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拼盘演出越来越“拼”不动了
36氪· 2025-08-01 10:34
行业现状 - 拼盘演出主办方需全权负责乐队邀约与场地协调 并独自承担盈亏风险 [11] - 演出行业规范化发展导致制作成本持续攀升 但票房增长未能同步 运营压力加剧 [18] - 拼盘演出已成为独立音乐推广的重要形式 尤其适合缺乏知名度的新乐队曝光 [17] 商业模式 - 典型拼盘演出成本结构:4支乐队每支5000元演出费 场地分票成本6000元 调音师和灯光师各1000元 基础成本达28000元 [12] - 按每张门票100元计算 需售出至少280张票才能覆盖基础成本 不包括宣传推广和票务分成等额外开支 [12] - 场地合作模式主要分两种:分票保底(票房不足需补足保底票数)和保底分票(支付保底费后按总票房30%分成) [12] 市场表现 - 拼盘演出常出现"候鸟式观演"现象 观众仅为自己想看的乐队停留 导致现场观众流动性极大 [15] - 乐队数量直接影响票房 三支乐队以下的拼盘演出票房表现较差 四至五支乐队的配置更受市场欢迎 [13] - 大型拼盘演出可能出现显著亏损 上半年有案例亏损达五位数 [15] 运营挑战 - 契约精神缺失成为行业顽疾 主办方因预判亏损而单方面取消演出的情况频发 [5][7] - 软柿子乐队案例显示 某主办方多次未支付演出费 单场费用约定为5000元 [7] - 独立厂牌采用合伙制抱团取暖 有主办方因缺乏合适乐队和精力不足而半年未办演出 [11] 成功要素 - 优质演出内容能吸引乐迷跨场地赶场 如观众同时参与疆进酒和DDC两场演出 [17] - 小场地更适合拼盘演出 能降低场租成本并增强乐队与乐迷互动 [15] - 具备票房号召力的乐队如软柿子乐队 年内完成全国巡演43站 显示市场认可度 [7]
释永信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盘点释永信相关企业,少林系产业有哪些
第一财经· 2025-07-28 08:07
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被调查事件 - 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 包括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 严重违反佛教戒律 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1] - 少林寺管理处7月27日晚间发布情况通报 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1] - 释永信的个人微信公众号7月24日还在更新 该公众号设有《方丈带你看少林》专栏 [1] 释永信个人背景 - 释永信俗名刘应成 生于1965年 安徽颍上人 1981年到少林寺 礼第二十九代方丈释行正长老为师 [1] - 1998年7月至今 当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2002年9月至今 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1998年3月至今 连续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 - 少林弟子释延鲁形容释永信进入少林寺时的情况为"当年的少林寺一片破败 只有孤零零几个大殿 香火也不旺盛 师父必须得种地养活自己 他年纪轻轻便承担起了挑粪、担水、种地的活儿" [1] 释永信商业运作历程 - 1987年 行正长老圆寂 释永信接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 全面主持寺院事务 成立少林寺武术队 后发展为少林寺武僧团 同年 当选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 - 1988年2月 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 10月 创办"少林书画研究院" 次年 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全国巡回表演 [2] - 以少林文化为底蕴的营销包括引进TCL电脑 打造中国第一家数字化寺院 全球招收少林弟子 网上公布少林绝学等 [2] - 演出及公众活动营销包括武僧世界各地上演"少林武术" 传统武术节"少林归宗大典"等 [2] - 公益性活动营销包括红十字会募捐 护生放生 少林基金会等 [2] 少林系产业布局 - 释永信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少林寺在他的运营之下不断扩张商业版图 业务横跨文化、餐饮、药品、服饰、演出等多个领域 注册多个公司和商标 [4] - 释永信创办少林文化研究所 提出"少林学"概念 之后 少林寺陆续推出"少林素饼""少林点心"系列少林食品 [5] - 2001年3月 创办少林寺网站 7月 德国少林文化中心成立 为少林寺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少林文化中心 [5] - 2002年4月 创办少林书局 2004年 恢复少林药局 2005年 少林寺网站推出"武林秘籍""少林药局" [5] - 2005年11月 