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

搜索文档
暑期文旅消费火热开启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2
暑期文旅消费活动 - 今年7月至8月各地将举办超4300项约3.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发放超5.7亿元消费补贴 [1] - 避暑游、研学游、亲子游等产品销售火热,对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2] - 亲子家庭出游人次占比达42%,主题公园、海滨海岛、亲子研学产品热度走高 [3] 避暑旅游市场 - 乌鲁木齐、昆明、贵阳、哈尔滨等城市成为避暑游热门目的地 [3] - 西北、东北等平均温度低于25℃地区酒店预订增幅位居前列 [3] - 中国气象局推荐16条避暑旅游路线,相关地区推出森林音乐节、星空露营等夏季主题活动 [3] 产品供给创新 -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需求推出亲子家庭、主题研学、毕业旅行等应季文旅产品 [4] - 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7] - 青岛啤酒博物馆升级夜间沉浸式体验,拉动夜间文旅消费 [7] 文体旅融合消费 - "苏超"带动江苏目的地过夜游客大增,南通、宿迁等城市酒店预订量翻倍增长 [5] - 江苏将举办500多项特色文旅活动,推出1400多项惠民措施 [5] - 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达64.2%,音乐节达62.2%,跨城观众人均消费约2000元 [5] 城市服务提升 - 连云港延长主要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推出球迷优惠政策 [8] - 泉州推出景区免费讲解等优惠措施,加强文旅市场监管 [8] - 青岛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暑期将上演10场演唱会、60场主题展演 [6]
山东烟台莱山区:打造新场景 撬动“人气流量”变“经济增量”
中国经济网· 2025-07-07 14:08
演唱会经济效应 - 某歌星烟台演唱会两天累计观演人次近10万 其中烟台市内观众占比20.3% 外地观众占比79.7% 省外观众占比达42.5% [1] - 演唱会经济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近三年莱山区演出市场累计收入超亿元 [2] - "演唱会+文旅"模式成为城市文化消费新动能 莱山区推出专项政策支持演出项目落地和场所建设 [2] 体育赛事带动效应 - "闹海·拳击狂欢季"活动接待观众5万人次 外地观众占比超40% [2] - 泵道自行车联赛期间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涨30%-45% 直接营收达平日两倍多 [3] - 体育赛事作为城市品牌建设载体 推动体育和文旅深度融合 实现流量向留量转化 [2][4] 文旅融合发展 - 密集的演唱会排期使莱山成为全国音乐爱好者关注焦点 [1] - "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年轻人潮流生活方式 跨城观演带动消费增长 [1] - 赛事活动成为莱山发展超级IP 通过"以赛为媒 以赛塑城"策略提升城市形象 [4]
这个暑期,上百场活动带你“玩转”北京城市副中心
新京报· 2025-07-04 19:33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暑期活动 - 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展将亮相,展示辽风酒器与宋韵首饰工艺 [2] - 推出8场全年龄段公益讲座和8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聚焦殷商文明与运河文化 [2] -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将连演五场公益儿童剧《甲骨文学校》,结合殷商历史知识 [3] - 七大文创空间焕新升级,增设XR/MR沉浸展和殷商主题体验空间 [3] - 推出非遗主题活动、殷商特展讲座及丛书签售会等配套活动 [3] 北京城市图书馆暑期安排 - 以"踏浪书海 阅夏乘凉"为主题,推出超200场"阅+X"多维活动 [4] - "童趣扬帆"包含国际插画展、4D电影节等50余场日常活动 [4] - "匠心文韵"展示古籍版画、非遗手作体验及修复课程 [4] - "艺海拾光"开放顶级Hifi设备、专业录音室,新增16场活动 [4] - 24小时图书馆休闲区延长服务至每日9:30-21:00 [5] 北京艺术中心演出计划 - 推出23台47场演出,涵盖国际顶尖佳作与传统文化精品 [6] - 国际项目包括法国《海底两万里》、俄罗斯冰上芭蕾《天鹅湖》及日本爵士音乐会 [7] - 国内剧目含胡德夫民谣音乐会、亲子剧《蒸汽世界》及京津冀戏曲汇演 [7] - 新增"文化粮仓艺术空间",整合咖啡、文创与音像产品 [7] 通州区暑期系列活动 - 以"运河上的通州"为核心IP,策划四大板块近50项活动 [9] - 推出"运河有戏"演出季,包含《卡门》、合唱大会等节目 [9] - 环球度假区回归"环球酷爽夏日"限定活动,热门IP集体亮相 [10] - 开启运河体育奇遇季,举办骑游、夜跑及多项赛事 [11] - 商圈推出潞源邻里节、水枪大战等潮玩活动 [11] 市集与消费活动 - "潞夏商韵 遇见好物"市集连续9周举办,设五大主题板块 [8] - 联动故宫、大英博物馆等推出文博文创专区 [8] - 推出"惊喜票根"消费券,餐饮满50减10、商品满80减20 [8] - 商业综合体"源·心"集合21个特色品牌与非遗体验区 [10][11]
跟着演出去旅行 成都青羊编织文旅融合消费新范式
搜狐财经· 2025-07-02 21:47
文旅融合消费新范式 - 青羊区2024年共举办各类演出超3000场,票房收入约2亿元,形成文旅融合消费新范式[1] - "五一"假期青羊区累计接待游客278.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演艺演出表现亮眼[6] - 非遗博览园自2019年起累计举办超40场户外音乐节,2021年创下一年8场的峰值纪录[4] 音乐节经济效应 - 成都仙人掌音乐节未开演已吸引大麦平台6万"想看"点击量[3] - 2025草莓音乐节首日观众2.3万人次,两日累计5万人次,跨城观众占比达50%[4] - 跨城乐迷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消费领域全面开花,形成"票根经济"效应[4][5] 文化演艺品牌建设 - 《花重锦官城》跻身成都十大文化新品牌,2022年上演以来吸引数万观众打卡[1][6] - 四川大剧院推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乐和长歌》和音乐剧《古蜀·三星堆》[6] - 明堂NUSPACE年办近100场演出,西村LIVE举办夏至音乐日等多元文化活动[6] 暑期演艺市场动态 - 四川大剧院暑期将上演《英歌》《王阳明》《孔雀》等非遗及经典舞剧[7] - 文殊坊妙剧场暑期常态化演出《花重锦官城》,以剧目作为城市文化窗口[9] - 非遗博览园将迎来《遗忘的时光》等影视剧取景拍摄[9] 影视综艺文旅联动 - 微短剧《她的月光曲》《我的军师是孔明》融入青羊市井元素创新文化传播[9] - 综艺《哈哈哈哈哈》在青羊取景后获腾讯全网热搜第一,话题讨论量4.9万[9] - 影视作品取景地预计将吸引游客打卡,形成"镜头旅游"新趋势[9]
演唱会能否成济南城市消费新密码
齐鲁晚报· 2025-06-30 14:36
演唱会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 同比增长78 1% 观演人次超2900万 同比增长45% [3] - 2025年国内演出市场票房收入达53 03亿元 其中演唱会占比89 4% 达40 64亿元 显示持续高位增长 [7] - 跨城观演比例达64 2% 显示演唱会显著带动异地消费流动性 [3] 消费拉动效应 - 演唱会消费杠杆比为1:5 即每1元门票收入带动5元周边消费 包括住宿 餐饮 购物等 [5] - 青岛案例显示12万观众中70%为外地游客 直接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 [3] - 典型歌迷消费账单显示380元门票衍生出超千元综合消费 含酒店400元 餐饮200元及景区折扣 [5] 城市文旅融合策略 - 青岛推出"票根经济"模式 凭演唱会门票享酒店优惠 景区半价及交通补贴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3][5] - 新加坡与香港通过免签政策 航空补贴及顶级场馆建设 将演唱会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量 [6] - 非一线城市可采取错位竞争 通过音乐节等大众化活动打造差异化城市名片 [6] 区域市场潜力 - 山东凭借1亿人口基数 交通枢纽优势及政府补贴 具备演唱会经济沃土条件 本省5%参与即可保障票房 [6] - 济南案例显示周杰伦演唱会吸引超400万人在线抢票 6万坐席场馆引发全网热议及城市旅游攻略传播 [2] - 演唱会消费半径可扩展至数百公里 跨区域辐射能力显著 [6] 行业趋势特征 - 演唱会从单一文化事件升级为"文旅融合"消费场景 成为城市争夺的"消费入口" [7] - 社交媒体助推"演出+旅行"模式 歌迷自发传播城市景点 美食攻略形成二次营销 [2][3] - 城市配套服务(如接驳大巴 文旅礼包)成为提升消费转化率的关键要素 [3][5]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介全市49个驻场演出项目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08:41
