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搜索文档
守正创新 擦亮“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 粤万年青积极打造大健康集团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06:13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传统中药企业升级为覆盖"医药+健康食品+医疗"的综合性大健康集团,通过收购上游饮片企业、进入健康食品领域、打造万年青国际医疗港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1] - 构建"医药工业—医疗健康—健康消费品"三位一体的大健康生态体系,形成"种植—加工—制造—销售"闭环 [7] - 计划建设"中国燕窝港"强化供应链,并拓展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8] 品牌与文化遗产 - "万年青"品牌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拥有134年历史积淀和非遗制药技艺(固精补肾丸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3] - 公司拥有101个药品批文,包括32个原研首创产品、10个独家品种、4个独家剂型,16个国家基药目录产品和38个国家医保目录产品 [2] - 重点产品包括参芪降糖片、益心丸、消炎利胆片等,线下覆盖3万家药店和2000多家医疗终端,线上拓展天猫、抖音等渠道 [2] 科技创新与生产升级 - 采用"古法传承+智能制造"模式,应用真空低温履带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离心喷雾干燥技术等现代工艺提升传统中药生产效能 [4] - 推进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布局,实现部分工序自动化,并规划中药提取生产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4] - 研发层面实行"双轮驱动":自主研发聚焦胆道类、降糖类等中医优势领域,合作研发与汕头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平台 [5] 业务拓展与市场布局 - 收购广东通仁药业85%股权拓展中药饮片业务,加强原料质量控制 [7] - 万年青国际医疗港整合国医馆、药房和专科医疗,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 [7] - 健康食品业务以"药食同源"为核心,开发燕窝、鱼胶等滋补品,并计划推出岭南特色膏方和茶饮 [8]
粤万年青积极打造大健康集团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04:17
公司概况 - 公司为拥有130余年历史的广东万年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粤万年青),正从传统药企升级为覆盖"医药+健康食品+医疗"的综合性大健康集团 [1] - 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认证,万年青固精补肾丸制作技艺被认定为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 - 公司拥有101个药品批文,32个原研首创产品,10个独家品种,4个独家剂型,16个国家基药目录产品,38个产品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1] 产品与销售 - 重点产品包括参芪降糖片、益心丸、消炎利胆片等 [1] - 药品线下覆盖3万家药店和2000多家医疗终端,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并积极拓展天猫、抖音、小程序等线上销售渠道 [2] - 健儿清解液(牛奶凉)等产品曾畅销于东南亚地区,未来将更加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6] 技术创新与生产 - 公司以"古法传承+智能制造"为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产现代化与智能化升级 [2] - 应用真空低温履带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离心喷雾干燥技术等现代工艺,与传统炮制技艺形成"优势互补" [3] - 布局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实现部分工序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3] - 探讨募投项目设计落地,布局中药提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 [3] 研发与人才 -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并行,聚焦胆道类、降糖类、心脑血管类药物与治疗等中医优势领域 [4] - 建设创新平台,与汕头大学等高校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4] - 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质控、商业运营的全链条人才体系,包括中药学、药理毒理、临床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 [4] 产业链布局与大健康生态 - 公司收购广东通仁药业有限公司85%的股权,拓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业务,形成"种植—加工—制造—销售"闭环 [5][6] - 投资建设万年青国际医疗港,结合"华怀堂国医馆""国医大药房"和专科医疗打造高品质健康服务综合体 [6] - 以"药食同源"理念为核心,发展健康食品业务,包括燕窝、鱼胶等滋补产品,并计划在汕头建设"中国燕窝港" [6]
中电环保(300172) - 300172中电环保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3
2025-07-03 18:54
调研基本信息 - 调研活动为特定对象调研,2家机构4人参与,接待人员包括董事会秘书等 [2] - 时间为2025年7月3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在手合同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未确认收入的在手合同金额30.79亿元,其中水处理19.83亿元、固废处理9.34亿元、烟气治理1.62亿元 [2] - 工程合同额13.28亿元,实施周期预计未来1 - 3年(核电项目3 - 5年);运营合同额17.51亿元,实施周期为各项目特许经营期 [2] 业务板块范围 水务板块 - 大工业水处理为多行业客户提供全过程业务,模式为EPC、EP、EPCO [2] - 城镇水环境治理提供相关业务,模式为EPC、EPCO、BOT,已投资建设或承建、运营近30个项目 [2] 固废板块 - 以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技术为核心,有多种业务交融发展模式,模式为EPC、EPCO、BOT [3] - 污泥干化耦合处理为城镇和工业客户提供方案,利用电厂余热处理污泥并耦合发电 [4] 烟气治理业务 - 2024年积极布局,承接多个项目,拓展窑炉应用,巩固传统电力行业市场份额 [5] - 部分项目顺利实施和验收 [5] 核电水处理领域 - 公司具有技术、业绩、客户等综合优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6][7] - 2024年承接主要核电水处理项目累计合同额约3.63亿元,未来将开拓新项目并加强研发 [7]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控制 - 强化项目实施履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等措施控制风险 [9] 核心竞争力 - 具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能力,以“水 + 固 + 气”协同治理为核心战略 [10] -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自主研发多项核心技术,打造智慧环保一体化平台 [10] - 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10]
