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药外包(CXO)
icon
搜索文档
美银证券:料药明康德继续抢占市场份额 升目标价至123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8-05 16:17
药明康德目标价及评级调整 - 美银证券上调药明康德港股目标价从115 7港元至123港元 A股目标价从107 6人民币至114 4人民币 [1] - 调整2025至2032年每股盈余复合年增长率至16 2% [1] - 重申"买入"评级 主要基于稳健订单增长及营运效率提升 [1] 中国生物技术与制药业市场动态 - 上半年中国企业授权转让交易总额同比增135%至600亿美元 [1] - 恒瑞医药港交所上市推动初级市场创新药物融资总额年增42 9%至33 3亿美元 [1] - 融资事件数量略减6 7% 但相较2024年年减幅度收窄至22 3% [1] CXO行业需求与竞争格局 - 国内融资环境改善及授权转让交易上升趋势可能转化为对CXO服务的更高需求 [1] - 行业龙头药明康德凭借整合平台及营运效率优势将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2] - 美银在CXO子行业中明确偏好药明康德 [2] 昭衍新药与方达控股评级调整 - 昭衍新药港股目标价从9 3港元上调至11港元 A股目标价从8 5人民币上调至10 1人民币 [2] - 方达控股目标价从0 8港元上调至0 95港元 [2] - 两家公司均维持"跑输大市"评级 [2]
大行评级|美银:上调药明康德H股目标价至123港元 预计其将继续抢占市场份额
格隆汇APP· 2025-08-05 11:48
行业趋势 - 2024年上半年中国生物技术与制药业授权转让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35%至600亿美元 [1] - 中国初级市场创新药物融资总额同比增长42.9%至33.3亿美元 但融资事件数量同比减少6.7% [1] - 国内融资环境改善及授权转让交易上升趋势可能逐步转化为对国内医药外包(CXO)服务的更高需求 [1] 公司分析 药明康德 - 凭借整合平台及强大营运效率 公司将继续抢占市场份额 [1] - 2025至2032年每股盈余复合年增长率调整至16.2% [1] - H股目标价从115.7港元上调至123港元 A股目标价从107.6元上调至114.4元 [1] 药明生物 - 2025至2027年收入预测上调2% 反映2025年上半年初步业绩及长期收入预测 [1] - 目标价从29.6港元上调至35港元 [1] - 2026年预估市盈率26.5倍 相较药明康德H股18倍 [1]
营收、净利创历史新高 药明康德上半年业绩可圈可点
上海证券报· 2025-07-29 02:58
行业回暖态势 - CXO行业上半年呈现加速回暖态势,药明康德业绩表现可反映行业面貌 [1] -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207.99亿元(同比+20.64%),归母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101.92%) [1] - 第二季度单季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达111.45亿元(同比+20.37%) [1] 业务板块表现 - 化学业务收入163.01亿元(同比+33.51%),占总营收近八成 [2] - 小分子工艺研发生产(D&M)业务收入86.8亿元(同比+17.5%) [2] - TIDES业务(含多肽药物)收入50.3亿元(同比+141.6%),在手订单同比+48.8% [2] - 持续经营业务总收入204.05亿元(同比+24.24%) [1][2] 全球化运营与订单储备 - 境外收入172.6亿元占比超八成,美国客户收入140.3亿元(同比+38.4%) [3] - 欧洲客户收入23.3亿元(同比+9.2%),日韩及其他地区收入9亿元(同比+7.6%) [3] - 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总额566.9亿元(同比+37.2%)创历史新高 [3] 产能与战略规划 - 推进泰兴多肽产能建设,2025年底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体积将超100000L [2] - 上调2025年收入目标至425-435亿元,持续经营业务预计增长13%-17% [3] - 同步提升自由现金流目标至50-60亿元 [3]
财务造假细节曝光!百亿市值减肥药企被ST,还面临近5000万罚款
第一财经· 2025-07-21 16:26
诺泰生物业绩造假事件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欺诈发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调查显示2021年通过虚假技术转让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3][10] - 实际控制人赵德中组织安排实施技术转让业务,并安排他人为浙江华贝支付技术转让款提供融资,同时要求调高浙江华贝估值 [4] - 公司在科创板上市首年(2021年)即策划业绩造假,上市第二年(2022年11月)开始筹划再融资事项 [5][6] 公司财务及融资情况 -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13.58%,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下降6.52% [10] - 2023年12月公司成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4.34亿元,期限6年 [8][9] - 公司《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信息"相关内容存在重大虚假内容 [10] 处罚及市场影响 - 证监会对公司两项违法行为合计罚款4740万元(信息披露违法罚款400万元,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罚款4340万元) [11][12] - 实际控制人赵德中被罚款1800万元,其他参与造假的高管面临150万元至330万元不等罚款 [13] - 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21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诺泰 [14] 行业背景及股价表现 - 公司属于医药外包(CXO)企业,主要从事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药研发生产 [5] - 因涉及GLP-1原料药生产,公司股价在2024年上半年涨幅曾高达70%以上,但在2024年10月收到立案告知书后当月股价跌幅接近30% [14]
