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失的她》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丁小寅:一位电影发行者的海外拓荒十年
36氪· 2025-08-14 14:41
中国电影海外发行行业现状 - 中国电影海外发行仍处于初级阶段 海外票房占总票房1%以下 海外授权收入可忽略不计 [19] - 行业普遍采用"先拍后卖"模式 海外发行仅作为末端渠道 缺乏完片担保和预售融资机制 [18] - 销售公司规模有限 中国在AFM 2024年注册数量仅10家 占比3.5% 远低于美国的113家 [19] 中美电影发行体系差异 - 美国独立电影销售公司扮演资金发动机角色 通过预售合同+完片担保+保险+退税+银行贷款完成融资 [19] - 中国缺乏对应岗位 片方普遍采用买断或低买高卖模式 授权费极低 [18] - 美国头部销售公司估值达10亿美元级 中国海外发行团队常≤5人 难成规模 [19] 新兴市场开拓策略 - 针对泰国市场偏好 成功发行《爱很美味》 通过泰籍偶像引流实现院线/流媒/话题三线突破 [25] - 建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等新兴区域市场 精选30部影片进行系统性投放 [25] - 发现日本对怪兽片情有独钟 韩国对网络电影需求旺盛 根据不同文化偏好定制发行方案 [23][25] 商业模式创新 - 疫情期间抓住网大机遇 将600多部优酷网大引入韩国市场 创造超额收益 [22][23] - 自建A/B/C分级体系筛选国际潜力作品 打破低成本网大被轻视的行业偏见 [23] - 复刻美国销售流程 开发版权分账系统 实现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重新定价 [24] 行业关键数据 - 2014年中国票房达296亿人民币(47亿美元) 贡献全球票房增量的75% [15] - 2019年行业总票房超600亿人民币 创历史新高 [21] - 《长城》北美票房仅4500万美元 烂番茄新鲜度35% 反映早期合拍片困境 [11]
票房与口碑双双“倒戈”:第六代导演下桌?
36氪· 2025-08-11 10:12
导演换代现象 - 暑期档电影市场出现导演代际更替现象,传统名导姜文《你行!你上!》上映26天票房未过亿,管虎《东极岛》预测票房跌至6亿+,而新生代导演申奥《南京照相馆》上映16天票房突破20亿,预测冲击30亿大关 [1] - 姜文作品《你行!你上!》投资2.8亿但上映近一月票房仅9064.9万,被观众批评"爹味"叙事与当下市场脱节 [21] - 申奥《南京照相馆》总票房达21.69亿(分账19.38亿),观影人次6122.9万,预测票房31.90亿 [2] 新生代导演崛起 - 邵艺辉凭借《爱情神话》《好东西》等作品以女性视角获得年轻观众喜爱,《好东西》豆瓣评分9.1成为年度华语电影评分第一 [6] - 饺子导演《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159亿,打破国产动画商业上限 [8] - 大鹏作品如《保你平安》《长安的荔枝》擅长用娱乐化外壳包装社会议题 [11] - 陈思诚采用"产品经理思维"打造"唐探"系列和《消失的她》等商业片 [14] 创作方式变革 - 新生代导演更注重与观众平等对话,如申奥《南京照相馆》用隐晦镜头处理历史题材,与陆川《南京!南京!》等老派导演的史诗化叙事形成对比 [17] - 邵艺辉剧组坚持下午六点收工,提前一周杀青,打破行业熬夜文化 [29] - 申奥团队《孤注一掷》拍摄60天票房38.48亿,《新生》网剧50天完成拍摄,《南京照相馆》从开机到上映仅5个月 [38] 市场生态变化 - 观众结构变化推动市场偏好转型,00后观众更追求直白情绪共情而非政治隐喻 [21] - 数字技术降低创作门槛,社交平台帮助新导演获得曝光机会 [27] - 行业从"大鱼吃小鱼"转向多元共存生态系统,新导演以高效率(如53天完成《南京照相馆》拍摄)重构生产逻辑 [38][42] 作品数据对比 - 《南京照相馆》猫眼想看人数32.8万,观影画像显示男性观众占比75.4%,20-24岁为主 [2] - 《你行!你上!》猫眼想看人数0,今日新增152,峰值15239 [2] - 饺子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创159亿票房纪录 [8]
最懂人心的“产品经理”,这一次站在了大众对立面
36氪· 2025-07-08 11:24
电影市场表现分析 - 《恶意》豆瓣开分6.3分,与陈思诚过往作品《消失的她》《误杀3》评分相近但票房差距显著,猫眼预测总票房仅2.7亿元,而同档期进口片《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预测均超4亿元 [1][5] - 2023年《消失的她》票房达35.23亿元,而2024年《解密》仅收3.34亿元,2025年《恶意》票房表现持续低迷,显示陈思诚票房号召力下滑趋势 [5][11] - 《恶意》上映首日排片占比即下滑4.9%,而同期进口片排片占比在短暂下跌后迅速回升,反映院线对其市场表现缺乏信心 [5] 影片内容与观众接受度 - 《恶意》聚焦网络暴力、新闻伦理等社会议题,但采用"反爽感"叙事,将观众置于被批判位置,与《消失的她》《误杀3》的"复仇爽片"定位形成鲜明对比 [4][13] - 同档期成功案例《F1:狂飙飞车》凭借扎实质量和简单爽感实现票房逆袭,预测从1亿升至4亿,印证市场对爽片的持续偏好 [12] - 2024年票房表现突出的国产片如《热辣滚烫》《周处除三害》等均以各类爽感为核心卖点,显示当前市场环境下情绪价值的重要性 [15] 营销策略对比 - 《恶意》映前首周营销事件仅46个,远低于同档期《酱园弄·悬案》的148个,也不及《消失的她》首周的82个 [7] - 抖音平台缺乏爆款宣推视频,与《消失的她》形成明显差距,反映宣发投入不足 [7] - 在暑期档长尾效应显著的环境下,低营销投入进一步限制了影片的逆袭空间 [11] 行业趋势观察 - 进口片如《侏罗纪世界:重生》凭借类型稀缺性(预测6亿)持续占据市场优势,而国产新闻题材赛道已有《热搜》等作品先行 [12] - 2024年电影市场寒潮中,具备明确爽感定位的作品更易突围,显示观众对娱乐性需求的优先级提升 [15] - 商业片创作面临平衡议题深度与娱乐性的挑战,当深度思考不足时,"但求一爽"成为更稳妥的市场策略 [18]
还没看就打负分,凭什么这样对贾玲?
