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资本化

搜索文档
海思科13.65亿定增遭监管11连问 高分红与研发资本化疑云笼罩转型之路
新浪证券· 2025-08-15 16:27
核心观点 - 海思科医药13.65亿元定增计划遭深交所深度问询 涉及业绩波动 高额分红后再融资 研发资本化异常 实控人变更等11项核心风险 监管关注公司战略激进性与财务合规性间的矛盾 定增能否过关存变数 [1] 经营与财务表现 - 营收持续增长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剧烈波动:2022年营收30.15亿元 2023年37.21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2022年1.12亿元 2023年冲高至2.42亿元后2024年骤降至1.32亿元 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0.50亿元 与营收趋势背离 [2] - 政府补助异常激增影响盈利可持续性:2023年政府补助1.96亿元占净利润49.5% 2024年0.25亿元占6.3% 主要来自创新药研发专项但未充分论证持续性 [2] - 集采政策压制核心产品价格与收入:丙泊酚注射液集采后降价70%-80% 肠外营养系产品收入连续三年下滑 2022年6.34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0.94亿元 麻醉产品增长难抵整体毛利压力 [2] 分红与再融资矛盾 - 高额分红与再融资安排引发利益冲突质疑:2023年现金分红2.23亿元占归母净利润75.50% 2024年4.64亿元占117.31%超额分配 而定增募资中3.5亿元拟补充流动资金 监管质疑高分红后立即募资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3] - 公司辩称分红系回报股东 募资为研发投入 但未解释短期资金规划的逻辑矛盾 [3] 研发资本化合规性 - 研发资本化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分别为53.39% 40.98% 37.65% 26.14% 存在研发项目终止未披露资本化处理细节的情况 [3] - 监管要求说明资本化条件判断标准 与同行差异原因 以及终止项目减值计提合理性 激进资本化政策可能虚增资产并隐藏亏损风险 [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 实控人变更引发治理稳定性担忧:2025年3月原实控人王俊民 范秀莲 郑伟解除一致行动协议 王俊民单独持股40.11%成为新实控人 此前三人合计持股73.27% 监管关注关联交易风险 [4] - 历史内控缺陷未根治:2020年因与控股股东人员 财务混同及关联交易披露违规遭西藏证监局警示 [4] 资产使用效率与减值计提 - 产能利用率低下但减值计提不充分:大容量注射剂产能利用率低于55% 小容量注射剂和片剂不足30% 未对闲置设备充分计提减值 [4] -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约2%-3%低于同行 外包袋采购额2023年骤降57.7%未说明与收入变动匹配性 [4] 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风险 - 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2025年一季度应收账款周转率4.12低于行业平均9.93 账面余额增至8.96亿元 回款能力弱化且坏账计提充分性存疑 [5] - 1年以上预付账款涉及环泊酚注射液海外临床试验费用 未披露与收款方浙江瑞博制药是否存在利益倾斜 [5]
感冒药大王“感冒”了!华润三九营收净利首现双降,押宝并购却成“拖油瓶”
华夏时报· 2025-08-14 17:40
核心观点 - 华润三九面临核心业务增长瓶颈、并购整合不及预期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 导致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营收和利润首次双降[2][3][8] 业务表现 - 非处方药业务2024年收入124.82亿元 占总收入45.2% 但增速从2023年近20%降至14% 核心产品感冒灵和三九胃泰市占率分别达22%和17% 接近天花板[4] - 处方药业务2024年收入60.06亿元 毛利率47.51% 同比下降4.64个百分点 主要受国家集采政策影响[5] - 昆药集团2024年收入52.13亿元 同比增7.3% 但毛利率暴跌7.38个百分点至64.02% 2025年一季度并表收入直接下滑[5][6] - 零售业务2024年收入33.73亿元 毛利率仅13.38% 线上药店增速31% 但线下客流被分流且成本上升[6] 财务数据 - 2024年总营收276亿元 但2025年一季度营收68.54亿元 同比降6.04% 归母净利润12.7亿元 同比降6.87%[3][8] - 销售费用率21.86% 同比升0.45个百分点 原材料三七、牛黄、川贝等成本上涨[8] - 研发费用从2022年5.94亿元增至2024年8.02亿元 年均增16.8% 但资本化率从22.35%骤降至15.87%[12][13] - 研发团队规模从455人增至876人 人力成本占研发费用37.7% 达3.02亿元[14] 同业对比 - 2025年一季度华润三九营收68.54亿元(-6.04%) 为四大中药龙头中唯一负增长 东阿阿胶营收17.19亿元(+12.3%) 云南白药108.41亿元(+5.2%) 九芝堂8.06亿元(-3.1%)[8][9] - 毛利率53.28% 显著低于东阿阿胶73.62%和九芝堂60.04%[9] - ROE为6.18% 虽暂居同业第二 但利润下滑可能影响持续性[9] 政策与风险 - 中药配方颗粒全国集采范围扩大 血塞通等核心产品可能纳入地方集采 预计价格降幅超20% 处方药业务毛利率或进一步降至45%以下[10] - 收购天士力28%股权后 面临管理整合成本高企 天士力2024年营收下滑0.3% 协同效应未显现[11] - 账面商誉达51.24亿元 占净资产25.7% 存在减值风险[11]
