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元件
icon
搜索文档
策略研究深度报告:后关税时代,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国联民生证券· 2025-08-21 19:23
核心观点 - 美国关税框架和全球贸易新格局正逐渐形成,新版"对等关税"平均税率约为20%,较4月版本29%有所调降,叠加其他关税后美国整体关税边际提升18.3% [4][6][7] - 中国制造业在"后关税时代"仍具备显著竞争力,通过"价格-份额-产能"三维评估体系显示,多数关键商品价格优势集中在0%-75%区间,且全球出口份额和供应链布局提供韧性支撑 [4][8][9] - 电子、家电、轻工纺服、部分中游装备及汽车产业链等领域的核心商品在关税压力下仍维持较强出口竞争力,主要受益于价格优势、高市场份额及海外产能弹性 [8][9][10] 全球关税新格局 - 美国与欧盟、日韩等经济体达成框架性协议,新版"对等关税"税率标准差从11%收窄至9%,各经济体输美商品竞争力差异弱化 [6][7][14] - 亚洲范围内日韩关税为15%,东盟内部拉齐至19%-20%,印度因惩罚性税率达50%,北美地区加墨关税维持30%-35%,欧盟通过谈判获5%调降至15% [7][17][18] - 美国实际有效税率提升18.3%,前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大陆、墨西哥、欧盟、加拿大)贡献超60%的税率变化,涉及进口商品额超2万亿美元 [7][22][24] 价格优势分析 - 中国HS10位码商品价格优势呈"右偏"分布,多数集中在0%-75%区间,关税后优势略有下滑但形态未显著改变 [8][32][36] - 中间品和消费品价格优势更显著,主要集中在25%-150%区间,受关税影响有限 [8][41][45] - 细分行业中,小家电、家具、音视频设备、半导体元件、帽类、光伏、电力设备、摩托车等品类价格优势突出,且美国对中国依赖度较高 [8][50][53] 份额韧性评估 - 中国消费品占全球出口份额较高,中间品和资本品多分布在10%-30%区间,国际分工地位稳固 [8][87][89] - 小家电、空调、手持工具和家具等商品兼具价格优势和高市场份额(家具占美国进口份额27.5%,小家电占62.3%),需求韧性较强 [8][50][90] - 锂电和电子游戏设备虽无显著价格优势,但全球出口份额超50%,体现品牌溢价和不可替代性 [8][50][90] 产能弹性与供应链布局 - 电子和家电行业供应链全球化程度较高,东南亚为主要产能外迁目的地,有效对冲关税风险 [9][26][27] - 行业龙头公司已布局海外产能,增强贸易灵活性和关税应对能力 [9][13][26] - 供应链调整成本较高,美国进口商短期内更换供应商性价比有限,支撑中国出口稳定性 [9][27][28] 行业竞争力总结 - 电子行业:音视频设备、半导体元件价格优势稳固,消费电子与被动元件份额较高(消费电子占美国进口份额40.3%) [8][55][57] - 家电行业:小家电、厨热、空调、洗衣机价格优势显著且份额突出(空调占美国进口份额18.9%) [8][69][71] - 轻工纺服:家具、玩具、帽类需求韧性较强(玩具占美国进口份额77.4%) [8][58][60] - 中游装备:光伏、电力设备、手持工具、工程机械维持竞争力 [8][66][77] - 汽车产业链:商用车和摩托车价格优势突出(摩托车占美国进口份额23.4%) [8][80][82]
策略深度报告:后关税时代,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国联民生证券· 2025-08-21 16:58
关税政策与全球贸易格局 - 新版"对等关税"平均税率降至20%,较4月版本29%显著下调[17] - 美国整体关税边际提升18.3%,中国、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为主要贡献国[17] - 东盟内部关税拉齐至19%-20%,欧盟和日韩调降至15%[17] - 美国实际有效税率提高18.3%,涉及进口商品额超2万亿美元[4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估框架 - 构建"价格-份额-产能"三维评估体系,分析电子、家电等十大行业[8] - 中国HS10位码商品价格优势集中在0%-75%区间,关税后仍保持韧性[18][63] - 中间品和消费品价格优势显著,主要分布在25%-150%区间[72][77] - 小家电、家具等品类兼具价格优势和高市场份额(小家电62.3%,家具27.5%)[93][110] 核心行业表现 - 电子行业:消费电子占美国进口份额40.3%,越南价格优势被关税抹平[89][92] - 锂电设备:虽缺乏价格优势但占美国进口份额68.9%,依赖品牌溢价[102][104] - 汽车零部件:底盘、车身附件关税后仍具价格优势,但市场份额仅12.7%和8.6%[114][116] - 钢铁铝业:铝制成品价格优势显著(+34.5%),但原料进口依赖度低[131][133] 供应链调整 - 东南亚、印度和墨西哥成为制造业外迁主要目的地[145] - 供应链全球化对冲部分关税风险,电子和家电行业海外布局较完善[19][145]
10.3万亿!美国跌至第三,不再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谁上位了?
