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良资产处置
icon
搜索文档
省级地方AMC,首次冲刺港股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7-01 23:50
公司概况 - 河北资产是河北省唯一一家具备批量收购及处置金融不良资产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计75.56亿元 [1]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实控人为河北省国资委,接受河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监管,2024年6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0亿股 [2] - 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强化资本基础及优化资本架构,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1] 市场地位 - 以2024年新收购不良资产的原始价值计,在河北省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4.4% [2] - 以2024年自中小银行新收购的不良资产原始价值计,在河北省排名第一,市场份额47.2% [2] - 按2024年平均股权回报率计,在中国所有第二梯队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排名第二 [2] 业务表现 - 2024年处置类不良资产营收占比达86.2%,较2022年的38.3%和2023年的35.3%大幅提升 [3] -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的不良资产经营收入分别为4.24亿元、2.22亿元及5.12亿元 [4] -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9760万元、-1.452亿元及2.043亿元 [4] 行业前景 - 河北省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将达到3220亿元,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预期为7.7% [5] - 公司计划拓展与不良资产相关的业务作为新业务线,以扩大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 [5] - 地方AMC行业面临需求增加、竞争加剧、监管趋严三大特点 [7] 行业现状 - 目前只有中国信达资产、中信金融资产两家全国性AMC在港交所上市,尚无地方AMC上市案例 [6] - 地方AMC面临地域限制、高风险资产处置压力等制约因素 [7] - 监管部门要求地方AMC在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金融不良资产收购业务,不得帮助金融机构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 [7] 上市意义 - 河北资产若成功上市,将打破地方AMC上市僵局,为行业提供资本运作参考 [8] - 上市有助于公司补充资本以承接更多处置任务,增强区域风险化解能力 [1] - 成功上市或将带动一批地方AMC赴港上市潮 [8]
省级地方AMC,首次冲击港股IPO!
券商中国· 2025-06-30 15:44
公司上市申请 - 河北资产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成为首家冲击港股上市的地方AMC [1] - 公司在递交上市申请书前不足一个月完成股改 总股本为20亿股 [1][4] - 控股股东为河北建设投资集团 持股比例达56.5% 四家并列第二大股东各持股9.2% [5] 公司竞争优势 - 河北省内唯一具备批量收购及处置金融不良资产资质的地方AMC [3] - 2024年新收购不良资产原始价值在省内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24.4% [5] - 2022年净利润0.976亿元 2023年亏损1.452亿元 2024年净利润回升至2.043亿元 [5] 行业现状与前景 - 2024年地方AMC不良资产管理规模约8449亿元 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11% [8] - 预计2029年行业规模将达16877亿元 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14.8% [8] - A股市场仅海德股份专营不良资产处置并持有AMC牌照 [6] 行业监管动态 - 2025年《征求意见稿》对地方AMC提出更严格要求 涉及跨区展业和股东监管 [10][11] - 新规限制同一投资人控股地方AMC数量 禁止股权代持和虚假出资 [11] - 业内预计新规将引发行业洗牌 跨区域经营的地方AMC面临较大调整 [11]
河北资产,启动赴港上市程序
搜狐财经· 2025-06-30 13:24
上市进程 - 河北资产于6月27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建银国际和山证国际 [2]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中国信达、中信金融资产之后第三家在香港上市的AMC [2] - 递表意味着已完成前期尽职调查、财务审计等工作,进入监管审核阶段 [4] 公司背景 - 河北省唯一一家地方AMC,2015年成立,由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河北省国资委监管 [4] - 注册资本从2015年10亿元增至2019年26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30亿元 [4] - 2023年受让河北金租6.63%股权,拓展金融产业链布局 [6] 股权结构 - 河北建设投资集团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9.32%,远东宏信(天津)融资租赁持股27.20% [6] - 河钢集团、开滦汇金发展等六家股东各持股9.22%,形成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 [6] - 2018年作为河北省国资委"双百行动"试点单位,率先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改革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资产规模75.56亿元,在59家地方AMC中处于腰部水平 [7] - 不良资产经营收入从2022年4.24亿元降至2023年2.21亿元,2024年回升至5.12亿元 [8] - 2024年实现利润2亿元,扭转2023年亏损1.45亿元的局面 [8] - 2024年新收购不良资产原始价值在河北省排名第二 [8] 行业分析 - 上市可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品牌影响力 [11] - 地方AMC上市面临挑战,主要是难以长期维持稳定的财务指标 [11] - 经济周期波动导致多家地方AMC计提资产减值致大额亏损 [11] - 传统不良资产业务对财务报表贡献下降,向外拓展面临合规约束 [12]
