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商

搜索文档
京东大药房启动“骑手关怀计划” 炎炎夏日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
证券日报网· 2025-07-21 12:23
京东健康骑手关怀计划 - 公司旗下京东大药房于2025年5月25日启动"骑手关怀计划",联合多家医药品牌在北京自营大药房全部门店推出"1分购"公益行动,为骑手和户外工作者提供防暑降温、健康防护等实用商品 [1] - 活动覆盖防暑降温、肠胃调理、创伤护理、眼部及口腔健康等多个场景,联合先声新必奇、中美华东伤科灵、龙虎风油精等知名品牌提供高性价比健康商品 [1] - 骑手或户外工作者支付1分钱即可参与活动选购所需商品,活动持续至2024年7月31日 [1] 京东健康持续关怀举措 - 公司2023年冬季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京东买药·温暖YAO分享"公益活动,为骑手和快递员提供免费暖冬健康物资 [2] - 公司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配送路线,减轻骑手和快递员工作压力 [2] - 公司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出更多关爱户外工作者的举措,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2]
药师帮20250718
2025-07-19 22:02
纪要涉及的公司 药师帮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模式与进展** - 业务分三个板块:1.0 是普药 B2B 业务,含平台三方和自营,自营无应收账款,带来现金流净流入;2.0 是厂牌首推业务,通过多种品牌提升毛利,毛利率 30%-40%;3.0 是医疗布局,用软件、硬件和 AI 服务基层诊所[2][3] - B2P 业务中,自营业务 GMV 占比 40%,三方业务占比 60%,自营收入占比 95%以上,预计 2025 年自营业务翻倍增长[4][10] 2. **业绩表现** - 2025 年上半年零售端接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公司有信心收入端 10%以上增长,预计净利润 1 - 1.5 亿,新调整净利润 2 - 2.5 亿[5] - 2024 年经营净现金流同比增长 45%,2025 年预计继续保持,增速比收入增速快,上半年净利润和经调整净利润预计接近翻倍增长[23] 3. **市场需求与客户情况** - 单体药店贡献约 60%GMV,中小型连锁 20%,基层医疗机构 20%,单体药店数量仍在扩张,下游依赖公司高频小单模式和高毛利自由品牌[2][6] - 拥有超 40 万付费用户,平均每月采购 29 次,未来关注提高采购频次[11] 4. **自由品牌发展** - 2028 年厂牌首推目标 50 亿,90%以上来自自由品牌,1 - 4 月增速 530%,规模超 24 年全年[7] 5. **经营效率与财务指标** - 2024 年底存货周转天数 30 天,实际约 20 多天,应收账款为零,应付账款账期 60 天,预计拉长[2][8] - 2024 年整体费用率 10.7%,预计 2028 年降至 8.5%[2][9] 6. **行业竞争与前景** - 京东、阿里主要面向 ToC 端,与药师帮无直接竞争,目前无明显竞争对手,未来新竞争者进入难度大[14] - 预计 2025 年行业零增长,2026 年增长 1%,药师帮三方业务增速略快,维持 10%左右[4][13] 7. **仓库履约情况** - 仓库同城订单 70%以上能半日达,全国 20 多个自营仓库可实现高频小单履约[16] 8. **药店竞争格局** - 大型连锁有闭店潮,单体药店数量持续增长,大型连锁在下沉市场水土不服[17] 9. **公司增长与盈利预期** - 未来三至五年增速取决于行业环境,行业回暖可达 15%以上,零增长维持 10%,恢复到 2%-3%可达 20%-30%[27] - 公司市值被低估,盈利已兑现,未来盈利倍增路径明晰[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补贴率逐年下降,佣金率与补贴率差距逐年扩大,体现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增强[9] 2. 2024 - 2025 年人员管理和仓库管理效率提升,人均管理店数、人均产出订单等指标增长[9] 3. 中国院外医药市场一线城市和下层市场角色分工不同,大型连锁在下沉市场难生存[17] 4. 公司未主动与 TOP100 大型连锁合作,但对方会开户采购长尾品类,年采购额 1 - 2 亿[19] 5. 2024 年小型连锁药店市场份额 5% - 6%,2025 年预计提升,上半年增长点来自中小型连锁和基层医疗机构[22] 6. 2025 年分红需董事会批准,预计归母净利润接近 1.5 亿,经调整净利润约 2.5 亿,绝对值高于去年,比例低于去年[26]
