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智驾2.0
搜索文档
从司法重整到“AI+Mobility”重生,千里科技赴港IPO能否撬动AI雄心?
智通财经· 2025-10-21 09:57
公司战略转型与定位 - 公司于2020年通过司法重整完成从力帆科技到千里科技的战略转型 [1] - 自2024年印奇投资并担任董事长以来,公司明确了以“AI+Mobility”为核心的战略方向,致力于成为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引领者 [2] - 业务格局调整为“终端业务”和“科技业务”双轮驱动 [2] 资本市场举措 - 公司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并加快海外业务发展 [1] - 赴港上市被视为为AI雄心“补足弹药”的关键一步,募集资金计划用于践行AI化战略、提升研发能力及加强境内外网络建设等 [1]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收入人民币41.49亿元,同比增长40.4% [2] - 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达人民币28.39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比例超过40% [2] - 2025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5.5%,汽车业务毛利为负人民币2360万元,毛利率为-0.9% [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到人民币2.88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59.7% [5] 技术研发与产品路线 - 公司开发了独有的RLM模型,是首家在智能驾驶场景中实现端到端RLM模型大规模部署的公司 [2] - 已发布“千里智驾1.0”L2级解决方案,计划在2025年内发布L3级“千里智驾2.0”,2026年下半年推出L4级“千里智驾3.0”面向Robotaxi场景 [2] - 在智能座舱方面,公司基于多模态交互模型和AI原生Agent OS,打造了业界首个AGI L3智能体级别的智能座舱系统 [3] - 公司正加速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目标在未来18个月内完成部署,计划与吉利合作研发专用车型并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 [3] 业务构成与收入基础 - 终端业务(汽车、摩托车和通用机械)依然是公司主要的收入和现金流基础 [4] - 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和摩托车业务的收入贡献超过总收入的85%,汽车业务收入增至人民币25.99亿元,摩托车业务收入增至人民币12.77亿元 [4] 战略合作与产业联盟 - 公司与吉利集团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吉利集团在往绩记录期间一直是公司的最大供应商和最大客户 [3] - 梅赛德斯-奔驰的战略入股将使公司在智驾和智舱方面与其形成紧密合作,并为奔驰在中国的新车型提供技术支持 [3] 商业化进程与挑战 - 在往绩记录期间,公司尚未自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Robotaxi等技术解决方案产生收入 [5] - 高昂的研发支出预计将持续以支持L3、L4级方案的迭代升级 [5] - 智能驾驶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漫长的执行和验证周期,以及潜在的合约取消、延误或供应链短缺,都可能阻碍其商业化进程 [6]
新股前瞻 | 从司法重整到“AI+Mobility”重生,千里科技赴港IPO能否撬动AI雄心?
智通财经网· 2025-10-21 09:57
公司战略转型与上市计划 - 公司于2020年通过司法重整完成从力帆科技到千里科技的战略转型,并在满江红基金和重庆两江产投支持下实现重组 [1] - 2024年印奇投资并担任董事长后,公司明确以“AI+Mobility”为核心战略方向,致力于成为颠覆性创新技术引领者 [2] - 公司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募集资金计划用于践行AI化战略、提升研发能力、加强产业链整合及补充营运资金 [1] 业务格局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业务格局调整为“终端业务”(汽车、摩托车和通用机械)和“科技业务”双轮驱动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收入人民币41.49亿元,同比增长40.4% [2] - 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收入增至人民币25.99亿元,摩托车业务收入增至人民币12.77亿元,两者合计占总收入比例超过85% [4] - 截至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达人民币28.39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比例超过40% [2] 技术研发与AI能力 - 公司开发了独有的RLM(强化学习-多模态)模型,是首家在智能驾驶场景中实现端到端RLM模型大规模部署的公司 [2] - 公司已发布“千里智驾1.0”解决方案(L2级),计划2025年内发布L3级“千里智驾2.0”,2026年下半年推出面向Robotaxi场景的L4级“千里智驾3.0” [2] - 在智能座舱方面,公司基于多模态交互模型和AI原生Agent OS打造了业界首个AGI L3智能体级别的智能座舱系统,具有更高集成度和智能化水平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研发费用达到人民币2.88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59.7% [5] 