不良资产转让市场火爆 AMC净利不增反降
证券时报· 2025-05-22 01:55
不良贷款转让市场 - 2025年一季度国内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其中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激增 [1] - 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逐渐成熟 为市场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保障 提升了市场活跃度 [3] - 中国信达登上"批量个人业务前十大活跃受让方"榜单 全国性AMC在个贷不良市场竞争力开始显现 [3][4] AMC行业业绩表现 - 山东金资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5% 净利润同比下滑21% 不良资产板块营业收入下降34.76% [1] - 中国信达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7.8%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税前利润亏损5.87亿元 [1] - 行业竞争加剧 回收难度加大 导致AMC议价难度升高 处置成本增加 影响盈利空间 [2]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已基本触底 处置周期延长趋势开始扭转 平均处置回收率下滑趋势放缓 [3] - AMC行业聚焦主责主业 综合金融业务规模收缩导致收益下滑 [2][3] - 财政部将中国信达、长城资产、东方资产股权划转至中央汇金 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3] 个贷不良转让市场前景 - 个贷不良转让市场发展为AMC行业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空间 [4] - 更早利用技术提升风险评估和催收处置能力的机构竞争力将增强 [4] - 竞争力较弱的AMC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局面 [4]
信托年报里的危与机:去年少赚近三成 业务转型、风险化解加速
第一财经· 2025-05-18 21:4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信托行业营收632亿元,同比下降16.49%,利润总额316亿元,同比下降29.05% [1][2] - 行业分化加剧,仅25家信托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其中吉林信托营收增长88倍至13.82亿元,中建投信托等5家公司营收降幅超100% [3][4] - 净利润10亿元以上信托公司减少4家,29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20家公司降幅超20% [5][8] 头部公司动态 - 华润信托以38.4亿元营收和104.08%净利润增速跃居行业第一,江苏信托以28.34亿元净利润成为盈利榜首 [4][8] - 五矿信托从盈利11.9亿元转为亏损9.54亿元,营收排名跌至末位,固有业务收入暴跌10633.17% [4][13] - 上海信托因上年出售子公司导致营收下降77.25%至18.52亿元,排名从第一降至第十 [4] 业务结构分析 - 信托业务收入444亿元,同比下降7%,固有业务收入188亿元,同比下降33% [9] - 信托业务收入前三为英大信托(29.17亿元)、中信信托(22.70亿元)、华鑫信托(22.63亿元),其中中海信托增速达89.40% [9][12] - 固有业务分化显著,中粮信托增速4178.33%,五矿信托等公司降幅超1000% [13] 转型与风险化解 - 信托资产规模突破27万亿元,TOP20公司占比74%,五矿信托资产规模下降5.73% [14] - 行业重点布局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本源业务,部分业务规模呈倍数增长 [15] - 房地产和城投领域风险持续暴露,平安信托等公司已停止新增地产项目展业 [15][16] 人员与机构变化 - 行业从业人数减少252人至1.62万人,54%公司减员,平安信托减员161人最多 [16] - 10家信托公司未披露年报,包括中融信托、民生信托等 [16]
资管公司适应供给多元化趋势加速转型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5-15 11:08
政策与行业机遇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印发《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强化监管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这是继2023年11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后的又一顶层设计文件 [2] - 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预计持续扩大,商业银行将加大处置力度,为不良资产经营为主的资管公司带来更多业务机会 [2] - 不良资产供给端呈现多元变化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不同领域形成差异化风险特征,处置面临复杂挑战 [2] 业务发展与技术应用 - 资管公司加大不良资产收持和处置力度,当前处于良好的资产收持窗口期 [3] - 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于不良资产处置,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和资产价值评估效率,优化处置策略 [3]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 资管公司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通过竞价收购不良资产包、定制综合化险方案,发挥多牌照优势 [4] - 房地产领域积极落实"保民生""保交房"政策,持续投入资金为受困房企纾困,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4] - 审慎参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与地方政府及机构深度合作,业务机会具有持续性和多样性特征 [5] 公司战略转型 - 五大全国性金融资管公司持续发挥功能优势,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完成非主业金融子公司出清,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6] - 中国银河资产2025年战略聚焦主业,扩大化险规模,加强重点区域资金投放,打造投行化服务体系,提升资本市场化险竞争力 [6] - 地方资管公司进入转型阶段,依托区域优势形成特色化经营模式 [7] - 金融监管总局3月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允许跨省份投资并支持商业银行设立及保险资金参与试点 [7]
