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铁岗红了!广东新业态首个“小红村”(铁岗村)培育计划正式启动
南方农村报· 2025-07-24 18:31
铁岗红了!广东 新业态首个"小 红村"(铁岗 村)培育计划正 式启动_南方+_ 南方plus 当网红村碰撞小 红书,乡村运营 与社交媒体平台 携手,一场乡村 振兴的创新浪潮 正从岭南大地涌 起。 为落实省、市关 于"百县千镇万 村高质量发展工 程"的工作部 署,推动高要区 金渡镇铁岗村农 文旅融合发展, 加强与社交媒体 平台"小红书"合 作,推动落地广 东新业态首 个"小红村"培育 试点工作,7月 24日,广东新业 态首个"小红 村"(铁岗村) 培育计划启动活 动在肇庆市高要 区金渡镇铁岗村 (屋顶咖啡)圆 满举办。以"媒 体+"为纽带激活 乡村活力,广东 新业态首个"小 红村"(铁岗 村)培育计划的 启动,打破了传 统乡村运营与社 交媒体之间的壁 垒,让数字力量 深度融入乡野大 地,为乡村品牌 建设注入了全新 动能。 "铁岗·小红村" , 就要来了! 活动现场。 媒体+赋能 网红村搭线小红 书 铁岗村背倚烂柯 山,面朝宋隆 河,因其山岗土 壤中富含铁元素 而得名。作为广 东省"百县千镇 万村高质量发展 工程"第二批典 型村,高要区金 渡镇铁岗社区依 托"政府引导+央 企助力+民企运 营+群众参与"的 创新开 ...
城乡融合绘就巴渝乡村振兴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7-23 06:05
城乡融合发展 - 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居中西部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4∶1,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长6.8% [1] - 巴南区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83.9%上升至2024年的84.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1年的2.01缩小至2024年的1.94 [3] - 重庆中心城区外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5%,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缩小至1.66∶1 [4] 要素双向流动 - 巴南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取得重庆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交易、首位城市人才落户乡村、首个农村权益退出试点等成果 [3] - 重庆健全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有序引导机制,实施"四进三回"行动,引导城市产业、技术、信息等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 [4] - 巴南区盘活60多亩闲置土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智慧种植基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 [2] 产业振兴 - 重庆实施千亿元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精特色名优农副产品 [5] - 永川区黄瓜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2.48万元提高至2024年的3.01万元,年游客接待量超过80万人次 [6] - 重庆着力发展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10条百亿元级产业链 [7] 农业科技创新 - 重庆组建7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6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成全球最大的家蚕基因库及全国最大的榨菜和柑橘资源圃 [7] - 累计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724项、转化377项,转化率达21.86%,转化金额超12亿元 [7] - 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 [7] 农村三产融合 - 重庆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规上加工企业近900家,总产值超2600亿元 [8] - 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打造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000多个休闲观光体验园 [8] 乡村建设 - 重庆累计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3500多个 [9] - 行政村通硬化路达100%,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超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 [10] -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9%以上的自然村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 [10] 乡村治理 - 重庆构建完善党建统领"141"基层治理体系,在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成基层治理中心指挥室,在1.1万个村社设立6.5万个网格 [10] - 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 [10]
2025年广东省乡村旅游消费趋势报告-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三颗葱
搜狐财经· 2025-07-22 14:52
2024年,广东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1亿人次,占全省总旅游接待人次的58.6%;乡村旅游收入达3798.7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4.5%,增速22.5%,高于 整体旅游收入增速。2025年1-6月,游客接待总人次和消费均居全国第一,但乡村旅游人均消费745元,低于全省游客人均水平。 乡村旅游意义重大,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汕尾游客同比增长160.3%;吸引城市人才与资本,如塱头村年接待超96万人次;推动全域旅游联动、产业升 级、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 消费呈现四大特征:空间上,以省内本地自驾游为主,珠三角城市3小时车程周边游热门,省内客源消费贡献率60.2%;时间上,1-2天短途游为主,法定长 假跨省游比例激增;面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竞争;人群上,19-35岁青年是主力,占比64.8%,"新中年"注重品质与家庭,银发群体错峰深度游。 六大消费趋势显著:吸引物方面,温泉旅游收入全国领先,非遗民俗游、滨海旅游热度高,乡村户外运动增长;餐饮上,游客看重评分,小炒黄牛肉等菜品 热门;住宿围绕景点选择,珠海长隆等成搜索热点;休娱向沉浸式体验和社交互动转型,夜间经济、社交型活动受捧;旅居上,数字游民带动乡村旅 ...
