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装备

搜索文档
军工板块再度活跃,航空航天ETF(159227)同指数规模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3 12:30
军工板块表现 - 6月13日军工板块活跃 航空航天ETF(159227)涨幅0.7% 成交额达1481万元 居同类第一 [1] - 持仓股无人机、天和防务、安达维尔、航天彩虹、中兵红箭等涨幅居前 [1] 行业长期趋势 - 世界局势动荡 地缘政治风险考验 国防军工是大国博弈主战场 [1] - 国内军费投入有望继续维持较高增速水平 [1] - 现代战争中空天威胁成为重点 航空航天板块或直接受益 [1] 航空航天ETF特点 - 跟踪国证航天指数 为同指数规模最大的ETF产品 [1] - 指数军工行业权重超99% 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两大核心板块占据73%权重 [1] - 深度聚焦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链关键领域 [1] 机构观点 - 中邮证券表示 2025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任务进入下半场 军工行业订单有望迎来拐点 [1] - 建议关注航空航天主线 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方向或蕴含更大弹性 [1]
江苏以高质量发展实绩为全国大局作出新贡献潮涌征帆劲 江海弄潮新
新华日报· 2025-05-27 07:27
越是重要节点、关键时刻,越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这是江苏无上的光荣,也是江苏义不容辞 的责任使命。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苏发展给予关心 关怀、寄予殷切期望,为江苏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从工厂车间到科研实验室,从港口码头到田间地头,牢记嘱托、实干笃行的热潮在江苏大地上奔涌 不息。这澎湃热潮,既是江苏厚植发展优势的生动注脚,更是践行国家战略的铿锵回响。全省上下锚 定"四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 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以知重负重的担当、主动 作为的姿态,扎扎实实的工作和高质量发展实绩,奋力书写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江苏答卷。 推动"两个创新"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继去年发布负载700公斤的工业机器人填补中国重载机器人领域空白后,南京埃斯顿自动化集团正 向更高峰攀登。集团机器人自动化产品竞争力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禹介绍,得益于稳定的研发投入、 高层次的研发团队以及与高校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公司眼下正加紧研发负载1000公斤的六关节工业机器 人。 在 ...
高端装备ETF(159638)小幅回调,海格通信涨超7%,机构:年内军工行业订单有望迎来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0:32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高开 煤炭 电力设备等板块涨幅居前 国防军工小幅回调 [1] - 高端装备ETF(159638)下跌0.13% 盘中溢折率0.08% 成分股海格通信涨超7% 中光学 国博电子 航发动力等跟涨 [1] - 5月20日高端装备ETF(159638)获资金净流入近700万元 [1] 行业基本面 - 中证高端装备细分50指数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中航光电 中航沈飞 航发动力 中航西飞等多只军工股 [1] - 中长期来看 我国军费平稳增长为国防军工行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行业规模和利润有望持续上升 [1] - 近年来我国在船舶 航空航天 卫星导航等领域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 国防军工行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突破的重要方向 [1] - 全球冲突多发和地缘局势紧张背景下 国防安全重要性提升 行业估值有望获得支撑 [1] 投资机会 - 建议重点关注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链公司 包括主机 航空发动机和军工电子信息化领域的龙头企业 [1] - 展望2025年 军工行业订单有望迎来拐点 新技术 新产品 新市场方向或蕴含更大弹性 [2] - 投资主线包括航空航天主线和"查漏补缺"新重点 以及新技术 新产品 新市场 [2]
ETF日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航空航天ETF(159227)收涨0.20%
新浪财经· 2025-05-16 16:45