少林寺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 联手举办"首届中国功夫之星"大赛 [5] - 2006年10月17日 释永信担任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文化顾问 [5] 少林寺旅游及收入情况 - 1982年电影《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 门票统计资料显示 从1974到1978年少林游客总共是20万左右 1982年一年少林寺的游客就达到了70多万人次 1984年更是达到260万人次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次左右 [5] - 如今少林景区每年游客量可达400万人次 少林寺门票为80元 如果加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套票则是299元 以此估测 每年门票收入应该超过3亿元 [6] - 少林寺的旅游收入 一度占据登封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6] - 少林药局开发少林灵芝茶等产品 2019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6] - 释永信2008年涉足电商 上线淘宝店"少林欢喜地" 2020年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 [6] - 2021年少林寺入驻抖音后 释永信个人账号半年粉丝破千万 直播带货首秀超过500万元 [6] 少林寺其他产业 - 武术教育是一大收入 其中有属于少林寺"嫡传"派系 学员即是少林俗家弟子 由少林武僧教授功夫 一般5年学成 多年前的价格是一年学费1万多元 [6] - 在当地 还有不少贴上"少林"标签的武术学校 与少林寺并无资本关系 [6] - 释永信的关联企业有10家 目前处于正常状态的是郑州市佛教协会、二七区显圣寺、许昌市魏都区龙化寺、三门峡市陕州区熊耳山空相寺、荥阳市洞林寺 [7] - 已注销或吊销的包括河南少林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少林寺网络工程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大钟筹委会、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7] 少林景区最新动态 - 7月27日 嵩山少林景区发布公告称 当前正值暑期旅游旺季 少林景区游客量持续攀升 为有效落实景区限流措施 自2025年7月31日 少林景区将全面实行线上预约购票 [7] - 景区暂停全价票、18岁以下游客线下购票服务 保留少量服务窗口为享受优免政策的游客提供必要的线下服务 [7]
从“承接地”到“必选地”,济南要成“爱乐之城”
齐鲁晚报网· 2025-07-25 16:38
演唱会市场增长趋势 - 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破260亿 同比增长78 1% 观演人次超2900万 同比增长45% [3] - 2024年万人以上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 4% 单场票房3000万以上的头部大型演唱会占全部大型演唱会场次的11 8% 较2023年增长3 4% [3] - 济南演唱会市场呈现质与量双重提升 头部大型演唱会增多 同一歌手常连开多场 如刀郎连开两场 李宗盛唱响两日 周杰伦官宣连演三天 [3] 济南演唱会市场特点 - 济南演唱会风格多元 从流行音乐到潮流说唱 民谣等不同风格 满足不同圈层乐迷需求 [4] - 济南奥体中心演艺赛事活动观众中市外人员占80% 省外人员约40% 带动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涨30%-45% 用车订单量环比上涨83% 餐饮营业额增长50%-100% [6] - 周杰伦2025济南站演唱会首轮开售即售罄 累计预约人数逾512万人次 预计吸引外地观众超30万人次 [7] 济南演唱会竞争优势 - 济南交通便利 拥有遥墙机场 米字型全国高铁网络 位于京沪两大城市圈中心位置 [10] -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有6万座席 体育馆有1 2万座席 可承载大部分大型演唱会需求 [10] - 济南主动谋划引进头部艺人演唱会 从演唱会"承接地"转变为"优选地"甚至"必选地" [10] 演唱会经济带动文旅消费 - 跨城观演观众中52 0%消费集中于500-2000元区间 2000元以上消费占比达33 3% [6] - 济南奥体中心创新服务模式 设置便民摊位 提供2元水 小吃零食等实惠商品 提升歌迷体验 [13] - 济南政府推出歌迷定制专线 地铁增加班次 增派人员维护秩序 提供细致暖心服务 [13] 城市文化影响力提升 - 济南通过演唱会塑造城市形象 如陶喆演唱会结束后公交驾驶员弹吉他与乘客合唱 延伸音乐狂欢 [11] - 济南"宠粉"举措获歌迷点赞 如许嵩演唱会散场快速疏导 李健演唱会设置"乐荷市集" 刀郎演唱会提供免费热粥和矿泉水 [13] - 济南用音乐同歌迷编织情感网络 实现"流量"转化为"留量" [15]
俄罗斯草台班子来中国圈钱,到底有多猖獗?
