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6村各获30万元!广东首创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补偿
南方农村报· 2025-05-27 23:05
6村各获30万 元!广东首创公 益林生态产品价 值实现激励补偿 _南方+_南方 plus 近日,记者从广 东省林业局获 悉,今年,省财 政安排公益林补 偿资金共28.03 亿元,补偿面积 6600余万亩,其 中红树林补偿资 金约600万元, 首批6个村集体 获公益林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激励 补偿。 流溪河水源涵养林。 广东是我国红树 林分布面积最大 的省份,全省红 树林总面积达 1.14万公顷。 2024年广东创新 公益林补偿方 式,首次将红树 林作为公益林特 殊区域纳入生态 补偿范围,并根 据《广东省省级 以上公益林结合 森林质量分类差 异化补偿方 案》,给予最高 标准56元/亩补 偿。 树林保护中的激 励和导向作用, 切实调动广大群 众保护红树林的 积极性。 林下仿野生种植灵芝。 实施公益林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激 励是广东创新公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 据统计,2024年 已纳入生态补偿 范围的红树林面 积共10.57万 亩,约占全省红 树林总面积的 62%,补偿资金 共591.92万元。 2025年,广东还 将继续加大红树 林保护力度,按 照林草湿荒普查 形成的"一张 ...
北京加强乡村地区暗夜保护,“数星星”不再奢侈
新京报· 2025-05-22 21:32
北京在国内率先编制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将生物安全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以269种鸟类、11种兽类 作为典型物种,识别重要生物栖息地、廊道及节点,通过"点—线—面—网"相结合,形成生物多样性保 护空间网络体系。 《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5月22日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百花山、野鸭湖等自然 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北 京在国内率先编制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一体推进"拆违—腾地—修复",完成生态修复约123平方公里,缝合城市受损生 态肌理。十年间,鸟类种类增加近百种,珍稀动植物回归城区。比如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 园,作为拆违修复后京城最大的绿肺,观测到鸟类物种达32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也现身于 此。强化山前及浅山区的保护修复,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实施"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将 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2万余公顷,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恢复华北豹、黑鹳等重要物种栖息地。 百花山、野鸭湖等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北京生态保护红线 北京是一座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 ...
到今年年底,北京将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20 处
新京报· 2025-05-22 17:30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建设20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推动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创建 [1] - 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7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 [3] - 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达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鸟类,麋鹿、黑鹳、褐马鸡等物种种群持续增长 [6] - 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建立47处麋鹿迁地种群 [6] 生态监测与智慧保护 - 北京市创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部署1500多台红外相机和1600多个功能传感器 [3] - 保护地累计捕获生物多样性图像近百万张,智能识别1455种植物和283种鸟类 [3] - 卫星追踪器记录北京雨燕种群动态和迁徙规律,松山自然保护区打造智慧监测平台 [3] - 国内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收录全市古树名木信息 [3] 自然带建设成效 - 北京市首创自然带概念,建成558处自然带,包括生物多样性示范区、生态保育小区等 [4] - 自然带内建设2600余个本杰士堆、700余处小微湿地、7800余个人工鸟巢、3000余个昆虫旅馆 [5] - 种植75万株食源蜜源性植物,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 [5] - 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等示范区域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地 [5] 生态产业发展 - 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森林疗养、观鸟经济等绿色产业加速发展 [6] - 《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和6处观鸟基地,带动观鸟经济发展 [6] - "花开北京"等四季品牌活动组成花园城市文化名片,家庭园艺产品销售额超18亿元 [6] - 3家森林疗养基地和19条古树主题游线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6] 区域协同保护 - 京津冀晋蒙五地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森林防火和疫源疫病监测信息互通 [7] -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率达100%,支援周边地区建设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7] - 联合开展检疫专项行动,保护华北地区2.8万平方公里生态屏障 [7]
广东首次发布综合性生物多样性报告
中国环境报· 2025-05-22 09:27
从行动看广东守护力度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报告提到,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 作,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现场 5月17日,在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现场,广东省内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广东省生物 多样性(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联合广东省环 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农 业科学院等部门编制,系统呈现了广东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与保护成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南粤 智慧"。 从数据看广东生态家底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超190万公顷,海域 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之一。 报告显示,目前广东省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 种、水生生物超3000种及微生物716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通过系统化保 育措施守护了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濒危物种。此外,广 ...
