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浙江S219路段改建拓宽变通途 “蹦跳路”成了共富路
人民日报· 2025-10-24 05:51
晨光初露,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冷链车司机张金荣发动引擎,满载杭坪镇高山鲜蔬的货车驶上S219, 后视镜里映照出山涧田园剪影,"这条路,20多年前车子开过都能颠散架,改建拓宽后,成了平坦宽阔 的柏油路,两小时就可以从浦江直抵杭州。" "将资源串珠成链、产业集群成片,S219浦江段成了共富路。"浦江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骆安介绍, 2017年以来,面对70%以上的建制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县里成立了"消薄"专班,指导各 村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去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2017年增长了近2.4倍。 大家富才算富。S219沿线各县市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抱团谋共富。 浦江县黄宅镇共富市集,冷链车正在装载销往杭州市滨江区的葡萄,山货直通城市商圈门店,帮助浦江 农产品溢价率提升35%。浦江县探索"校企团队+共富工坊+城市门店+流动市集"的跨区域城乡研产销一 体化模式,助力全县葡萄产业年产值超14亿元。 更大的协作共富浪潮在县域边界激荡。今年2月,浦江与桐庐、建德携手成立"S219三地共富联盟",联 合开展旅游资源串联共享、开办共富市集等。开通跨县公交;互送职工疗休养,发放旅游消费券;统一 规划设计景观风貌、标识 ...
秋季乡村游持续升温 带动文旅消费蓬勃发展
央视网· 2025-10-23 10:54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基卡依村是嘉绒东女文化重要发源地,村中完整保存着22座古碉楼与大量传统民居。当地将自然风光、川西 高原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打造了兼具技艺展示与文化体验功能的旅游民宿集群,并开发了沉浸式文旅剧目、非遗手作体验项 目等,实现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1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同 比增长22%。 在山东聊城,鲁超联赛与2025中国·聊城全民轮滑嘉年华暨两大赛事举办,吸引3万名观众和3300余名轮滑爱好者齐聚江北水城, 当地推出多项惠民政策及文化节等相关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旅游体验。 央视网消息:进入秋季,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依托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资源,通过举办文旅赛事等多彩活动,带动乡村文旅蓬勃 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打造乡村文旅新业态,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马伏村,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云庄书院历经元、明、清多次修葺,2025年完成重建并 对外开放,集阅读、文化展示与非遗体验于一体,以"宋韵田园风"为基调,开设华服馆、咖啡厅、文创店,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创 业。 贵州省黎平县黄岗村刚刚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的202 ...
“寻宝”碧山村 遇见慢时光(艺术改变乡村)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21
"原以为只是网红打卡地,没想到一脚踏进了'历史'里。"站在碧山书局的天井下,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 游客程铭霞举起相机,镜头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百年木柱上投下斑驳光影。 金秋时节,不少游客来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山村,领略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许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会体验做鱼灯。削竹篾时要顺着竹纹用力,才能做出圆润弧度;糊绵纸需薄厚均 匀,否则点亮后光影会失衡;画鱼鳞要用朱砂调浆,鱼灯才会透出温润红光……"小时候,爷爷、爸爸 做鱼灯,现在轮到我们年轻人了。"汪苗苗说。点亮自己亲手做的小鱼灯,加入队伍沿村道巡游,沉浸 式体验徽州文化,很受游客欢迎。 近年来,碧山村创新发展思路,形成以民宿体验、文创街区、古景游赏、研学基地、康养疗愈为主的特 色功能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如今,碧山村已经成为集文旅、休闲、文艺创作于一体的创意乡村。碧 山村党委书记汪怀远介绍,目前村里有各类民宿餐饮42家、创意小店11家。碧山书局、鱼灯手作馆等特 色文化空间,正为乡村发展增添动人笔墨。 (胡晓洁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3日 1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穿过村口的小卖部,拐进一条铺着青石板的窄巷,粉墙黛瓦的 ...
