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研究揭示拓扑应变诱导的量子态调控摩擦机制
科技日报· 2025-07-10 09:52
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润滑课题组首次在实验上观察到固—固界面量子摩擦现象,揭示了拓扑应变诱导的量子态调控摩擦机制 [1] - 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系统构建了电子、声子耗散与摩擦的内在关系 [1] - 该研究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纳米针尖操纵技术,构筑了具有可控曲率与层数的折叠石墨烯边缘拓扑结构 [1] 实验发现 - 折叠石墨烯边缘摩擦力随层数呈现显著非线性变化,违背了经典摩擦定律在固—固界面下的适用性 [1] - 石墨烯中非均匀应变可产生高达数十特斯拉的赝磁场,导致拓扑非平庸的能带重构 [1] - 扫描隧道显微镜中观测到量子化分立的赝朗道能级 [1] 技术影响 - 电子耗散从连续态跃迁转变为赝朗道能级间的量子化跃迁,热电子冷却时间从0.32皮秒延长至0.49皮秒 [2] - 研究构建了基于拓扑结构调控耗散模式的研究框架,验证了量子态调控界面电子耗散过程的可行性 [2] - 对发展低能耗纳米器件和拓扑量子材料中的摩擦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2]
郭元强赴湖北实验室调研时强调:全力支持和推进实验室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7-09 22:20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支撑 [1] - 提出依托湖北实验室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 - 要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强与产业领军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3] 实验室建设与发展 - 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已取得显著进展,推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并汇聚高端人才 [2] - 实验室聚焦空天信息领域前沿和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工艺等关键技术攻关 [1] - 提出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探索新型科研机构治理模式以激发科研活力 [3]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强调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 [3] - 要求充分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对接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 [3] - 提出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4] 政府支持措施 - 要求相关区和部门全力支持实验室建设,加强要素保障 [2][3] - 提出围绕经费、人才、场地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持 [3] - 强调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 [4]
杭高院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
杭州日报· 2025-07-09 10:12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毕业典礼 - 杭高院举行"院士含量"最高的一届研究生毕业典礼,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台拨穗正冠 [1] - 今年共有532名毕业生,创建院以来首次突破500人 [1] - 毕业生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智能巡检机器人煤矿应用、全国算法竞赛金奖、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及产研转化突破 [1] 毕业生科研成就 - 物光学院张玺皓团队"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在煤矿企业规模应用 [1] - 智能学院黄渐刚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春季赛)金奖 [1] - 多名毕业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在产研转化中取得突破 [1] 毕业生职业发展 -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毕业生江宸将从事AIGC领域算法工作,立志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2] - 大批毕业生选择留杭发展,投身科研、基层及创业创新领域 [2] 院长致辞核心观点 - 院长王建宇强调"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是对科学精神的最佳传承 [1] - 杭高院定位为"科技报国之路"的培养平台 [1]
黑龙江发布成果转化改革攻坚方案
科技日报· 2025-07-08 10:07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方案 核心改革目标 - 2023年目标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赋权超200项 [2] - 催生科技型企业100家 [2] - 带动企业融资突破2亿元 [2] - 从根本上重塑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2] 关键改革举措 - 推出7项突破性改革措施直击"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三大核心堵点 [2] - 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流程 [2] - 在职称评定中增设技术经理专业序列 [2] - 建立尽职免责制度明确容错边界 [2] 赋权机制创新 - 全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 [3] - 改革激励模式为"先赋权再一体化推进成果创造和转化" [3] - 鼓励"先使用后付费"许可模式 [3] - 采用"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灵活转化方式 [3] 评价体系构建 - 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评价体系 [3] - 核心指标包括技术合同成交额、贡献率、新生成企业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量 [3] - 每年发布转化指数排名形成"以转化论英雄"导向 [3] 预期改革成效 - 推动科研人员态度从"被转化"转向"要转化" [3] - 实现"创新价值在转化中彰显、科研人员在收益中获益"的双赢 [3] -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3]
