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种植
搜索文档
引导更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17 08:39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西新余市探索“党建+乡镇商会”模式,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变 [1][2] 乡镇商会模式与覆盖 - 新余水北商会是江西省首家挂牌组建党委的乡镇商会,成立于2012年 [1] - 新余市在全市推广该模式,目前26个乡镇商会均设立党组织,实现建制乡镇全覆盖 [2] - 通过帮扶机制建立帮扶项目563个,培育63个产业项目示范基地 [2] 油茶产业项目举措 - 水北商会党委牵头成立油茶产业指导中心,推动解决资金、用地、技术等要素保障问题 [1] - 为油茶产业注入100万元资金,流转500亩老油茶林进行低改示范,茶果收益仍归农户 [2] - 投入50余万元添置榨油设备、聘请技术人员,盘活村里的旧油茶加工厂 [2] - 选种高产优质苗木,计划5年内替换低产油茶,并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和服务 [2] 项目成效与预期 - 油茶生长状况明显好转,结果率有较大提升 [2] - 500亩油茶高产示范基地预计丰产后每亩收益至少1500元 [1] - 琴山村原有油茶林5000余亩,因长期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产量较低 [1]
推动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走深走实
金融时报· 2025-08-28 10:33
农业转型金融试点推进 - 中国人民银行在江西等五省市启动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 宜春市被选为重点实施区域[1] - 创新"四个一"行动框架 包括一个重点项目库 一家第三方机构 一组创新产品和一批配套政策[1] - 截至2025年7月末 推动12个农业转型项目贷款落地 年碳减排量达6000吨[1] 工作机制构建 - 建立"双牵头+专班化"推进体系 由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分行与宜春市政府办联合牵头[2] - 实行"周调度 月创新 季评估"工作节奏 与农业农村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2] - 动态管理农业转型金融项目库 从全市农业重点项目库中筛选符合标准的企业[2] 碳核算评估体系 - 采用"自评估+第三方评估"并行模式 内部精选人员开展预评估[2] - 通过"白名单"方式推介第三方评估机构 联合赤道机构为3家企业制定《转型行动计划书》[2] - 精准核算项目碳排放量 为银行发放绿色贷款提供关键依据[2] 金融产品创新 - 创新"碳减排挂钩贷+"产品矩阵 将企业减排成效与融资条件深度绑定[3] - 在信贷准入 授信审批 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利率最低至3.1%[1][3] - 累计投放3.73亿元转型贷款 覆盖农副食品加工 智慧农业 养鸡 油茶种植等领域[1][3] 政策支持措施 - 建立"银行+政府+第三方"联动培训机制 金融机构覆盖率达70%以上[3] - 配套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 地方政府专项奖补资金和政策性担保增信等工具[3] - 通过银担联动机制解决抵押物不足问题 下调贷款利率13个基点[3] 减排成效 - 预计每年合计减少碳排放量近6000万吨 油茶园项目第一阶段减少30%化肥使用量和40%设备能耗[4] - 丰城海清禽业项目预计2026年末碳强度不高于1.3吨二氧化碳/吨鸡蛋[4] - 12家入库企业实现碳减排3.5万吨[4] 经济效益 - 企业完成碳减排目标可获得利率优惠 江西金雉食品节省融资成本12.7万元[5] - 畜禽粪污综合减排转型项目年产有机肥1.2万吨 年产值720万元[6] - 形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局面[5] 金融支持规模 - 累计发放农业转型贷款3.73亿元 较2024年末增加3.36亿元[6] - 对农业企业转型融资需求满足率达90%以上[6] - 推动全链条转型格局形成 涵盖种植养殖 加工和销售环节[6] 面临挑战 - 第三方碳核算费用5万-20万元 评估周期2-3个月 专业机构数量不足[7] - 部分县市财政贴息政策与再贷款政策衔接不畅 银行总行支持力度有限[7] - 环境信息披露进展缓慢 数据采集难度大 披露模板复杂[7] 未来工作计划 - 扩充项目储备 围绕低碳生产加工 畜禽粪污减排等转型路径摸排企业[8] - 对推进缓慢银行实行"一对一"辅导 扩大第三方评估范围[8] - 推动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 提高不良风险容忍度[8] - 简化披露流程 推动从鼓励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过渡[8]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智耕油茶·绿筑粤梦”团队:助力龙川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环球网· 2025-08-19 19:56
科研赋能 - 团队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掌握无人机巡查与林地监测新技术 [1] - 应用岭南土壤智能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土壤数据采集与分析 [1] - 联合科研院所编制《广东油茶高效栽培技术手册》并设计《龙川油茶科普》宣传册 [1] 产教融合 - 推动黄石职业中学加入广东林业职业教育集团 [3] - 共建油茶科普宣传室和1万平方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3] - 与广东星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实践基地 [3] 智慧农业应用 - 利用遥感 GIS和GPS技术对黄石镇近4万亩油茶林进行高精度测绘 [3] - 建立分布格局数据库并开展50份土壤样本和10个剖面调查 [3] - 为科学施肥与精准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3] 产业推广与文化传播 - 创作油茶主题文化墙画并拍摄纪录片和宣传片 [3] - 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并讲好油茶产业振兴故事 [3] - 通过五维联动模式为油茶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5]
20年“山水生金” 这片绿色动人心