7.50亿主力资金净流入,医药电商概念涨2.00%
证券时报网· 2025-07-16 17:03
医药电商概念板块表现 - 截至7月16日收盘,医药电商概念上涨2.00%,位居概念板块涨幅第8位,板块内124股上涨,润都股份、奥赛康、万邦德等涨停,福瑞股份、莱美药业、回盛生物涨幅居前,分别上涨9.55%、8.48%、5.54%,跌幅居前的有沃华医药、恩威医药、天宇股份等,分别下跌4.02%、3.01%、2.42% [1] - 医药电商概念板块今日获主力资金净流入7.50亿元,其中83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入,8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5000万元,润都股份净流入1.45亿元居首,一品红、福瑞股份、众生药业分别净流入9868.26万元、8397.79万元、7041.97万元 [2] - 资金流入比率方面,润都股份、浙江震元、ST葫芦娃流入比率居前,主力资金净流入率分别为42.20%、29.25%、16.55% [3] 医药电商概念个股资金流向 - 润都股份今日涨幅10.03%,换手率10.26%,主力资金净流入1.45亿元,净流入比率42.20%,位居资金流入榜首位 [4] - 一品红今日涨幅2.37%,换手率4.05%,主力资金净流入9868.26万元,净流入比率9.38% [4] - 福瑞股份今日涨幅9.55%,换手率8.99%,主力资金净流入8397.79万元,净流入比率10.21% [4] - 众生药业今日涨幅3.70%,换手率9.97%,主力资金净流入7041.97万元,净流入比率5.64% [4] 其他相关概念板块表现 - 动物疫苗概念涨幅2.91%居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青蒿素、禽流感、阿尔茨海默概念分别上涨2.67%、2.65%、2.33%、2.28% [2] - 金属铅概念跌幅1.27%居首,硅能源、金属锌、稀土永磁、特钢概念分别下跌1.22%、1.18%、0.85%、0.81% [2] 医药电商概念资金流出个股 - 沃华医药今日下跌4.02%,主力资金净流出124.39万元 [8] - 九州通今日下跌0.37%,主力资金净流出92.60万元 [8] - 华润三九今日上涨0.85%,主力资金净流出134.83万元 [8] - 一心堂今日下跌0.69%,主力资金净流出5049.06万元,净流出比率18.64% [11]
京东健康,究竟是刘强东手里一张什么牌?
搜狐财经· 2025-07-11 12:11
京东健康的核心表现 - 2024年全年总收入达581.6亿,年度盈利41.57亿,同比增幅94% [1] - 市值约千亿港元,相当于京东集团三分之一规模 [5] - 医药B2C市场份额领先,阿里健康同期营收仅305.98亿(2025财年) [5] - 2024年一季度在医保线上支付带动下增速达25.5% [8] 即时零售战略布局 - 618期间京东买药会场UV达去年同期3倍 [14] - 推出"京东买药秒送"服务,2023年升级后抢占北京医保线上支付试点 [9][11] - 用户对买药服务更关注履约速度和货品质量而非价格 [15] - 当前医药O2O市场美团市占率70%,形成三强混战格局 [11][17] 技术赋能与大健康生态 - 推出"京医千询"大模型,开发AI营养师等C端应用 [18][20] - AI医生产品矩阵覆盖全科/营养/药剂/心理/宠物等场景,部分服务好评率超97% [22] - 医疗大模型聚焦C端导流,规避临床场景的隐私和幻觉问题 [21] - 智能化硬件销售优势显著,血氧仪等产品曾出现卖断货现象 [24][26] 健康消费新趋势 - 减肥调理用药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 [26] - 布局GLP-1类药物赛道,中国在研药品占全球115/280款 [28] - 拓展健康食品/可穿戴设备/银发健康等全场景品类 [23][24] - 营销保健和医疗器械板块成为618重点展示领域 [23] 市场竞争态势 - 医保线上支付推动行业扩容,2023年B2C医药电商规模663亿(+15.3%),O2O规模430亿(+30%) [12] - 与美团展开药店资源争夺,平台通过流量分配影响商家选择 [14] - 外卖领域采取佣金战但难持续,转而巩固医药即时零售主阵地 [14][15]