为再融资虚增两成业绩:这家减肥药企股票被ST,还面临近5000万罚款
第一财经· 2025-07-21 13:41
公司业绩造假事件 - 诺泰生物在2021年12月通过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及上市持有许可人权益确认业务收入3000万元,但该交易不具备商业实质,导致2021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1] - 浙江华贝不具备支付技术转让款的资金实力和实际应用该技术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技术转让款最终来自诺泰生物的增资款 [1] - 公司实际控制人赵德中组织安排实施技术转让业务,安排他人为浙江华贝支付技术转让款提供融资,并要求调高浙江华贝估值 [3] 公司上市及融资情况 - 诺泰生物于2021年5月20日登陆科创板上市,在上市首年就策划了业绩造假案 [3] - 2022年11月公司筹划再融资事项,2023年12月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4.34亿元,期限6年 [3][4] - 《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信息"相关内容存在重大虚假内容,涉及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 [4] 财务及处罚情况 -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13.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下降6.52% [4] - 证监会对公司两项行为进行处罚:信息披露违法罚款400万元,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罚款4340万元,合计4740万元 [4] - 实际控制人赵德中被合计罚款1800万元,其他参与业绩造假的高管面临150万元至330万元不等罚款 [5] 市场影响及后续 - 公司股票于7月21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暨停牌,从7月22日起A股简称变为ST诺泰 [5] - 公司因GLP-1原料药生产概念,2024年上半年股价涨幅曾高达70%以上,但在收到《立案告知书》后当月股价跌幅接近30% [5] - 投资者因公司违法违规行为造成投资损失的,可以通过股票维权追讨部分损失 [5]
药明康德等上游企业业绩提速明显 CRO板块回暖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5:59
公司业绩 - 药明康德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07.99亿元,同比增长约20.64%,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4.24% [1] - 公司预计本期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55.82亿元,同比增长约26.47% [3] - 本期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利润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出售持有的WuXiXDC Cayman Inc部分股票的收益,预计收益约32.10亿元 [3] 业务模式 - 公司持续聚焦独特的"一体化、端到端"CRDMO业务模式,紧抓客户对赋能需求的确定性 [3] - 公司不断拓展新能力、建设新产能,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提高经营效率 [3] 行业动态 - CXO跟随创新药回暖,周期可能真正到来 [4] - 东吴医药团队看好CXO板块,认为业绩拐点显著,药明康德、博腾股份、纳微科技等纷纷发布Q2业绩预增 [4] - 博腾股份预计上半年营业收入15.5亿元~16.2亿元,同比增长15%~20%,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0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4] - 奥浦迈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77亿元,同比增加约23.25% [5] 机构观点 - 花旗认为中国医疗保健板块特别是创新药物领域的市场兴趣强劲回升,CXO板块将吸引更多关注 [5] - 中信建投看好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泰格医药、九洲药业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CXO龙头 [5] - 光大证券提及CXO板块逐步走出低谷,多家企业展现复苏迹象,未来有望迎来强劲复苏 [5]
创新药的风吹到CXO,2000亿市值巨头涨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2:20
