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营销

搜索文档
F1大电影的场外服饰赢家,为什么不是运动品牌
36氪· 2025-07-08 09:49
电影《F1:狂飙飞车》票房表现 - 上映10天后猫眼预测票房几乎翻了四倍[1] - 创造了暑期档第一个惊喜[1] Tommy Hilfiger的营销策略 - 作为电影赞助商提前数月造势 5月通过Met Gala红毯展示赛车主题服装[1] - 推出与电影虚拟车队同名的APX GP限量系列 包含T恤 配饰 赛车条纹夹克等[3] - 签约主演伊德瑞斯为APXGP系列代言人 电影中直接穿着该系列服饰[3] - 6月宣布成为凯迪拉克F1车队官方服装合作伙伴 将为车队提供装备并推出粉丝系列[4] 时尚品牌与赛车运动的结合 - 采用"FAMES"策略 其中S代表体育 F1是核心投入运动之一[3] - 创始人认为F1不仅是运动 更是全球文化力量 时尚与赛车已成为奢华生活方式一部分[3] - 通过电影营销传递品牌定位 为新品线积蓄势能 实现传播和销售双重转化[4] 运动品牌在影视营销中的表现 - PUMA近年重启赛车鞋理念 推出Speedcat系列和Racecore风格产品 但未参与该电影[4] - 耐克2018年与《蜘蛛侠:平行宇宙》合作 推出AJ1芝加哥款升级版 首映时发售同款鞋被抢购一空[5] - 安德玛通过《速度与激情》系列与巨石强森结缘 2016年签约其为代言人并推出专属产品线[7] 影视营销的价值 - 对运动品牌是文化输出机会 不应止于产品露出[7] - 优秀营销可将功能性产品转化为文化符号 以更契合方式植入消费者心智[7]
电影如果继续这么干,很可能真的没戏了
虎嗅APP· 2025-06-23 07:38
暑期档市场现状 - 2025年暑期档发布会敲响"战鼓",但当前片单缺乏大片支撑,市场前景堪忧[1] - 5月票房仅17亿,同比下跌40%,较疫情前40亿+水平大幅缩水[1] - 多个中小档期表现低迷:清明档3.78亿(仅为2024年一半)、五一档7.47亿(2023/2024年一半水平)、端午档4.6亿(回落至2015年前水平)[10] - 工作日单日票房跌至冰点,6月5日全天仅2410万,仅5部影片单日破百万[10] 行业结构性问题 - 全球电影产业转向流媒体,但中国仍过度依赖院线票房模式[2] - 制作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1亿票房仅能回收3300万,难以覆盖多数影片投资[11] - 市场体量持续萎缩:破亿国产片仅5部(春节档外),破千万国产片31部(2019年为114部)[11] - 进口片表现疲软:17部全球TOP20影片在内地仅收12亿,最高《碟中谍8》不足3亿[12] 营销策略困境 - "大字报"式物料泛滥,内容标签化、渠道单一化问题突出[4][5] - 过度依赖短视频营销,抖+预算攀升但转化效果有限[6] - 对比《死神来了6》创新硬广营销,其社交媒体话题量增长200%[7] - 传统票补手段失效,平均票价下降但未能挽回观众[15] 观众流失分析 - 年轻观众锐减:25岁以下占比连续三年下降,20岁以下首次不足10%[16] - 高频用户流失:年观影6次以上用户从2018年16%锐减至6%[16] - 学生群体反馈显示电影失去性价比优势,且短视频营销难以触达[16] - 2024年暑期档同比2023年下降44%,近五年最低水平[17] 产业转型建议 - 需建立"赚钱-投钱-赚钱"正向循环,打破成本压缩恶性循环[9] - 批片市场需根据1000万目标倒推宣传和采购成本[12] - 国产片需明确市场定位,避免盲目挤占大档期[12] - 营销需转向线下体验活动,突破短视频依赖[17]
电影如果继续这么干,很可能真的没戏了
虎嗅· 2025-06-19 16:06
电影市场现状 - 2025暑期档电影片单发布会举行 但市场担忧情绪浓厚 若无大片空降则暑期档前景堪忧 [1][2] - 5月票房仅17亿 同比下跌40% 远低于疫情前40亿水平 [2] - 多个中小档期表现低迷 工作日大盘触及冰点 多项数据不及2015年水平 [3] - 全球电影产业面临困境 但中国仍过度依赖院线票房 与全球流媒体化趋势相悖 [3] 票房数据表现 - 前5个月仅5部国产片票房破亿 进口片仅20部破1000万 [18] - 清明档3.78亿票房不及2024年一半 回落至2015年前水平 [18] - 五一档7.47亿票房仅为2023/2024年一半 回落至2017年水平 [18] - 端午档4.6亿票房高于去年 但仍为2015年前水平 [18] - 6月5日全天票房2410万 仅5部影片单日票房破100万 [19] 营销困境 - 宣发预算大幅压缩 营销内容标签化、渠道单一化问题严重 [5] - "大字报"式营销盛行但效果有限 反映行业投入不足 [6][7][8] - 过度依赖短视频平台 营销创意匮乏 抖+预算不断推高 [9][12] - 营销周期缩短 预售数据恶化 导致更追求"以小搏大" [12] 行业结构问题 - 1亿票房仅能回收3300万收益 难以覆盖制作成本 [20] - 国产片破亿困难 中等体量电影消失 [20] - 好莱坞电影在华表现疲软 17部全球TOP20影片在华仅收12亿 [22] - 批片市场共识为500万是"小坎儿"1000万是"大坎儿" [22] 观众流失 - 25岁以下观众占比连续三年下降 20岁以下首次不足10% [30] - 年观影超6次的高频用户从2018年16%锐减至6% [31] - 学生群体认为电影票价缺乏性价比 更依赖口碑而非短视频营销 [29] - 票价下调未能挽回观众 票价敏感度降低 [28][29] 暑期档展望 - 2024年暑期档同比下降44% 2015-2019年均高于2024年水平 [33] - 行业需改变核心打法 单纯比较暑期档数据意义有限 [34] 制作与投资 - 开机困难问题突出 制作成本上涨与收益不匹配 [20] - 大档期呈现二八定律 高成本挤入面临高风险 [24] - 需根据市场目标倒推制作成本 控制投资风险 [23][25]
还没看就打负分,凭什么这样对贾玲?