桑基鱼塘、青春IP 解码千年农业文化遗产破“圈”之路
央视网· 2025-10-22 10:25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 中国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5处,占世界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另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8处[1][17] 浙江湖州荻港村“桑基鱼塘”模式 - 核心区保留了2500多年前“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绿色生态系统,实现古法生态养殖[4] - 5亩桑基鱼塘年产出鲜鱼12000多斤、优质蚕茧300斤,为农户带来近5万元综合收益[4] - 开发非遗餐饮“陈家菜”及鱼骨画、蚕丝体验等40多门研学课程,200多户近五分之一农户参与,接待研学团队800多个约1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超500万元[6] - 形成集渔业养殖、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4亿元,年综合产值超2亿元,带动周边1000余户共同富裕[8] - 引入院士专家讨论智慧生态净化项目,并开发古村解谜游戏、AI设计引擎等科技手段,设计50余款文创产品,推动农遗价值转化[8][11][13] - 成功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13] 其他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案例 - 云南红河县龙玛村依托哈尼梯田策划“村长有请”活动,吸引中外游客体验打谷、抓鱼、长街宴,盘活梯田和闲置农房资源[15][17] - 黑龙江宁安市上官地村打造稻作农业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近12万人次[17] - 广西龙胜县通过梯田景区全域辐射,带动多个乡村游景点错位发展[17] 行业整体趋势 - 农业文化遗产正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开发,通过深挖经济与社会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17]
(乡村行·看振兴)山乡小村的“蝶变密码”:农文旅融合助“村游”出圈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20:43
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公司坚持“特色种植、品质养殖、精深加工、绿色能源、电商惠农、文旅康养”六大产业多元发展模式 [3] - 星河里景区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名片,根植于神池本土特色,提供沉浸式田园慢生活体验 [3] - 景区通过大棚果蔬采摘、隧道鸡认购等“云上养鸡 线下收蛋”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原料输出”向“价值创造”转型 [6] 经营业绩与增长目标 - 星河里景区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带动23户村民就业 [6] - 采用“光养互补”模式建设的60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可为村集体年增收8.5万元 [8] - 公司预计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百万元 [8] 产业与基础设施 - 公司发展有机旱作农业2830亩,建成75座冷棚和5座温室大棚用于反季果蔬种植 [8] - 景区核心设施包括5节大火车皮和1节火车头,其中一节车厢被打造为七八十年代怀旧主题空间 [6] - 景区四季特色鲜明,春季百花飘香、夏季避暑纳凉、秋季红叶满山、冬季雪景迷人 [4] 治理模式与社会荣誉 - 公司推行“网格化+积分制”治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6个微网格,采用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机制 [3] -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十大美丽乡村”、“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3]
传统与现代融合“交响” 古村落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繁荣景象
央视网· 2025-10-21 12:40
传统村落农业与旅游发展 - 福建屏南县拥有25座国家级传统村落,当前呈现旅游与农业共同繁荣的景象 [1] - 四坪村500多亩柿子进入采收期,全县传统村落柿子产量预计达150多吨,比去年增收10% [1][3] - 南湾村200亩梯田水稻迎来丰收,通过“认领一亩田”活动复垦撂荒地8000多亩,全年粮油产量预计超4.8万吨,为近5年最高 [5][7] - 十月期间全县25个传统村落接待游客超过73万人次,文创古村游人如织,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景象 [9] 人才引进与业态创新 - 屏南通过老屋抢救性修复、人才引领及老屋流转机制,吸引新村民入驻,例如四坪村引入40多位新村民 [10][12] - 新村民推动业态多元化,50多栋明清民居出现面包店、咖啡馆、精酿啤酒吧等,并主动围绕古村宣传营销提出“共创”概念 [12] - 当地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留住年轻人,新农人与返乡创业青年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4][16] 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 - 南湾村新村民引入小型打谷机、轻轨等新工具,其中轻轨一次可运送600斤稻谷,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 [18][19] - 通过“农户+合作社+互联网+文创品牌”模式策划“稻田文创”活动,推动农业与文创融合 [22] - 传统与现代在新老农人互动中融合,游客可体验稻田音乐会、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等多元化活动 [21]
新业态、慢生活、特色IP绘就“诗与远方”丹徒区农文体旅融合“热力满格”
新华日报· 2025-10-21 07:14
行业发展趋势 - 旅游消费模式从观光向体验式深度游转变,例如由旧配电房改造的“长山拾里”咖啡馆和集民俗展示、餐饮、民宿、农业体验于一体的西谷里生态农旅项目 [2] - 乡村旅游注重打造全时文旅动线和沉浸式体验,如世业镇构建涵盖运动公园、主题村咖、庭院经济的全天候活动,并推出智慧旅游地图服务 [3] - 行业推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形成“赛事+美食+文旅”的联动模式,例如借助“苏超”赛事整合场外市集、观赛点与周边景区 [5] 公司/项目运营表现 - 长山国际航空飞行营地在国庆中秋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其动力滑翔伞表演通过“苏超”赛事获得广泛宣传 [1] - 西谷里生态农旅项目总投资3.5亿元,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2] - 宝堰镇15家面馆在假期日均售出省级非遗干拌面超7000碗,窦国建面馆8天卖出近5000碗,有效带动当地特产销售 [4] 区域旅游经济成效 - 丹徒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度假区在双节期间去重后游客消费金额日均同比增长14.58% [1] - 区域通过打造精品线路激活全域旅游,如宜城街道以醋文化博物馆为核心串联多个景点,并举办“宜购丹徒”金秋消费促进活动 [5] - 特色项目成功吸引跨区域客源,宝堰镇面馆有客人从南京、常州、上海专程前来,世业镇的“山水间·又见浮玉”民宿假期一房难求 [3][4]
成都都市圈“农家乐乐万家”活动进京 86亿项目与20条旅游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中国经济网· 2025-10-20 23:35