海南新增12个五椰级、四椰级乡村旅游点
海南日报· 2025-07-22 09:59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椰级乡村旅游点316个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劳兰婷)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公布 2025年海南省椰级乡村旅游点评定结果,我省新增12个五椰级、四椰级乡村旅游点。截至目前,海南共 有椰级乡村旅游点316个,其中五椰级58个、四椰级56个、三椰级126个、二椰级和一椰级76个。 新增的6个五椰级乡村旅游点,分别是五指山市南圣镇水云居(文化农场)、屯昌县坡心镇凡迪农场 (关朗村)、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黎万村云上牛岭乡村旅游点(黎万村)、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莺歌渔 梦海乐园乡村旅游点、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荣山寮村)、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吾乡乡村旅游点(大 庙村)。 新增的6个四椰级乡村旅游点,分别是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龙桥动漫村(昌学村)、定安县岭口镇爱 情树乡村旅游点(皇坡村)、三亚市天涯区西岛美丽渔村乡村旅游点、澄迈县永发镇博厚古村共享农庄(卜 厚村)、临高县多文镇红旗田园(敦灵村)、三亚市吉阳区亚龙共享农庄(南丁村)。 据了解,海南的乡村旅游点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椰级、二椰级、三椰级、四椰级和五 椰级。拟申报评定的乡村旅游点由申报主体提出申请,按 ...
“赛事经济”打造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 人气持续攀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2 08:23
生态资源与体育旅游融合 - 庐山西海风景区依托8000余座岛屿和8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打造水上运动基地[2] - 国家一级水质标准为帆船、桨板、艺术滑水等水上项目提供优质场地[2] - 江西省滑水运动队长期驻训形成专业运动场景与游客体验的协同效应[2] 体育赛事驱动文旅升级 - 公司通过"体育+旅游"模式建成现代化体育运动综合体,涵盖匹克球、壁球等小众项目[3] - 2023年上半年举办20余场赛事带动30万观赛旅游人次,形成"跟着赛事去旅行"新消费趋势[3] - 高端赛事落地显著提升区域关注度,专业选手与观众流量双重汇聚[3]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赛事服务需求创造周边乡镇就业岗位,带动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4] - 2023年1-6月接待游客482.86万人次,同比增长42.86%[4] - 暑期文旅专题活动持续推高旅游热度,形成季节性消费高峰[4]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山高何为先
河南日报· 2025-07-21 07:2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嵩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荒坡改造为丹参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2] - 采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整合乡邻乡镇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3] - 以叶岭村为中心发展丹参种植,面积达2.3万亩,群众亩均净利润4000元[4] - 2025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2元,增幅7.8%[5] 农业产业化升级 - 引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10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6] - 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建立7个创新中心,16个院士专家团队驻场,29项研发成果落地[6] - 标准化种植使亩均增收700多元,产业链后端实现价值跃升[7] - 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和交易中心,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7]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投资1.3亿元建设环湖供排水系统,11.5亿元迁建二污工程[8] - 陆浑湖观测鸟类从186种增至273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55种[8] - 环湖35个村庄发展特色文旅,2024年环湖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9.3%[10] - 2024年前5个月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形成"中原洱海"生态文旅新业态[10]
乡村文旅业态版图更大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1 06:35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 暑期乡村游迎来旺季,吸引游客的因素包括美景、咖啡香、比赛热、慢生活等,乡村旅游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点,满足全龄段游客需求 [7][8] - 湖南长沙福临镇"添双筷子"项目通过量化评分、专题培训、特色菜品开发等方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2小时,试点农户月增收超2000元,农特产销售额上涨50% [9] - 浙江杭州临安打造乡村家宴品牌,利用地道食材和故事讲述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 [10] 乡村文旅业态创新 - 湖北孝感市大悟县举办"村BA"篮球赛,带动游客到当地兰花产业园、民宿等旅游打卡,拓展文旅业态版图 [11] - 宁夏打造六大"宁字号"乡村文旅品牌,包括宁景百村、宁味千碗、宁选好礼等,其中"宁韵百宿"重塑乡村民宿体验,盘活闲置农房 [11] - 浙江嘉兴大桥镇由桥村结合稻虾产业链开发垂钓、露营、采摘、研学等小龙虾特色文旅活动,提升附加值 [12] 乡村慢生活旅居模式 - 云南大理剑川县沙溪镇以"静享田园慢时光"为理念,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上半年吸引280.3万旅居客,同比增长45.4% [13] - 北京通州区西集镇和延庆区成为城市居民周末旅居目的地,退休老人选择乡村养老,年轻人租用乡村小院作为周末"充电"基地 [14] - "新村民"的加入盘活乡村闲置资产,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14]