又见财务大洗澡!步长制药:暴力减值45亿商誉,还涉嫌利用研发资本化美化盈利
市值风云· 2025-06-12 21:1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10亿元,同比下降17%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5.5亿元,同比下降274%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4.93亿元,同比下降269% [3] - 2020-2024年公司总收入从160亿元降至110亿元,降幅超30% [16] 业绩下滑原因 - 核心产品谷红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和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被调出医保目录,销量锐减50%-85% [13][18] - 2024年对子公司通化谷红和吉林天成计提商誉减值准备8.53亿元,其中7.94亿元来自这两家子公司 [5][20] - 2015年收购的两家子公司初始商誉49.97亿元,2021-2024年累计减值45.3亿元,减值比例达88% [8][24] 产品结构变化 - 2015年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三款产品贡献收入88亿元,占总收入76% [11] - 2024年上述三款产品收入58亿元,较2015年下降34% [15] - 六款核心产品合计收入从2020年108亿元峰值降至2022年95亿元,2023年起不再披露全部六款数据 [12][15] 销售费用异常 - 2025Q1销售费用率39%,较中药行业均值28%高出11个百分点 [27] - 2024年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及咨询费占比93%,金额达40.3亿元 [29][30] - 第一大服务商海南椰云众包2023年获4.49亿元费用但参保人数仅10人,第二大服务商宝鸡新安睿参保9人获2.94亿元 [30][32] 研发投入争议 - 2024年研发支出7.17亿元,其中资本化比例52%,较2020年26%显著提升 [37] - 资本化研发支出从2020年1.89亿元增至2024年3.72亿元 [37] - 2023年若未将3.25亿元研发投入资本化,1.5亿元盈利将被完全侵蚀 [39] 历史收购回顾 - 2012-2015年累计耗资63.5亿元收购吉林天成(95%股权)和通化谷红(100%股权),形成商誉49.97亿元 [8] - 收购标的独家产品曾贡献显著收入,但2020年后因医保政策调整导致收入断崖式下跌 [11][13] - 2022年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30.7亿元,占初始商誉61% [20]
又见财务大洗澡!步长制药:暴力减值45亿商誉,还涉嫌利用研发资本化美化盈利
市值风云· 2025-06-12 21:0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10亿元,同比下降17%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5.5亿元,同比下降274%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4.93亿元,同比下降269% [3] - 2024年公司对通化谷红和吉林天成计提商誉减值准备7.94亿元,总商誉减值8.53亿元 [5] 历史收购与商誉问题 - 2012-2015年累计耗资63.5亿元收购吉林天成(95%股权)和通化谷红(100%股权),确认商誉49.97亿元,占当时总资产33% [8][9] - 2022年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30.7亿元,2021-2024年累计计提45.3亿元,占初始商誉总额88% [20][22][24]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169%至3.07亿元,营收增长5%至28亿元 [26] 产品收入结构变化 - 2015年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三款产品合计收入88亿元,占总收入76% [11] - 2020年六款核心产品合计收入达峰值108亿元,2022年降至95亿元 [12][15] - 2024年脑心通等三款产品收入58亿元,较2015年下降34% [15] - 公司总收入从2020年160亿元降至2024年110亿元,降幅超30% [16] 医保政策冲击 - 谷红注射液等三款产品因被调出省级医保目录,2023年销售额同比下降50%-85% [13][18] - 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2023年销售额3.29亿元,同比下降55% [19] - 谷红注射液2023年销售额1.78亿元,同比下降85% [19] 销售费用异常 - 2025Q1销售费用率39%,较中药行业均值(28%)高出11个百分点 [27] - 2024年市场学术推广费占销售费用93%,达40.3亿元 [29] - 2023年支付第一大服务商海南椰云4.49亿元,其参保人数仅10人 [30][32] - 关联方贵州名帅酒业三年获5733万元推广费,实控人为公司实控人岳母 [33] 研发投入争议 - 2024年研发支出7.17亿元,资本化率52%,资本化金额3.72亿元 [37] - 研发资本化率从2020年26%持续提升至2024年52% [37] - 2023年若未资本化3.25亿元研发投入,将直接导致净利润转负 [39] - 销售费用(43亿元)为研发费用(7.2亿元)的6倍 [37]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6-07 05:32