产业合作与生态布局 - 公司与吉利集团保持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吉利集团在往绩记录期间一直是公司最大供应商和最大客户 [3] - 公司计划携手吉利合作研发Robotaxi专用车型,并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服务,单一城市部署超过1000辆Robotaxi [3] - 梅赛德斯-奔驰的战略入股将使公司在智驾和智舱方面与其形成紧密合作,并为奔驰在中国推出的新车型提供技术支持 [3] 盈利能力与商业化挑战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5.5%,汽车业务毛利持续为负,为负人民币2360万元,毛利率为-0.9% [5] - 在往绩记录期间,公司尚未自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Robotaxi等技术解决方案产生收入 [5] - 智能驾驶技术复杂性、漫长执行验证周期、供应链短缺、供应商依赖性及地缘政治变动等因素可能影响商业化进程和国际化扩张 [6]
千里科技启动港交所IPO 并表千里智驾打AI牌
搜狐财经· 2025-10-18 17:19
公司资本运作与战略目标 - 公司已于10月17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主板上市申请 旨在形成"A+H"股格局 [2] - 公司通过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于9月底取得千里智驾控制权 并于10月15日完成财务并表 [12] - 赴港上市主要目的为募集资金 以支持"AI+Mobility"赛道的研发落地和业务拓展 [13] 公司业务转型与战略布局 - 公司正从传统汽车摩托车制造销售(营收占比超85%)向以AI为中心的企业战略转型 [4] - 公司构建了全栈式"AI+Mobility"能力 核心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Robotaxi三大领域 [4][5] - 推进战略的主要抓手是今年6月成立的千里智驾 其并表对实现公司整体战略至关重要 [10][12] 智能驾驶业务发展规划 - 公司提供RLM模型驱动的L2至L4级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7] - 具体路线图为:L2+方案千里智驾1.0已量产应用 L3方案千里智驾2.0计划今年四季度发布 L4方案千里智驾3.0计划2026年下半年发布 [7] - 千里智驾截至8月底营收为90.24万元 净利润亏损2.94亿元 [12] 智能座舱与Robotaxi业务布局 - 智能座舱业务依托多模态交互模型与AI原生Agent OS 实现自然交互与情绪识别等功能 [7] - Robotaxi业务旨在整合L4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与运营平台 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 [9] - 公司已与成都市达成战略合作 将重点联合建设Robotaxi运营服务体系 [9] 行业背景与资金需求 - 自动驾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领域 研发投入巨大且玩家普遍未达盈利转折点 [13] - 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智能驾驶大模型研发、智能座舱Agent OS升级、Robotaxi解决方案测试以及上游产业链整合等 [13]
10万亿智能汽车的未来,被千里科技用 AI 画出来了
钛媒体APP· 2025-09-29 20:58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已有超过50个汽车品牌的130多款车型标配AI大模型,装配率接近16% [4]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L2+智能辅助驾驶装配率超过80%,城市NOA功能在20万以上车型覆盖率超过50% [4] - 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约10.6万亿元人民币),2032年将增至6.7万亿美元 [5] - 2025年1-7月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6万辆,渗透率为62.6%,较2021年同期增加570万辆和40个百分点 [29] - 预计到2028年,全球“AI+车”整体规模将超过2120万辆 [32] 公司战略与品牌发布 - 千里科技宣布以“AI+车”为战略,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出行核心业务,打造AI智行开放平台 [5] - 公司正式发布全新品牌标识、战略蓝图、核心技术,是里程碑事件 [10] - 公司认为正处于从“车+AI”到“AI+车”的历史转折点,2025年开启“AI+车”元年 [10] - 公司计划打造从技术、产品到服务的“铁人三项”全链条体系 [25] 财务表现与公司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千里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1.84亿元,同比增长40.04% [11]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13.15亿元,同比大增396.29% [11]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汽车和摩托车两大核心业务销量提升,乘用车及其配件贡献了59.95%的收入 [11] - 2025年9月,公司宣布筹划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12] 智能驾驶业务进展 - 2025年3月公司联合吉利、迈驰、路特斯等成立重庆千里智驾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智能驾驶领域 [10] - 