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进化T1机器人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逼近产业化关口,谁在买?
36氪· 2025-11-05 20:11
行业趋势转变 - 2025年上半年行业焦点为展示各种功能Demo,下半年转向以订单为核心 [2] - 过去两个月内,至少8家企业披露千台级订单,迈入“千台俱乐部” [2] - 千台级订单对应亿元级合同,成为产业化的分水岭,标志产品开始进入真实产业场景 [3][4] 订单与客户分析 - 制造业和教育行业是当前具备“千台部署”能力的主要客户 [6] - 制造业需求刚性,源于招工难、人力成本上升及产线自动化程度不足,人形机器人优势在于可训练、弹性部署,无需因产品迭代更换硬件 [6] - 在长三角地区,一个一线工人年综合成本约15万元,采用机器人替代双班岗位,两年可打平成本 [7] - 教育行业采购路径通常从“小额试点”开始,采用POC模式,前期部署1-3台,后续视反馈决定是否扩大采购 [13] - 部分小额订单流向二次开发和展演公司,用于租赁、展演、文旅,单台机器人日租价格在4000至7000元,较年初下调近三成 [14][16] 代表性订单案例 - 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签下数亿元合作协议,计划部署近千台机器人 [3] - 优必选中标2.5亿元项目 [3] - 智平方与惠科签署5亿元协议,计划3年交付超1000台 [3] - 众擎机器人与多伦科技签署协议,多伦科技计划3年内采购不低于2000台 [3] - 松延动力宣布获得超2500台订单,合同金额突破1亿元 [3] 交付能力挑战 - 交付环节考验产品设计能力及自我修正、快速迭代的生产体系,供应链压力随订单量增加而显现 [17] - 松延动力将“确收”和“健康的现金流”作为关键指标,其北京工厂单月交付能力超200台,常州工厂一期预计达产300台/月 [17][18] - 加速进化采取分阶段交付策略,曾主动拒绝500台大单以稳住节奏,截至10月底累计出货超700台,海外出货占比超50% [21][22] 销售策略与价格战 - 多家公司招募销售团队,年薪开至30万到50万元,甚至有企业从投资方零售体系“整条挖人”以快速搭建渠道 [24] - 松延动力推出预售价9998元的“小布米”,成为首款进入万元以内区间的人形机器人,首批500台在京东售罄 [24][25] - 加速进化发布售价2.99万元的BoosterK1,定位入门级开发平台,当天签下千台级经销订单 [26] - 星尘智能将售价50万元的旗舰机S1系列比作“S级豪华车”,用于验证性能上限,同时研发更具成本优势的子系列 [26] 资本市场与未来展望 - 2026年融资窗口收紧,投资方评估逻辑转向真实销量和回款能力,而非团队背景和Demo [21] - 宇树科技推进IPO预计将拉高行业关注度,2026年被视为行业加速放量的关键一年 [27] - 出海成为重点方向,智元机器人正构建全球经销体系,预计明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30% [27]
经观头条|人形机器人站在产业化门口
经济观察网· 2025-11-05 19:38
行业趋势转变 - 2025年上半年行业焦点是各种功能演示视频,如下棋、跳舞等[2] - 进入下半年行业风向转变,焦点从演示转向获取实际订单[3] - 行业正从技术叙事转向以订单兑现和回款能力为核心的产业化阶段[27] 订单规模与金额 - 过去两个月内至少有8家企业披露千台级订单,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等[3] - 教育展演类机器人售价2万至10万元,工业类产品普遍20万元及以上,千台订单对应亿元级合同[4] - 具体大额订单包括: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签下数亿元近千台合作协议,优必选中标2.5亿元项目,智平方与惠科签署5亿元超1000台协议等[4] - 松延动力获得超2500台订单,合同金额突破1亿元[4] 主要应用场景与客户 - 制造业和教育行业是当前具备千台部署能力的突出客户群体[7] - 制造业需求刚性源于招工难、人力成本上升、产线自动化程度不够等痛点[7] - 教育行业采购路径从小额试点开始,对教学适配和课程资源有更高期待,采用概念验证模式推进[14] - 部分订单流向二次开发和展演公司,用于租赁和演出,单台机器人日租价格在4000至7000元之间,较年初下调近三成[15][16][17] 产品策略与成本效益 - 人形机器人相比非标自动化方案优势在于可训练、通过更新模型换岗,无需替换硬件[7] - 在长三角地区一个一线工人年综合成本约15万元,采用机器人在双班岗位替代人工,两年基本可打平成本[7] - 当前人形机器人投资回报率不及成熟机械臂系统,价值在于补足无法标准化、仍需人力的环节[8] - 公司采取不同产品策略,如星尘智能推出半身产品做减法,同时在旗舰产品上做加法以验证极限场景[9] 交付能力与供应链 - 交付环节考验产品设计能力和自我修正、快速迭代的生产体系,松延动力曾因设计问题调整产线流程[18] - 供应链面临压力,松延动力通过推进多源备货应对核心供应商产能吃紧问题[18] - 松延动力北京工厂单月交付能力超200台,常州工厂一期预计达产300台/月,第三座规划产能500台/月的工厂在筹备中[18] - 加速进化采取分阶段交付策略,累计出货超700台,海外出货占比超50%,曾主动拒绝500台大单以稳住节奏[21] 销售策略与价格竞争 - 多家公司招募销售团队,年薪30万到50万元,甚至有企业从投资方零售体系整条挖人搭建渠道[23] - 松延动力推出预售价9998元的业内首款万元内人形机器人,首批500台在京东售罄[24] - 加速进化发布售价2.99万元的入门产品,当天签下千台级经销订单[24] - 星尘智能将售价50万元的旗舰机比作豪华车,用于验证性能上限,同时研发更具成本优势的子系列[25] 资本市场与未来展望 - 2026年融资窗口逐步收紧,下一阶段融资取决于产品落地和稳定交付能力,而非团队背景和讲故事能力[20] - 松延动力创始人判断2026年是行业加速放量关键一年,宇树科技推进IPO将拉高行业关注度[25] - 出海成为拓展重点,智元正在全球构建经销体系,预计明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有望超30%[25]