医药电商的中场战事:美团医药全年GMV超500亿、拼多多医药GMV逼近700亿,O2O成新战场
第一财经· 2025-07-08 09:40
中国医药电商市场结构性转折 - 2025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迎来结构性转折点 O2O医药配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_2% GMV突破1200亿元 传统B2C平台增速明显放缓 京东健康2024年营收增速仅8_6% 拼多多医药B2C业务增速下滑至10%左右 [1] - O2O赛道市场空间广阔 线上医保支付逐步向O2O渠道开放 打通"在线挂号+医保结算+配送到家"全流程路径 京东健康 阿里健康等头部玩家纷纷加码O2O模式 [1] - 2024年美团买药GMV超500亿元 拼多多医药品类GMV约700亿元 京东健康全年总收入582亿元 阿里健康总收入306亿元 [1] O2O市场增长与竞争格局 - 2024年O2O即时零售医药市场规模同比增速高达35% 美团医药健康领跑全行业 近三年业务复合增长率达38% 2024年夜间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 [2][3] - 美团买药覆盖25万家连锁药店 凭借700万骑手构建"30分钟送达"标杆 夜间订单占比35% 医保支付覆盖120+城市 8万+家药店 [3] - 美团医药健康事业部战略升级 定位从单一电商功能转向全链路服务平台 引入药事服务 医疗合规等职能中台 成立慢病与健康管理组 [3] 政策推动O2O发展 - 2024年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探索开展线上医保购药支付服务" 政策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 四川 江西 湖南等地开放O2O平台医保接口 [4] - 线上医保支付开放为医药电商带来十几亿元规模市场增量 医保电子凭证在互联网医疗和零售药店场景广泛应用 [4] B2C市场增速放缓 - B2C市场增速放缓成为行业常态 京东健康2024年营收增速从2023年18_5%降至8_6% 阿里健康2024财年增速一度不足1% [5] - 拼多多医药业务GMV增长至700亿元 增速从过去50%下滑至10% B2C模式面临天花板 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 [5] - B2C模式主打非急需药物 慢病管理 营养保健等场景 主要玩家包括阿里健康 京东健康 拼多多 1药网等 [5] O2O与B2C商业模式对比 - O2O模式通过线上下单 线下药房发货 实现30分钟~2小时达 主打急症场景 主要玩家包括美团买药 饿了么买药 京东健康等 [6] - B2C与O2O商业模式互补 O2O满足"急用"+"近场" B2C满足"慢病"+"远场"+"价格敏感" [6] - B2C核心竞争力减弱 用户对即时性需求提升 医保支付政策倾向线下实体药店 O2O模式更具合规弹性 [6] 平台玩家集体发力O2O - 京东健康2024年重点推进即时配送+慢病处方+医保支付三位一体 拓展日间诊疗 夜间送药服务场景 覆盖18个城市 接入超3000家医保定点药房 [8][9] - 阿里健康早期瞄准O2O方向 2018年收购饿了么后推出"24小时24分钟极速送药"服务 联合高德推出"地图找药"服务 [9][10] - 拼多多计划入场O2O业务 抖音探索与本地生活流量生态契合的O2O模式 引入叮当健康 益丰大药房等合作伙伴 [10][11] 行业未来格局 - O2O未来可能替代B2C部分空间 增长动能与用户粘性向O2O迁移 美团领跑 京东 阿里追赶 拼多多 抖音 微信等平台存在可能性 [11] - 医药电商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 B2C平台重塑能力边界 O2O玩家借政策与用户体验之势迅速扩张 [11][12]
GLP-1类新药上市一周即“上网”,京东健康缘何领跑减重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07 23:29
