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盘点2024北京“账本”,市人大常委会批准2024年市级决算
新京报· 2025-07-25 18:34
北京市2024年财政决算核心数据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72.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税收占比85.9%,财政收入质量全国最优 [1][2] -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0.7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市水平 [2]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96.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市级支出5770.4亿元,增长2.9% [2] 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 - 财政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持续深化财源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及稳增长政策,税收占比保持高位反映经济质量提升 [2] - 支出重点投向"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 [2] - 通过争取中央支持、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增强财政资源统筹能力,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需求 [2] 稳经济政策实施成效 -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政府采购合同中小微企业占比近80% [3] - 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216亿元,重点支持棚改、交通基础设施及新型基建项目 [3] - 通过"两重""两新"项目带动汽车、家电销售额超340亿元,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3] 重点产业与财源培育 - 优化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等15个重点产业服务,独角兽企业和数字经济企业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7.5%和16.5% [3] - 财政科技投入增长8.3%,高于财政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及"三城一区"建设 [4] 民生领域投入 - 新增普惠性托位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达93%,扩增中小学学位3.9万个 [4] - 新建养老服务中心105家、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 [4][5] - 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竣工8.3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48个 [5] 财政管理与效率提升 - 压减一般性和非紧急支出30.3亿元,市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41.1% [6] - 通过全成本绩效管理压减资金2.8亿元,优化45项存量政策资金分配12.3亿元 [6] - 健全政府债券全周期管理,节约未来利息支出超30%,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和财经纪律整治 [6]
欧洲重要人物访华,准备和中国讨的“定心丸”,让特朗普如坐针毡
搜狐财经· 2025-07-25 17:01
美国对欧加征关税及欧盟反应 - 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从8月1日起对欧洲进口商品加征30%关税,引发欧盟27国强烈反对并誓言采取报复措施 [1] - 德国汽车出口产业(870亿欧元)、法国葡萄酒产业、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年收入损失15%)将受直接冲击 [1] - 欧盟反制清单针对美国波本威士忌、柑橘和汽车零部件,措施精准指向政治核心地区 [1] 中欧合作机遇 - 专家建议欧盟通过与中国合作开辟新市场,利用中国市场需求、制造能力和供应链重塑竞争力 [3] - 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300亿欧元(相当于每分钟138万欧元),规模超过爱尔兰GDP [7] - 67%德国企业反对追随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比例同比上升23%,反映市场力量超越政治干预 [8] 欧洲政要访华动向 -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访华,议题涵盖经济、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 [3] - 访问目的包括寻求中国支持以应对美欧谈判失败,并施压美国担心中欧关系深化 [5] - 中国已与其他国家签订稀土供应协议,欧盟在关键资源谈判中面临滞后局面 [8] 欧盟对华认知偏差 - 部分欧盟政客仍持居高临下态度,低估中国反制能力且高估美国让步意愿 [7] - 德国工业联合会报告显示企业倾向务实合作,经济规律正推动中欧关系实际发展 [8] - 欧盟需调整策略,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与中国构建互补性合作 [5]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听取这份报告
新京报· 2025-07-25 16:53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 - 京津冀区域协作格局正在成型 构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 支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 唱好京津"双城记" 促进与河北建立紧密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 [2]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199家 2024年营收超50亿元 [2] -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5800家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1870家 [2]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269家 [2] - 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和科技创新协同专项 2023-2024年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 [2] - 共建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创新生态保障 - 组建25个高校联盟 开展合作项目1743项 [3] - 成立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和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 落实职称互认协议 年服务津冀人才约1000人次 [3] - 新版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上线事项417项 移动端接入事项90项 试点开展"同城化"登记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跨区域利益协同存在短板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尚待贯通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创新生态环境有待保障 [4] - 建议推动政策跨领域适用 协调落实企业在津冀的研发平台享受属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4] - 建议推行京津冀人才绿卡制度 建设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 提升人才流动便利性 [5] - 建议完善跨区域政务服务协同机制 扩大"同事同标"事项 推动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全覆盖 [5] - 建议深化监管执法协同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标准对接 减少重复执法 [5] - 建议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发展跨区域科技担保体系 引导创投机构向津冀布局 [5]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分园揭牌