人形机器人逼近产业化关口,谁在买?
经济观察报· 2025-11-05 18:49
行业趋势转变 - 2025年上半年行业焦点集中在展示Demo,如打拳、跳舞、跑步等演示视频[2] - 2025年下半年行业风向转变,焦点从Demo转向订单,多家公司披露千台级订单,进入“签单潮”阶段[3] - 千台级订单成为产业化的分水岭,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真实产业场景,可类比十年前新能源车的早期示范应用阶段[4] 订单规模与客户分析 - 过去两个月内,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8家企业披露千台级订单,对应亿元级合同金额[3] - 教育、展演类机器人售价在2万至10万元,工业类产品价格普遍在20万元及以上[3] - 制造业和教育行业是当前具备千台部署能力的主要客户,制造业需求源于招工难、人力成本上升等普遍痛点[5][6] - 制造业头部企业如领益智造已开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整机制造与代工服务,并接下百余台整机订单[10] 制造业应用与价值主张 - 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价值在于其可训练、可弹性部署的特性,更新模型即可换岗,无需替换硬件,优于非标自动化方案[6] - 在长三角地区,一个一线工人年综合成本约15万元,采用机器人在双班岗位替代人工,两年基本可打平成本[6] - 当前人形机器人投资回报率不及成熟机械臂系统,真正价值在于补足无法标准化、仍需大量人力的环节[7] - 客户需求推动产品迭代,如星尘智能根据反馈推出半身产品S1-U以适应工厂场景,并在旗舰产品S1上增加传感器以应对复杂工况[8] 教育行业采购模式 - 教育行业采购通常从“小额试点”开始,采用POC模式推进,前期部署1-3台用于展演或教学,后续视反馈决定是否扩大采购[11] - 地方教委、高校等机构通过“以赛促教”方式批量引入人形机器人,需求在一线城市更明显[11][13] - 部分小额订单流向二次开发和展演公司,用于租赁和演出,单台机器人日租价格在4000至7000元,较年初下调近三成[13] 交付能力与供应链挑战 - 签单仅是产业化起点,真正考验在于交付环节,交付问题根源多在于产品设计而非生产工人[15] - 松延动力通过调整生产流程应对交付挑战,其北京工厂单月交付能力超200台,常州工厂一期预计达产300台/月[15] - 供应链压力显现,个别核心供应商出现产能吃紧,公司通过推进多源备货应对不确定性[15] - 加速进化采取分阶段交付策略,曾主动拒绝500台大单以稳住交付节奏,并建立用户运营指标体系追踪日活、复购等指标[19] 融资与投资逻辑演变 - 2026年融资窗口逐步收紧,下一阶段融资能力取决于产品落地和稳定交付能力,而非团队背景或Demo[17] - 投资方评估逻辑从看Demo转向看真实销量和回款能力,千台级订单有助于估值但最终比拼交付与回款[17] - 行业回归基本盘,仅靠Demo和流量的融资模式失效,重点转向真实商业闭环的跑通[17] 销售策略与渠道建设 - 行业竞争从“拼Demo”转向“拼交付”的销售战,销售团队建设成为新焦点,多家公司以30万至50万元年薪招募销售人员[22][24] - 渠道建设加速,有企业提出“三年百城”目标,或从投资方零售体系“整条挖人”以快速搭建销售网络[24] - 加速进化选择从教育市场切入,将机器人本体、开发平台和赛事打包成解决方案售往教育机构[17] 产品定价与市场探索 - 价格下探成为趋势,松延动力推出预售价9998元的“小布米”,成为首款进入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首批500台在京东售罄[25] - 加速进化发布售价2.99万元的BoosterK1入门产品,定位具身开发入门级平台,并签下千台级经销订单[25] - 星尘智能将售价50万元的旗舰机S1系列比作“S级豪华车”,用于验证性能上限,同时计划研发更具成本优势的子系列产品[26] - 低价策略旨在降低开发门槛、探索新场景,而非单纯价格战,行业处于类似早期PC产业的差异化布局阶段[25][26] 未来展望与出海战略 - 2026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加速放量的关键一年,因宇树科技推进IPO将拉高行业关注度,且各企业交付节奏加快[26] - 出海成为重点方向,智元机器人正在全球构建经销体系,预计明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有望超过30%[26] - 加速进化海外市场出货占比已超过50%[20] - 行业整体从技术叙事迈向以订单兑现和回款能力为核心的产业化阶段,比拼产品、场景和交付的闭环能力[27]
“冠军之城”背后的北京人形机器人进化论
贝壳财经· 2025-09-02 16:40