虎嗅· 2025-07-10 20:56
行业现象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大量以"皇家""维也纳"等名义包装的海外艺术团体,但实际多为业余或临时组建的"水团"[11][13][15] - 这些团体利用国内观众对西方经典艺术认知不足的现状,通过夸大宣传和名称混淆进行营销[7][8][20] - 部分团体甚至伪造与知名院团的关联,如声称"源于莫斯科大剧院"或使用近似名称误导消费者[14][22] 运营模式 - 水团通过租赁知名剧场场地(如温州大剧院日租金3-6.5万元)制造专业形象[29][33] - 演出票价与顶尖团体相当(莫斯科大剧院票价100-880元 vs 水团相近定价)但质量差异显著[34][36] - 衍生商业模式包括开设大师课等附加服务,进一步获取收益[37] 市场供需 - 顶尖艺术团体(如莫斯科大剧院、维也纳爱乐)因高成本主要在一线城市演出,二三线市场存在供给缺口[45] - 国内优质演出资源由少数经纪公司(吴氏策划、阿姆斯特朗音乐等)垄断运营[46] - 正规演出会提供详细演职人员、版本信息,与水团的模糊宣传形成对比[47][48] 行业问题 - 艺术教育缺失导致消费者鉴别能力不足,助长水团生存空间[7][56] - 考级体系功利化未能培养真正的艺术欣赏能力[56] - 部分剧场因经营压力接受低质量团体租场,损害行业生态[33][61] 国际比较 - 类似现象存在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际场所,存在专门面向游客的表演团体[27] - 顶尖艺术人才已国际化(如韩国籍马林斯基首席金基珉、中国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陆威)[26][57] 解决方案 - 消费者可通过核实外文原名、查询演出细节信息辨别真伪[12][47] - 数字渠道(如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B站资源)提供替代观赏方式[50][51] - 需加强基础艺术教育,培养公众鉴赏能力[62]
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城市文旅消费密码探寻
搜狐财经· 2025-07-10 03:56
演出经济规模与增长 - 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022年243.6亿元飙升至2024年796.29亿元,三年突破千亿元规模[2] - 2024年上海举办57238场营业性演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281场(同比+44.8%),票房收入51.7亿元(同比+20%)[8] - 北京2024年举办5.7万场演出,吸引1280万观众,票房收入超39亿元,三项指标均显著增长[8] 文旅消费拉动效应 - 端午假期北京11场大型演出票房1亿元,凤凰传奇单场观众6.5万人创纪录,两场票房7900万元[3] - 演唱会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消费链条,形成"流动的GDP"乘数效应[2] - 成都推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主题线路,免费赠送门票持有者博物馆参观权益[9]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2023年提出引导音乐节、演唱会等业态发展,丰富"演出旅游"模式[6] - 江苏对引进高水平演唱会实行"免申即享"财政奖励[6] - 海南对持续3年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给予50-100万元奖励[6] - 四川对观众超5000人的大型演出按票房给予150-500万元奖励[6] 城市级案例与策略 - 北京、上海、广州依托场馆设施和消费群体占据演出经济第一梯队[7] - 成都、青岛等旅游城市通过演唱会推动城市品牌升级,如成都将演出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9] - 周杰伦演唱会带火海口,薛之谦演出提升衢州话题度,社交媒体放大城市文旅曝光[7]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文旅融合深化与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演出经济增长潜力持续增强[3] - 政策倾向支持高质量项目,通过引进经纪公司、改造演艺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7] - 行业目标从短期流量转化升级为"因演出恋城"的长期品牌建设[9]
演唱会经济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证券日报· 2025-07-10 00:14