行业表现 - A股CRO概念股7月11日集体拉升 博腾股份盘中20%涨停 凯莱英和药明康德涨停 美迪西和康龙化成涨幅居前 [1] - 港股CXO概念全线飘红 凯莱英和药明康德涨超10% 昭衍新药、康龙化成和药明生物等涨幅居前 [3] - CRO概念指数上涨1.71%至773.34点 CXO概念港股指数上涨6.43%至587.695点 [2][4] 个股表现 - 博腾股份单日涨幅18.19% 5日累计涨幅21.01% 最新价20.79元 [2] - 凯莱英A股单日涨停10% 最新价97.50元 港股涨幅11.24%至87.60港元 [2][4] - 药明康德A股涨停9.99%至77.15元 港股涨10.65%至88.30港元 市值超2000亿元 [1][4] - 美迪西5日累计涨幅达37.92% 皓元医药单日涨6.99% [2] 业绩驱动 - 药明康德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收208亿元 同比增长20.64% 经调整净利润63.15亿元 同比增44.43% [4] - 业绩增长源于拓展新能力、建设新产能及优化生产工艺 满足客户赋能需求 [4][5] 行业逻辑 - CXO模式为制药企业提供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外包服务 受益于创新药BD浪潮和产业政策支持 [5] - 多肽、寡核苷酸、CGT等新分子疗法持续注入行业高景气 国内前端业务有望回暖 [6] - 工程师红利推动2025年订单高增速 在手订单转化支撑业绩确定性 [6] 创新药趋势 - 中国创新药产业从跟随到首创 从内需到出海 正实现全球价值链跃迁 [7] - 跨国药企1-5月采购中国创新药专利金额接近2024全年水平 认可国际竞争力 [7] - 跨国药企因专利到期压力加大中国专利采购 中国管线储备全球第二 [8]
财报解读|药明康德半年报业绩预喜,增速高于一季度
第一财经· 2025-07-10 19:35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207.99亿元,同比增长约20.64%,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4.24% [1] - 公司预计本期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5.61亿元,同比增长约101.92%,增速明显高于2025年一季度的89.1% [1] - 公司出售持有的药明合联部分股票预计收益约32.1亿元,对净利润增长有显著贡献 [1] - 扣除出售联营公司股权收益后,公司预计本期经调整归母净利润约63.15亿元,同比增长约44.43% [3] - 公司预计本期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55.82亿元,同比增长约26.47% [3] 行业动态 - 2025年以来A股及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有回暖趋势,部分生物科技企业成功实现再融资 [3] - 医药外包(CXO)行业可能受益于下游生物科技行业景气度回升 [3] - 方正证券研报指出,医药外包板块下半年有望受益于美联储降息预期及国内需求复苏 [3] - 临床前CRO和CDMO企业收入主要依赖海外大药企订单,当前已出现增长迹象 [3] 未来展望 - 公司曾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比增幅达到10%至15% [4] - 公司预计2025年整体收入将达到415亿至430亿元,较2024年同比增幅为5.76%至9.6% [4] - 若达成上述目标,公司整体收入将突破2023年在新冠商业化需求驱动下形成的营收峰值 [4]
与中国医药产业脱钩?美药企成本或将增加一半
第一财经· 2025-05-15 13:05
中美医药产业关系 - 美国原料药高度依赖中国进口,2019年仅有12%为本国生产,88%依赖进口[2] - 中国承担全球约三分之一原料药供应,出口规模从2013年236亿美元增至2022年517.9亿美元[2] - 美国若强行脱钩将导致部分药企成本增加50%,且重建本土产业链需10-15年[6][13] 中国原料药产业优势 - 中国在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及前体药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规模和技术优势[3] - 2024年Q3中国FDA DMF备案量达153份,同比增长57.7%,远超印度的110份和美国的13份[4] - 中国凭借化工基础、人工成本(STEM人才年毕业量)和规模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6] 创新药与CXO领域发展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战略合作参与全球分工,2024年跨国药企30%高额预付款交易涉及中国企业(2022年仅3%)[8] - 中国CXO全球占比从2024年14.8%预计提升至2030年19.5%,市场规模达4823亿元[9] - 药明康德支持2024年美国31款获批小分子药物中的6款,全球前十小分子药物中4款由其生产[10][11] 美国药品成本结构 -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74%临床前/临床服务外包至中国,主要因中国效率高且成本节省60%-75%[12][13] - 美国药价高企主因利润被制药商、保险公司等瓜分,产业回流无法根本解决降价需求[15][16] - 中国原料药占全球30%产能,其成本优势可能进一步被美国降价政策强化需求[16] 产业转移与替代挑战 - 全球原料药生产重心20世纪90年代从欧美转向亚太,中国凭借环保成本、人工和技术投入崛起[4][5] - 印度受限于基础工业薄弱,PLI计划进展低于预期,无法取代中国规模优势[6] - 中国CXO已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一体化产业链网络,交付效率成为核心竞争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