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
搜索文档
日照以文旅体深度融合为支点,撬动消费升级发展
大众日报· 2025-10-21 15:46
核心观点 - 公司正以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为战略支点,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和优化产品供给,成功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有效撬动消费升级 [1][2][4] 活动引流与直接经济效益 - 通过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和体育赛事实现高效引流,例如汽水音乐chill派对两日吸引2.1万乐迷,创下20亿全网曝光量,并直接拉动消费约3600万元 [2] - 音乐节票根被赋予“城市通行证”功能,可免费乘公交、享打车礼券及50余家酒店民宿折扣,将演出流量精准导入餐饮、住宿、零售等城市消费场景 [2] - 上半年举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70余场,直接参赛运动员超4.5万名,观赛人数突破30万,直接带动经济效益2.42亿元,并催生6.86亿元综合效益 [4] 产品供给侧革新与体验升级 - 在文旅体验端进行全链条焕新供给,涵盖海滨、乡村、城市休闲等多场景,推出开元森泊度假乐园、海龙湾等新项目,以及“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航线 [3] - 住宿体验突破“落脚”属性,发展主题住宿和特色酒店,夜游场景通过《东海上人姜子牙》演艺、啤酒嘉年华、非遗夜市等组合变得鲜活 [3] - 体育赛事端构建高频次、高规格赛事矩阵,并深化“赛事+培训”、“赛事+教育”等融合业态,成功创建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8个 [4] 市场表现与增长数据 - 今年暑期重点监测的19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829.9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2%,实现营业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11.3% [5] - 7-8月通过携程订单到访游客量达999.3万人次,消费金额13.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1%和39.32%,两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 [6]
数字游民“链”上乡村,无锡鸿山以产业链党建激活农文旅融合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10-21 07:42
数字赋能增效,推动三链融合。以党建为引领,鸿山着力构建"数字+乡村"产业生态,推动生态链、要 素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在生态链建设上,推进无人机配送网络、零碳乡村技术等多个现代服务新基建 项目落地,实现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覆盖,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要素链激活方面,通过党 组织搭建的"人才+项目+资本"集聚平台,成功吸引30多名创意主理人、艺术大师、青年人才特别是数 字产业、数字创业人才等近悦远来,重点培育乡村电商、非遗数字化、智慧农业等特色项目,推动农文 旅产业向数字化、集群化转型。同时,设立产业链党群服务驿站,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孵化等8大类32 项服务,精准解决人才落户、项目融资等实际问题,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链体系。 产才协同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鸿山旅游度假区(鸿山街道)农文旅产业链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秉 持"党建引才、以才兴产、以产促乡"理念,推动人才与产业互促共进。一方面,聚焦数字游民需求,打 造宜居宜业环境,建成1个"数字游民圈",接洽数字产业、文旅创意等领域人才10余个。另一方面,引 导数字游民与本土资源深度融合,培育"云端办公+田园生活""线上创业+线下体验"等特色业态,促成产 学研合作项目5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世遗”城市文旅品牌数智创新发展
经济日报· 2025-10-21 06:23
数智共生,营造"世遗"城市文旅元宇宙创新性沉浸式场景。在数智共生的理念下,学院积极营造"世 遗"城市文旅元宇宙创新性沉浸式场景,打造出了别具创新性的文旅元宇宙沉浸式场景。利用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AR)以及混合现实(MR)等前沿技术,构建出数智虚拟世界,让游客仿佛穿越 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世遗"城市的魅力与深厚历史底蕴。身在其中,游客可以自由探索各个景点,与 历史人物互动,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获得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根据 游客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路线和体验内容,并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 互动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提升了"世遗"城市文旅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新语境下,新质生产力正以崭新的态势重塑着各个领域的发展格局。 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世遗")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文 化底蕴。北京和沈阳是我国两大重要"世遗"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前列。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实 现"世遗"城市文旅品牌的数智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设计领域的重要力量, 鲁迅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学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赓续中华文脉、谱写时代华章,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央广网· 2025-10-20 15:40
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十四五"时期,我国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百姓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 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 能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在浙江,"文艺赋美"工程实施三年来已开展超过55万场演出,以文化星火点亮千村万户、千街万 巷。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我们坚持的是广度与温度并重,绘就文化普及新画卷;品质 与品牌并举,树立文化优享新标杆;"赋美"与"赋能"并行,开拓文化共富新路径。 秦岭脚下、渭水之畔,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游人如织。利用全息成像、投影等新技术,观众能 沉浸式体验"何尊"的独特魅力和最新研 ...