2025年6月发布“千里智驾1.0”解决方案,分为基础版、专业版和旗舰版,最低标配100TOPS算力,旗舰版搭载700TOPS算力平台 [14] - 计划2025年底发布L3级别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千里智驾2.0” [14] - 计划2026年下半年推出面向Robotaxi场景的L4级智驾方案“千里智驾3.0” [17] - 通用AI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不依赖高精地图,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无感贯通驾驶 [17] 智能座舱技术布局 - 公司联合生态伙伴打造智能座舱Agent OS系统,实现超自然交互、融合记忆、全融合地图和第三生活空间等功能 [17] - 与阶跃星辰联合研发千里智驾RLM大模型,开发新一代以智能体为核心的智能座舱产品方案 [24] - 公司认为AI技术正从L2“推理者”向L3“智能体”阶段跃迁,2025年是Agent应用爆发之年 [24] 智能出行与Robotaxi规划 - 公司判断Robotaxi三年内将快速普及,已制定未来18个月明确计划 [25] - 与吉利合作研发Robotaxi专用车型,再和全球出行服务商合作打造Robotaxi运营平台 [25] - 计划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Robotaxi运营服务,在单一城市部署超过1000辆Robotaxi [28] 技术突破与行业展望 - 公司认为超自然人机交互、自动驾驶及自动执行全面落地、车联网大模型量级升维三大技术突破将打开“AI+车”想象空间 [10] - IDC指出L2级辅助驾驶正持续逼近能力上限,L3级自动驾驶即将到来,相关政策利好不断 [31] - 未来随着智能程度提升,汽车将从出行工具升级为继家庭、公司之后的“第三空间”,80%以上用户日均用车时长超过1小时 [31]
千里科技:聚焦打造汽车AI化解决方案 千里智驾1.0发布即上车
证券时报网· 2025-06-24 11:20
千里智驾1.0解决方案发布 - 公司正式发布面向L2+级的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千里智驾1.0,分为基础版、专业版和旗舰版三大类别,全面覆盖高、中、低端硬件配置 [1] - 千里智驾1.0方案最低标配100TOPS算力,旗舰版方案搭载700TOPS行业顶级算力平台,可实现多场景自主决策与复杂交互、车位到车位等核心功能 [1] - 该解决方案已在客户多款车型上搭载,实现"发布即上车",其中千里浩瀚H3、H5、H7对应于此次发布的三个版本 [1] 高阶智驾产品路线图 - 公司计划未来六个月内发布L3级智驾方案千里智驾2.0,明年下半年推出面向Robotaxi场景的L4级智驾方案千里智驾3.0 [2] - 公司与阶跃星辰联合研发千里智驾RLM大模型,基于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底座和强化学习范式,旨在提升智驾安全性和舒适性 [2] 智能座舱产品进展 - 公司正在开发以AI Agent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座舱产品方案,具备多模态融合的超自然交互、全融合地图人机共驾等特性 [2] - 该方案旨在将座舱打造成"超级AI Agent",包含第三生活空间和端云一体的融合记忆功能 [2] 公司战略与业务转型 - 公司确立"AI+车"战略,通过"终端业务+科技业务"双轮驱动模式,在巩固终端业务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业务板块 [3] - 公司聚焦打造行业领先的汽车AI化解决方案,近期智驾、智舱进展将加速业务转型步伐 [3] - 公司采取开放合作态度,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携手推动智能汽车技术创新,打造国际化产业生态 [3]
定位Tier 1 千里科技发布智驾商用方案
上海证券报· 2025-06-24 03:21
千里智驾产品规划 - "千里智驾1 0"为L2+级方案,已有具体应用落地 [1] - "千里智驾2 0"为L3级方案,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发布 [1][4] - "千里智驾3 0"为L4级方案,预计2026年下半年发布,用于Robotaxi [1] - 方案分为基础版(100T算力)、专业版(200T算力)、旗舰版(700T算力),旗舰版配置智能化Agent并将在第四季度发布 [1] - 旗舰版对应"千里浩瀚"H7方案,吉利银河品牌下半年将发布搭载该方案的新能源车 [2] 产品体系与客户应用 - "千里智驾1 0"是"千里浩瀚"方案的底层技术,基础版/专业版/旗舰版分别对应"千里浩瀚"H3/H5/H7 [1] - "千里浩瀚"H1方案已在吉利银河星耀8和全新银河E8全系搭载 [2] - 燃油车领域的吉利中国星也将陆续搭载"千里浩瀚"方案 [2] 公司战略定位 - 定位为Tier 1供应商,核心业务逻辑是"做B端大客户生意",跟随中国车企出海 [3] - 采用"一横一纵"整合策略:横向整合感知/规控/执行模块为大模型驱动的全栈方案,纵向整合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为全套系统 [3] - 聚焦三大方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客户合作、立足国内走向海外市场 [3] - 明确与吉利汽车关系为战略合作方,同时将拓展其他车企客户 [3][5] 技术研发方向 - 重点研究AI技术实现毫米波雷达等效128线束激光雷达,已取得进展 [6] - 探索更优传感器解决方案,通过自研关键零部件降低时延提升安全 [6] - 认为行业应从混沌期走向OEM、Tier 1、Tier 2的分工模式 [5] 安全理念 - 首要解决方案是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更全天候感知和更低时延执行 [5] - 强调需明确告知用户产品能力边界,帮助建立驾驶行为自我约束 [6] - 行业应严格遵守智驾安全与隐私安全的相关标准规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