地层“气候日记”揭示5600万年前地球如何变暖
科技日报· 2025-07-08 08:54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研究 - 团队通过高精度地质记录与地球系统模型模拟,精准捕捉到5600万年前全球变暖前的一次二氧化碳快速释放事件(POE),揭示了地质深时快速碳释放触发全球变暖的机制 [1] - PETM是中生代以来最剧烈的全球变暖事件,由大量轻碳短期释放引发,导致全球升温5℃至6℃,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升,海洋酸化和缺氧加剧 [1] - POE事件持续时间短、碳同位素负偏幅度小约1‰至2‰,伴随轻微增温、浅海酸化、陆源输入增加、微生物群落重组以及浅海环境低氧化趋势 [2] 碳排放与气候影响 - POE期间碳排放速率约为每年10亿吨,与20世纪60年代人类化石燃料排放水平相当,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百年至千年内升高约40%,与过去60年增幅相当 [2] - POE碳源主要来自北大西洋火成岩省早期火山活动,岩浆侵入富含有机质沉积层引发热解,瞬间释放巨量二氧化碳,扰动全球碳循环 [2] - 5600万年前的地球"自然实验"表明,快速碳释放可能触发气候系统多米诺骨牌式崩塌,当前人类碳排放速度更快,需在碳积累达临界点前尽快减排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团队选取新疆库孜贡苏剖面的沉积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指标分析和地球系统模型cGENIE双重反演模拟,重建POE期间百年至千年尺度的海洋碳循环和环境变化 [2] - 创新性开展敏感性模拟实验,确认POE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同步性,为理解当今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参考 [1][2]
“反内卷”系列专题之二:居民如何“反内卷”?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07 16:45
居民“内卷”群体 - 2018 - 2023年中国居民周均工作时间升至48.3小时/周,日均多21分钟,消费时间从80分钟/日降至43分钟/日[17] - 2018 - 2023年制造业工作时间增加0.7小时,2021年后生产性服务业跳升3.7小时,信息技术业涨幅9.5小时;地产基建、生活性服务业分别回落1.7、0.5小时[20][21] - 25 - 34岁就业人员周均工作时长从2018年46.7小时增至2023年50.8小时,45 - 54岁增加3.6小时;25岁以下、35 - 44岁分别增加0.3、0.8小时,55岁以上减少2.3小时[4] 居民“反内卷”方法 - “弹性”工作制等政策使“五一”假期社零增速(6.3%)近两年首升,但未解决工作时间长问题[29] - 关税冲击可引导就业从制造业向生活性服务业流入,过去二十年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占比+7pct,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比 - 5pct[5][39] - 2023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较历史趋势回落至 - 3.8%,生活性服务业工资涨幅18.1%超制造业(10.7%)[44] “反内卷”长期方向 - 人均GDP 1 - 3万美元、城镇化率70% - 80%时,服务占总消费比重年均提升约0.6%[59] - 2025年6月演唱会、音乐节等票房达30.7亿元,2024年北京、上海“卖家所在地”社零 - 2.7%、 - 3.1%,“消费者所在地”消费支出增速4.5%、0.4%[74] - 近年服务业潜在投资缺口或达1.5万亿,2025年5月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15.3%,2025年Q2零售、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新增岗位占比上行1.6、1.1、0.6pct[83] 生产高频跟踪 - 本周高炉开工率同比持平前周(0.7%),表观消费同比较前周+1.3pct至 - 0.7%,钢材社会库存回升[99] - 本周化工链开工回升,纯碱、PTA、涤纶长丝开工同比分别+1.9pct至 - 3.5%、+0.4pct至2.2%、+0.5pct至4.2%;汽车半钢胎开工率同比 - 7.7pct至 - 9.0%[100] 需求高频跟踪 - 本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同比 - 37.8pct至 - 32.7%,三线同比 - 33.4pct至 - 56.4%,一、二线分别 - 17.5pct至 - 21.4%、 - 51.1pct至 - 26.6%[117] - 上周铁路、公路货运量同比分别+0.9pct至3.3%、+1.7pct至2.4%;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 - 3pct至0.6%,集装箱吞吐量同比+0.4pct至5.8%[121] 物价高频跟踪 - 本周鸡蛋、水果、蔬菜、猪肉价格环比分别 - 2.2%、 - 0.8%、 - 0.5%、 - 0.3%[139] - 本周南华工业品价格指数环比0.3%,金属价格指数环比+1.8%,能化价格指数环比 - 1%[142]
热点思考 | 居民如何“反内卷”?(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7-07 16:27