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16日,上证指数收跌0.40%报3367.46点,深证成指收跌0.07%报10179.60点,创业板指收跌0.19%报2039.45点,两市总成交额1.09万亿元 [1] - 航空航天ETF(159227)上涨0.20%报0.99元,收盘成交额2860.24万元,换手率6.85% [1] 军工行业基本面 - 军工板块业绩底部特征显著,基本面和情绪面将不断修复 [1] - 十四五收官临近,内需核心装备需求计划逐渐明确,有望形成自下而上的景气扩张预期 [1] - 预计随着订单交付,业绩将呈现逐季改善趋势 [1] - 军工具备超强内贸属性,2025-2027年在十四五任务冲刺、建军百年目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等多重催化下内需增长幅度巨大 [1] 航空航天ETF概况 - 跟踪国证航天指数,高集中度覆盖中国军工领域核心公司,涵盖大飞机、低空经济等新业态 [2] - 指数中军工行业占比达99.2%,航空装备和航天装备权重占比高达73%,远高于中证军工(40%)和中证国防指数(53%) [2]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2.89%,包括光启技术、航发动力、中航沈飞、中航西飞等军工核心企业 [2]
豪能股份20250514
2025-05-15 23:05
纪要涉及的公司 豪能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公司发展布局** - 2006 年成立,2017 年上市,前身为 1964 年的泸州长江机械厂,2020 年收购浩能强进入航空航天领域,2024 年 9 月布局新能源汽车行星减速器及机器人减速器业务,形成汽车与航空航天双重布局[4] - 产品线覆盖汽车同步器、差速器等多个品类,在轨交系统、电机轴等领域拓展,横向拓展空心电机轴等新产品项目实现传动系统全产业链布局[5] 2.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为向氏家族,一致行动人三位合计持有约 28.5%股权,徐英超和杜庭强分别持有 6.9%和 4.3%股权,董事长张勇持有约 2.9%股份[6] 3. **财务表现** - 上市以来毛利率保持在 35%左右,2023 年降至 31%,2024 年以来营收规模和净利润增速回升,利润率恢复至 35%左右[7] 4. **汽车业务** - 营收占比约 86%,同步器业务稳健、市场占有率高,差速器业务国产替代加速、毛利率提升显著,在商用车 AMT 重卡领域进入第一梯队并与多家主机厂独家配套[2][8] - 同步器:国内龙头,在生产规模等方面有核心竞争力,受益于 DCT 变速箱需求增长和重卡 AMT 市场改善,预计保持稳健增长,部分产品出口[9][12][13] - 差速器:重点发力齿轮方向,与多家客户合作,产能扩张,受益于四驱车型需求增加和国产替代趋势,预计 2024 - 2029 年全球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约 8%,有望成核心增长点[10][14] - 电机轴:布局空心电机轴,有轻量化等优势,与多家公司合作顺利,拓展定子等产品品类[15][16] 5. **航空航天业务** - 通过收购切入,拥有三家子公司,业务涵盖航空结构件等,收入占比 11% - 12%,毛利率约 45%,计划投资 3 亿元建设智能制造中心,受益于 C919 等下游客户增长[3][17] 6. **减速器业务** - 从汽车减速器延伸至机器人减速器领域,技术层面有齿轮制造技术积累,客户层面已量产汽车用减速器并与多家企业合作,竞争格局上国产替代趋势明显,预计 2025 - 2026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18][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新能源时代对齿轮精度和静谧性要求提高,封闭供应链开放,新势力厂商倾向外采,利好第三方齿轮厂商,同步器需求因 DCT 变速箱单台用量增加而增长,对冲新能源对燃油车市场冲击[11] - 空心电机轴单车价值约 150 元[15] - 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减速机市场份额从 2014 年的 10 - 14%增长至 2023 年的 56%[19]
光启技术20250508
2025-05-08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航空航天装备、超材料 - **公司**:光启技术、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洛阳尖端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顺德光启尖端装备有限公司、株洲广企长丰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广企长丰汽车有限公司、乐山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美国及其盟友先进战机领域现状 - 美国及其盟友拥有 9000 架飞机,现役 5645 架,新定购 3391 架,新定购主要为 F - 35 战斗机,总价值约 5.5 万亿元人民币[2][6] - 美国三大主机厂 2024 年收入突破 1 万亿人民币,但产能不足,积压订单达 3.3 万亿元人民币[2][6] 中国航空航天装备行业进展 - 出口型歼 - 10CE 飞机在巴基斯坦击落 6 架印度战机,展示中国航空航天装备实力[4] - 中国自 1983 年自主研制战斗机,近年取得歼 - 20 首飞、运 - 20 投入使用、歼 - 35A 亮相珠海航展等突破[4] 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发展趋势 - 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是大国竞争战略高地,代表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产业能力[7] - 未来十年,中国将在新能源汽车、国产集成电路和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新支柱产业[2][7] 中美核心技术企业竞争 - 中国相关企业将与美国雷神技术、洛克希德马丁等前五名企业展开竞争,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8] 光启技术在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中的角色 - 光启技术专注高集成度功能结构,占比从 0%提升至 23.58%,通过超材料技术解决复杂需求,实现综合智能结构[2][9] 