文旅消费博览会重点驻场演出项目推介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2025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上推介49个重点驻场演出项目 涵盖戏剧与音乐会 戏曲与曲艺 杂技魔术 脱口秀等4大类 [1] 戏剧与音乐类驻场演出 - 开心麻花在地质礼堂驻演经典喜剧《乌龙山伯爵》累计演出超1000场 累计票房收入超1亿元 [2] - 北京欢乐谷在华侨城大剧院升级推出《金面王朝》驻场演出 融合"山海经"和"三星堆"IP 累计演出超7000场 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 [2] - 爱乐汇利用三里屯 华熙·五棵松 常营等商业空间打造演艺新空间 累计推出5000场音乐表演 [2] 戏曲与曲艺类驻场演出 - 北京京剧院在梨园剧场推出经典京剧演出 提供品茗赏戏的观演体验 [3] - 前门老舍茶馆推出四季北京·茶等曲艺专场 包括京韵大鼓 单弦 快板等表演 [3] - 北京曲艺团 德云社 嘻哈包袱铺在天坛南门剧场 广德楼 五棵松剧场等场所推出相声曲艺表演 [3] 杂技魔术类驻场演出 - 中国杂技团在朝阳剧场推出杂技《登峰造"技"》 汇聚九大经典节目 包括高空叠架 疾速车技等惊险表演 [4] 脱口秀类驻场演出 - 单立人DownTown 波波笑剧场 喜剧部落脱口秀等在三里屯打造潮流地标 常态化开展脱口秀演出 [5]
演唱会票根秒变“万能消费卡” 龙岗深度释放票根经济发展势能
深圳商报· 2025-06-23 00:27
大湾区赛演经济热度 - 深圳大运中心去年举办93场大型赛演活动,今年截至6月12日已举办60场,下半年预计再添32场[1] - 周杰伦、五月天演唱会带动酒店满房,刀郎演唱会两日场外聚集超60万人次,美国梦龙乐队吸引歌迷跨省观演[1] - 龙岗区凭借高频顶流演出与赛事成为深圳赛演经济的"顶流区"[1] 票根经济模式创新 - 龙岗区以"票根经济"为杠杆,通过门票联动酒店、餐饮、购物等场景,将单一观演消费升级为"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体验[2] - 演唱会门票可享酒店8折优惠及提前入住/延迟退房服务,体育赛事门票可兑换商圈免费周边及餐饮福利[3] - 推出"通票+住宿"套餐覆盖37家高端酒店,联合11家KTV提供凭票根免费欢唱2小时服务[3] 消费联动成效显著 - 孙燕姿演唱会期间,大运天地等三大商圈人流量和营业额环比分别增长20.35%和12.1%[4] - 任贤齐演唱会带动商圈人流量飙升52.6%,营业额增长31.98%,全国游泳冠军赛亦推动营业额提升5.25%[4] - 372家商户参与"票务+商务"联动,提供门票折扣、满减、买一送一等多样化优惠[3] 未来发展规划 - 前端将深化与票务平台合作实现购票即推送优惠信息,后端拟打造"一票通"电子卡整合全场景消费权益[4][5] - 持续以赛事演出作为城市流量入口,释放票根经济势能,推动"看演出"向"深度体验城市"转型[5]
中国消费排第一的省份:一个季度消费额1.2万亿,人均消费超1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6-19 07:44
消费结构优化 - 新能源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成为推动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者对绿色、智能产品需求旺盛 [2] - 新能源汽车凭借环保、节能、智能等优势逐渐普及 [2] - 家电领域以旧换新活动活跃,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化家电需求升级,智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受青睐 [2] 线上消费增长 - 直播电商和兴趣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直播电商以直观、互动性强吸引消费者,兴趣电商通过精准推送满足个性化需求 [4] - 江苏线上消费市场繁荣,商品种类丰富,促销活动多样,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4] 区域消费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省份为江苏(1.24万亿元)、广东(1.18万亿元)、山东(1.02万亿元) [4][7] - 江苏消费结构多元化,涵盖汽车、家电、餐饮、旅游等领域 [4] - 上海人均消费支出全国第一(1.4万元),消费者注重生活品质,在餐饮、潮玩、旅游等方面支出较高 [6][7] 消费行为趋势 - 消费者更加注重质价比,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追求价格最优化,选择商品更加理性 [7] - 全国文化演出市场高开高走,演唱会、话剧、脱口秀等演出吸引大量观众 [6]