突破己内酰胺成套技术的“三道关卡”
中国化工报· 2025-06-17 10:58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己内酰胺是第二大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尼龙6的单体,广泛应用于纺织、包装、电子、汽车、航天航空等新材料领域 [2] - 国内己内酰胺产业长期面临"三道关卡":环己酮生产工艺碳原子利用率低、三废排放量大;过氧化氢生产技术受制于国外封锁;产品性能不能满足高速纺要求 [2] - 40年前我国主要依赖进口,虽投资上百亿元引进技术,但生产成本高、污染严重,无法满足需求 [2] 技术创新突破 - 国际首创环己烯酯化加氢制备环己酮新技术,碳原子利用率从80%提高到95%以上,三废排放量减少90% [3] - 国内首创流化床过氧化氢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本质安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3] - 开发己内酰胺内在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使产品100%满足高速纺要求 [4] - 全流程降碳减排生产技术使二氧化碳和"三废"排放量分别下降43%和73% [4] 产业化成果 - 在湖南石化建成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60万吨/年生产装置 [5] - 使CO2和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74%,能耗下降近300千克标油/吨 [5] - 生产成本下降近3000元/吨 [5] - 2024年该技术被评为中国工程院成立30年30项重大工程之一 [5] 研发模式 - 采用"需求共研、分工协作、资源共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 [5] - 建立"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工程转化-产业升级"技术产业化推进机制 [5] - 联合多家单位系统攻克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
休渔不休“鱼” 江苏连云港科创融合推动渔业全链条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3 09:03
海洋经济规模与市场表现 - 赣榆区海产品去年产量达40.6万吨,渔业总产值突破131亿元 [1][2] - 伏季休渔期期间海鲜市场依旧火爆,梭子蟹、皮皮虾等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1] - 海产品销售商在休渔期前储备10万斤海洋捕捞梭子蟹和100余个皮皮虾暂养池(每个暂养池500斤)以保障供应 [1] 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 - 赣榆区海岸线全长62.5公里,养殖海域面积172.5万亩,拥有2个国家级中心渔港,盛产60余种海产品 [2] - 作为江苏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海洋渔业特色鲜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 - 赣榆区组建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吸纳16家高校科研院所和6家科研服务机构共45家成员单位 [2] - 联盟成立后组织8次对接活动,催生35个研究课题和12个校企合作项目 [2] - 海洋产业科研创新中心集成政策咨询、人才引育等六大功能,打造"海洋经济科研磁场" [3]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攻克三文鱼循环水育苗、智能陆海接力生态养殖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养殖模式智能化转型 [4] - 引进"耐低盐高产牡蛎"新品种,试养100亩成功后今年推广至3000亩,预计带动养殖户增收600万元 [4] - "江海大1号"、中科美贝等新品种为"十五五"期间产业化奠定基础 [4] 产学研合作与活动成果 - 硬壳蛤产业联盟研讨会汇聚51名专家学者,推动硬壳蛤向高附加值产业链攀升 [3] - 海洋产业科研创新中心启用,聚焦"创业服务+科研创新+产业孵化"三大板块 [3]
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百芝堂共建中医药研究院
搜狐网· 2025-06-10 21:11
合作背景与意义 - 国家级科研平台与中医药领军企业共建中医药研究院,标志着双方深度融合发展[1] - 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百芝堂则深耕糖尿病等慢病防治[2] - 合作聚焦慢病科研攻坚,推动中药方剂作用机制解析与创新药物研发[4] 合作模式与机制 - 建立"实验室研究-临床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协作模式[4] - 实验室优先开放科研设施与数据资源,百芝堂提供临床数据采集与中试生产场景[6] - 采用"双主体"成果转化机制:实验室负责基础研究,百芝堂提供临床与产业资源[6]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共同培养"中医+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人才[6] - 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破解中医药科研人才瓶颈[6] 战略定位与行业影响 - 研究院是百芝堂"产学研数"战略的关键落地举措[4] - 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跨越,为慢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10] - 合作模式为行业提供可借鉴范式:企业需求导向+国家级平台支撑+市场化机制激活创新[10] 技术发展方向 - 加速经典名方的现代化研究,实现"验方"向"准药"转化[4] - 推动中医药科研迈向"精准化、智能化、国际化"新阶段[10]
