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监管总局:贷款经办银行要聚焦8类消费行业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凤凰网· 2025-08-13 11:14
8月13日,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8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项 贷款贴息政策分别从供需两端发力,协同配合、精准施策,预期将促进消费领域良性循环,提升消费市 场活力。就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政策而言,经办银行首先要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 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特别是针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要发挥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指导银行精准对接, 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 ...
金融监管总局郭武平:贷款经办银行要聚焦8类消费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10:57
金融监管总局贷款贴息政策 -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旨在促进消费领域良性循环并提升市场活力 [1] - 政策覆盖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 托育 家政 文化 娱乐 旅游 体育等8类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行业 [1] - 经办银行需重点加大对上述行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实现精准对接 [1] 服务业小微企业支持措施 - 银行需确保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获得直达基层的信贷资金 审批流程需快速便捷且利率适宜 [1] - 政策明确要求发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 强化银行与企业的定向对接 [1]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企业投资信心有效提升
央广网· 2025-08-13 09:43
经营主体增长态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企业462万户、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7月高于去年同期及去年12月水平 [1] 产业结构特征 - 第三产业新设主体1171.2万户 占总量绝对优势 第一产业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2] - "四新"经济企业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2] - 文化体育娱乐业新设企业增速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2] 发展动能分析 - 民营与外资企业投资信心提升 市场预期持续改善 [1] - 宏观政策支持、文化服务业亮点及新业态模式涌现推动主体增长 [2] - 产业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趋势强化 [2]
锐财经丨多种经营主体稳定增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08:42
经营主体增长态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企业462万户 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民营与外资企业表现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3] -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3] -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90.6亿元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058.7亿元 [3]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 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127.1% 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53%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6.2%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增长17.7% [3] - 东盟对华投资增长8.8% 瑞士增长68.6% 日本增长59.1% 英国增长37.6% 德国增长6.3% 韩国增长2.7% [3]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第三产业1171.2万户 [4] - "四新"经济企业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4]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242908亿元 同比增长6.7% 占GDP比重18.01% [4] -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 [4] - 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 [4] 文化产业发展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企业增速达17.5% [6]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71292亿元 同比增长7.4% 利润总额6298亿元 增长19.3% [7] - 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终端制造及销售行业对利润带动作用显著 [7] - 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营业收入31564亿元 同比增长13.6% [7] - 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其他文化艺术业、互联网广告服务、数字出版行业增速突出 [7]
上半年民营和外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5:06
经营主体增长态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企业462.0万户 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 市场预期持续改善 企业投资信心提升 中国保持全球投资热土地位 [1]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第三产业1171.2万户 [1] - "四新"经济企业总量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1] 消费领域亮点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企业增速达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1] - 国产IP如哪吒、悟空、泡泡玛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消费增长亮点 [1] 政策支持方向 - 市场监管部门将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着力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2]
民企外企发展势头良好 上半年新设户数增超4%
证券时报· 2025-08-13 02:20
经营主体增长态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企业462万户 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 市场预期持续改善 企业投资信心提升 中国保持全球投资热土地位 [1]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第三产业1171.2万户 [1] - "四新"经济企业总量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1] 消费领域文化产业发展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企业增速达17.5% [1] - 国产IP全球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消费增长亮点 [1]
民企外企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新设户数增超4%
证券时报· 2025-08-13 01:35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 [1] - 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显示市场预期持续改善,企业投资信心有效提升 [1]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第二产业96.5万户、第三产业1171.2万户 [1] - 全国"四新"经济企业达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的40.2% [1] 消费领域亮点 - 文化产业成为消费增长亮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 [1] - "哪吒""悟空"等国产IP火爆全球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1]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出台
中国经营报· 2025-08-12 21:53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九部门联合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融资成本并激发消费潜力[1] - 政策是财政政策的增量发力 通过贴息对经营主体进行减负 有助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并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1] - 政策基于三方面考虑:提振消费需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人民群众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有诉求 服务业经营主体对降低融资成本有期待[1] 政策实施机制 - 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 财政部门按照贷款本金进行贴息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3] - 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3] - 贴息政策适用于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的合规贷款[2] 支持范围与行业覆盖 - 贷款贴息政策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2] - 餐饮住宿等5个领域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特定行业类别 旅游和健康领域参照专项统计分类标准 养老领域需符合央行贷款统计标准[4] - 政策聚焦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符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培育服务消费的要求 与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向形成互补[3] 政策影响与市场效果 - 贴息1个百分点有望明显降低相关服务业存量贷款的付息压力 当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26%[3] - 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通过对经营主体贴息扩大优质服务供给 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2] - 涉及财政、金融、商务等多部门协同 需尽快确定政策细则和实施路线以确保政策落地见效[2]
消费领域迎来重磅政策!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经营主体也迎利好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19:03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部分可享受贴息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1][2]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2]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3]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鼓励地方财政部门扩大政策覆盖面 [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政策 明确对住宿、养老、旅游等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符合条件的贷款可享受贴息 [1][5] - 政策适用于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贷款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6][7][8] -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涵盖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8] - 经办银行包括21家全国性银行 涵盖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已享受地方财政贴息的贷款需扣除已有贴息部分 [9] 政策实施目标与灵活性 - 政策旨在发挥财政资金对提振消费的支持引导作用 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促进经济加快向好发展 [2] - 两项政策均明确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体现政策灵活性 [2][7]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印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18:43
政策内容 - 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 [1]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且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 [1] - 贷款资金需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1] - 财政部门按照贷款本金进行贴息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2]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2] -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2] - 中央财政贴息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经办银行为21家全国性银行 [3] 贷款流程 - 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可向所在地相关经办银行提出贷款申请 [4] - 经办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审批贷款申请并自主决策贷款发放条件 [4] - 全国性银行省级分行按月汇总本地区符合贴息条件的贷款发放情况 [5] - 省级行业管理部门按季汇总审核结果并于下季度首月15日前反馈省级财政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 [5] 贴息流程 - 经办银行省行于2026年1月底前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贴息资金需求申请 [6] - 省级财政部门于2026年2月底前向财政部提交贴息资金结算申请报告 [6] - 财政部与各省级财政部门结算并拨付中央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 [6] - 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财政部拨付资金后10个工作日内向经办银行省行拨付贴息资金 [6] - 经办银行收到贴息资金后应及时向经营主体返还或扣除对应贴息资金 [6] - 经办银行省行应建立月度台账并于2027年1月15日前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贴息资金清算申请 [7] 监督管理 - 实行地方政府统筹组织、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监督、省级财政部门保障贴息需求的"自审自贴"模式 [8] - 经营主体要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规经营活动 严禁用于房地产开发或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 [8] - 经办银行要严格按照审核检查结果申领贴息资金 严禁套取贴息资金 [8] - 发现违反政策规定的要及时追回信贷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并依法处罚 [9] - 工作人员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10] 支持行业范围 - 餐饮住宿领域支持正餐服务、快餐服务、旅馆服务、旅游饭店服务等经营主体 [11] - 健康领域支持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促进服务、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制造等相关经营主体 [11] - 养老领域支持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养老金融服务、老年用品制造等相关经营主体 [12] - 托育家政领域支持托育服务、家庭服务、洗染服务、理发及美容服务等经营主体 [12] - 文化娱乐旅游领域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表演、游乐园、旅行社等相关经营主体 [13] - 体育领域支持体育竞赛组织、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健身休闲活动服务等相关经营主体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