“一张票根”撬动城市文旅热潮!演出市场进入火爆季,头部歌手拉动票房
华夏时报· 2025-06-18 23:29
演唱会市场热度 - 孙燕姿时隔10年重开演唱会,门票秒罄,粉丝在场外应援形成内外联动[1] - 李健演唱会门票在三大平台销售火爆,需抢"回流票"才能购得[2] - 凤凰传奇演唱会门票3开时瞬间售罄,粉丝近两年已抢到13次演唱会门票[3] - 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特别难抢,即使找代抢也未必成功[3] - 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占演出市场总票房51.1%[4] - 2024年下半年演唱会场次显著增长,8月、9月达到全年峰值[4] 市场趋势与特点 - 暑期档来临,演出市场将迎来新高峰,5月、8月、9月、11月为票房高点[4][6] - 头部艺人拉动作用明显,但市场增量需从二三线城市和中腰部艺人出发[4] - 二三线城市演出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能力提升,未来增量将集中于此[6] - 2024年太原市举办32场演唱会,直接拉动经济效益41亿元,跻身城市票房TOP10[5] 文旅产业联动 - 青岛文旅局围绕凤凰传奇演唱会推出一系列文旅配套服务和优惠活动[5] - 观众凭演唱会门票可享受酒店入住优惠和景区景点优惠[5] - 演唱会、音乐节成为拉动当地文旅、餐饮及交通等需求增长的新引擎[6] - 粉丝为观看孙燕姿演唱会前往青岛,计划在当地度过周末并消费[4] 内容多样化 - 国际音乐剧、话剧如《巴黎圣母院》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北京上演[6] - 上海市各大剧场频繁上演来自全球各地的音乐剧和话剧[6] - 国外音乐剧、话剧提升了演出市场的内容丰富度,缓解同质化问题[7]
煤炭之城转型路上的摇滚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06:55
文旅产业转型 - 晋城通过"摇滚编年史"演唱会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文旅康养产业的转型探索 演唱会吸引6万名乐迷 其中87.4%为外地游客 直接带动当地端午假期旅游总花费达3.68亿元 同比增长84.92% [3][19][29] - 丹河新城作为晋城新兴文旅载体 计划打造"摇滚新城"概念 规划摇滚音乐岛、民宿等配套设施 试图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 [11][37] - 演唱会期间当地民宿预订量激增340% 餐饮零售等周边业态收入显著提升 如live house啤酒销量达平日15倍 特色小吃店销量增长200%-300% [30][31][32] 城市营销策略 - 晋城政府采取全城协同模式保障演唱会 投入490辆免费接驳车 新增高铁班次 协调33家A级景区推出门票优惠 形成"文旅+音乐节"的复合营销模式 [21][22] - 通过头部摇滚艺人阵容(崔健、黑豹乐队等)制造话题效应 吸引13国乐迷参与 使城市罕见登上酒店热度榜首 实现破圈传播 [9][24][26] - 政府将演唱会定位为城市形象工程 10名厅局级官员现场督导 3000名安保人员驻守 体现资源型城市发展文旅产业的决心 [21][22] 产业配套短板 - 晋城文旅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瓶颈 全市仅7万张床位 高铁航班通达性不足 首次承接超3万人活动经验欠缺 [20][21] - 本地音乐产业基础薄弱 仅6支本土乐队 live house持续亏损 反映文旅IP培育需要长期生态建设 [36][37] - 后续运营能力受质疑 专家指出需建立从人才培养到版权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避免沦为短期政绩工程 [37][38][39] 消费拉动效应 - 演唱会创造跨代际消费场景 60后至00后群体共同参与 带动438.51元/人次的消费水平 较传统景区44元/人次显著提升 [27][29] - 衍生经济活跃 场外摊贩单日收入破万 文物景点游客量增长128.59% 形成"核心演出+周边消费"的辐射效应 [28][31][33] - 夜间经济被激活 烧烤摊、便利店等延长营业至凌晨 形成临时性消费集群 但可持续性待观察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