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化硅晶圆
icon
搜索文档
逐新向高,创新场活力充沛(年中经济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0 08:40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 [2] -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专注高端钢材、特种钢材,一季度经营绩效实现大幅增长 [3][4]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孙家岔龙华煤矿采用智能采煤机,作业更安全高效 [5] - 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培训周期缩短近一半 [5] - 华工科技实现激光晶圆隐切设备关键零部件自主生产,具备大批量生产和销售能力 [6][7]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恩平15—1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投用,实现全链条技术升级 [12]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氢液化技术为解决氢能储运痛点提供新方案 [12] -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高镁轻强铝,有望提升多领域竞争力 [15] - 北京培育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南京发力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制药 [15] - 灵心巧手公司研发的"灵巧手"实现工业场景自动装配,耐用性好性价比高 [16] 外资与民营企业创新 - 西门子医疗深圳新基地将承担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 [18] - 湖南钢铁集团与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合作推动汽车用钢全球研发中心建设 [18] - 中国独角兽企业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领域 [16] -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9]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韧性 - 北京化工大学研制全球首个500千瓦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实现1万小时稳定运行 [19] - 华科精准SR系列机器人定位精度超越进口产品,占国内市场七成以上 [20]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超欧盟平均水平 [19] - 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接近500万件,增长12.8% [19] 应用场景与人才优势 - 国产SR手术机器人将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 [20] - 深圳理工大学胡强团队示范运行全球最大微藻"光碳智造"产线 [21] - 我国研发人员达到724万人年,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22] - 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数量全球领先 [22]
新材料行业:5月多项指数有变动,西安设百亿产业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7-09 09:43
行业景气度 - 2025年新材料行业总体景气度仍处底部 [1] - 5月CIB新材料价格指数为60 2 环比回升1 9% 同比跌13 1% 较2022年3月高点跌53 7% [1] - 5月开工指数为67 2% 环比升0 2个百分点 同比跌1 6个百分点 [1] 企业盈利 - 2025年一季度CIB新材料企业盈利指数为84 6 较前一季度升9 0% 较上年同期升10 4% [1] - 新材料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6 8% 连续两季度正增长 毛利率19 0% 止住三连跌 [1] 产业基金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三方签订百亿新材料产业基金合作协议 计划存续期10年 效能放大至1000亿 [1] - 该基金将推动并购及产业链延伸 [1] 细分材料表现 - 先进化工材料部分品种开工率高 但价格和毛利多下跌 [1] -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纤价格稳 玻璃价格跌 [1] - 先进钢铁材料碳结钢价涨 弹簧钢价跌 [1] -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海绵钛价连涨7个月 铝合金价小跌 镁合金和钕铁硼价处低位 [1] - 新能源材料需求旺但材料价格下滑 [1] - 绿色低碳材料部分价格稳定或小跌 [1] - 电子信息材料半导体销售额增速中高 面板出货面积降 多数电子化学品价大跌 [1] - 军民两用材料碳纤维价稳 毛利连亏21个月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价小跌 [1] 重要事件 - 5月10日印度对中国钛白粉征反倾销税 [1] - 5月18日中石化两项目在宁东基地开工 [1] - 5月23日卫星化学下属项目获批复 [1] - 5月28日长飞先进半导体武汉基地首批碳化硅晶圆投产 [1] - 6月6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项目投产和启动 [1] - 5月15日沙特阿美签近900亿美元协议 [1] - 6月5日利安德巴赛尔就出售资产谈判 [1] - 6月13日LG化学出售水处理业务 [1]
损失17亿美元、目标延后,这家MCU大厂发生了啥?
芯世相· 2025-07-08 14:21
瑞萨近期动态 - 瑞萨宣布停止SiC功率半导体生产并解散高崎工厂团队[3] - 将2030年三大战略目标(嵌入式半导体前三、销售额超200亿美元、市值达2022年6倍)推迟至2035年实现[4] - 预计2024年上半年因SiC业务计提17亿美元(约2500亿日元)损失[14] SiC业务调整原因 - 核心合作伙伴Wolfspeed破产重组:2024年10月获15亿美元政府援助但仍于2025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7][8] - 瑞萨与Wolfspeed签订10年20.62亿美元SiC晶圆供应协议,投资转为2.04亿美元可转债及38.7%股权[11][13] - 行业需求疲软:2024年全球SiC衬底营收同比下滑9%至10.4亿美元,欧洲电动车补贴退坡导致订单减少[16][17]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Q1营收同比下降12.2%至3088亿日元,汽车业务营收下滑12.8%至1553亿日元[26][27] - 2023-2024年连续两年营收下滑:2023年降2.2%至1.47万亿日元,2024年降8.2%至1.35万亿日元[32] - 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1.2%至684亿美元,电动车需求放缓加剧库存压力[38] 战略调整与行业影响 - 裁员5%(约1000人)并推迟加薪计划,回归嵌入式处理技术核心优势[24][29] - 同行普遍受挫:罗姆12年来首现净亏损,英飞凌推迟马来西亚SiC工厂扩建[19][20] - 未来或转向SiC芯片设计外包模式,保留品牌销售[21] 业务结构挑战 - 汽车业务占比52%(2024年),工业/IoT占47%,两大业务均现需求疲软[31][35] - 2024年Q4汽车业务同比下滑13.5%,工业/IoT业务连续多季度萎缩[33][36] - 库存天数减少2天,产能利用率略超预期但仍持保守营收预测(2025年Q2预计同比降15.8%)[39][41]