优必选庞建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中国青年报· 2025-05-23 13:39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 人形机器人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 需要产学研用多方面协同创新推动发展 [1] - 人形机器人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 技术处于多样化快速变化阶段 需要学界和产业界联合探索 [1] - 主机厂应牵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同时与应用方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打造应用场景 [1] 行业标准建设 - 产业发展早期需注重规范和标准建设 包括统一数据标准和场景标准化 [2] - 行业标准需分层次推进 先在安全基础标准达成一致 再在应用层形成差异化标准体系 [2]
奋战二季度 确保“双过半”丨院企“结亲”记
河南日报· 2025-05-20 07:54
产学研合作 - 汇源电气董事长刘兴华表示企业转型需与科研机构深度对接以攻克技术难题 [1] - 郑州市科技局组织70余家民营企业走进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桥梁 [1] - 河南新昌铜业集团希望整合研究院资源解决高性能铜靶材等产品性能瓶颈问题 [1] -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发布49项可转化科技成果涵盖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领域 [1] 企业技术需求与合作案例 - 汉威科技年产销传感器超5000万支气体传感器市占率达75%计划与研究院合作柔性机器人及大数据分析 [2] - 郑州佛光发电与研究院合作开设硕士班培养人才并计划开展人工智能及智慧能源平台研究 [2] - 引力琥珀人工智能探索短剧生成与智能交互融合应用研究院技术可填补其自然语言处理缺口 [2] 研究院成果与资源 -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聚焦医学健康和光电融合等领域累计招引科研人才200余人培养硕博1700余人孵化企业42家 [3] - 研究院获批设立河南省首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建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创新中心等 [3] 政策支持与创新模式 - 河南发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解决企业经营诉求与困难 [2] - 郑州市引进8所一流大学和8家科研机构构建"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政府助题"联合创新模式 [2]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数智融合下的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举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5-09 21:39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 论坛主题为"创新守沪 协同育人",旨在促进数智技术与产业创新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1] - 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是时代发展趋势 [2] - 学术界提供原创性思维,产业界贡献真实场景打磨能力,教育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可持续生态 [2] 数智融合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呈现两大趋势:技术边界突破和产教融合加速 [4] - 技术边界突破体现在算法创新与能源、材料等传统领域深度碰撞,如"AI+储能"安全增效方案和燃料电池AI优化研究 [4] - 产教融合加速体现在通过"算力包"产品和智算云服务推动高校拥抱"算力普惠"新时代,加速科研创新与教学变革 [5] 公司技术应用与行业赋能 - 公司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为多个行业提供全栈式智算云服务,推动行业效率跃升与价值重构 [5] - 在油气行业解决算力资源昂贵、模型能力参差不齐等痛点,通过高效算力管理和全链路AI服务实现提质增效 [5] - 首创"算力包"产品,以"度"为计量单位,通过弹性供给机制突破企业算力枷锁,激活AI创新潜能 [6] 普惠算力与生态构建 - 公司以"技术筑基-生态协同-场景穿透"三维创新路径,助力行业实现从效率革新到模式重构的跨越式发展 [6] - 通过智能化算力适配、纳管、调度和优化能力,打造灵活高效的智算云服务,构建绿色可持续算力生态 [6] - 携手合作伙伴深耕金融、政务、通信、制造等行业,将普惠算力转化为产业生产力,夯实"AI普惠化"行业标杆地位 [6]
华秦科技:先进材料龙头多点布局显成果 ,2024年营收净利增速双超20%,高强度研发投入增添高质量发展后劲
证券时报网· 2025-04-27 19:1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1.39亿元,同比增长24.17%,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23.56%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326.63%,主要得益于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管理的加强 [1]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归母净利润6265.6万元 [1] - 2024年研发投入9122.84万元,同比增长24.1%,研发投入强度8.01% [3] - 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3080.98万元,同比大增126.15% [1] 业务发展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1.31亿元,其中特种功能材料产品及技术服务营收10.23亿元,占比89.88%,同比增长15.27% [2] - 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服务收入6190.79万元,同比增长461.84%,声学超材料业务收入4427.98万元,同比增长143.33% [2] - 产品矩阵优化形成五大业务主体,覆盖特种功能材料、航空航天零部件、声学超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超细晶零部件 [2] - 通过子公司拓展高效重防腐材料业务,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2] 产能与研发 - 沈阳华秦航发航空零部件智能加工与制造项目基本实现投产 [3] - 上海瑞华晟陶瓷基复合材料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并试生产,正在推进二期改造扩建 [3] - 依托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等建立多个研发创新平台 [4] - 截至2024年末累计申请专利362项,获得专利218项,其中发明专利116项 [4] 股东回报 - 2024年度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2元(含税),合计1.01亿元,全年现金分红总额1.25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0.20% [5] - 拟每10股转增4股,转增后总股本从1.95亿股增至2.73亿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