新疆民丰县:“追着胡杨游和田”金秋胡杨季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10:46
此外,当地还新增两个免费房车营地,配备充电设施和旅游厕所,提升民宿接待能力,极大便利了自驾 游游客。 责编:秦雅楠、王瑞景 民丰县胡杨林已变黄。民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阿尔祖古丽·阿卜杜外力介绍,今年民丰县胡杨季聚焦"文旅+生 态+互动"三大核心,推出尼雅遗址越野赛、后河坝"沙海踏浪"体验区以及胡杨林主题写生活动等项目, 旨在让游客全方位感受沙漠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她表示,今年胡杨观赏的黄金期从10月17日开始,持续至11月4日,沿线设立多个观景栈道,方便游客 们打卡。为方便游客体验民丰多样自然风光,文旅局精心设计了两条极具代表性的游览线路。 中新网新疆民丰10月19日电 (陶拴科)金秋十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胡杨林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 刻。18日,以"追着胡杨游和田"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在新疆民丰县启动,吸引八方游客齐聚这片 金色胡杨林,共赴一场秋日视觉与心灵盛宴。 ...
新一届德拉伊耶季即将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20 10:40
人民网利雅得10月19日电 (记者任皓宇)德拉伊耶门发展局近日宣布,2025德拉伊耶季将于11月1日拉开帷 幕,届时将会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我们希望能以创新方式呈现文化融合的理念,打造一个独特 的空间,展现德拉伊耶独有的真实性,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德拉伊耶季负责人阿赫拉姆·苏纳扬表示。 德拉伊耶地区风光。德拉伊耶公司供图 德拉伊耶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西北的哈尼法谷地,是沙特推动实现2030愿景打造的一个重要文化旅游目的 地。作为沙特故都遗址,德拉伊耶地区有着众多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图赖夫区就坐 落于此。 2019年,德拉伊耶门发展局推出首届德拉伊耶季,旨在举办各种活动推动旅游业在娱乐、体育、旅游和文化 领域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增强社区活力。德拉伊耶季也发展成为沙特重要的文化旅游季之一。 傍晚的德拉伊耶风景。德拉伊耶公司供图 游客在德拉伊耶地区游览。德拉伊耶公司供图 ...
澄迈农文旅推介会“吸金”205亿元
海南日报· 2025-10-19 09:11
77个项目签约,涉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澄迈农文旅推介会"吸金"205亿元 10月18日,在推介会现场,参会人员正在了解澄迈的咖啡。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摄 海南日报金江10月18日电(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10月18日,在2025中国·澄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农 文旅推介会上,签约金额达205.18亿元,签约金额与项目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本次推介会成果显著,澄迈县与海南省运通马术俱乐部有限公司、海南正大畜牧有限公司、海南多林农 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涵盖御马会项目、海南智盟产业新城、正大集团澄迈30万头生猪产业 链项目等77个重大项目,涉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如今,该公司继续深耕澄迈,以澄迈为重点投资区域,主营业务涵盖畜牧养殖、高效农业开发与乡村振 兴产业,积极引入智能科技与新材料研发,拓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布局。这一系列重 大项目的落地,将为澄迈农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近年来,澄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秉持"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 结合"的发 ...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胜势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之五
河南日报· 2025-10-19 07:43
文化新地标与市场表现 -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核心区的亳都·新象项目亮相即吸引大量客流,开街当天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 [1] - 项目融合美食、潮牌、文创,使3600年历史遗址转变为潮流集散地,成功连接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 [1]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目标为建设文旅强省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2] - 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涵盖文物保护利用、文旅产业发展及扩大文旅消费 [2] - 实施"1+2+4+N"目标任务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2]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成果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河南永城王庄遗址等9项考古成果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 - 舞阳贾湖遗址等14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 [2] - 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中原文化特色博物馆体系 [2] 文化惠民与公共文化服务 - 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惠民行动,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00多个 [2] - 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1万多家,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万场,惠及群众近1亿人次 [2] 科技赋能与数字文旅创新 - 强化技术赋能,建成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2] - 推出《寻迹洛神赋》《再见大邑商》等数字文旅新场景 [2] 文旅品牌与消费带动效应 - 持续擦亮"老家河南""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 [2] - 有效带动康养、避暑、露营、夜游、演艺、美食等新文旅市场消费 [2] -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27.2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4万亿元 [2] 文旅融合样板与新兴业态 - 万岁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项目成为全国文旅融合样板 [2] - "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演唱会去旅游"成为引客入豫的新形式 [2] 文化繁荣的战略意义 -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被视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和高效能治理的文化基石 [1] - 文化繁荣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以文化之繁荣凝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2] -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通过文化繁荣为发展注入灵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3]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时代华彩——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五