搜狐财经· 2025-07-03 00:02
进出口总额 - 2025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0.3万亿元,其中出口额6.13万亿元,进口额下降6%,贸易顺差2376亿美元[1] - 单季度贸易总额连续2年突破10万亿元,出口总额实现平稳增长[4] 出口市场多元化 - 美国仍为主要出口市场,但对东盟和欧盟出口额分别超过1460亿美元和1220.8亿美元[6] - 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份额增加,东盟外贸份额同比增长7.1%[7] - 民营企业一季度外贸总额达5.85万亿元,表现突出[8] 出口产品结构 - 机电产品、集成电路和汽车为出口金额TOP3,机电产品占比超60%[10] - 工业机械、半导体元件和交通运输设备展现制造实力[11] - "新三样"产品(风力发电机组、集成电路、锂电池)拉动出口增长[15] 重点出口产品表现 - 风力发电机组:累计出口5799台(20787.8MW),覆盖57国,去年出口增长71.9%,今年一季度再增43%[17] - 集成电路:2024年贸易额1600亿美元(同比+18%),今年初规模同比激增24%,相关企业超70万家[18] - 锂电池:对美出口前三个月达31.32亿美元(年增7.7%),全球出口量增幅18.8%[20] 进口与产业转型 - 进口增速下降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影响[12] - 能源结构转型推动煤铁资源进口量优化,向技术型产品转型[14] 市场战略调整 - GDP超六成来自国内市场,减少对美市场依赖[24] - 跨境电商综试区上线165个,赋能产业带和国际合作[26][28]
美国芯片,怎么办?
半导体芯闻· 2025-06-13 17:39
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振兴战略 - 重建美国先进技术制造能力对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制造业能创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对外依赖并强化创新体系[2] - 创新与生产脱钩导致产业共享网络(技能/供应商/专有技术)的侵蚀 削弱了美国获取技术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能力[3] - 半导体等基础技术虽起源于美国实验室 但规模化生产转移至东亚 造成国家安全漏洞[3] 《芯片与科学法案》成效与挑战 - 法案95%资金用于支持半导体制造 涵盖IDM/代工厂/OSAT全价值链 已催化5400亿美元私人投资[5] - 推动美国芯片产能预计增长两倍 但暴露劳动力/基础设施/监管三大瓶颈[5] - 劳动力缺口严峻 到2030年58%制造设计岗位可能空缺 需加强技术教育体系[6] - 电力/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不足 需配合《通胀削减法案》等立法升级[7] - 环境审查等监管流程平均耗时4.5年 需现代化改革以加速项目落地[7] 关税政策与产业生态建设 - 高关税策略存在局限性 可能刺激平行供应链发展 中国在芯片领域研究论文数量已达美国两倍[8] - 需持续投资半导体研发和公私合作 通过税收激励支持企业渡过"死亡之谷"[9] - 必须保持芯片设计和材料科学优势 将竞争视为长期博弈[9]
Wolfspeed美股盘后大跌60%?到底是怎么回事?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1 12:01
碳化硅行业动态 - 国内多家碳化硅产业链企业(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同光股份等18家)确认参编《2025碳化硅衬底与外延产业调研白皮书》及《2025碳化硅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1] - 碳化硅行业头部企业Wolfspeed因债务问题引发市场震动,股价单日大跌60%[2][3] Wolfspeed财务与债务危机 - Wolfspeed计划在几周内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以解决65亿美元(约470亿人民币)债务问题,其中5.75亿美元(约41.5亿人民币)债务将于2026年5月到期[5][6][9] - 截至3月31日公司持有现金13亿美元(约93.8亿人民币),2024年10月获阿波罗全球管理牵头的财团7.5亿美元(约54亿人民币)贷款支持[9] - 公司可能获得美国《2022年芯片法案》7.5亿美元(约54亿人民币)补贴,但需先完成2026年可转换票据再融资[10] Wolfspeed债务重组进展 - 阿波罗财团持有15亿美元(约108亿人民币)优先担保贷款,协议包含破产保护条款使其免受损失[11] - 2026年可转换票据持有人提出债务转股权方案,但谈判未达成一致[11] - 瑞萨电子(最大客户)正与Wolfspeed谈判,此前双方签订10年碳化硅晶圆供应协议(瑞萨预付20亿美元/约144亿人民币定金)[11] 市场反应与业绩预期 - Wolfspeed股价六个月下跌70%,本周三跌至3.14美元(约22.66人民币)创单日10.17%跌幅[13] - 公司2026年营收预期为8.5亿美元(约61.35亿人民币),低于分析师预测的9.587亿美元(约69.19亿人民币)[13] 其他行业动态 - 润新微电子GaN芯片出货量达1亿颗,外延厂投产[14] - 英飞凌、安森美等4家SiC企业公布新动向[14] - 光储赛道超10家终端企业布局GaN技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