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
搜索文档
科技加持织密水、陆、空立体式监测网 “把脉问诊”母亲河确保“黄金水道”绿色通行
央视网· 2025-08-15 11:02
长江生态保护措施 - 江苏泰州开展长江流域联合执法 通过水质采样和排污口巡查进行环境监测[3] - 泰州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于生态治理 汇集18个部门7.5亿条数据实现跨部门协同[6] - 建立水陆空立体监测网 实现环境问题自动预警和快速响应[7] 生态治理成效 - 长江泰州段水质稳定维持Ⅱ类标准 鱼类物种从22种恢复至59种[7] - 四川宜宾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112条小流域动态消除V类及劣V类水质[12] 公众参与机制 - 四川宜宾举办生态日专场故事会 9位跨领域宣讲人分享一线保护经验[10] - 通过宣传活动呼吁公众参与长江保护 强化流域协同治理机制[1][10]
涉及水体、大气污染治理 两部门发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
央视新闻· 2025-08-15 10:43
政策与制度推进 - 最高检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6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典型案例 涉及尾矿库、水体污染、危险废物、大气污染等治理领域 [1] -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等11家单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专设条款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机制 [1] 典型案例分析 -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支持生态环境局对某大学、某供热公司、某物业管理公司超总量及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通过技改升级等替代性修复方式修复生态环境 [2] - 河北省井陉县检察院办理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涉及多个违法主体异地非法填埋6700余吨废硫膏 导致31815.26吨土壤污染 追回生态环境损害处置及修复费用1.03亿元 修复受损土地16亩并完成覆土复绿 [2] 案件办理规模与成效 - 2024年1月至2025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8.6万件 提起公益诉讼7500余件 占全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的57.6% [3] - 2018年1月至2025年7月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单位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约5.69万件 涉及赔偿金额约334亿元 推动大批受损生态环境修复 [3]
嘉兴:二十年“两山”实践,绘就生态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10:08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市控断面Ⅲ类水比率从2012年0%提升至当前100% 饮用水水源地连续5年100%达标[4] - 累计建成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覆盖50.8万亩农田 通过生态沟渠等设施削减污染物超1/3[4] - 港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采用硫代碳反硝化技术 日处理5万吨废水 年减排污染物1900吨 减碳1.8万吨 为上游企业节约成本2500万元[4] 大气污染治理成果 - 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6.8微克/立方米 10月及11月首次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20名[5] - 全国首创"煤样一链管"监管系统覆盖27家发电企业 建立近两万条数据全链条档案[5] - 乍浦化工园区通过蒸汽梯级利用等技术 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17.68吨[5]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桐乡桃园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模式 590户农户依托槜李产业实现户均收入5.8万元[10] - 海盐丰义村投入2500万元生态修复后 景区吸引15家商业主体入驻 吸纳150名村民就业[11] - 桐乡墅丰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1826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4.89万元 较2003年6125元增长近3倍[11] 技术创新与制度体系 - 构建"城市—园区—企业"三级减污降碳实践体系 光伏企业通过碳足迹平台为组件贴碳标签[5] - 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纳入规划环评 完成461个碳评项目审批 建立1530快速响应机制[16] - 486路高空瞭望AI设备监控污染 碳普惠平台将市民绿色行为转化为碳积分[16]
中电环保:2025年中报显示盈利能力提升但营收下滑
证券之星· 2025-08-06 07:13
经营概况 -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为3.15亿元,同比下降10.7% [2] - 归母净利润达5393.68万元,同比上升2.87%,扣非净利润为4378.64万元,同比上升12.07% [2] 单季度数据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41亿元,同比下降5.57% [3]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2465.28万元,同比上升18.79%,扣非净利润1986.85万元,同比上升62.44% [3] 盈利能力 - 毛利率29.12%,同比增加0.7%,净利率17.06%,同比增加8.3% [4] - 三费总计4307.46万元,占营收比13.66%,同比增加12.53% [4] - 每股净资产2.81元,同比增加2.21%,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23元,同比增加82.08%,每股收益0.08元 [4] 主营收入构成 - 工业水处理业务收入1.57亿元,占总收入49.79%,毛利率30.28% [5] - 城镇水环境治理业务收入6899.44万元,占总收入21.88%,毛利率33.74% [5] - 污泥耦合处理业务收入5603.28万元,占总收入17.77%,毛利率16.46% [5] - 