中国经济网· 2025-07-25 10:54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 - 会议于7月23日举办 旨在推动两区一县聚焦跨省域高新区和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联合招商 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优化营商环境 [1] - 会议由示范区执委会和开发者联盟主办 嘉善县政府承办 青浦区和吴江区政府协办 [1] 会议主要内容 - 示范区执委会解读了推动跨省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和促进水乡客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 [2] - 两区一县围绕跨省域高新区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 推介各分园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 并发布招商需求 [2] - 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分享投资心得 开展项目招商 提出重大项目落地需求 [2] - 示范区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基金路演 发布合作需求 [2] - 高能级创投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示范区创投联盟 [2] - 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 - 跨省域高新区3个分园揭牌 [2] 跨省域高新区规划 - 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 包括青浦园区、吴江园区、嘉善园区3个分园 [3] - 战略空间布局为"一芯引领、两廊带动、三片协同、多点支撑" [3] - 重点打造西岑科创中心作为创新策源之"芯" 建设G50数智创新走廊和蓝色珠链生态价值绿廊 [3] - 布局东部转移转化、西部高端制造、南部科创服务三大功能片区 [3] - 加快建设朱家角工业园、练塘工业园、汾湖创新经济产业园、汾湖科技创业园、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 [3] - 联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和全域 打造"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联动发展框架 [3]
养护民企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经济日报· 2025-07-25 06:08
政策支持与金融创新 - 内蒙古自治区首单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债券成功落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与民营企业共同设立民企联合基金[1]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技术转让及相关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1] - 福建省支持民营企业常态化参与技术创新决策,浙江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占比不低于80%,并设立3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基金[2] - 湖南省长沙市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建立数字化保护新模式[2]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 鸿蒙操作系统首次进入电脑端,通义千问模型Qwen3创下开源模型性能多个新高[1] - 民营企业聚焦关键技术领域核心科学问题,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当前面临的挑战 - 创新型企业在初创期面临融资约束导致投入不足[2] - 民营企业存在"人才难招"与"人才难留"的双重困境[2] -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未完全打通,高校研发导向与市场需求存在错配[2]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降低企业研发成本[3] -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股权激励政策,给予职称评定、落户等政策倾斜[3] - 创建科技型企业专属信贷服务体系,构建以知识产权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3] - 推动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4] - 支持企业组建跨领域产业创新联盟,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瓶颈[4] -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侵权定罪标准,降低维权成本[4]
科创赋能,合作共赢!2025鲁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接会举行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1:04
上合示范区与鲁港澳科技合作 - 上合示范区搭建了上合经贸综服平台等高能级平台,构建"上合工具箱"以解决物流、通关、贸易等痛点堵点问题 [2] - 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是山东省唯一对港科技合作平台,旨在整合山东与港澳在机制、产业、人才、创新等互补优势,推动创新链嵌入产业链供应链 [2] - 上合示范区计划实施国际合作示范、科技创新策源等五项行动,打造链接香港、辐射上合组织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2] 科创平台与项目落地 - 创冷科技产业化促进中心、中科医疗器械科创综合服务平台、合十思维人工智能创新基地三大科创平台揭牌,支撑鲁港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 [3] - 香港科学园、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进行平台推介,瀚远医药、上合航天等企业参与推介 [4] - 活动现场设置30余个对接展位,山东省香港商会16家会员企业、澳门上合商会及山东本地139家机构代表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4] 合作机制与未来方向 - 香港贸易发展局提出协同创新平台需推出具体行动计划,服务两地科创企业精准对接,助力山东科技企业"走出去"和香港企业"走进来" [2] - 香港贸易发展局将推动更多科技项目合作,共建国际创客生态圈 [2] - 对接会由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香港科技园公司联合主办,青岛市政府指导,上合控股集团承办 [4]
2024全球最新城市排名!北上广港居前四强!
