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从红色基因到诗画乡村!察右前旗北疆文化的时代绽放
内蒙古日报· 2025-06-25 23:18
察右前旗文化发展概况 - 察右前旗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北疆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展现出独特人文魅力与时代活力 [1] - 近年来该旗持续探索北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1] 红色文化传承 - 作为绥东抗日游击区之一,纪松龄等革命先烈在此开展抗日活动,形成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 [1] - 通过编撰《察右前旗政协志》等21部文史专辑系统整理红色史料,并创作东路二人台《赤土青松》剧本推动红色文艺发展 [4] - 红色文化已成为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 [4] 诗词文化创新 - 2016年成立40余人规模的诗词学会,带动农民诗人群体涌现,会员活跃于乡村社区创作乡土题材诗词 [6] - 2024年在南村建设百米诗词文化墙,获评"中华诗词采风创作基地",结合书画院等设施形成艺术交流平台 [6] - 诗词文化带动农旅融合发展,文化墙与长廊等设施促进书画、摄影、文学等多艺术形式协同发展 [6] 文旅产业实践 - 内蒙古京西农牧业打造"京西牛村部落"文旅项目,整合15万亩草原资源开发民宿、露营、音乐节等多元业态 [8] - 2024年创新推出融合草原音乐节与都市潮流文化的夏日狂欢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达6000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8] - 规划7大主题区块包括草原市集、音乐舞台等,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模式 [9]
企业文化|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核心价值观之忠诚
搜狐财经· 2025-06-25 18:11
三、忠诚与工作的深度融合:追求卓越,共创价值 中文宣鼓励员工将忠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每一项任务。我们相信,只有真正忠诚于企业、忠 诚于岗位的员工,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这种氛围下,员工们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还能主动思考、勇 于创新,共同推动集团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浩瀚的文化产业版图上,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理念,默默耕耘,稳健前行。今日,让我们以谦逊 之心,探讨"忠诚"这一核心价值观如何成为集团文化之基石,以及它是如何引领我们务实前行,共创辉煌的。 一、忠诚: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石 "忠,乃心之正;诚,乃行之本。"忠诚,这一古老而常新的美德,在中文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集团领导班子深信,员工的忠诚 是企业发展的坚固基石,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中文宣始终将忠诚视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忠诚为纽带,团 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大家庭。 二、忠诚的力量:源自内心的坚守 忠诚,不仅是口头的承诺,更是行动的践行。在中文宣,每一位员工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的真谛。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 挺身而出;他们 ...
“选择思明·选择成功” 厦门思明发布文旅产业投资机会清单
搜狐财经· 2025-06-24 18:49
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概况 - 厦门市思明区举办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 主题为"选择思明 选择成功" 同步发布《2025思明区文旅产业投资机会清单》 [1] - 活动旨在搭建政府 企业 媒体等多方沟通桥梁 助力思明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思明区文旅产业基础数据 - 思明区是厦门市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承办金砖厦门会晤 金鸡电影节等重大活动 [3] - 2023年接待游客超6600万人次 同比增长15 6% 旅游总收入1064 13亿元 同比增长20 1% [3] - 获评"2025年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首位 [3] 投资合作领域与模式 - 推介会重点展示六大赛道机遇:文旅项目空间资源 体育项目空间资源 文体场馆改造项目 旧城改造空间资源 重点片区提升项目等 [5] - 提出四种合作模式:政府投资合作 企业市场化运作 出让特许经营权合作 国企合作 [5] 产业扶持政策 - 设立旅行社和文体娱乐业企业可按综合发展质效增量1 5%给予奖励 [7] - 营业性演出活动单场最高奖补50万元 大型文化活动如艺术节 动漫节等最高奖励300万元 [8] - 影视产业集群发展最高可获500万元奖补 覆盖影视科技企业 作品创作 短剧发展等领域 [8]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思明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旅游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聚焦文旅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 [10] - 现场举行文旅产业顾问 文旅推介官聘请仪式 开展最美打卡点旅游资源推介活动 [10] 政府服务承诺 - 思明区强调将优化营商环境 提供项目对接 审批 建设 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10]
文化引领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
新华日报· 2025-06-24 14:40
文化强省建设成效 - 江苏依托吴越、金陵、淮扬、楚汉等地域特色文化,通过固本强基、品牌打造和文脉赓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成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的关键力量 [2] - 以"书香江苏""文明江苏"为抓手,通过博物馆、文化馆等载体打造优质文化空间,开展"家门口看大展""家门口赏好戏"等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2] - 通过立体文化建设,始于保护传承、融于城乡发展、落于民生福祉,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 [2] 文化产业发展 - 打造"千年运河""江南水乡"等文化品牌,以无锡清名桥、苏州太湖等为载体推行"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与工艺美术、演艺娱乐融合 [3] - 以凤凰集团、江苏有线(600959)等企业为主体,以苏州元和塘等文化园区为载体推行"数字+"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 [3] - 实施苏州平江路、徐州"彭城七里"等"微更新",推动"文化+"跨界融合,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 [3] 生态文化融合 - 