肥胖与减重药物市场现状 -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16.4%,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或达70.5% [1] - GLP-1类创新药物成为国内外药企重点布局领域,肥胖症治疗需求与供给同步增长 [1] - 线上平台因专业服务能力和快速连接药品与患者的优势,成为药企重要合作伙伴 [1] 京东健康的市场策略与合作 - 京东健康与信达生物合作,全网首发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减重药物玛仕度肽,上市一周内即上线平台 [2][3][4] - 玛仕度肽具备四大优势:改善脂肪肝、基于中国人群临床试验、注射便利性与安全性提升、多项临床试验进行中 [5] - 京东健康与诺和诺德达成战略合作,独家线上销售降糖版司美格鲁肽,首次开放线上渠道 [6][7] - 合作药企还包括先为达生物、银诺医药等,618期间GLP-1类用药成交用户数近30万,销量同比增长超3倍 [8][9] 线上渠道的核心竞争力 - 京东健康整合多学科专家资源推出"减重门诊",服务超1万人次,提供一站式风险评估与用药指导 [10] - 依托"护士到家"服务,实现GLP-1类药物1小时极速采样和专业护士上门 [10] - 冷链物流能力成为竞争关键,京东物流覆盖全国300余城,医药冷链次日达率99%,仓储通过GSP认证 [11] - 京东健康占据线上减重品类70%以上份额,优势包括用户基础、全链条服务、供应链与冷链能力 [11] 减重药物行业趋势 - 药企共识:减重市场竞争从"卖药"转向"管健康",线上平台需兼具流量、教育、健康管理与冷链能力 [8] - 线上渠道帮助药企触达消费者并引导科学减重,实现线上咨询与线下就诊无缝衔接 [10]
阿里巴巴或变相减持,引发阿里健康大跌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7-04 16:42
阿里巴巴发行可交换债券 - 公司计划发行120亿港元零利息可交换债券,2032年到期,初始交换价格为每股阿里健康6.23港元,较当前股价溢价约50% [1][2][3] - 债券持有人可选择自发行后第41日起至到期前5个交易日期间进行转股,公司可选择以阿里健康股份、现金或组合方式履行交换义务 [4] - 募集资金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包括支持云基础设施和国际商业业务发展 [4]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公告后阿里健康股价大跌6.42%至4.23港元,成交15.27亿港元;阿里巴巴股价一度跌近3%后回升,最终微跌0.56%至106.56港元 [1] - 部分投资者担忧此举可能在未来增加阿里健康股票供应,对股价构成压力 [7] - 有分析师指出当前操作并非直接减持,若阿里健康股价未达6.23港元则不会触发转股 [8] 公司财务状况与战略 - 公司2025财年已实施119亿美元回购和46亿美元分红,显示现金充足 [10] - 2025财年收入达9963.47亿元(1373亿美元),同比增长6%;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5%至1730.65亿元 [5] - 未来三年计划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将"AI+云"作为核心增长引擎 [5][6] 阿里健康业务表现 - 阿里健康2025财年总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13.2%;调整后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35.6%,利润率从5.3%提升至6.4% [5] - 公司持有阿里健康64%股份,按682亿港元市值计算持股市值436.5亿港元 [4] - 业务涵盖医药健康产品销售、互联网医疗、数字化追溯服务及创新业务 [4] 行业观点与分析 - 业内人士认为换股价格设定较高,未来几年实现转股概率较大,不应简单视为利空 [1][8] - 此次融资被视为灵活的资金管理策略,有助于维持财务灵活性并支持关键领域投资 [7] - 医药数字化被视为长期趋势,阿里健康的行业前景和核心竞争力仍是关注重点 [10]
网经社陈礼腾: “健康160”财务表现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特征
搜狐财经· 2025-07-03 11:28