演唱会市场消费趋势 - 跨城观演成为主要消费趋势,愿意前往周边城市观演的受众比例达到55.2% [1] - 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高达1∶4.8 [1] - 中国居民观看演唱会的预算集中在1001元至3000元之间,主要花销为住宿、餐饮、交通 [1] - 一场观众超4万人的演唱会,平均可带动餐饮、交通、零售、住宿等综合消费达4500万元 [1] 演唱会经济带动效应 - 直接效益包括数万人规模的演唱会票价收入和演唱会周边产品销售 [2] - 间接效益体现在观众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2] - 长期效益主要体现在城市知名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2] - 演唱会经济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酒店、景区及餐饮消费 [2] - 演唱会多在暑期举办,能够助推夜间消费,催生新消费业态,促进文旅融合 [2] 地方政府文旅融合举措 - 山东临沂推出"听歌游临沂"套餐,持有刀郎演唱会门票可免首道门票游览10家核心景区 [3] - 杭州推出"跟着演唱会游杭州"活动,凭演唱会门票享受"文旅大礼包" [3] - 青岛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通过"票根经济"撬动文旅大消费,暑期将上演10场演唱会 [3] 演唱会市场增长数据 - 2025年5月份中国总演出场次达330场,同比增长20.9%,观众达448.4万人次 [4] - 今年暑期演唱会将迎来新高峰,在文旅共振的浪潮下市场持续升温 [4]
演出市场异彩纷呈 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7-08 11:22
文化消费市场概况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达796.29亿元 同比增长7.61% [1] - 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95.10亿元 创5年新高 较2021年78亿元、2024年80.16亿元持续增长 [1] - 文化消费成为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电影、演出、音乐节等活动呈现供需两旺态势 [1] 希肯国际文化集团业务亮点 - 新三板挂牌中外合资演出企业 运营范围覆盖话剧、舞剧、音乐会等 演出足迹遍及全国23个省级区域百余家剧场 [3][4] - 投资制作《孔雀》《德龄与慈禧》等经典剧目 其中《孔雀》《云南映象》等作品成功输出至30余国100余个剧场 [4][10] - 原创音乐品牌"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累计举办300余场演出 邀请200余组艺人 线下观众超百万人次 线上流量破两亿 [6][7] - 开发沉浸式戏剧体验中心 打造《猫神在故宫》等演艺新空间 融合科技与艺术 [7] - 红色题材作品《辅德里》创新"五星计划"开发模式 包含剧集、电影、展览等5种形式 带动红色地标流量倍增 [8] - 话剧《上甘岭》演出近百场 豆瓣评分7.7分 线上线下受众达千万人次 [9] 鼓楼西剧场运营特色 - 由老厂房改造的小剧场 2025年承办"百姓戏剧展演"15部优秀剧目中的8部 涵盖话剧、豫剧、儿童剧等多种形式 [13][14] - 原创剧目《胡同里的党校》《重返童年8090魔法星球》等融合红色题材与当代表达 [14][15] - 出品《枕头人》《边城》等30余部高口碑作品 其中《边城》2023年首演后场场爆满 累计演出超千场 [17][18] - 采用环境式舞台设计 打破传统镜框式限制 增强观众互动 设有300个席位 [17] - 打造"戏剧+"消费场景 集咖啡馆、书店、排练厅于一体 定期举办艺术讲座等活动 [18] 文旅融合项目"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 占地228亩 包含21场沉浸式演出 总时长超800分钟 以创新手法重构《红楼梦》IP [20] - 复刻70-80年代中学教室等场景 融合情景装置与沉浸技术 日均游客超1万人次 [21] - 2023年开园至2025年5月累计接待193万人次 演出2万场 观演达965万人次 [23] - 获"中国钢结构金奖"、艾蒂亚奖等荣誉 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22] - 与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构成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 形成文旅综合体 [23]
谁是演唱会第一城?1926场演出的增值“魔法”
经济观察网· 2025-06-27 17:53
演唱会市场复苏与增长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49.9%,万人以上场次同比增长84.37% [1] - 跨城观演成为主流,比例超过60% [1] - 2025年全国已官宣演唱会1926场,分布105个城市,上海以231场居首,广州168场、北京158场紧随其后 [4] 消费升级与市场需求 -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推动消费结构向精神文化需求升级,演唱会成为代表性载体 [2] - 兼具社交属性和情感价值的大型演唱会契合文化消费升级趋势 [2] - 新一线及下沉市场需求快速增长,740场演唱会落地15个新一线城市,占总场次40% [7][8] 演唱会经济乘数效应 - 