实施"生态文化+"战略,以长江、太湖、沿海、运河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3] - 以兴化里下河、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等为载体,深挖生态资源打造"水韵江苏"品牌,建设生态旅游廊道 [3] - 依托江河湖海沿岸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形成生态经济廊道 [3] 长三角文化协同 - 统筹江苏寺墩、浙江良渚、上海福泉山、安徽凌家滩等考古遗址发掘保护,推进长三角地域文明探源协作 [5] - 由苏州牵头协同浙江嘉兴、湖州统筹江南水乡古镇建设,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 - 联动沪浙皖推进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善快捷旅游网络促进文旅发展 [5] 文化产业集群 - 以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为平台推进长三角文化数据贯通,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 [6] - 建设虹桥—昆山—相城文化创意设计走廊、上海—南通跨江融合文化产业试验区 [6] - 以南京国家文化科技创新中心、苏州全球文化创意设计之都等平台共建千亿级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 [7] 文化生态保护 - 以长江、淮河、大运河等水系生态廊道为纽带联动沪浙皖推动河湖跨界共治 [7] - 共建沿江、滨海、环湖生态文化旅游带实现水韵江苏、诗画浙江、美好安徽相得益彰 [7] - 协同推进江苏"1+3"重点功能区、安徽"一圈两屏三带五区"、浙江"一湾引领"等联动发展 [7]
想不到吧,声音也能当“资产”!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央视网· 2025-06-23 13:48
声音资产交易平台上线 - 全球首个声音资产交易平台上线 可将马路喧嚣 海浪鸟鸣等声音转化为数字资产进行交易[1] - 声音资产分为活态类 静态类和动态类 包括口口相传的声音 文字乐谱 音频视频载体等[1] - 声音资产经过确权 定价和交易后可转化为金融产品[1] 声音资产定价机制 - 声音资产定价基于价值元点和价格原点 价值元点考虑其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价格原点参考国际通识算法和专家评估[5] - 文物级别声音资产按年代划分价值 如磁带 书籍等有明确市场价格的资产作为参考依据[5] 国家声景港建设项目 - 我国启动国家声景港建设示范工程 已建成北京鱼果声景港 陕西西安易俗社声景港等十家示范基地[7] - 项目旨在推动声景资源在公共服务 新文旅体验 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创新应用[7] 平台交易规则与规划 - 目前平台主要交易国有声音资产 包括国家博物馆 图书馆珍藏的声音文物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 - 2025年平台将向企业和个人开放 允许注册和交易各类声音相关数字资产[8] - 个人创作的声音资产可注册交易 实现价值最大化和金融化[10] 交易流程与商业模式 - 声音文化产品注册后 专业买家购买其版权等权益[12] - 买家利用AI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开发含声音元素的文化产品[12] 市场规模与潜力 - 我国音乐资产占全球三分之一体量 是文化产业巨大蓝海市场[13] - 仅文物级别动态音乐资产就达300万亿分钟 其中17万亿分钟已完成数字化可立即交易[15] - 按国际标准 一级声音文物注册费每分钟5元 二级4元 三级3元 17万亿分钟注册可产生数十万亿元产值[15] - 2025年6月18日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达425亿元 其中2025年新增389.57亿元[15]
赵一德在调研文化建设工作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更好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陕西日报· 2025-06-22 07:31
文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 强调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 一体推进文物保护 文化繁荣 文明传承 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1] - 鼓励企业深化改革 推动业务转型 结构调整 布局优化 增强核心功能和竞争力 [1] - 指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 生产 传播流程 [1] - 提出数智赋能全链条发展 包括文学创作 舞台戏剧 影视制作 场景体验 文旅综合 [1] 工业遗产活化与文旅融合 -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与城市转型发展 文化创意艺术融合 强化空间重构和功能重塑 [2] - 推动工业老面孔焕发新活力 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价值 [2] - 因地制宜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丰富产品供给 提升服务品质 打造便民惠民特色文化体验空间 [2] 文物保护与遗址开发 - 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 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 [2] - 统筹抓好遗址保护和文物保护 提高研究阐释水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2]
旧仓库→文化新地标 来这里沉浸式“观影+逛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1 21:08
文化消费新业态 - 杭州西溪路511号旧胶片仓库改建为多功能文化消费综合体M511光影汇 融合观影 戏剧 展览 演艺等多业态 [1] - 场馆打破传统影院模式 引入露天音乐会 数字文博展 文化夜集市等创新体验形式 [1][5] - 室外市集活动与室内文化消费形成联动 打造综合性消费大场域 [7] 技术创新与场景重构 - 巨幕厅采用L形屏与特殊座椅排列 结合VR眼镜提供深空探索沉浸式体验 [3] - 小影厅通过蓝幕和实时合成技术实现剧场化改造 观众可参与互动并实时生成演出花絮 [3] - 数字博物馆替代传统售票厅 墙面二维码结合VR技术实现文博场景瞬移 [5] 经营数据表现 - 院线票房同比增长405% 显示创新模式对传统观影收入的显著拉动 [7] - 2024年1-5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6% 反映多业态协同带来的业绩提升 [7] IP开发与消费动能 - 持续引入新IP开发项目 为场地注入差异化竞争优势 [5] - 户外露台结合夜经济元素 音乐会与文化市集延长消费时段 [5][7]
古老文化焕发新光彩:中意企业携手打造“数字遗产”