核心观点 - 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竞赛中表现领先,商业化进程加速,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完整生态链,产业规模居国内第一梯队 [3][6][7][9]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7] - 2025年上半年增速持续保持40%,产业规模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7] - 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数量全国首位),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全国第一) [8] 企业技术突破 - 松延动力专注人形机器人开发,获自由体操和跳远金牌,仿生机器人"小诺"为全球首个脸部突破30个自由度的机器人,可应用于养老陪伴、展厅接待等场景 [10][11][13] - 加速进化2023年10月成立,2024年10月实现量产,上半年交付量达数百台(50%销往海外),计划推出消费级教育机器人 [14][16] - 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以336分(超第二名近两倍)获药品分拣赛冠军,全程零遥操作,通过物理仿真合成百亿级数据使技能学习成本降低80% [16][17] 商业化应用场景 - 云迹科技机器人覆盖3万多家酒店和100多家医院,2024年同时在线峰值达36000台,市占率9%(机器人)和12.2%(智能体)均居全球首位 [21] - 银河通用在10余家智慧药店试点24小时送药服务,加速进化通过足球算法训练家庭场景应用能力 [21] - 北京市"双百工程"目标2025年培育100种机器人产品和100种应用场景,已发布33个手术机器人注册证 [22][23] 政策与生态支持 - 北京市提供100亿元产业基金、首试首用奖励、具身智能工厂最高3000万元补贴,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 [17] - 形成全球密度最高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试验场,为企业提供完整产业生态 [17][23]
走进冠军机器人企业,探寻北京新质先锋
新京报· 2025-08-28 15:29
北京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 - 北京市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 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2] - 北京市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 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 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 均居全国首位 [2] - 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 2025年上半年实现40%增长 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 [2] 企业技术突破与成就 - 松延动力N2机器人获得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自由体操冠军和单机舞蹈亚军 E1机器人以1.25米成绩获得立定跳远冠军 [1] - 加速进化T1机器人成为全球参赛队伍统一软硬件平台 助力赢得足球3V3和5V5赛事全部奖牌(2金2银2铜) [2] - 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获得场景赛药品分拣冠军 并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4] 商业化应用进展 - 银河通用已获得100家机器人零售仓门店订单 计划年底前全国投用 北京近十家门店已常态化运营 [4][5] - 银河太空舱最小仅9平方米空间 日均服务人次达2000 订单量达500单 周边人流预估提升30%-40% [5] - 云迹科技落地全球30000多家酒店医院等场景 2024年单日最高同时在线机器人达3.6万台 全年完成超5亿次服务 [5] 产业生态优势 - 北京拥有高度密集的人才和高校资源 为研发主导的机器人产业提供无可替代优势 [1] - 加速进化团队融合清华硬核技术与互联网产品思维 成员来自清华实验室及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 [3] - 北京市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 在11个领域134个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 [6] 未来发展规划 - 北京市将面向全球开放酒店餐厅等公共服务场景 在餐饮等领域形成"机器人+智慧生活"方案 [6] - 计划建设机器人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 携手津冀统筹布局整机制造与配套环节 [6] - 具身智能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 [4]
经济热力站丨走进冠军机器人企业,探寻北京新质先锋
贝壳财经· 2025-08-28 15:22