贵州:自然保护地237处 已查明生物物种2.4万余种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18:14
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方面,自2023年起,贵州聚焦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紫茎泽兰等农业重点入侵 物种,科学布设600个监测区开展动态监测,2024年顺利完成18万亩入侵区域治理修复工作,有效将外 来物种入侵危害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贵州还以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山水工程为依托,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完成石漠化治理10万余亩, 水源涵养林建设7万余亩,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稳 步增长。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陈春羽介绍,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复杂性特征,强化专业化工 作机制构建,设立了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等一系列具有贵州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庭,目前正有序推进《贵 州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贵州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条例编制工作,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3%。近年来,贵州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中国前列,已查明生物物种2.4万 余种。 贵州不断优化就地保护,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工 ...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启动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项目启动 - 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属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 [1][2] - 项目由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 郑州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共同参与 [2] 项目背景与政策依据 -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 强调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在黄河流域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 [1] 项目研究内容与目标 - 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时空协同演变规律 解析"水、城、地、人、产、绿"交互作用机制 [2] - 创新"四水四定"理论和方法体系 为流域与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黄河流域现状与挑战 - 黄河流域农业集中、矿产资源及能源产业富集 但水资源短缺且生态环境脆弱 [1] - 近年耕地、城镇及生态规模扩张导致行业间用水竞争加剧 [1] 当前实施进展 -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已制定本地"四水四定"方案 正在开展试点工作 [2]
陕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陕西日报· 2025-05-21 07:01
5月20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获悉:陕西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规制度, 加强调查监测,强化执法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陕西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较密集的重要区域,其中秦岭地区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 地区之一。根据林业及农业部门数据,陕西有陆生野生动物792种、鱼类140余种、种子植物4600余种。 陕西先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等规划体系,印发《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基本构 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 陕西构建"一站多点(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布局,拥有8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布设 503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了西部地区唯一的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开展黄河流域(陕西段) 陆域和干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 陕西生态环境、林业、公安、水利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网盾""亮剑护河"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 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活动;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作为重点,开展遥感监测,对疑 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逐一进行核 ...
2025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
海南日报· 2025-05-13 09:48
2025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近日,省人大常委 会组织开展《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执法检查暨2025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活动,对《海南省红树林保护 规定》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检查组指出,红树林是生态"国宝",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推进红树林资源保护各项工作,确保中央生 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地落实,完善机制、巩固成果。要全面摸清底数,坚持规划引领。要加 强红树林资源监测、巡护,及时掌握红树林资源动态变化。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资渠道, 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积极开展红树林资源的合理利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保护生态 的好处,自发自觉参与红树林保护工作。 检查组强调,要尽快对红树林资源权属依法登记造册,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开展红树林产权管 理。要依据确权情况,尽早出台本地的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以规划指引保护工作。要充分利用科 技赋能红树林保护的精准监测和管理,为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要有序推动外来红树植物清理修复工作, 促进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努力争取中央资金、社会资本等的参与,积极拓宽红树林保护 的资金 ...
呼伦贝尔市开展“爱鸟周”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内蒙古日报· 2025-05-09 09:15
活动期间,学生们发布保护野生鸟类倡议书,呼吁全社会"不捕捉、不伤害、不食用野生鸟类",许 下守护鸟类和湿地生态的承诺。志愿者们通过发放鸟类图册、宣传册、定制徽章,播放生态保护宣传 片,展出鸟类、兴安杜鹃及湿地科普展板等方式,用趣味图文和影像普及鸟类知识,吸引众多亲子家庭 和游客共同参与。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加大巡护力度,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与救助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 与清除鸟网、猎夹行动,全力守护生态家园,保障候鸟安全迁徙,让鸟儿在蓝天碧草间自由飞翔。 5月7日,呼伦贝尔市第44届"爱鸟周"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以"清除鸟网,密织法 网,让鸟儿自由飞翔"为主题,旨在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增强鸟类保护意识,推动践行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每年的5月1日至7日是内蒙古自治区"爱鸟周"。今年,为加大对鸟类及兴安杜鹃(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的保护力度,呼伦贝尔市在扎兰屯市映山红休闲旅游区正式启动"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 ...
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探索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保护监管中的应用——秦岭生态保护有了AI助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8 10:03
作为我国"中央水塔"和重要生态屏障的秦岭,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智慧升级"。 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以下简称制图院)持续深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网格巡查等技术手段, 从"天上看、空中巡、地面察、网上管"多个维度出发,成功构建了"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模式和多级联动的监管业务体系,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 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以DeepSeek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迈入智能化升级新阶段。制图院在既有网格化监管平台基 础上,积极引入AI技术,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个业务环节,持续优化平台功能,逐步构建起智能化监管新模 式,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了全天候的"智慧之眼"和智能化的"决策大脑"。 遥感监测自动化影像解译高效率 在秦岭卫星影像图前,制图院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一套融合深度学习技术的自动变化检测系统正在高速运转。这套专门针对秦岭"五乱"问题研发的智能 系统,通过多时相影像比对与迁移学习算法,实现了违建工地、无序采矿等可疑图斑的自动识别。 "过去人工解译全靠经验,现在AI系统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