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科技

搜索文档
广东这款背包,“傻瓜式”穿上就能飞上天|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2:52
低空经济创新成果 - 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展示个人飞行载具、单人喷气飞行背包、翼身融合无人机等创新成果,与低空经济密切相关 [1] - 新款单人喷气式飞行背包采用"多发动机矢量+智能飞控"协同方案,实现自动驾驶功能,飞行时速达100公里,载荷有望突破100公斤 [1] - 飞行背包预计2024年中实现小批量生产,主要应用于应急救援和特勤场景,后续将拓展至民用通勤领域 [1] 飞行背包技术特点 - 飞行背包采用矢量涡喷发动机阵列为动力,配备显控界面、平台管理和飞控模块 [2] - 突破全自动发动机伺服与飞行控制技术,显著提升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傻瓜式"操作体验 [2] - 操作体验类似大疆无人机,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2] 研究院定位与发展 - 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是广州市空天科技领域唯一新型研发机构 [2] - 聚焦智能无人系统、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构建"装备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2] - 国家政策支持南沙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准入标准实施,包括建设无人体系产业孵化基地 [2] 低空飞行器测试平台 - 低空飞行器风洞试验平台完成动力段建设及首轮抗风性测试服务试运营 [3] - 平台模拟7级风环境(风速13.9-17.1m/s),开展持续风、阵风及切向风场景下的抗风性能验证 [3] - 作为大湾区首个专注低空飞行器气动研究的专业试验设施,提升产业链关键技术验证能力 [3] - 平台将重点服务eVTOL、无人机物流、飞行汽车等战略性产业,推动技术商业化 [3] - 平台预计2025年二季度全面建成,三季度开始全线运营 [3]
公众科学日“续集”:机器人集中展示 人工智能赋能空天科技
环球网资讯· 2025-05-24 21:57
自动化所机器人展示 - Q系列人形机器人Q5亮相并与嘉宾共同启动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公众科学日 [1][3] - 科学展示区呈现18项科研成果包括Q系列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及通用灵巧机器人、仿生水下机器人、机器人空间智能等 [3] - 智能医疗技术展示包括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脑网络组图谱导航的神经调控机器人、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 [3] - 互动体验区提供场景体感互动、智能读心、庙算·兵棋智能博弈平台、颈动脉超声扫查智能机器人及意念康复等项目 [3] - 紫东太初数字人展示多模态交互能力 科普讲座聚焦机器人前沿技术与AI艺术 [3][4] 空天院空天科技与人工智能 - 活动主题为"逐梦空天 智启新程" 展示空-天-地-文全链条布局成果 [5] - 科技展厅展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新舟60遥感大飞机样机、地面无人智巡平台等 [5] - 童庆禧院士作《漫谈遥感》科普报告 研究生团队解读空天科技前沿应用 [7] - 互动体验区展示空天灵眸-遥感解译大模型、智绘月图-行星遥感成果、灵犀动影-人体姿态估计毫米波雷达等 [7] - 科学DIY项目包括智能气象雷达探测、浮空气球智能控制、太阳能月球车和雷达模型 [7] 声学所声学科普活动 - 活动主题为"科学之'声'启迪未来" 设置所史馆参观、科技成果展示、科普讲座等环节 [8][9] - 展示中国自主研制的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指向性扬声器、超声导盲仪等设备 [11] - 公众可体验半消声实验室、混响室特性及参与"纸炮大挑战"互动 [11] - 科普讲座聚焦社会热点声学现象 科幻影片放映《深海危机》 [11] - "一所四地"协同联动 南海、东海、北海研究站同步举办活动 [11]
长三角“超级环线”经济与大湾区双向奔赴互动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5-12 02:27
长三角"超级环线"经济 - 长三角正在形成高铁、科创(产业)、水运三大"超级环线"经济,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3] - 高铁"超级环线"串联上海、南京、合肥、杭州4座中心城市,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 [3] - 高铁环线连接7条高铁线路,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融合 [3] 高铁"超级环线" - 2024年6月首条环线开通运营,实现沪苏浙皖四省"连线成圈" [3] - 促进区域内从"空间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升级,实现同城化协同发展 [3] 科创(产业)"超级环线" - 由G60科创走廊与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构成,形成"廊-带-圈"结构 [4] - 已建立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集成电路产业圈等专业化分工体系 [4] 水运"超级环线" - 由江淮运河、长江、淮河、京杭运河构成"井字形"多式联运网络 [4] 区域协同发展 - 长三角与大湾区通过高铁网实现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 [5] - 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张江、大湾区)协同创新,共享科技基础设施 [5] - 沪深港合作推动金融产品组合,促进科创、产业、人才、资金跨区域融合 [5] 产业合作 - 在AI、芯片、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领域实现差异化布局和优势互补 [5] - 通过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推动产业链组链、延链、嵌链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