北京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 - 北京市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2] - 北京市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 在11个领域134个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 [13] - 北京市将支持建设机器人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 携手津冀统筹布局整机制造与配套环节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 2025年上半年实现40%增长 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 [4] - 北京市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 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 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 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4] 企业技术突破与成就 - 松延动力自研硬件本体和运动控制算法 N2机器人获自由体操冠军和单机舞蹈亚军 E1机器人以1.25米成绩获立定跳远冠军 [1] - 加速进化T1机器人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足球赛事统一平台 助力各国队伍赢下足球3V3和5V5赛事全部奖牌(2金2银2铜) [4] - 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获得场景赛药品分拣冠军 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8] 商业化应用进展 - 银河通用获得100家机器人零售仓门店订单 计划年底前全国投用 北京已部署近十家门店 单店配备超5000种药品6000个货道 [9] - 银河太空舱最小仅9平方米空间 预计日均服务2000人次 订单量达500单 周边人流预估提升30%-40% [9] - 云迹科技落地全球30000多家场景 单日最高同时在线机器人达3.6万台 2024年完成超5亿次服务 行走2033万公里 [10] 技术创新体系 - 北京市确立具身智能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方向 形成"大脑-小脑-本体"协同创新技术路径 [8] - 加速进化团队采用"清华硬核技术+互联网产品思维"复合架构 成员来自清华实验室及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 [4] - 云迹科技构建"具身智能+离身智能"双引擎驱动生态 实现全链路AI智能化服务 [13] 产业生态优势 - 北京人才和高校高度密集 被企业认定为机器人研发长跑的领跑优势 [1] - 松延动力指出北京市及昌平区提供前瞻布局与鼎力支持 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2] - 北京市将面向全球开放酒店、餐厅、街区等公共服务场景 打造"机器人+智慧生活"方案 [13]
人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脸”?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4:14
人形机器人设计理念 - 多数人形机器人舍弃传统面部设计 优先保证功能性和实用性 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等设备实现视觉和听觉功能 [3] - 分布式视觉系统采用多目摄像头布局 嵌入头部曲面不同位置 实现360度环境感知 避免物理遮挡 提升传感器集成自由度 [3] - 拟人化面部可能引发"恐怖谷"效应 过度逼真但非自然的表达会导致使用者不适与疏离感 [4] 技术路径分化 - 功能导向型机器人专注于运动控制和任务执行 优先保证整体结构可靠性和传感器布置合理性 例如加速进化T1机器人夺得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人形组冠军 [3] - 仿生人形机器人追求面部精致表现 通过情感AI实现全面逼真的人机交互 适用于娱乐、陪伴、教育等场景 例如EX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历史名人仿生机器人 [5] - 仿真技术存在机械与仿真的跨度 添加仿真皮肤或衣物可能影响灵活度 头部与其他部位机械结构的不协调也是技术挑战 [5] 产品迭代趋势 - 新一代机器人开始融合功能性与拟人化设计 加速进化K1机器人采用双摄像头眼睛设计 既增强视觉识别能力又提升拟人态 [6] - 傅利叶8月推出GR-3机器人 配备可爱大眼睛 与前代相比五官更加明显且更注重拟人化 [6] - 行业朝着功能性与拟人化更高维度融合方向发展 依赖柔性材料、仿生驱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 [7] 行业发展环境 - 国务院8月26日发布意见提出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 培育智能产品生态 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7] - 擅长运动的机器人与仿生机器人在不同赛道并行发展 共同目标为重塑未来生产与生活方式 [7]
机器人赛道,明年下半年或打响淘汰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08:24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技术已迈入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的拐点,2025年被业界视为商业化元年 [1] -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头部企业2025年7月接连拿下大额订单,松延动力总订单突破2500台、合同额超1亿元,7月量产交付破百台 [1] - 展览展示、科研教育、赛事场景为当前商业化核心场景,汽车/3C工业场景仍需突破 [1][3] - 机器人足球赛等赛事场景可通过赞助、门票、周边、直播等多渠道创收,加速进化T1机器人夺得2025 