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药生产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证监局引导资本向“新”聚集
中国证券报· 2025-07-10 04:47
政策环境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以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升投资价值,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1] - "并购六条"发布后深圳上市公司新增披露并购重组263笔,其中196笔披露交易金额合计超570亿元[1][3] - 深圳出台《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等14条创新举措,强化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2] 企业并购案例与战略布局 - 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28%股权,整合渠道优势与中药研发能力,巩固中药全产业链布局[1][3] - 立讯精密收购闻泰科技部分子公司股权,补足安卓生态ODM系统集成领域的研发与制造资源[1][3] - 至正股份拟收购先进封装材料国际有限公司99.97%股权,从橡胶塑料制造转型半导体封装材料行业[3][4] - 中国广核收购台山第二核电100%股权,新增储备核电项目以提升市场份额与业绩增长[3] 深圳并购生态体系建设 -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0家,为并购提供充足标的资源[4] - 深圳私募股权基金及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超1.5万亿元,并购基金活跃度全国领先[4] - 深证并购基金联盟成立,240家机构参与并推动设立45亿元并购基金[5] - 深圳并购重组项目资源库已收集500余家标的意向企业,其中460余家为专精特新或科技创新企业[5] 未来发展方向 - 深圳证监局将持续完善资源库建设,开展精准对接活动以匹配上市公司并购需求[6] - 计划定期组织项目路演与对接,推动并购重组"一站式"信息服务标杆建设[5][6]
《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创新药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
太平洋证券· 2025-07-02 21: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化学制药、中药生产、生物医药Ⅱ、其他医药医疗无评级 [3] - 科伦博泰、康方生物、乐普生物、迈威生物、艾力斯等创新药企维持“买入”评级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支付、临床应用等五大维度推出16项举措,为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4] - 《措施》出台标志着创新药可及性会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对创新药的倾斜力度也会更大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的研发 - 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开放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核心数据资源,支持相关机构确定研发方向、布局研发管线,提升创新效率 [5] - 鼓励商业健康保险设立创新药投资基金,加强药品目录准入政策指导,创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时企业可同步申请医保部门点对点政策指导 [5] - 组织实施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重大传染病、高发重大慢性病、儿童用药、罕见病等重点领域 [5] 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 - 医保目录动态优化,合理确定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由医保部门与企业谈判形成支付标准 [6] - 优化续约规则,允许销售超预期或新增适应症的创新药通过谈判调整支付标准,降幅不高于简易续约规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急需药品可探索临时纳入路径 [6] - 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重点纳入临床价值显著但超出基本医保范围的创新药,建立独立目录并配套价格保密机制,与医保目录形成互补,目录与医保目录同步申报、调整 [6] 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打通临床应用“最后一公里” - 简化挂网与采购流程,企业可自主选择首发挂网省份,纳入医保和商保目录的创新药实行直接挂网,联审通办、缩短流程,省级集采机构实现全流程高效服务 [8] - 强化医疗机构配备责任,要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在目录更新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不得因药占比、目录数量等限制创新药配备,医保谈判药品和商保目录药品可突破“一品两规”限制 [8] - 完善创新药医保支付管理,对合理使用但不适合按病种付费的创新药病例,医疗机构可申报“特例单议”,医保部门按季度或月度组织专家评议,灵活调整支付标准 [8] 拓展多元支付渠道,鼓励创新药“出海”,提高创新药可及性 - 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将创新药纳入保障范围,推动企业和个人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支持困难群众使用创新药 [9] -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支持有条件地区搭建全球创新药交易平台,借助港澳优势推动中国创新药出海,同时鼓励国际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 [9] - 截至2025年5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支付4100亿元,带动销售超6000亿元 [9]