中国青年报· 2025-08-15 06:4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 - 2005年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深刻揭示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为浙江安吉县余村发展指明方向 [1] - 安吉县实现"土净 水净 气净" 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 首个"联合国人居奖"县 首个"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1] - 安吉将青年作为"两山"转化关键支点 2022年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 已落地60多个项目 吸引1200多名青年办公 [2] 乡村文旅产业升级 - 大余村片区山川乡"云上草原"景区三期项目亮相 串联15个体旅融合项目 2024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 体育旅游总收入8.2亿元 较2019年增长120%和800% [3] - 衢州常山县路里坑村改造废弃石灰窑为面包窑 老矿坑变"瀑布泳池" 闲置羊棚改咖啡馆 实现环境与产业同步升级 [4] - 缙云岩宕采石遗址改造为图书馆 音乐厅 剧场 成为文旅融合新样本 带动周边民宿 咖啡馆 文创店发展 [6]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 青田县油茶种植面积30.67万亩 开发山茶油手工皂 化妆品基础油等产品 建成107家共富工坊 带动7900多人就业 人均月增收超2600元 [6][7] - 诸暨市珍珠产业转型生态养殖模式 推广"蚌+鱼"套养技术 实现水体净化与资源循环利用 珍珠年产销突破500亿元 [7][8] - 台州仙居县林坑村发展"梅 茶 鸡 蜂"复合种养 年产蜂蜜1万斤 带动增收60余万元 打造"蜂蜜共富工坊"实现统一产销 [8] 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 浙江全省通过"护美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 美丽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 [9] - 安吉余村带动周边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 形成"大余村"发展模式 [3] - 丽水青田县油茶 诸暨珍珠 台州仙居蜂蜜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完整产业链 [6][7][8]
美丽乡村“点绿成金”
新华网· 2025-08-12 17:16
核心观点 - 浙江乡村通过生态循环农业和文旅产业开发实现经济转型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1][2][4][7][8] 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 仙居县林坑村建立"梅-茶-鸡-蜂"四位一体山地农业系统 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证 [1] - 系统通过古杨梅树为茶树遮阴保湿 土鸡啄食害虫 土蜂授粉维持生物多样性 形成生态循环 [1] - 养蜂户产出营养丰富的百花蜜 产品溢价能力强 直接提升农户收入 [1] 油茶产业升级 - 青田县拥有30.67万亩油茶林 面积居浙江省首位 但曾受山林碎片化和经营低效化制约 [2] - 2024年创新采用"国企+强村公司+合作社+私企"联建联营机制 投资1500万元建成油茶共富工坊和共享林事服务中心 [2] - 实施保底收购加利润分成模式 首年产油12万斤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 [2] - 带动百余户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 村集体通过厂房租金和土地流转增收近30万元 [2] - 延伸产业链:果壳与兔粪发酵制成有机肥 山茶花叶定向收购 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化妆品基础油专利 [2] - 2024年计划新建2000亩高标准油茶林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2] 文旅产业开发 - 武义县坛头村开展生态修复 盘活闲置资源 发展湿地特色文旅产业 [4][7] - 从103户农户手中流转6000余平方米危旧民房 完成21幢古建加固修缮 [7] - 引入田庐文创园、婺州窑展示馆、长淮诗社等文化业态 老建筑改造为艺术馆和博物馆 [7] - 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 带动精品民宿、诗社画馆、乡村书吧、农村电商、茶咖餐饮等业态发展 [7] - 2017至2024年间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4万元增长至192万元 增幅达700% [8] - 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万元增长至3.5万元 增幅达169% [8] 绿色发展模式 - 浙江通过"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2][8] - 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形成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成功实践 [2][8]
常青树也是摇钱树
河南日报· 2025-08-05 09:21
生态资源转化模式 - 民权县将万亩防护林转化为生态旅游和体育赛事平台 探索体育生态文化商贸融合模式 [1] - 栾川县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 实现传统工矿业地区绿色转型 [1] - 新县利用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优势 形成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 [1] 生态产业发展成效 - 光山县通过油料上山项目开发荒山荒地 发展油茶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1] - 河南全省通过造林绿化节能环保与产业培育结合 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 [2]
今豫言丨常青树也是摇钱树
河南日报· 2025-08-05 07:41