超材料发展 - 超材料概念由苏联科学家提出,1999 年有实质性进展,2003 年首次制造出光学反物质[10] - 超材料是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可改写基本物理定律,适合制造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中国已量产到第四代,美国量产到第三代[2][11][12] 光启技术经营业绩 - 2018 - 2024 年收入增长 11 倍,复合增长率 50.4%;2024 年收入 15.52 亿,同比增长 21.69%;扣非净利润从 2018 年 4600 万增长至 2024 年 6.43 亿,复合增长率 55.4%[3][13] - 2025 年一季度收入 3.72 亿,同比增长 15.96%;归母净利润 1.51 亿,同比增长 10%;现金回款 4.89 亿,同比增加;经营性现金流 3.26 亿,同比增长 597%[5][14][15] 光启技术合同与研发 - 与用户签订研制、生产批量化和维保运营三类合同,为装备定制技术方案,提供系统级产品[5][14] - 过去几年完成关键研发节点 21000 多个,编写设计文档 41000 份,共计 7.74 亿字;2024 年研制收入 2.82 亿,同比增长 911%[14] 超材料产业链 - 产业链构建复杂,涉及多领域,包括上游设计和原材料、中游零部件生产、下游产成品和技术服务[17] - 以深圳为总部,一总部五基地八大专业公司及 1919 家上下游供应商协同构建全国性平台,为航空航天装备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5][26] 各子公司情况 - 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终端产品设计,2024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小巨人,获多项荣誉,有 490 项专利和 4 项国家标准[18] - 深圳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从事超材料研究及测试服务,获 CNAS 认证,2024 年成深圳百强技术服务企业第 61 位,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 82.04%,有 100 项专利和 3 项国家标准[20] - 洛阳尖端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原材料研发生产,是河南新型研发机构,获省部级科技成果登记 35 项,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 44.13%[21] - 顺德光启尖端装备有限公司从事关键部件制造和第四代超材料开发,自 2021 年投产,三年复合增长率 115.14%,有 126 项专利和 3 项国家标准[22] - 株洲广企长丰汽车有限公司从事关键部件材料开发,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投产,有 12 项专利[23] - 天津广企长丰汽车有限公司从事关键部件及工装制造和检测技术开发,2025 年承担生产任务并实现 906 基地投产,有 14 项专利[24] - 乐山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无人机总装试飞,打造低空无人机产业集群,是乐山市重点项目和产业链下游核心企业[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全国超材料大会 2025 年 5 月 16 日在深圳召开,吸引几千名学者参与,线上超 10 万名,将推动超材料领域发展与研究交流[16] - 80 亿资金转化为多项成果,建立覆盖各类新一代航空装备的基础[28] - 2024 年麒麟优基地二期 10 月底投产,贡献将在 2025 年 5 月后体现,今年有新基地投产补充产能[29]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累计使用募集资金约 41.1 亿,占总金额 60%左右,各项目有不同建设进度[30] - 公司应收账款账龄配比中一年期占 78%,一到两年期占 17%,均在正常信用账期内,2025 年一季度销售回款现金流达 4.89 亿元,公司正经历账期考验[31] - 超材料产业链涉足多领域,目前主要赛道是新一代航空链装备,公司与多企业合作,推进多个项目,核心任务是突破产能制约[32][33]
光启技术产能释放周期开启 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超597%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29 10:09
文章核心观点 光启技术2025年一季度业绩双增且创历史新高,凭借超材料技术优势从单一供应商转变为核心系统集成商,加速产能扩张战略,未来业绩增长可期 [1][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上升15.96%;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上升10.8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3.25亿元,同比增长597.24% [1] - 延续2024年报营收与利润双增态势,2025年一季度营收与净利润继续双增并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实现一季度业绩双增长 [1] 公司技术优势 - 航空航天装备技术迭代升级,传统技术体系出现瓶颈,光启技术凭借超材料特性为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核心产品提供解决方案 [1] - 历经十余年发展,公司从单一超材料专业供应商转变为核心系统集成商,将多领域功能融合在超材料复杂结构件中,成为支撑新一代装备平台多功能一体化的关键力量 [1] 公司产能扩张 - 面对未来批产订单释放,公司加速产能扩张战略,新增株洲905基地、天津906基地及乐山106基地,形成五大基地全国性超材料产业布局,构建全产业链平台 [2] - 今年相关产业基地相继建成投产,超材料产品交付效率将提升,产能瓶颈有望缓解,为未来2至3年业绩增长构筑基础 [2]