公司上市背景 - 数字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健康160"于6月27日第三次递表港交所 [1] 前两次上市失败原因 - 商业模式争议为主要原因 公司自称"中国最大数字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但收入高度依赖低毛利业务 [3] - 医药健康用品销售业务占营收70%左右 毛利率从4 1%骤降至1 4% 采用"以价换量"策略导致难以形成正向循环 [3]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5 26亿元增长至2024年6 21亿元 但呈现"增收不增利"特征 [4] - 70%收入来自低毛利医药销售业务 整体毛利率从2021年31 4%降至2024年22 9% [4]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达1 20亿元 1 06亿元 1 08亿元 累计亏损超3亿元 [4] - 资产负债率一度达319 33% 净负债3 92亿元 [4] - 月活用户从2021年390万降至2024年300万 注册用户转化付费能力弱 [4] 面临挑战 - 用户增长与活跃度矛盾突出 留存率与付费意愿不足限制变现能力 [5] - 药品批发模式需大量囤货 库存周转效率低下 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 [5] - 港股市场对医疗健康行业估值保守 叠加公司盈利能力不足 IPO通过存不确定性 [5] - 外部竞争激烈 上市企业包括1药网 平安好医生 阿里健康等 未上市企业有春雨医生 丁香医生等 [5] 业务重构建议 - 提升医药供应链效率而非单纯追求GMV [6] - 强化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技术壁垒 通过AI 大数据提升服务溢价 [6] - 探索与健康管理等业态融合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6] 行业背景 - 数字健康行业涵盖互联网医疗 医药电商 运动健身等领域 [7][13] - 主要企业包括京东健康 平安健康 微医 丁香园等 [7][13]
天使投资人郭涛:“健康160”前两次递表失败主因在于盈利短板与业务模式争议
搜狐财经· 2025-07-02 16:14
健康160递表港交所 - 数字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健康160"于6月27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1] - 网经社组织业内人士、分析师、投资家对此次递表进行解读[1] 前两次递表失败原因 - 盈利短板与业务模式争议是前两次失败主因[4] - 财务层面:收入增长但持续亏损 毛利率偏低 不符合港股对盈利稳定性的潜在要求[4] - 业务层面:"医疗预约+健康商城"模式被质疑"重流量轻盈利" 过度依赖医院挂号、药品销售分成等第三方合作[4] - 自身医疗资源掌控力不足导致商业闭环脆弱[4] - 市场对其"互联网医疗"属性存在争议[4] - 数据安全、医患责任界定等监管趋严削弱投资者信心[4] 财务及业务表现 - 收入超60%依赖挂号服务费与健康产品销售[5] - 技术开发、用户获取等成本居高不下[5] - 医疗行业消费周期长、复购率低导致亏损持续扩大[5] - 业务模式试图串联"线上挂号-问诊-健康管理-医药电商"全链条[5] - 各环节面临激烈竞争:挂号服务需与微医、好大夫在线竞争 问诊领域受平安好医生挤压 医药电商则要抗衡阿里健康、京东健康[5] - 平台积累大量医疗数据但在精准营销、保险合作等变现路径上仍有待验证[5] 面临的核心挑战 - 政策风险:《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等政策限制其"导流至线下"的盈利模式[6] - 盈利模式模糊:低毛利的挂号问诊服务与难以突围的健康产品销售 亟需探索"医疗+保险"等新赛道[6] - 用户黏性不足:缺乏独家医疗资源使其易被公立医院APP或区域性平台替代[6] - 多次递表未果暴露出公司治理隐患[6] - 若长期无法扭亏可能面临投资者信心下降、估值承压的风险[6] 行业背景 - 网经社深耕数字经济行业18年 长期关注数字健康[8] - 重点关注企业包括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京东健康、医鹿、平安健康、微脉、丁香园、微医、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8] - 医药电商领域关注药师帮、合纵药易购、1药网、药房网、方舟健客、叮当快药、上药云健康等[8] - 网经社数字健康台是专业数字健康门户 重点关注在线问诊、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美、互联网心理、医药电商、运动健身等行业[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