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 - 民权申甘林带从盐碱地发展为全国平原四大、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被称为河南"塞罕坝" [1] - 民权县依托万亩槐林举办生态马拉松,探索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商贸融合的新模式 [1] - 造林绿化、节能环保与产业培育结合,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1]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 栾川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实现传统工矿业地区"点绿成金" [1] - 新县结合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历史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形成"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 [1] - 光山县推动"油料上山",利用荒山荒地发展油茶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1] 生态经济转型成效 - 河南通过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径 [1] -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推动中原大地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2]
荒山变“金山”、山水“酿”诗意 镜头里的夏日中国气象万千
央视网· 2025-07-30 16:34
生态治理与景区开发 - 江西上饶信州区信江生态走廊景区占地面积102公顷 通过生态治理将荒芜滩涂地修复为城市中央湿地公园 整合空中栈道和生态绿道等设施[1][3][5] - 形成滨河湿地带 都市田园带 城市阳台带和景观道路带等风貌 成为天鹅和赤麻鸭等鸟禽栖息地[7] 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 - 新疆巴州且末县喀特勒什村色热克阔勒草原平均海拔3100米 水草丰美且牛羊成群[9][11] - 青海西宁群加国家森林公园海拔2800米 夏季平均气温18℃ 打造露营基地和高原康养生态旅游体验项目 包含5条徒步路线[12][13][15] - 发展藏药材种植和梅花鹿养殖等绿色产业 与康养旅游结伴发展以延伸产业链[17] 特色农业与生态价值转化 - 四川成都金堂县龚家片区种植约1.2万亩油橄榄 使森林覆盖率从45%增长至65% 并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18][20][22] - 江西分宜县大岗山占地10.6万亩 森林覆盖率超93 发展高产油茶基地2800余亩 累计产值突破2.5亿元[24][26][28] 城市生态与文旅融合 - 辽宁沈阳北陵公园种植3万多株荷花 开发荷花冰淇淋和荷花元素文创产品[30] - 浑南中央公园九岛湖栽种30多万平方米荷花 沈北七星湿地公园等地均发展荷花观赏产业[32]
河南“两山”实践掠影——一场青山与金山的双向奔赴
河南日报· 2025-05-18 07:08
生态修复与转型 - 小秦岭通过封堵521个坑口、拆除1.3万个生产生活设施、种植近百万株树苗实现生态恢复,森林负氧离子浓度达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24倍,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回归[4] - 灵宝市寺河乡依托生态修复发展"生态农产品"苹果种植,汉山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村民农家乐经济[4] - 栾川从传统工矿业转型,打造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栾川印象"品牌效应显著[6] 特色产业发展 - 光山县油茶产业从2008年荒坡起步,2024年挂果面积达18.7万亩,2025年预计综合产值10亿元,形成"种植-加工-化妆品-文旅"全产业链[5] - 泌阳县通过夏南牛产业循环发展实现"守绿换金",形成"一座山+一条河+一头牛"的产业联动模式[7] - 新县结合自然资源与文化古韵发展乡村旅游,通过"集体经济合作社+社会资本"模式推动乡村振兴[7] 生态经济成效 - 河南建成7个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9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5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6] - 光山油茶园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茶溪谷"文旅项目带动5个村17个村民组增收[5] - 小秦岭生态修复后衍生出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饭"经济转化[4]
河南商城:产业“破题” 绘就振兴“答卷”
中国经济网· 2025-05-16 15:13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商城县油茶种植面积达45.18万亩,过去五年新增造林22.68万亩,改造低产林16.15万亩,形成全域发展格局 [1] - 2023年夏季持续高温导致部分基地减产15%以上,凸显传统种植模式受极端天气制约 [1] - 全县已建成6个万亩以上基地和460个百亩以上基地,茶油年产量3100吨,年产值达7.8亿元 [3] 技术创新应用 - "水肥一体化"技术试点显示节水40%、化肥用量减少30%,新梢生长量同比增加25% [2] - 梅山基地安装1635个灌溉喷头及1.6万米管网,灌溉成本从每亩150元降至仅需电费 [1] - 生物菌肥技术配合无人机施肥降低60%人工成本,每亩劳动力从6人减少至2人 [2] 产业链升级措施 - 县林科所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5年投入科研资金200余万元,引进177个油茶种质资源 [3] - 配套建设200亩采穗圃,培养20名乡土专家,培训茶农3000余人次 [3] - 整合多部门资金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包括灌溉管网、生产道路和电力设施 [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计划将"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至3万亩,同步建设3万亩林下种养殖基地 [4] - 推动产业从单一茶油销售向"生态+技术+文旅"多元转型 [4] - 当前试点区域预计每亩青皮果产量达1500斤,按1.4元/斤计算可实现数十万元收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