津北崛起绿色发展新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7-21 05:56
生态保护与修复 - 七里海湿地作为全球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和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古海岸自然保护区,通过苇海修复、生物链恢复等"十大工程"重塑生物多样性 [1] - 宁河区将七里海湿地视为重要生态资源和发展资源,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 [1] 生态农业与品牌化发展 - 岳龙镇红瑶甘薯种植基地年产优质甘薯9000万斤,产值1.9亿元,农业总产值3.91亿元,14个村经营收入超100万元 [2] - 2024年七里海河蟹品牌价值从3.32亿元增至5.18亿元,通过"生态+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开发熟醉蟹、蟹黄酱等特色产品 [2] - "津沽七里海"品牌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全区农业总产值超80亿元,粮食总产量35.5万吨 [3] 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 - 七里海生态教育中心结合MR技术打造沉浸式生态科普研学基地,成为亲子游和研学游热门目的地 [5] - 芦台大集日均吸引游客8万人次,通过非遗展示、特色小吃等功能区实现从"商贸据点"到"文化磁场"转型 [5][6] - 正信捌零年代民宿利用闲置农房改造,节假日"一房难求",带动乡村文旅吸引力提升 [6] - 2024年宁河区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同比翻番),文旅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 [6] 体育赛事与消费升级 - 第三届七里海半程马拉松吸引1.5万名跑者,配套活动带动现场消费45万元,通过"赛事+住宿+景区"联票模式形成文旅消费热潮 [8] - 引进总投资20亿元的战觉城综合体育产业园,打造北方格斗赛事高地 [9] - 宁河区通过"生态+赛事"路径承办全运会轮滑比赛、足球嘉年华等活动,推动体育产业"五化"发展 [9] 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 - 宁河区初步形成"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格局,建立产业链交叉重组机制,提速乡村振兴步伐 [9] - 通过"潮白新河红色游""七里海湿地生态游"等布局串点成线,推动文旅产业高端化、品质化发展 [7]
活力中国调研行|乡村焕新!农文旅融合释放吉林美丽乡村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7-19 21:58
乡村旅游发展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利用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结合项目 形成"长白山下朝鲜族美丽村庄"品牌 [2] - 光东村开发朝鲜族民俗美食 特色民宿和民俗文化体验项目 [4] - 光东村建成千亩良田粮食品牌 朝鲜族特色民居和稻田慢火车等旅游设施 [5] - 光东村在基础设施设计中融入朝鲜族文化元素 [6] 产业升级模式 - 长春市马鞍山村通过文旅企业合作建立民宿 采摘园和研学基地等多产业 [8] - 马鞍山村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 [8] - 马鞍山村将农民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 创造就业机会 [10] 创新旅游服务 - 梨树县开发南河房车宿营地 提供300亩河岸风光和配套设施 [13] - 宿营地配备千余免费泊位 24小时卫浴设施和充电桩等便利服务 [13] - 宿营地结合当地文化举办东北二人转等表演活动 [13] 产业融合趋势 - 吉林省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的产业变革 [15] - 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结合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活力释放 [15]
“两山”理念的襄阳“两河”实践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20:04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余村诞生20周年后,湖北襄阳的堰河村和尧治河村("两河")成为成功实践典范,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1][8][12] - 堰河村通过有机茶园改造、垃圾分类和乡村旅游开发,茶叶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农特产品收入占人均纯收入40%以上[15][17] - 尧治河村从磷矿开采转型为旅游康养产业,202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矿洞改造的"三界洞天"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32.2万人次,创收2.1亿元[18][22]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 堰河村形成"茶旅立基+文化引流+品牌支撑"模式:举办年俗文化节吸引万人参与,创建"堰河香"公共品牌带动千万级农特产品销售,村民按55%比例分红[17][18][24] - 尧治河村创新"矿旅融合+飞地经济"模式:与谷城县合作投资200亿元建设磷化工产业园,同时将50公里矿洞改造为景区和食用菌生产基地[19][20][22] - "两河"集体经济规模显著:堰河村固定资产超2亿元、年收入320万元,尧治河村固定资产达90亿元、年收入4.2亿元[25][27] 区域协同发展 - 堰河村联合周边7个村组建"共富圈",统一品牌和设施共享,谷城县开展"学堰河"活动培育12个示范村[28] - 尧治河村带动保康县7个村开发矿产资源(各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并帮助房县开发旅游景区[29] - 在余村倡议下成立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推动跨区域合作[29] 产业转型路径 - 尧治河村经历三次转型:从粗放采矿(1988年)→精细加工(21世纪初)→旅游康养(2005年后),修复矿山被评为全国绿色矿山[12][13] - 堰河村从"山秃水断"到生态立业:改造1200亩有机茶园,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手工灰鸡蛋年销千万枚[14][15][17] - 襄阳全市兴起观光采摘、田园咖啡等新业态,村域城市化设施(咖啡馆/KTV/智能民宿)普及率提升[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