新华日报· 2025-10-19 07:31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正在全省各地举办,"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为群众带来优质文化演出 [1] - "十四五"期间江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 [2] - 江苏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五全"工作机制,电影《守岛人》等6部作品、扬剧《郑板桥》等5部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红楼梦》成为现象级作品,电影《南京照相馆》刷新江苏出品影片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 [7] 理论武装与文明建设 - "十四五"期间江苏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每年组织全省400多万名基层党员参加集中培训,创新打造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 [3] - 江苏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永远跟党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年均超10万场 [3] - 全省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2万家,实践点3万多家,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4] - 江苏共有37个全国文明城市,今年有8个县级城市新入选,文明创建成果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4] 文化惠民与体制改革 -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自今年1月实施以来覆盖人次超1000万,9月为基层文艺院团赠送科技感十足的流动舞台车 [7] - 江苏创新打造"读城"行动、"非遗生活荟"等特色品牌,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7] -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推动院团"一团一策"等改革,有效激发发展活力,产生剧目创作"盐城现象"和基层院团"涟水现象" [8] 文脉传承与文化遗产 - 江苏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文库》至去年年底已出版近1600册,创新举办江南文脉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 [9] - 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该论坛自2007年连续举办,是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9] - 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约1.4亿人次,居全国前列,共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超千个,平均每天新增近3个 [10] - 91家博物馆实现延时开放,其中47家场馆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数见苏韵"环省行活动单日接待人次达4.2万刷新纪录 [10] 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 - 2024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2.2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0] - 《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为数字文化产业按下加速键 [10] - 2024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超10.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3万亿元 [10] - "苏超"全民体育盛会单场最高上座超6万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赛人数纪录,赛事巧妙串联全省文旅线路带动多场景消费 [10] 青少年美育与国际传播 - 发源于南通的"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去年带动全国超2665万人次参与 [5] - 江苏广泛开展"童"字系列美育活动,助力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阳光成长 [5] - "文明遇·鉴"活动在欧洲成功举办,昆曲、民乐、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江苏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11][12]
西藏立足特色培育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10-18 18:30
经济日报拉萨10月17日讯(记者代玲)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特色农牧、清洁能源、文化 旅游、高原轻工业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西藏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西藏将青稞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不断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支持。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厅长张会明说,西藏构建了全国首个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出藏青系列、喜玛拉系列等78个优质品 种;开发出青稞产品4大类80余个品种,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 那曲市色尼区达嘎普村运行着全球海拔最高、西藏容量最大的独立构网型储能项目——西藏开投色尼区 达嘎普独立构网型储能电站。西藏开投那曲河水电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彬介绍,自去年底投运以来,截至 今年9月中旬,累计上网电量超9500万千瓦时。 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近年来,西藏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按照"一基地、两示范"能源发展新 格局,强化清洁能源产业招商和地方服务,统筹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园建设。去年8月份,山南市建成并 投产西藏首个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中车株洲所西藏分公司市场部部 长陈戈说,产业园投产至今,已实现工业产品销售2300多万元。 文旅产业也呈现出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