烟气治理业务收入2488.23万元,占总收入7.89%,毛利率29.22% [5] - 其他业务收入839.57万元,占总收入2.66%,毛利率53.82% [5] 财务指标变动原因 - 货币资金同比增加16.00%,因购买理财产品减少 [6] - 短期借款同比减少50.04%,因归还银行借款 [6] - 合同负债同比增加65.16%,因收到工程项目预收款增加 [6] - 应收票据同比减少40.62%,因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收款 [6] - 应付票据同比增加336.14%,因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增加 [6] - 财务费用同比减少157.54%,因借款利息减少 [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82.08%,因采购付款减少 [6] 发展回顾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水务、固危废、烟气治理等领域 [7] - 报告期内新承接合同额3.99亿元,在手合同金额合计32.91亿元 [7] 财务分析结论 -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大幅增长 [8] - 优化成本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实现较好现金流管理和债务控制 [8] - 应收账款较高,需持续关注回收情况 [9]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长三角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这样推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7:15
长三角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协同 - 需要构建"国家-省级-市县"三级协同政策法规体系 统一绿色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和治理导向 [2] - 省级政府需制定分行业实施细则并组织跨市联合治理平台 市县级政府强化日常监管与执法落地 [2] - 建立跨层级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 确保政策传导与执行切实落地 [2] 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 优化三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运行规则 强化数据互通与决策协同 [3] - 深化大气污染溯源治理 饮用水水源流域联保联治 新污染物风险联评联控等专项协作 [3] - 探索设立常设性区域生态环境事务协调机构 统筹重大项目审查与生态补偿协商 [3]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发现-反馈-处置"响应机制 [3] - 完善企业环保守信激励机制 支持绿色企业联盟参与跨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4] - 推动公益组织联盟参与绿色社区跨城结对创建 湿地保护联合科普等行动 [4] 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 - 建设多源异构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体系 实现污染源和生态系统的数字映射 [5] - 构建覆盖长三角的联动式数字孪生治理网络 模拟减污降碳路径与生态风险 [5] - 推动数字平台与城市治理系统深度集成 建立"全域感知-实时响应-智能决策"新模式 [5] 低碳技术协同创新 - 组建跨区域"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聚焦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关键领域 [6] - 建立常态化协同研发机制 推动科研资源共用和试验平台共享 [6] - 构建"试点先行-区域推广"转化体系 发布技术转化清单与重点支持目录 [7] 要素保障协同机制 - 建立长三角绿色专项基金池 整合政府资金 绿色债券 碳金融等多元渠道 [8] - 制定区域统一资源配置指导目录 实现能源 土地 碳排放权等要素协同配置 [9] - 建立绿色人才共育共享机制 制定区域能力框架标准 推动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10]
佛山一老牌上市企业,迎来品牌焕新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17:20
品牌焕新与战略升级 - 公司发布全新品牌价值体系和标识,配色沿用蓝绿色调但线条更简洁科技感,体现"以科技蓝实现生态绿"理念 [1][3] - 新品牌主张为"创新,让绿色更可及",愿景定位为"成为绿色创新的赋能者,让可持续未来触手可及" [4][8] - 此次是公司上市25年来第四次品牌标识更新,反映其"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发展基因 [3][6] 业务布局与行业地位 - 通过并购粤丰环保,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提升至近10万吨/日,覆盖全国20省区市54城77县区,跻身行业前三、A股第一 [8] - 已构建固废、能源、水务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业务布局,形成"厂网源河"水环境治理模式及全产业链供水服务 [8] - 并购后通过财务统一调度、集采和区域资源共享实现协同价值释放 [8] 人工智能技术布局 - 揭牌成立"瀚蓝环境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打造国内首个环保领域"行业超脑"与"企业超脑" [9][11] - 研究院聚焦模型、算法、智能化应用三大领域,开发环保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平台,利用公司海量业务场景数据驱动智能化创新 [11] - 合作伙伴瑞泊科技拥有自研高等级大模型,整合中科院、清华等顶尖科研资源 [11] 生态合作与资本运作 - 联合瑞泊科技、阿里云、中兴新云等8家领军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助力绿色发展生态圈",推动环保行业超脑集群建设 [13] - 与广东恒健资产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协议,深化股权合作和资本运营,推进环保产业链补链强链 [13]
中电环保(300172) - 300172中电环保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3
2025-07-03 18:54