虎嗅· 2025-06-05 15:59
电影行业趋势 - 贾玲新作《转念花开》聚焦反传销题材,拍摄进度已完成近50%,主演包括张小斐和杨紫[2] - 电影行业营销策略从传统亲情主题转向更具社会争议性的现实题材[1][4] - 犯罪片与女性视角结合成为新趋势,类似《孤注一掷》《大风杀》等作品已形成市场铺垫[39] 电影营销现象 - 《热辣滚烫》通过"暴瘦100斤"短视频营销获得10w+点赞,但实际影片内容与营销焦点存在割裂[8][17] - 行业出现过度营销倾向,售票平台首页实时票房榜强化了电影市场竞争氛围[14] - 营销内容失控导致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失衡,典型案例包括《消失的她》映后冲突视频刷屏[16][19] 导演转型分析 - 贾玲从喜剧演员转型导演面临身份认知挑战,观众对其"严肃导演"形象适应需要过程[20][31] - 前两部作品《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虽获票房成功,但被批评配角工具化、社会背景单薄[32][35] - 新作《转念花开》将尝试更深入的社会议题探讨,采用女性群像叙事展现传销受害者故事[38] 内容创作方向 - 现实题材影片需加强社会症结剖析,避免人物故事与社会环境脱节[36] - 女性创作者在犯罪片领域提供新视角,"全男班"主导局面正在被打破[40] - 行业呼吁回归内容本位,减少流量明星和爆款话题对注意力的挤压[41][42]
微博还能影响电影营销吗?
36氪· 2025-05-15 19:40
微博电影营销现状分析 核心观点 - 微博作为电影宣发平台的竞争力显著下降 其热度榜单与票房表现严重脱节 连续四周霸榜的《独一无二》首日预售仅20万 预计总票房仅1500万 与热度形成巨大反差 [1][3] - 平台流量重心转移导致微博失去优势 月活/日活数据已被抖音拉开差距 明星生态对电影票房带动有限 流量明星电影票房天花板为5-6亿 多数仅1亿规模 [4][5] - 微博仍保留不可替代的产业发声功能 电影官方信息首发、从业者认证账号交流等优势未被短视频平台取代 [6] 微博参投电影业务发展 投资规模扩张 - 微博参投电影数量从2021年7部激增至2024年49部 覆盖全年主要档期 [8] - 抖音则采取收缩策略 2020-2021年参投16部后 2023年起完全退出新片联合出品 [10] 业务模式争议 - 作为联合出品方介入上游产业链 可能影响平台中立性 存在对电影负面信息"灭火"的潜在利益冲突 [10] - 抖音选择回归纯粹营销平台定位 避免联合出品"十投九亏"的行业普遍困境 [10] 电影大V推荐度体系 机制特点 - 采用类似烂番茄的双维度评分体系(推荐度百分比+均分) 含专业评委与普通用户评分 评委涵盖多领域意见领袖 [11] - 具备提前开分优势 可在首映礼后即发布评分 早于豆瓣/猫眼等平台的公映日开分规则 [13] 现存问题 - 评分区分度不足 豆瓣5分以下"烂片"仍能获得70%-90%推荐度 丧失影评严苛性 [15] - 公映前评分可控性过高 削弱公信力 难以反映真实质量 [13][15] 行业竞争格局 平台能力对比 - 抖音热度与猫眼/灯塔想看数、预售票房呈正相关 微博热度则基本无法转化为票房 [5] - 微博在产业深度内容(如从业者交流、行业分析)方面仍具差异化优势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