云南曲靖5场万人演唱会吸引15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超7亿元,文旅消费环比增长最高达52.7% [3] - 三亚周杰伦3场演唱会吸引12.74万人次,82%为岛外观众,带动综合消费超11亿元 [3] - 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为1:4.8,跨省观众64.2%中78.5%停留2天以上,半数消费500-2000元 [9][10] 城市竞争与政策支持 - 哈尔滨五月天演唱会吸引10.5万人次,省外观众占60%,拉动相关消费约2亿元 [11] - 太原通过门票绑定免费旅游政策,5场演唱会带动综合消费超10亿元,接待游客568.52万人次 [11] - 四川提供最高500万元演唱会奖补,海南对符合标准演出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10]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多元化发展成为方向,包括大型巡演、音乐节、沉浸式体验等 [13] - 超大城市因人口基数与消费能力将保持繁荣,三四线城市热度可能回落 [13] - 成功城市需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规划,构建完整文化产业链 [12][13]
演唱会火爆的背后,还有这些需要注意
金融时报· 2025-06-16 22:56
演唱会市场热度 - 演唱会热潮席卷全国,一线和二线城市周末均有明星演唱会举办,包括孙燕姿、林俊杰、周杰伦等歌手,甚至相声演员岳云鹏也跨界开唱 [1] - 演唱会现场座无虚席,"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文化消费景观,受众群体从年轻人扩展到中老年人 [1] - 95后群体是演唱会忠实粉丝,部分粉丝会多次参加同一歌手的演唱会 [1] 演唱会经济规模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达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亿元,其他收入216.75亿元 [2] 票务消费问题 - 票务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包括退票被拒、"柱子票"、"墙根票"等影响观看体验的情况 [2] - 部分票务平台设置不合理退票条款,如"票品为有价票券,非普通商品,一经售出,不支持退换" [2] 票务纠纷案例 - 消费者方某在某平台购买两张演唱会门票,平台规定48小时内可无条件退票,但仅允许退一张票,另一张仅退80%票款 [3] - 法院判决平台应退还剩余20%票款,认为退票规则应清晰明确、公平合理,且解释应有利于消费者 [4] 行业规范建议 -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退票规则应兼顾演出影响和消费者需求,内容需清晰无歧义 [5] - 演唱会门票价格较高且时间性强,市场繁荣需建立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基础上 [5]
上海文化广场发布年末大戏 “顶流”原版音乐剧回归 “安团”金曲、《大河之舞》登场
解放日报· 2025-06-06 09:41
上海文化广场2025年末大戏 - 上海文化广场发布2025年末大戏演出计划 包括《莫扎特!》《伊丽莎白》音乐剧版音乐会 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 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新年音乐会 爱尔兰国宝舞剧《大河之舞》30周年纪念版 [1] 德语音乐剧演出 -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取材于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传记 由维也纳联合剧院出品 米歇尔·昆策和西尔维斯特·里维创作 2016年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0场 [2] - 音乐剧《伊丽莎白》同样由昆策与里维创作 取材于茜茜公主传奇命运 全球吸引超1200万观众 演出超9000场 覆盖14个国家 2014年在中国首演连演40场 去年以音乐会形式回归 [2] 法语音乐剧演出 - 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于2025年末回归 该剧自2001年法国首演以来全球巡演 被誉"21世纪最伟大流行音乐剧" 2023年20周年纪念版13场演出售罄 [3] - 《巴黎圣母院》将第六次登上文化广场舞台 去年18场演出开票即售罄 今年1月完成百场演出 明年1月再度回归 [3] 其他演出项目 - 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新年音乐会将于2026年回归 将带来欧洲金币赛最新获奖歌曲中国首唱 并演绎68年经典旋律 包含中文压轴曲目 [4] - 爱尔兰《大河之舞》30周年纪念版将上演 该剧自1995年首演以来全球演出超2万场 覆盖49个国家 拥有超3亿观众 新版包含全新编舞、服装、舞美及表演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