货币资金与负债情况 - 202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24.33亿元,其中受限资金0.11亿元,利息收入0.23亿元,货币资金年平均收益率1.15%,高于活期利率主要因部分协定存款 [4][6] - 长期借款同比增长92.42%至5.14亿元,主要用于重要资本化支出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预算高且建设周期长 [6][7] - 租赁负债1.18亿元对应83笔经营办公场地租赁,前五大租赁负债合计占比28.45% [8] - 其他应收款0.83亿元中员工备用金占16.56%,主要用于全国2000余个办事处的日常支出 [8][9] 应收账款与资产减值 -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43.96亿元占流动资产60.07%,计提信用减值损失6.19亿元,1年以上账龄占比50.90%主要因公共卫生事件回款缓慢 [12][15] - 报废固定资产原值5.06亿元(生产设备占96.64%),因设备性能不满足需求且处置变现可能性低 [16][17] - 对DRA Company Limited计提减值因出生人口下降(2024年954万 vs 2016年1786万)及NIPT集采价格降幅超70%导致市场萎缩 [20][21][22] 关联交易分析 - 与金墁利双向交易额显著增长:采购CRO服务0.52亿元(+260.41%),销售检测服务0.64亿元(+175.24%),主因股权转让后业务过渡需求 [26][27][29] - 金墁利为国内领先CRO服务商,市场占有率约30%,交易定价参考外部客户价格且经股东大会审议 [31][34] 经营业绩变动 - 2024年营收71.90亿元(-15.81%),归母净利润-3.81亿元(上年+6.43亿元),主因集采政策导致检测价格下降(三级医院次均住院费用降8.8%)及行业产能过剩 [37][40][41] - 研发费用4.00亿元(资本化率1.77%),主要用于历史检测数据资产化形成专病数据库,资本化率低于同业均值12.12% [44][45][48] 行业环境影响 - ICL实验室数量从2018年1269家增至2024年2800家,竞争加剧推动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41][42] - DRG/DIP支付改革下医院检测外包意愿增强,长期利好ICL渗透率提升,但短期价格压力显著 [40][42]
复星医药浮现“降收增利”迷局 高比例研发资本化或“藏雷”|财报异动透视镜
华夏时报· 2025-04-28 15:5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8%至410.67亿元,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5.81%至414.00亿元,2022年峰值439.52亿元[4][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6.08%至27.70亿元,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4.56亿元(资产处置收益3.71亿元、政府补助6.14亿元)和研发费用缩减[9][10] - 净利率提升1.56个百分点至8.55%,但核心制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29%,抗感染产品收入暴跌27.95%,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收入下降21.01%[6][8] 业务板块分析 - 制药板块收入289.24亿元同比下降4.29%,抗肿瘤药物增速从近40%骤降至5.84%,心血管产品成为唯一增长点(+14%)[6][7] - 医疗器械与诊断业务收入43.23亿元同比下降1.53%,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76.47亿元同比增长14.61%,但毛利率仅22.71%[8] - 海外收入112.97亿元同比增长8.93%,占比27.51%,但营业成本激增13.23%导致毛利率下滑2.33个百分点[8] 研发与财务风险 - 研发总投入减少16.15%至55.54亿元,资本化比例达34.38%(行业均值2.52%),导致无形资产激增至144.68亿元[11][12] - 2020-2024年无形资产增长近70%,若研发失败可能导致集中减值风险,类似康希诺案例[3][12] - 短期借款激增39.83亿元至187.11亿元,占带息负债比重升至64.7%,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82%至11.11亿元[15] 历史与行业背景 - 2022年营收增长12.66%主要依赖新冠相关产品,2023年起因新冠业务萎缩及集采影响核心业务承压[5] - 代谢及消化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19个百分点,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76个百分点[6] - 债务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长期借款同比减少33.01亿元,可能加剧现金流压力[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