虎嗅· 2025-06-05 15:59
电影行业趋势 - 贾玲新作《转念花开》聚焦反传销题材,拍摄进度已完成近50%,主演包括张小斐和杨紫[2] - 电影行业营销策略从传统亲情主题转向更具社会争议性的现实题材[1][4] - 犯罪片与女性视角结合成为新趋势,类似《孤注一掷》《大风杀》等作品已形成市场铺垫[39] 电影营销现象 - 《热辣滚烫》通过"暴瘦100斤"短视频营销获得10w+点赞,但实际影片内容与营销焦点存在割裂[8][17] - 行业出现过度营销倾向,售票平台首页实时票房榜强化了电影市场竞争氛围[14] - 营销内容失控导致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失衡,典型案例包括《消失的她》映后冲突视频刷屏[16][19] 导演转型分析 - 贾玲从喜剧演员转型导演面临身份认知挑战,观众对其"严肃导演"形象适应需要过程[20][31] - 前两部作品《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虽获票房成功,但被批评配角工具化、社会背景单薄[32][35] - 新作《转念花开》将尝试更深入的社会议题探讨,采用女性群像叙事展现传销受害者故事[38] 内容创作方向 - 现实题材影片需加强社会症结剖析,避免人物故事与社会环境脱节[36] - 女性创作者在犯罪片领域提供新视角,"全男班"主导局面正在被打破[40] - 行业呼吁回归内容本位,减少流量明星和爆款话题对注意力的挤压[41][42]
2025天坛映像全球巡展走进伦敦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8 10:48
天坛映像全球巡展伦敦站活动 - 活动由国家电影局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 精选六部中国影片在英国展映 [1] - 展映影片包括《云霄之上》《妈妈!》《消失的她》《白塔之光》《朝云暮雨》《走走停停》 涵盖家庭伦理 社会现实 心理悬疑与都市生活题材 [4] - 活动配有映后对谈 观众互动环节 为英国观众提供深入了解中国电影的机会 [8] 展映影片观众反馈 - 《走走停停》获观众评价"很有生活气息 也很幽默 完全超出预期" [4] - 《妈妈!》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有观众表示"母女间的情感描写真实而克制 看的时候很容易被带入" [4] - 《消失的她》被评价为"剧情紧凑 充满悬念" 兼具娱乐性和现实意义探讨 [4] - 《朝云暮雨》探讨出狱女子与中年鳏夫关系 观众称"安静却力量十足 结尾让人落泪" [5] 活动意义与行业影响 - 活动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映像全球巡展"项目的一部分 旨在通过优秀中国电影作品建立跨文化共鸣 [6] - 北京国际电影节持续推动中外电影交流 引进海外佳作同时将中国电影推向全球舞台 [8]
走进莫斯科孔子学院,对话俄罗斯青年
环球时报· 2025-05-12 05:59
中俄历史认知与文化交流 - 俄罗斯青年通过孔子学院、书籍、电影等渠道深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包括南京大屠杀(30万人死亡)、731部队人体实验等史实,并普遍认同中国在二战中付出巨大牺牲(3500万伤亡)[1][2][3] - 部分俄罗斯青年主动反驳网络上的二战历史歪曲言论,强调中俄贡献,并通过博物馆、影视作品等途径传播真实历史[3][4] - 孔子学院成为俄罗斯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核心窗口,吸引大量学生参与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5]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茶文化)和流行文化(周杰伦音乐、《长津湖》《哪吒》影视作品)在俄罗斯青年中广受欢迎,视频平台(TikTok、哔哩哔哩)和社交媒体(小红书)加速传播[5][6][7] - 中国影视剧(如《长安三万里》《消失的她》)和游戏(《原神》)在俄罗斯青年群体中形成粉丝圈层,部分学生因文化兴趣计划赴华留学[6][7] - 俄罗斯青年最向往的中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及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认为中俄关系深化将推动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如互办展览、文艺演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