RoboCup冠军 [3] 应用场景分析 - 教育行业为松延动力最大客户群体,覆盖K12至科研机构,机器人作为教具使用 [4] - 租赁/商业演出市场为第二大客户,机器人日租金从1万+降至3000-5000元,仍具良好回本周期 [4][5] - 展览展示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级,头部厂商宇树科技、松延动力产品供不应求,尾部厂商需主动推销 [4][5] - 文旅场景潜力显现,如景区讲解、K12领操员等新场景正在探索 [5][6] 投资趋势与逻辑 - VC/PE投资逻辑从看demo效果转向关注量产交付能力,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超万台 [7][10] - 2025年1-7月行业融资超240亿元(超2024全年),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投资事件超200起 [10] - 首程控股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已投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未来将聚焦下游应用和上游零部件 [8][9] - 零部件企业投资更注重技术演进和抗风险能力,因技术路线变更可能导致订单骤减 [9] 行业竞争格局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辅导,智元机器人拟借壳上纬新材,头部公司上市或为行业估值提供锚点 [11] - 2025年下半年融资热度或持续,但预计2026年下半年将打响淘汰赛,融资能力成企业存活关键 [11][12] - 胜出企业需具备:持续融资能力、战略节奏把控力、技术范式快速适应能力 [12] 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小脑"(运动控制)技术趋成熟,本体企业加速出货,"大脑"(具身智能)仍处快速发展阶段 [9] - 工业场景对算法鲁棒性要求极高,预计未来1-2年将逐步实现工厂渗透 [2]
机器人赛道,明年下半年或打响淘汰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08:14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动力系统、高力矩伺服关节、全身协调控制算法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行业迈入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的拐点[1] - 2025年被业界视为商业化元年,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已拿下大额订单,松延动力2025年总订单突破2500台、合同额超1亿元,7月量产交付破百台[1] - 展览展示、科研教育、赛事场景成为当前商业化落地核心场景,汽车、3C等工业场景仍需进一步突破[1] 商业化场景分析 - 展览展示场景需求明确且能快速变现,机器人租赁价格从早期每天1万+降至3000-5000元/天,市场测算规模可达百亿级别[6][7] - 教育行业成为重要客户群体,覆盖K12至科研机构全链条,机器人被用作教具;赛事市场通过赞助、门票、周边等实现多元化收入[5][6] - 文旅场景潜力显现,机器人可承担景区讲解等工作;工业场景对算法鲁棒性和操作精度要求高,预计未来1-2年逐步渗透[2][7] 投资趋势与逻辑演变 - 2025年1-7月机器人领域融资超200起总额240亿元,已超过2024全年总和,预计热度持续至年底但将分化[4][13] - 投资逻辑从关注demo效果转向量产交付能力,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超万台,超1000台企业达5-6家[8][9] - 主机厂和核心零部件企业更受追捧,首程控股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已投资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10][13] 产业链布局与技术发展 - 产业中游本体及主机制造环节当前布局重点,首程控股未来将向下游应用端和上游核心零部件延伸[10][11] - 运动控制技术("小脑")已趋成熟,具身智能("大脑")仍在快速发展,当前主要应用"尚不聪明但稳定可用"的产品[11] - 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成熟应用场景缺乏,工业领域落地呈现"点状突破"特征[11] 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 头部效应显著,宇树科技、松延动力等产品供不应求,知名度较低厂商需主动推销[6]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辅导,智元机器人拟借壳上市,将为行业估值提供锚点[13][14] - 预计2026年下半年行业将进入淘汰赛,融资能力、战略节奏和团队灵活性成为企业胜出关键[15]
秀我中国|来,和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军队踢一场!
新华社· 2025-08-16 19:15
世界机器人运动会 - 世界机器人运动会开幕,足球项目中加速进化T1机器人出场频次颇高 [2] - T1机器人具备大力射门、运球、守门等技能 [2] - T1机器人不久前获得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军 [2] T1机器人表现 - 记者与T1机器人进行射门比赛,结果出乎意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