新华网· 2025-06-20 09:31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 -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奇维塔展览与博物馆有限公司签约深化数字遗产合作 [2] - 合作内容包括以数字虚拟技术重现圆明园盛景以及在首钢园数字化展示意大利文化艺术 [2] - 奇维塔公司将为中国文化企业出海提供策展服务并搭建"中国展厅"便于意大利观众观赏中国文化艺术 [3] - 双方将合力打造展现两国文化遗产的"VR院线"观众可在线沉浸式体验中意文化遗产 [3]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 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格局 [5] - 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赋能推动文物事业创新发展 [5] - 清城睿现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存档完成圆明园1:1数字模拟搭建并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呈现其时空变化 [5] - 清城睿现邀请意大利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和策展顾问在圆明园遗址现场用数字投影技术实现夜游体验 [7]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的意义 - 此次合作是中意文化企业首次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标志着两国在数字遗产合作方面的新突破 [5] - 合作被视为两国在数字遗产领域开展的一次产业化创新探索 [5] - 数字技术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与保存赋予传统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和国际传播力 [7] - 合作为中意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提升、共同研发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提供宝贵契机 [7] 清城睿现的实践案例 - 清城睿现在北京、新疆等地打造"传统文化+数字创意"的全新应用场景 [5] - 公司参与设计制作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沉浸光影秀项目 [7] - 旗下RE睿·国际创忆馆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 [5]
从“锦绣天府”到“安逸四川”
搜狐财经· 2025-06-19 16:14
文旅融合发展政策 - 四川省委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将文旅融合置于发展全局突出位置 [2][13] 文化资源开发与考古成果 - 四川已建成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金沙、邛窑、宝墩古城),皮洛遗址和濛溪河遗址分别揭示人类文明起源与长江上游文明演进 [3][14] - 川剧振兴工程推动40余部经典剧目复排,24家国有院团改革,四川省川剧院2024年驻场演出超1000场,接待观众35万人次 [3][14] 文化产业经济数据 - 2024年四川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2997家,实现营业收入5890.3亿元(同比+7.9%) [3][14] - "四川造"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冲击全球票房纪录,带动文化IP热潮 [3][15] 旅游投资与消费 - 2024年四川文旅投资大会签约97个项目,总投资484亿元,打造70余条主题精品线路 [5][16] - 自贡灯会112天活动接待游客208.73万人次,创收2.36亿元,融合AI技术与非遗元素 [5][16] - 2024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11.19亿人次(消费17640.17亿元,+38%),入境游客229.30万人次 [5] 新兴业态与场景创新 - 三星堆博物馆年接待近千万人次,文创收入1.96亿元(占门票收入60%) [6] - "东坡行旅"游径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研学20余万人次 [6] - 2024年四川举办营业性演出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29亿元),拉动综合消费130亿元 [6] 未来发展规划 - 四川将实施十大重点领域产业链方案(数字文化、演艺产业等),发展"音乐+旅游""赛事+旅游"等新业态 [7] - 计划推出主题旅游巴士、跨城票根联动,结合世运会等赛事打造"移动的世运名片" [7]
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
新华日报· 2025-06-19 05:09
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 旅游从休闲活动转变为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的追求,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双向发展,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增长 [1] - 文旅融合可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升国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 - 行业需采取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创新、融合时代元素、创建新业态等措施提升竞争力 [1] 旅游资源挖掘策略 - 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山西省对平遥古城、五台山古建筑群、云冈石窟进行保护修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2] - 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如云南傣族通过泼水节、孔雀舞、傣锦制作等民俗活动增强游客体验 [2] - 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例如江西井冈山修复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等,保持历史真实性 [3] - 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如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整合北京故宫、天津五大道、河北避暑山庄等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3] 文化创新与旅游融合 - 明确文化为旅游经济重要因素,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景区环境,如剪纸形象设计为灯饰 [4] - 利用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宣传传统文化,设计多元旅游专线推广地区文化差异 [4] - 挖掘戏剧、礼仪等无形文化资源,在景区节庆表演提升融合深度 [4] - 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鼓励设计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4] 科技与时代元素融合 - 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文旅产业,如厦门文旅局与开心麻花合作创作沉浸式音乐喜剧融合闽南元素 [5]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旅游场景,提升游览趣味性与互动性 [5] - 开发智能客服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荐旅游产品,提高服务效率 [5] - 发展旅游夜经济,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结合历史文化形成品牌效应 [6] 文旅新业态与人才培养 - 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复合型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并搭建交流平台 [7] - 高校构建"文化+旅游+技术"跨学科课程,增设数字文旅开发等前沿课程,推动校企合作实践 [7] - 企业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建立导师制和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活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