又见财务大洗澡!步长制药:暴力减值45亿商誉,还涉嫌利用研发资本化美化盈利
市值风云· 2025-06-12 21:1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10亿元,同比下降17%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5.5亿元,同比下降274%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4.93亿元,同比下降269% [3] - 2020-2024年公司总收入从160亿元降至110亿元,降幅超30% [16] 业绩下滑原因 - 核心产品谷红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和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被调出医保目录,销量锐减50%-85% [13][18] - 2024年对子公司通化谷红和吉林天成计提商誉减值准备8.53亿元,其中7.94亿元来自这两家子公司 [5][20] - 2015年收购的两家子公司初始商誉49.97亿元,2021-2024年累计减值45.3亿元,减值比例达88% [8][24] 产品结构变化 - 2015年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三款产品贡献收入88亿元,占总收入76% [11] - 2024年上述三款产品收入58亿元,较2015年下降34% [15] - 六款核心产品合计收入从2020年108亿元峰值降至2022年95亿元,2023年起不再披露全部六款数据 [12][15] 销售费用异常 - 2025Q1销售费用率39%,较中药行业均值28%高出11个百分点 [27] - 2024年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及咨询费占比93%,金额达40.3亿元 [29][30] - 第一大服务商海南椰云众包2023年获4.49亿元费用但参保人数仅10人,第二大服务商宝鸡新安睿参保9人获2.94亿元 [30][32] 研发投入争议 - 2024年研发支出7.17亿元,其中资本化比例52%,较2020年26%显著提升 [37] - 资本化研发支出从2020年1.89亿元增至2024年3.72亿元 [37] - 2023年若未将3.25亿元研发投入资本化,1.5亿元盈利将被完全侵蚀 [39] 历史收购回顾 - 2012-2015年累计耗资63.5亿元收购吉林天成(95%股权)和通化谷红(100%股权),形成商誉49.97亿元 [8] - 收购标的独家产品曾贡献显著收入,但2020年后因医保政策调整导致收入断崖式下跌 [11][13] - 2022年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30.7亿元,占初始商誉61% [20]
又见财务大洗澡!步长制药:暴力减值45亿商誉,还涉嫌利用研发资本化美化盈利
市值风云· 2025-06-12 21:0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10亿元,同比下降17%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5.5亿元,同比下降274%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4.93亿元,同比下降269% [3] - 2024年公司对通化谷红和吉林天成计提商誉减值准备7.94亿元,总商誉减值8.53亿元 [5] 历史收购与商誉问题 - 2012-2015年累计耗资63.5亿元收购吉林天成(95%股权)和通化谷红(100%股权),确认商誉49.97亿元,占当时总资产33% [8][9] - 2022年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30.7亿元,2021-2024年累计计提45.3亿元,占初始商誉总额88% [20][22][24]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169%至3.07亿元,营收增长5%至28亿元 [26] 产品收入结构变化 - 2015年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三款产品合计收入88亿元,占总收入76% [11] - 2020年六款核心产品合计收入达峰值108亿元,2022年降至95亿元 [12][15] - 2024年脑心通等三款产品收入58亿元,较2015年下降34% [15] - 公司总收入从2020年160亿元降至2024年110亿元,降幅超30% [16] 医保政策冲击 - 谷红注射液等三款产品因被调出省级医保目录,2023年销售额同比下降50%-85% [13][18] - 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2023年销售额3.29亿元,同比下降55% [19] - 谷红注射液2023年销售额1.78亿元,同比下降85% [19] 销售费用异常 - 2025Q1销售费用率39%,较中药行业均值(28%)高出11个百分点 [27] - 2024年市场学术推广费占销售费用93%,达40.3亿元 [29] - 2023年支付第一大服务商海南椰云4.49亿元,其参保人数仅10人 [30][32] - 关联方贵州名帅酒业三年获5733万元推广费,实控人为公司实控人岳母 [33] 研发投入争议 - 2024年研发支出7.17亿元,资本化率52%,资本化金额3.72亿元 [37] - 研发资本化率从2020年26%持续提升至2024年52% [37] - 2023年若未资本化3.25亿元研发投入,将直接导致净利润转负 [39] - 销售费用(43亿元)为研发费用(7.2亿元)的6倍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