调研基本信息 - 调研活动为特定对象调研,2家机构4人参与,接待人员包括董事会秘书等 [2] - 时间为2025年7月3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在手合同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未确认收入的在手合同金额30.79亿元,其中水处理19.83亿元、固废处理9.34亿元、烟气治理1.62亿元 [2] - 工程合同额13.28亿元,实施周期预计未来1 - 3年(核电项目3 - 5年);运营合同额17.51亿元,实施周期为各项目特许经营期 [2] 业务板块范围 水务板块 - 大工业水处理为多行业客户提供全过程业务,模式为EPC、EP、EPCO [2] - 城镇水环境治理提供相关业务,模式为EPC、EPCO、BOT,已投资建设或承建、运营近30个项目 [2] 固废板块 - 以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技术为核心,有多种业务交融发展模式,模式为EPC、EPCO、BOT [3] - 污泥干化耦合处理为城镇和工业客户提供方案,利用电厂余热处理污泥并耦合发电 [4] 烟气治理业务 - 2024年积极布局,承接多个项目,拓展窑炉应用,巩固传统电力行业市场份额 [5] - 部分项目顺利实施和验收 [5] 核电水处理领域 - 公司具有技术、业绩、客户等综合优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6][7] - 2024年承接主要核电水处理项目累计合同额约3.63亿元,未来将开拓新项目并加强研发 [7]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控制 - 强化项目实施履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等措施控制风险 [9] 核心竞争力 - 具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能力,以“水 + 固 + 气”协同治理为核心战略 [10] -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自主研发多项核心技术,打造智慧环保一体化平台 [10] - 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10]
正和生态: 于股份回购进展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03 00:14
回购方案概述 - 回购方案首次披露日为2024年2月24日 [1] - 回购实施期限为2024年2月23日至2025年8月22日 [1][2] - 预计回购金额为2000万元至4000万元 [1] - 回购用途为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1] 回购进展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回购60.48万股,占总股本0.29% [1][2] - 累计已回购金额489.91万元 [1] - 实际回购价格区间为7.81元/股至8.2元/股 [1] - 回购最高成交价格未披露具体数值但符合既定方案 [2] 回购方案调整 - 公司于2025年2月21日审议通过延长回购期限6个月至2025年8月22日 [2] - 延期后总实施期限为18个月 [2] 回购执行情况 - 回购方式为集中竞价交易 [1] - 回购价格上限为12元/股 [1] - 回购资金为自有资金 [1] - 每月前3个交易日内披露截至上月末的回购进展 [2]
碳汇代偿、补植复绿,这些生态损害赔偿方式可以有!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15:1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创新实践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两山"转化相结合 通过碳汇代偿 补植复绿等替代性修复方式解决环境修复难题并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 - 当地一家金属制品企业因废气直排被查处后购买194 44吨碳减排量实现替代修复 碳汇源自"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项目 采用全省首个农业领域碳减排方法学核算 [1] - 某企业污水渗漏问题通过出资两万余元购买苗木进行补植复绿 既弥补环境损害又为城市增添绿色 [1] 创新实践效果 - 嘉兴创新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式已带动碳减排量交易1895余吨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 - 创新实践丰富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模式和方法 破解"企业污染 群众受害 政府埋单"困局 构建"损害者埋单 保护者受益"良性循环机制 [1] - 多元化修复方式让企业以更灵活有效方式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通过跨区域碳汇交易市场使生态保护者获得经济回报 [1]
正和生态: 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23 18:19
股东大会安排 - 会议将于2025年6月30日下午14:00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B座召开,采用现场会议和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 [1] - 参会人员包括公司股东及股东代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见证律师 [1] - 会议议程包含12项内容,包括审议7项议案和投票表决等环节 [1] 董事薪酬方案 - 独立董事津贴标准为每年15万元(税前),按月发放 [2] - 在公司任职的非独立董事按职务参照同行业薪酬水平领取薪酬,不单独领取董事津贴 [2] - 未在公司任职的非独立董事薪酬分别为:杨波5万元/年、周付春15万元/年、张帆15万元/年(均为税前) [2] 公司治理结构变更 - 取消监事会设置,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 [3] - 修订《董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成员调整为6-9名,独立董事不少于全体董事人数的1/3 [4] - 修订《股东大会议事规则》,将股东大会改为股东会,调整相关职权表述 [6] 公司章程修订 - 法定代表人条款增加责任追偿内容,明确法定代表人职务行为的法律后果 [18] - 财务资助条款新增限制条件,累计总额不得超过已发行股本总额的10% [19] - 股东权利条款增加会计凭证查阅权,完善股东知情权 [20] - 新增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情形,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21] 董事会换届选举 - 第五届董事会拟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非独立董事6名,独立董事3名 [45] - 提名张熠君、张慧鹏、王福山、杨波、周付春、张帆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45] - 候选人简历显示多元化专业背景,涵盖金融、水利工程、智能技术等领域 [4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