超卓航科:2024年报净利润0.13亿 同比增长137.14%
同花顺财报· 2025-04-25 22:08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基本每股收益从2023年的-0.39元提升至2024年的0.15元,同比增长138.46% [1] - 每股净资产从2023年的14.16元下降至13.66元,同比减少3.53% [1] - 每股未分配利润从1.71元下降至1.51元,同比减少11.7% [1] - 营业收入从2.7亿元增长至4.04亿元,同比增长49.63% [1] - 净利润从-0.35亿元扭亏为盈至0.13亿元,同比增长137.14% [1] - 净资产收益率从-2.74%提升至1.05%,同比增长138.32% [1] 股东持股情况 - 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有1849.8万股,占流通股41.95%,较上期减少161.33万股 [1] - 航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567.42万股,占比12.87%,持股数量不变 [2] - 夏盛鹏增持11.05万股至282.56万股,占比6.41% [2] - 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减持73万股至240.48万股,占比5.45% [2] - 洪伯彦增持12.35万股至137.17万股,占比3.11% [2] - 华安安康灵活配置混合A减持24.67万股至94.75万股,占比2.15% [2] - 吴伟和华夏中证500指数增强A新进前十大股东,分别持有63.96万股和60.32万股 [2] - 珠海观睿私募基金和潘曦明退出前十大股东,原分别持有130.72万股和73.12万股 [2] 分红方案 - 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4元(含税) [3]
立航科技:2025一季报净利润-0.05亿 同比增长50%
同花顺财报· 2025-04-25 19:50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2025年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为-0.07元,较2024年同期的-0.13元改善46.15% [1] - 每股净资产为9.18元,同比下降10.79%,较2023年同期11.09元持续下滑 [1] - 每股未分配利润大幅下降52.09%至1.03元,显示公司留存收益显著减少 [1] - 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66.67%至0.44亿元,但净利润仍亏损0.05亿元,同比减亏50% [1] - 净资产收益率为-0.68%,较上年同期的-1.26%有所改善,但仍为负值 [1] 股东结构变化 - 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达70.49%,较上期增加5159.06万股 [2] - 刘随阳新进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935.52万股,占比63.68% [3] - 高盛国际、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资机构新进入前十大股东 [3] - 尹华平、高盛公司等6名股东退出前十大股东名单 [3] 分红政策 - 公司本报告期不进行利润分配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3]
立航科技:2024年报净利润-0.94亿 同比下降38.24%
同花顺财报· 2025-04-25 19:34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基本每股收益2024年为-1.22元,较2023年的-0.89元下降37.08%,2022年为0.48元 [1] - 每股净资产2024年为9.25元,较2023年的10.42元下降11.23%,2022年为11.16元 [1] - 每股公积金2024年为6.79元,较2023年的6.88元微降1.31%,2022年为6.84元 [1] - 每股未分配利润2024年为1.09元,较2023年的2.28元大幅下降52.19%,2022年为3.29元 [1] - 营业收入2024年为2.9亿元,较2023年的2.35亿元增长23.4%,2022年为3.7亿元 [1] - 净利润2024年为-0.94亿元,较2023年的-0.68亿元下降38.24%,2022年为0.35亿元 [1] - 净资产收益率2024年为-12.31%,较2023年的-8.15%下降51.04%,2022年为4.49% [1] 前10名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 - 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有304.83万股,占流通股比例11.59%,较上期减少56.87万股 [2] - 万琳君持有108.52万股(占总股本4.13%)保持不变 [3] - 王东明持有78.96万股(占总股本3.00%)保持不变 [3] - 尹华平持有29.07万股(占总股本1.11%)增持0.82万股 [3] - 高盛公司持有19.70万股(占总股本0.75%)增持5.56万股 [3] - 杨再元、张龙义、白天民、王新娟为新进股东,分别持有15.47万股、15.00万股、10.10万股、9.46万股 [3] - BARCLAYS BANK PLC持有9.28万股(占总股本0.35%)减持1.26万股 [3] - 翟长林持有9.27万股(占总股本0.35%)减持27.99万股 [3] - MORGAN STANLEY、王鑫、中信证券、黄荣新退出前十大股东,原分别持有29.82万股、26.47万股、17.10万股、10.64万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