布2025年3月营收为新台币258.53亿元 (约人民币57.47亿元) ,同比增加21.93%。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约为721.02亿新台币(约人民币160.28亿元),同比增长21.23%。 | 项目 | 营业收入净额 | | --- | --- | | 本月 : | 25,852,917 | | 去年同期 : | 21,203,584 | | 增减金额: | 4,649,333 | | 增减百分比: | 21.93 | | 本年累计: | 72,101,871 | | 去年累计: | 59,477,331 | | 增减金额: | 12,624,540 | | 增减百分比: | 21.23 | | 备注/营收变化原因说明 : | | 群创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约为559.32亿新台币 (约人民币124.34亿元 ) ,同比增长10.77%。大 尺寸合并出货量共计2,508万片,较上季减少2.7%;中小尺寸合并出货量共计8,506万片,较上季增 ...
关税变量对面板及相关显示产业链影响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09 17:27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自4月9日起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主要考量贸易逆差,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消费性电子供应链受波及 [1] - 显示器产业可能面临光学膜片与AMOLED有机发光材料被加征关税,终端需求可能下降且产品售价可能调升 [1] 面板与零组件供应链现状 - 面板及相关零组件供应链主要生产地在亚洲,未直接出口美国,因此液晶显示器面板与相关零组件暂未被关税措施波及 [3] 终端产品需求影响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冲击各终端产品应用需求,关税全面上升将增加物价上涨机率,影响消费信心 [3] - 在消费者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电视、笔电等消费性电子装置需求可能下滑 [3] IT市场与商务需求 - 今年商务需求原本预期恢复,但在市场前景不明下,企业可能控管IT支出与费用,延缓商务市场回温速度 [4] 品牌与代工厂应对策略 - 消费性电子品牌客户短期暂缓东南亚生产据点的出货 [4] - 品牌或代工厂若在墨西哥有生产据点,则积极评估善用其产能以凸显生产优势,延缓关税压力 [4] - 若关税方向无调整,最快今年下半年终端售价可能调涨以转嫁成本增加 [4]
研报 | 关税变量对显示器需求与售价及AMOLED上游材料的影响
TrendForce集邦· 2025-04-09 17:11
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冲击各终端产品应用需求,尤其是关税全面上升将增加 物价上涨机率,进而影响消费信心。在消费者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不排除消费性电子装置的需求将受影 响,其中电视、笔电等需求可能因此下滑。IT市场中,原先预期今年商务需求有望开始恢复,但在市场前 景不明下,企业可能会提前开始控管相关IT支出与费用,将延缓商务市场回温速度。 就目前关税实际施行状况以及未来是否有调整空间仍充满变数,消费性电子品牌客户为应对此状况,短期 包括暂缓东南亚相关生产据点的出货,品牌或代工厂若在墨西哥有生产据点,则积极评估如何善用其产 能,以凸显相对其他品牌的生产优势,借此延缓关税带来的压力。若后续关税施行方向没有明显调整,以 目前大部分品牌在美国约有三个月库存的情况来看,预估最快今年下半年终端售价就可能开始调涨,以转 嫁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记得点赞并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TrendForce集邦咨询 Apr. 9, 2025 产业洞察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调查,美国于当地时间4月9日起实施对等关税,由于主要以贸易逆差作为考 量因素,长期为消费性电子供应 ...
晨报|“对等关税”,影响几何?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08 08:20
农林牧渔行业 - 规划文件定位为未来十年中央农村工作的顶层设计文件,聚焦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强调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双管齐下,种业被定位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1] - 反制关税措施下农业种植产业链直接受益,种源自主可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农产品价格或有提振,带动种业、种植公司业绩增长预期 [3] 纺织服装行业 - 纺服行业受"对等关税"影响超出预期,制造端公司需关注美国收入占比、产能分布及关税分摊情况,品牌端公司需关注定价端吸收关税影响的能力 [4] - 纺服OEM组织高效生产、产品开发能力依然稀缺,关税扰动或加速中小产能出清,龙头代工厂长期份额有望提升 [4] 债市与美元 - "对等关税"政策后美元指数不涨反跌,中期交易逻辑仍在于美国与非美经济体货币政策及基本面差异,长期存在多个矛盾点 [7] - 黄金对冲美元风险的价值正在加强,对应抗通胀属性、避险属性及信用属性,金价面临重要边际变化 [8] 大类资产与市场策略 - 4月是基本面、政策变化的重要观察期,市场或从股强债弱行情中抽离,股市风格可能切换,债市进入震荡阶段 [9] - A股进入震荡调整期,估值驱动行情暂告段落,后续走势依赖一季报企业盈利兑现支撑,科技板块关注消费电子、元器件和云服务等方向 [10][11] - 中证质量指数系列精选高质量样本,长期收益稳健,3月有色金属、家电和煤炭行业表现较好 [12] 科技产业与面板 - TV面板需求旺盛,价格或转向平稳但仍相对较高,面板厂Q2利润端有望表现积极,行业竞争格局良性化,大尺寸化推动供需平衡中枢持续上行 [13] 海外市场 - 港股上周25Y业绩增速预期下行,金融、资讯科技和原材料等行业盈利增速预测上调 [14] - 美股上周25Y业绩增速预期下行,仅材料、房地产与医疗保健行业盈利增速预测向上调整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