居民内卷现象分析 - 2018年以来中国居民周均工作时间明显上升,2023年达48.3小时/周,较2018年每天多工作21分钟,导致消费时间由80分钟/日降至43分钟/日[2][9] -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内卷最明显:2021年后生产性服务业周工作时间跳升3.7小时(信息技术业涨9.5小时),制造业2018-2023年增加0.7小时[2][21] - 25-34岁年轻人内卷最突出:周工作时间从2018年46.7小时增至2023年50.8小时,增幅超4小时[3][28] 反内卷政策与机制 - 当前政策以弹性工作制为主:五一假期实施后社零增速达6.3%,但未解决工作时间长根本问题(中国法定休假天数显著少于日韩)[4][35] - 就业结构失衡是内卷根源: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占比存在1.5万亿缺口,工资涨幅(18.1%)显著高于制造业(10.7%)[5][61] - 自平衡机制显现:2021年后就业流向转向时薪更高的生活服务业,如卫生业周工作时长减少1.5小时但时薪增加9.3元/小时[5][73] 服务消费转型趋势 - 全球经验显示人均GDP达1-3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占比年均提升0.6%,中国城镇化率70%阶段将强化该趋势[6][85][86] - 老龄化加速服务需求:老龄化率每升1pct服务消费占比升1.3pct,未来10年主力消费群体年均增速0.3%超总人口[6][93][98] - 家庭小型化激发新需求:中国户均2.8人背景下,上海等低出生率地区享受型消费占比超全国0.4-0.7pct[101][103] 服务供给端变化 - 2025年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达15.3%,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领域投资增速分别提升22.7、12.2pct[7][126][134] - 2025Q2零售/生活服务/医疗健康行业新增岗位占比分别提升1.6、1.1、0.6pct,旅游相关岗位需求增长26.8%[7][126][139] - 服务供需缺口达1.5万亿,文体娱等行业就业占比显著低于历史趋势[61][68][69]
全省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整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达128家
四川日报· 2025-07-06 09:19
实验室优化重整 - 四川省完成121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整 目前全省共有128家省重点实验室 其中7家为在人工智能、深地科学、文化科技融合等新兴领域新建[1] - 优化重整方式包括资源整合(如两个川茶实验室合并)、研究方向调整(如脑成像实验室转向脑机接口)、依托单位调整(如固态发酵实验室新增高校合作)[2] - 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始建于2003年 与国家实验室等共同构成四川特色科研体系 截至2023年原有137家 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1] 管理机制改革 - 科技厅将统筹实验室管理 制定政策制度 规划布局方向 并建立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3] - 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协调解决运行问题 落实政策经费支持 依托单位需保障人才、资金和场地等资源[3] - 各实验室需制定3年科研攻关清单 明确创新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目标 推动能级提升[3]
锦江区与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 深化多领域合作共促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7-04 17:38
校地合作签约 - 锦江区与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双方高层领导出席[1] - 双方签订《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 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协议》,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4] - 现场签订首发经济、文旅、人才、教育4个细分领域合作协议[4] 合作内容与机制 - 合作聚焦首发经济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数字文创融合及教育人才共享[3] - 建立联席会商、项目联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20个意向合作项目落地[4] - 四川师范大学将整合学科与人才资源,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 首发经济研究院成果 - 双方于2023年2月5日在全国率先成立首发经济研究院[6] - 研究院融合锦江产业优势与川师学科资源,构建首发经济理论及评价体系[6] - 编制发布《锦江区首发经济产业生态圈》,打造COSMO潮流聚变场等标杆载体[6] - 联合近30家成员单位成立首发经济促进联盟,搭建全链条生态体系[6] 未来发展规划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依托"立园满园""进解优促"行动[4] - 拓展合作边界,构建科技赋能产业、人才支撑发展、文化点亮生活的校地协同发展新格局[6] - 重点推动脑机接口、开源鸿蒙等前沿技术领域合作[4]
重温初心 矢志奋斗
人民日报· 2025-07-01 09:10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由科技日报社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通过百名院士的入党申请书、志愿书等史料展现其科技报国的信仰与奋斗历程 [2][3] - 书中包含100名院士入党材料的档案图片,编写组为收集资料联系了50多家科研院所、10多家大型科研企业及相关高校 [4] 院士科研成就 - 爆炸力学家郑哲敏的研究广泛应用于重要国防领域,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核心难题,其科研动机源于"富国强民"和"啃硬骨头"的信念 [2] - 飞行器设计专家樊会涛30多年主持研制3个型号空空导弹,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并填补多项空白,背后是持续高强度攻关 [2] - 院士群体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大国重器奠基者及产业前沿攻关者,在战略领域实现零突破,用科技奠定行业基石 [3] 科学家精神传承 - 百名院士故事反映百年来党领导下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科学家始终将个人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3] - 在科技强国战略下,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爱国创新实践,应对百年变局中的科技竞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