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麦琪的花园》
icon
搜索文档
Z Potentials|专访 AutoGame 创始团队:前和平精英AI策划定义沙盒新范式,首月0推广登上steam新游榜
Z Potentials· 2025-08-08 11:38
核心观点 - AutoGame创始人张昊阳从腾讯制作人转型为AI沙盒游戏创业者,其团队打造的AI游戏《麦琪的花园》以零推广在Steam首发登上新品榜Top50,并在一个月内积累超过5000愿望单 [2] - 该游戏基于自研HTN+大模型架构实现AI NPC自主决策,结合AI UGC编辑器打造"千人千面"的开放世界,让普通人也能"一句话生成NPC、任务与副本" [2] - 团队将其定位为"AI驱动的沙盒游戏范式开创者",强调其在玩法创新、内容生态、商业化路径等多维度的系统性设计 [2] 创始人背景 - 张昊阳自幼对游戏有浓厚兴趣,11岁接触Hammer引擎,13岁学习Unity,大学期间转向Unreal Engine 4,成为国内较早的UE4开发者之一 [6] - 2015年在校期间首次创业专注VR/AR游戏开发,2017年休学全职投入第二家公司,将智能音箱与二次元虚拟人结合,推出原创IP"梦天璃" [7] - 2020年加入腾讯,先任职于虚拟人和数字孪生部门,后转至《和平精英》项目组,负责UGC系统、卡牌玩法、匹配系统及AI模块等 [8] - 2023年与Ram共同创立AutoGame [8] 腾讯经历与创业契机 - 在腾讯期间提出"全要素生成"构想:未来的游戏可以让NPC、环境、玩法逻辑、素材都由AI实时生成,变成一个能自我演化的平台 [12] - 离开腾讯创业是因为大厂的创新往往是围绕成熟产品做小范围优化,很少能从零立项做一款完全由AI驱动的新游戏 [16] - 选择沙盒赛道是因为从2021年就判断它会持续升温,沙盒不仅是玩法,更是一种社交场域 [18] 产品设计与技术架构 - 《麦琪的花园》是一款开放式的沙盒游戏,核心循环由营地建设、NPC互动和世界探索三部分组成 [21] - 采用HTN(分层任务网络)+大语言模型的架构,让NPC不仅能与玩家自然对话,还能与其他NPC互动,并根据环境状态和交互历史自主决定行动路径 [25] - AI UGC方面通过"被动UGC"嵌入主玩法,让所有玩家都能在游玩中无门槛地产生内容 [25] - AI UGC的内容产出量级大约是传统模式的30~80倍 [26] 用户反馈与商业化 - 测试数据显示女性用户占比20%~30%,其中同人女、梦女比例不低 [30] - 二次元用户与AI情感陪伴、疗愈类产品的受众高度重叠 [30] - 传统沙盒玩家如《我的世界》《泰拉瑞亚》《星露谷物语》的用户也被吸引 [30] - 商业化策略坚持"双轮驱动":保持核心用户的高价值付费,同时降低泛用户的创作与参与门槛 [38] 市场表现与未来规划 - 一个月内积累了5000+愿望单,Steam同期增速约排名全球前100 [39] - 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PC版本,之后用2~3个季度时间进行移动端适配和移植 [43] - 愿景是把它做成AI版的RPG Maker——一个能不断涌现新游戏内容的平台 [46] - 判断AI游戏的发展路径将经历四个阶段:AI Novel、AI NPC、AI UGC、AIGC [46]
对话游戏人罗大萌:AI如何重塑我们的行业
36氪· 2025-06-30 19:37
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 - 北京市6月19日出台11项政策推动游戏电竞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对AI游戏技术给予最高3000万元奖励[1][3] - 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在人工智能、游戏引擎、开发工具等关键领域布局,鼓励通过算力构建和大模型部署提升研发效率[1] - AI游戏成为行业集体押注方向,米哈游、腾讯、字节等公司及创业者已推出《Whispers From The Star》《Pick me Pick me》等AI驱动的新产品[3] AI技术应用现状 - AI当前可完成实习生级别工作,渗透领域包括重复性任务如需求文档生成、剧情动画批量制作,节省70%时间[10][11] - 技术中台通过AI工具解决开发瓶颈,例如策划使用AI美术工具生成图文需求文档,减少与原画沟通成本[10] - 中小团队利用AI"查漏补缺",如独立游戏《AI公寓:虚拟证言》通过AI驱动NPC实现动态剧情交互[12][13] 行业岗位与协作变革 - AI未大规模取代岗位,但低端岗位需求减少,创意及经验密集型岗位要求提高,企业人力外包趋势增强[18] - 公司引入AI工具导致研发和人才培养成本增加,如效率翻倍的AI工具需额外投入采购或研发[18] - 跨公司AI工具差异影响人才流动,但主动适应新工具的员工仍能创造价值[19][20] 未来发展方向 - 游戏行业未来可能两极分化:0.0001%精英团队主导核心创意,99%业余爱好者借助低门槛AI工具创作[24][26] - AI或催生"短游戏"新品类,游戏开发门槛降低至类似抖音,创意和灵感成为核心竞争力[26] - 技术验证方向包括情感化数字人(如完美世界与英伟达合作项目)和NPC记忆工程化(如《Whispers From The Star》)[17][24] 玩家与市场反馈 - 玩家抵触情绪源于AI产品粗制滥造,原创性加工和素材训练是关键,直接套用现成模型易被识别[22] - 行业需平衡工业化规模与游戏性灵魂,未来成功团队需强化"网感"和独特体验设计[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