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锂电池

搜索文档
000716,停牌!国资拟入主
中国基金报· 2025-08-04 17:22
控制权变更 - 黑五类集团拟将持有黑芝麻约20%的股份转让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及大健康行业的国有企业,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2][3] - 目前黑五类集团持有黑芝麻30.25%的股份,若交易完成,广西国资将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公司将从民营控股企业转变为广西国资控股企业[9] - 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具体交易方案、价格等细节尚未披露,能否最终实施完成及实施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10] 业绩表现与战略转型 - 2018年至2022年,黑芝麻净利润连续下滑,其中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亏损1.09亿元和1.40亿元[12] - 公司曾试图通过跨界新能源寻求第二增长曲线,2022年10月拟以5亿元增资天臣新能源获得59.09%股权,但交易在2023年4月终止[12] - 2023年4月公司宣布拟投资35亿元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其中银行贷款将占六成以上(22亿元)[12] - 2024年10月公司表示暂缓储能锂电池项目投资建设,集中资源聚焦于大健康食品产业经营[13] 公司治理问题 - 2025年6月公司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被指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对外担保等问题[16] - 2021年公司控股子公司向供应商支付1053.85万元,其中约950万元构成资金占用[17] - 2020年9月公司以6553万元股权为5.05亿元借款提供担保,但未履行审议及披露义务,直至2024年10月才补充公告[17] - 2025年4月深交所已就同一担保问题对公司及韦清文等人予以公开谴责[18] 近期经营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42亿元,同比下降3.74%;实现归母净利润225.11万元,同比下降29.61%[18] - 停牌前的8月1日,公司股价上涨4.81%,报收于6.54元/股,总市值达49.28亿元[19]
黑芝麻:营收连年下降 直面盲目跨界与失控治理的双重困局
新浪证券· 2025-06-27 15:01
战略困境与主业萎缩 - 公司核心产品黑芝麻糊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首位,但2023年营收同比下跌11.25%,2024年再降7.92%,主因品牌老化且对年轻消费者缺乏吸引力 [1] - 推出轻脂饮品、燕麦糊等新品未能突破"传统糊粉"的品牌刻板印象,产品创新未达预期效果 [1] - 管理层选择激进跨界掩盖主业颓势,包括举债22亿投入储能锂电池项目却停滞不前,以及质押担保2.6亿元跨界医疗却卷入债务官司需赔付6553万元 [1] - 高频低效的跨界导致现金流紧张,2024年违规担保及被占用资金已达数亿元,被迫以股权质押融资 [1] - 传统经销体系崩塌,2024年经销商流失,三大渠道全面萎缩 [1] 公司治理与控股股东风险 - 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及其关联方长期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违规套取款项未完整披露具体规模,仅儿童医院项目违规担保便达6553万元 [2] - 通过关联企业渭南天臣进行利益输送,将上市公司变为提款机 [2] - 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董事会会议无书面记录、监票人违规任命、高管权责混乱等乱象暴露内控彻底失效 [2] - 管理层绕开审议程序秘密签署担保协议,直到债务爆雷才被迫披露 [2] - 实际控制人韦清文作为时任董事长直接主导资金占用,导致11名高管集体领罚 [2] 危机根源与行业警示 - 公司危机本质是治理失效与战略短视的必然结果,控股股东把上市公司当作融资工具,管理层用投机掩盖主业颓势 [3] - 国民品牌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为老牌企业敲响警钟,强调健康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3]
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TOP30企业出炉
起点锂电· 2025-04-18 18:24
全球储能锂电池行业核心数据 - 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电芯出货量达435 8GWh 同比增长81% [2] - 行业集中度下降 CR5为53 5%(同比下降5%) CR10为77 4%(同比下降3%) 主因新进入者增加 [2] - 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将突破600GWh 电芯环节成为产业链竞争焦点 [2]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TOP30企业全名单公布 中国企业包揽前十名 日韩企业份额显著下滑(三星SDI LG新能源首次跌出前十) [4][5][6] - 宁德时代保持第一但领先优势缩小 亿纬锂能首次升至第二 海辰储能 远景动力等中国企业排名上升 [4][5] - 新晋企业表现突出 珠海冠宇 豪鹏科技首次进入TOP30榜单 [4] 企业出货量梯队分布 - TOP30企业中: - 30GWh以上企业4家 - 20-30GWh区间企业4家 - 10-20GWh区间企业4家 - 10GWh以下企业18家 [6] 产业链发展趋势 - 储能锂电池与风电 光伏 储能集成环节形成协同竞争关系 [2] - 中国企业主导全球市场 TOP10均为本土企业 包括比亚迪 国轩高科 中创新航等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