活动概况与战略定位 - 活动于10月18日在北京启幕,集农村产权交易、川菜厨艺比拼、乡村文旅推介于一体,旨在搭建跨区域乡村振兴协作平台 [1] - 活动核心价值在于以农家乐作为城乡融合载体和乡村振兴关键抓手,通过跨区域协作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2] - 活动通过经济、文化、文旅多元融合,为成都都市圈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未来将持续深化同城化以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向乡村集聚 [6] 农村产权交易与项目投资 - 活动发布全国农村产权项目机会清单,包含676个项目,总交易规模达86.08亿元 [3] - 项目清单涵盖338个资产资源项目、322个农产品项目及16个粮油(肉类)项目,覆盖民宿集群、仓储物流等多元类型 [3] - 成都都市圈重点推介388个农村项目,交易规模达49.84亿元,涵盖乡村文旅、生态农业等领域 [3] - 成都、北京、沈阳、吉林四地农交所联动并组织现场签约,为全国投资者打开参与通道 [3] 文旅资源整合与推广 - 活动发布20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成德眉资四市132个景点、258家农家乐及313道美食 [5] - 旅游线路全面覆盖四季游玩需求,包括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和冬季玩雪沐泉 [5] - 四市分别推介本地特色文旅资源,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使都市圈乡村游成为带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5] 品牌文化与产业展示 - 厨艺大赛决赛有12支队伍参与,通过经典菜、当家菜、创意菜三轮比拼展现川菜特色,成为文化交融的窗口 [4] - 四市特色展区集中展示地理标志产品与非遗好物,如成都陈香白酒、德阳剑南春、眉山东坡物产、资阳柠檬精酿等,展现天府之国产业活力 [6]
浙江义乌:“农创兴农”赋能“大李祖”乡村共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21:43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 李祖村通过“农创兴农”模式实现蝶变,集聚271名农创客并诞生73个乡村创新业态,2024年销售总额超7000万元,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 [1] - 发展基础源于2003年浙江省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改善村居环境入手,继而发展乡村旅游和培育产业新业态 [2] - 为突破单个村发展空间有限的瓶颈,后宅街道以“大李祖”共富联盟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将发展范围从李祖村的0.9平方公里扩展至18.76平方公里 [8] 农创客支持体系 - 当地通过众创空间“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年轻农创客解决交友、团队搭建、资金及政策理解等需求,提供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并由建设银行、义乌农商银行等为农创客授信4亿元 [4] - 成立农创客联盟并开展政策解读宣传50余场,收集解决各类问题90余个,同时打造“农创大讲堂”等学习品牌,开展学习教育活动26次,500余人次农创客参加学习 [4][7] - 连续举办三届农创客创业创新大赛,推动23个优质创客项目孵化和落地,培育15个共富工坊,带动村集体收入总额超3000万元 [10] 产业业态与品牌建设 - 农创客带来直播体验店、融合餐厅、买手店等新业态,并通过举办“农创兴农·助力共富”直播带货活动150余场、“共富市集”活动30余场促进销售 [5][7] - 开发“有礼的祖儿”区域公共品牌并免费开放给“大李祖”共富联盟使用,以品牌化带动区域抱团增收,例如开发出结合当地特产梨膏糖的“梨好咖啡”等创新产品 [8] - “大李祖”范围内的梨销售额超30万元、同比增长80%以上,并开发梨膏糖、IP毛绒玩具等衍生商品,实现多元化营收 [8] 人才集聚与组织发展 - 李祖村吸引“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三类人才创业就业,新面孔、新理念为乡村发展打开新天地 [2] - 义乌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人员从最初的68个发展到170多人,其农创客联盟已集结300多位成员并计划持续壮大 [10] - 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例如青年农创客杨聪云将杭州学习的直播经验带到村里开设西班牙火腿直播体验店,通过互联网吸引大城市游客打卡 [5]
青春华章 | 为“城市伤疤”敷上“生态绿绷”,徐州二十年疗愈记
南京日报· 2025-10-20 19:12
生态治理成效 - 徐州市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7.8%,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11.4个百分点 [4] - 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4.1%,较2021年提升23.5个百分点,超出“十四五”目标11.7个百分点 [4] - 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Ⅲ比例达到100% [4] - 南四湖流域14条通湖河流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6] 环境基础设施与治理能力 - 全市22家工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5.25万吨 [5] - “十四五”以来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8.165万吨/日,新增城镇污水管网858.2公里 [5] - 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53.9%,设施正常运行率超过90% [5] - 建成14.43万亩农田退水循环示范区,累计实施约7万亩养殖池塘尾水治理 [5] - 在南四湖流域实施1.43万亩农田排灌系统改造和6.5万亩虾稻生态种养 [6] - 奎河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0万吨/天,出水水质执行“准Ⅳ类”标准,服务覆盖50.03平方公里城区 [13][14]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贾汪区土盆村、丰县二坝村西陈庄创成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多个村落列入省级培育单位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8] - 推出“千年大运河、半部徐州史”、“重温红色之旅3日游”等特色文旅线路 [8] - 2023年12月,丰县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9] - 邳州市构建“一心、一环、一廊、两带、三片”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成为第六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0] - 邳州市银杏产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一棵银杏树年产值超千元 [10] 科技赋能与环境监测 - 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运用无人机、走航车、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技术手段 [13] - 在企业推广MPC模型预测控制系统,实现精准减排和绿色增效 [13] - 骆马湖治理推进51项工程,并建立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