山东金资2024年业绩爆冷:营收下降45% 净利下滑21%
中国经营报· 2025-05-12 18:4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47亿元,同比下降45% [1] - 净利润16.97亿元,同比下滑21% [1] - 不良资产、综合金融服务、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板块营业收入分别下滑34.76%、32.86%、52.93% [1] - 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2023年的-5.45亿元变为2024年的-7.46亿元,多计提36.88% [1] 业务板块分析 - 不良资产板块收入下降主要因宏观经济影响导致处置难度加大、行业竞争加剧及处置收益率下降 [2] - 综合金融服务板块收入减少因业务规模收缩及国家利率下调影响项目收益率 [2] - 资产管理板块收入下滑因部分不良资产类基金、债权类基金收益率下降 [2]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多计提因公司根据资产评估情况计提损失以压实资产质量 [2] 综合金融服务业务风险 - 综合金融服务业务前五大投资标的中4项为委托贷款、1项为信托计划,合计投资额度达20亿元 [2] - 2017年向粤泰控股发放的3亿元信托贷款已逾期,截至募集说明书签署日余额2.49亿元 [3] - 2016年认购的"中粮信托·勤上光电股票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4亿元投资出现逾期,预期年化收益率12% [3] - 2021-2023年信用减值损失计提金额分别为-5921.14万元、-4770.64万元、-8.91亿元,2023年同比暴增1768% [3][4] 业务规模与行业背景 - 2021-2024年综合金融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5.77亿元、3.33亿元、2.83亿元、1.9亿元,持续下滑 [5] - 截至2024年3月末综合金融服务业务投资余额下降至47.65亿元,但盈利贡献仍较高 [4] - 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册资本496亿元,是国内最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5] - 行业受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景气度不足及信用风险暴露影响 [4]
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发布,预计2025年全国性资管公司承接不良资产量增长30%
和讯网· 2025-05-08 11:56
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连续第十八年发布 聚焦金融风险化解重点领域和环节 通过多方视角分析不良资产风险处置现状 [1] - 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 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是当前金融体系三大重点关注领域 [1] - 2025年不良资产市场将呈现"总量稳中有增 结构持续调整"特征 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接端不良资产量预计增长30% [5] 商业银行领域 - 2025年中小银行金融机构面临最大风险是不良资产压力上升 最有效措施是推进兼并重组 [2] - 预计2025年银行推出不良资产包主要类型为次级类 资产包价格保持平稳 [2] - 商业银行倾向与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转让不良资产 [2] 资产管理公司领域 - 2024年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基本触底 处置周期延长趋势开始扭转 平均处置回收率下滑趋势收敛 [2] - 2024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资产包供给延续回暖趋势 质量降幅收窄逐步趋于稳定 [2] -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投资主体收购意愿强烈 资产包成交数量同比明显增加 市场活跃度提升 [2] 市场结构与趋势 - 地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正成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重要收购来源 [3] - 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行业合作趋势增强 联合设立基金模式增多 [5] -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需探索"区域深耕+特色服务"模式形成差异化优势 [5] 第三方机构领域 - 2024年不良资产中介机构业务规模小幅收缩 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 [4] - 金融科技有效提升第三方中介机构服务效率 [4] - 2025年二级市场阶段性供给大于需求状态或持续 投资机构收购价格稳中趋降 [4] 公司战略方向 - 中国东方将持续做强做优不良资产主业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构建新发展模式 [6] - 公司将助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 [6] - 重点防范化解房地产 中小金融机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金融风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