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种植

搜索文档
20年“山水生金” 这片绿色动人心
中国青年报· 2025-08-15 06:4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 - 2005年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深刻揭示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为浙江安吉县余村发展指明方向 [1] - 安吉县实现"土净 水净 气净" 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 首个"联合国人居奖"县 首个"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1] - 安吉将青年作为"两山"转化关键支点 2022年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 已落地60多个项目 吸引1200多名青年办公 [2] 乡村文旅产业升级 - 大余村片区山川乡"云上草原"景区三期项目亮相 串联15个体旅融合项目 2024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 体育旅游总收入8.2亿元 较2019年增长120%和800% [3] - 衢州常山县路里坑村改造废弃石灰窑为面包窑 老矿坑变"瀑布泳池" 闲置羊棚改咖啡馆 实现环境与产业同步升级 [4] - 缙云岩宕采石遗址改造为图书馆 音乐厅 剧场 成为文旅融合新样本 带动周边民宿 咖啡馆 文创店发展 [6]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 青田县油茶种植面积30.67万亩 开发山茶油手工皂 化妆品基础油等产品 建成107家共富工坊 带动7900多人就业 人均月增收超2600元 [6][7] - 诸暨市珍珠产业转型生态养殖模式 推广"蚌+鱼"套养技术 实现水体净化与资源循环利用 珍珠年产销突破500亿元 [7][8] - 台州仙居县林坑村发展"梅 茶 鸡 蜂"复合种养 年产蜂蜜1万斤 带动增收60余万元 打造"蜂蜜共富工坊"实现统一产销 [8] 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 浙江全省通过"护美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 美丽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 [9] - 安吉余村带动周边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 形成"大余村"发展模式 [3] - 丽水青田县油茶 诸暨珍珠 台州仙居蜂蜜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完整产业链 [6][7][8]
今豫言丨常青树也是摇钱树
河南日报· 2025-08-05 07:41
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 - 民权申甘林带从盐碱地发展为全国平原四大、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被称为河南"塞罕坝" [1] - 民权县依托万亩槐林举办生态马拉松,探索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商贸融合的新模式 [1] - 造林绿化、节能环保与产业培育结合,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1]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 栾川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实现传统工矿业地区"点绿成金" [1] - 新县结合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历史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形成"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 [1] - 光山县推动"油料上山",利用荒山荒地发展油茶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1] 生态经济转型成效 - 河南通过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径 [1] -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推动中原大地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2]
河南“两山”实践掠影——一场青山与金山的双向奔赴
河南日报· 2025-05-18 07:08
生态修复与转型 - 小秦岭通过封堵521个坑口、拆除1.3万个生产生活设施、种植近百万株树苗实现生态恢复,森林负氧离子浓度达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24倍,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回归[4] - 灵宝市寺河乡依托生态修复发展"生态农产品"苹果种植,汉山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村民农家乐经济[4] - 栾川从传统工矿业转型,打造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栾川印象"品牌效应显著[6] 特色产业发展 - 光山县油茶产业从2008年荒坡起步,2024年挂果面积达18.7万亩,2025年预计综合产值10亿元,形成"种植-加工-化妆品-文旅"全产业链[5] - 泌阳县通过夏南牛产业循环发展实现"守绿换金",形成"一座山+一条河+一头牛"的产业联动模式[7] - 新县结合自然资源与文化古韵发展乡村旅游,通过"集体经济合作社+社会资本"模式推动乡村振兴[7] 生态经济成效 - 河南建成7个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9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5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6] - 光山油茶园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茶溪谷"文旅项目带动5个村17个村民组增收[5] - 小秦岭生态修复后衍生出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饭"经济转化[4]
河南商城:产业“破题” 绘就振兴“答卷”
中国经济网· 2025-05-16 15:13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商城县油茶种植面积达45.18万亩,过去五年新增造林22.68万亩,改造低产林16.15万亩,形成全域发展格局 [1] - 2023年夏季持续高温导致部分基地减产15%以上,凸显传统种植模式受极端天气制约 [1] - 全县已建成6个万亩以上基地和460个百亩以上基地,茶油年产量3100吨,年产值达7.8亿元 [3] 技术创新应用 - "水肥一体化"技术试点显示节水40%、化肥用量减少30%,新梢生长量同比增加25% [2] - 梅山基地安装1635个灌溉喷头及1.6万米管网,灌溉成本从每亩150元降至仅需电费 [1] - 生物菌肥技术配合无人机施肥降低60%人工成本,每亩劳动力从6人减少至2人 [2] 产业链升级措施 - 县林科所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5年投入科研资金200余万元,引进177个油茶种质资源 [3] - 配套建设200亩采穗圃,培养20名乡土专家,培训茶农3000余人次 [3] - 整合多部门资金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包括灌溉管网、生产道路和电力设施 [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计划将"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至3万亩,同步建设3万亩林下种养殖基地 [4] - 推动产业从单一茶油销售向"生态+技术+文旅"多元转型 [4] - 当前试点区域预计每亩青皮果产量达1500斤,按1.4元/斤计算可实现数十万元收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