搜狐财经· 2025-07-24 09:15
全球城市等级排名 核心观点 - 2024年GAWC世界城市等级排名显示中国城市崛起,北上广港跻身世界一线城市"四强" [1] - 台北、深圳位列"弱一线",成都作为二线首位城市展现追赶势头 [6] - 排名成为吸引企业和人才的"风向标",助力中国城市汇聚全球优质要素 [6] 中国一线城市表现 - **香港**:Alpha+级(第3名),国际金融中心、贸易航运枢纽,法治与多元文化优势显著 [3] - **北京**:Alpha+级(第4名),政治文化双核心,中关村创新引擎,央企总部聚集 [3] - **上海**:Alpha级(第6名),金融与自贸区创新驱动,长三角龙头,全球产业链高端锚点 [5] - **广州**:Alpha级(第22名),千年商都底蕴,广交会商贸平台,大湾区协同发展关键节点 [5] 其他重点城市 - **深圳**:Alpha-级(第30名),科技赋能产业革新 [6][7] - **成都**:Beta+级(第58名),新经济布局加速追赶 [6][7] - **天津/杭州**:Beta+级(第60/65名) [7] - **重庆/南京/武汉**:Beta级(第70/75/81名) [7] 二线及以下城市 - **苏州/青岛/长沙**:Beta-级(第92/93/95名) [7] - **西安/昆明/合肥**:Beta-级(第109/111/116名) [7] - **福州/太原**:Gamma+级(第122/139名) [7] - **宁波/哈尔滨**:Gamma级(第156/157名) [7]
时报观察丨从高考选专业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证券时报· 2025-07-24 08:00
热门专业迭代与经济发展逻辑 - 2025年高校录取数据显示传统热门专业(经济金融法学)出现降分缩招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工科专业录取分数线显著提升形成强烈反差[1] - 新兴研究型大学如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超越老牌高校因其专业设置紧扣前沿科技和硬核领域[1] - 专业选择变化反映人才需求结构根本性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时代大学价值取决于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能力[1] 经济转型驱动人才需求重构 - 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催生对数字工匠和交叉学科人才迫切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增长推动新工科专业走红[2] - 专业设置需动态调整避免路径依赖需将实验室与产业一线学术前沿与国家需求紧密对接[2] - 考生选择志愿需平衡专业长远潜力与个人兴趣同时考虑国家战略需求[2] 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趋势 -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直接推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体现教育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响应[1][2] - 新兴研究型大学逆袭现象表明高等教育资源正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1] - 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要求高等教育体系与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需求保持同步[2]
让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企业脱颖而出
证券时报· 2025-07-22 03:06
科创板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 - 判断资本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支持真正具备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科创企业,同时筛除伪科创公司[1] - 科创板成立仅六年,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尚早,但其诞生已是积极信号,表明方向正确[1] - 当前重点是打磨市场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科创企业需深耕技术,监管需平衡"放"与"管",投资者需理性判断[1] 科创板投资者与资本特性 - 科创板企业具有高风险、强不确定性和长回报周期特点,适合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而非投机者[1] - 监管需确保规则体系前瞻性、统一性和稳定性,同时信任市场筛选力量,让创新企业脱颖而出[1] 科创板分层管理与投资者保护 - 科创板市盈率回归理性,科创成长层已容纳未盈利企业,未来可探索分层管理机制[2] - 投资者门槛设置仍有细化空间,利益保护机制需优化,如完善欺诈发行等行为的惩戒机制,简化投资者补偿流程[2] 科创板未来展望 - 理想状态包括科技企业安心创新、长期资本持续投入、伪科技企业受惩戒、投资者分享红利[2] - 步入"小学"阶段的科创板有望更成熟且富有韧性[2]
共话科创板 寄语新未来
证券日报· 2025-07-22 01:07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坚守"硬科技"定位,推动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融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2] - 六年来科创板聚集了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10][18] - 板块内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成为资本市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18][19] 科创板制度创新 - 推出多元上市标准、科创成长层等制度设计,突破盈利门槛束缚,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1][3][8] - 对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设立专门上市标准,为中概股回归A股打开新通道[5] - "1+6"政策落地,通过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等措施提升包容性[8][11][17] 科创板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 为科技企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如海光信息上市后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4]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发展瓶颈,驶入成长快车道[11][12] - 中控技术获得资金支持并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国际化步伐[16] 未来发展方向 - 将进一步优化未盈利企业持续监管机制,丰富再融资工具[8][13] - 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行业领军企业[13][17] -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从"试验田"成长为"示范田"[13][15]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中信证券累计完成138单科创板股权项目,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2] - 招商证券发挥研究能力与资本链接优势,为科创板改革发展贡献力量[3] - 中金公司搭建企业、投资者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高效桥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