1200亿灰飞烟灭,半导体鼻祖破产
商业洞察· 2025-07-07 17:21
公司背景与历史 - Wolfspeed前身为Cree Research,1987年由六位年轻人创立,专注于碳化硅材料在LED领域的商业化[8] - 1991年推出全球首片商业化硅碳化物晶圆,奠定碳化硅领域先驱地位[8] - 1993年成功登陆美股,为氮化镓领域发展筹备资金[11][12] - 2017年更名为Wolfspeed,全面转型第三代半导体[15] 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 拥有全球首家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曾是全球最大SiC基板制造商[3] - 2018年碳化硅衬底全球市占率达62%,2024年在N型衬底领域降至33.7%[16] - 曾掌握全球60%碳化硅衬底市场[21] - 2011年发布世界首款碳化硅MOSFET,打破行业疑虑[13] 业务转型与战略失误 - 2016年起出售LED照明和LED产品业务,全面转向第三代半导体[15] - 2018年收购英飞凌射频功率业务,稳固射频碳化硅基氮化镓技术领导地位[15] - 坚持自产自用+部分外销模式,未能及时进行垂直整合[16] - 耗资50亿美元建设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占据过半资本支出[18] 财务与经营困境 - 市值曾达165亿美元,股价较巅峰时期跌幅超99%[3][4] - 2024财年净亏损飙升至8.64亿美元,10年来持续亏损[21] - 截至3月拥有13.3亿美元现金及65亿美元债务[20] - 2025年5月21日股价单日暴跌57%,市值蒸发超10亿美元[21] 行业竞争与市场变化 - 中国天岳先进和天科合达分别占据17.1%和17.3%市场份额[16] - 新能源汽车占碳化硅需求超60%,但欧美市场需求放缓[20] - 8英寸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仅20%,固定成本激增[22][23] - 未能抓住中国市场机遇,导致技术滞后与成本高昂[3][24]
中国SiC,卷到国外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5 12:07
项目概况 - 中国浙江晶盛机电旗下子公司SuperSiC在马来西亚槟城柏淡科技园启动新厂房建设 项目聚焦填补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中先进晶圆制造能力的空白 [1] - 厂区占地面积达40,000平方米 属于晶盛机电全球化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预计一年内动工 [1] - 一期项目完工后计划年产24万片8英寸碳化硅晶圆 产品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器、电信基站电源系统等高性能电子领域 [1] 战略意义 - 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首席执行官表示该项目将支撑《2030新工业大师计划》《2030化工产业路线图》《2030国家半导体战略》等多项国家战略 [2] - 项目具有催化作用 可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关键领域 巩固马来西亚作为亚洲先进制造中心的地位 [2] - 晶盛机电董事长称该项目标志着公司国际化战略关键一步 将推动东南亚本地化产能布局并与马来西亚半导体生态系统深度合作 [3] 公司背景 - 晶盛机电成立于2006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 全球领先的太阳能装备及大硅片设备(8-12英寸)制造商 [4] - 公司掌握先进的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 此次投资体现其"贴近客户、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承诺 [4]
雄安新区首座“近零碳”变电站投运;亚马逊已部署机器人超百万台,AI赋能自动化加速升级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7-02 11:12
雄安新区"近零碳"变电站投运 - 雄安新区首座全生命周期"近零碳"变电站复兴220千伏变电站于6月30日投运 该变电站采用8项绿色建设解决方案和15项低碳技术 包括智能化系统 水循环系统和零碳监测系统等 [1] - 变电站容量为360兆伏安 是雄安新区220千伏分区环网重要枢纽变电站 将承担启动区总部聚集核心区域供电任务 为北京疏解企业和高校提供电力保障 [1] - 该项目是雄安新区首个圆形钢结构变电站 实现了海绵城市 碳足迹管理和能耗重组等绿色建造目标 [1] 智能座椅项目落户武汉经开区 - 深圳斯诺凡科技在武汉经开区投资5亿元建设智能座椅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 将租赁15000平方米厂房 [2] - 项目包括智能座椅传感器生产基地 座椅舒适系统总成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 预计2025年投产 [2] 中国香港碳化硅晶圆厂获批 - 中国香港创新科技署批准杰立方半导体建设首座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 项目总预算超过7亿港元 [3] - 该项目获得"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支持 政府还提供额外资助用于研发人员招聘和非本地人才引进 [3] 亚马逊机器人部署进展 - 亚马逊已部署超过100万台机器人 并培训70万名员工掌握机器人操作技能 [4] - 公司正处在仓储作业中机器人数量超越人类员工的临界点 同时将生成式AI应用于机器人技术以提升自动化水平 [4] AIGC行业动态 - 谷歌宣布在医疗保健领域推出人工智能计划 [3] - Stability AI发布3D视频生成工具SV3D 可根据单一输入图像创建多视图3D网格 [3]
碳化硅半导体制造商Wolfspeed(WOLF.US)盘后暴涨!启动破产重组 拟削减约70%债务
智通财经网· 2025-07-01 13:32
公司破产重组 - 碳化硅半导体制造商Wolfspeed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自愿申请破产保护 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末完成重组 [1] - 公司总债务在重组前为65亿美元 计划通过破产重组获得2.75亿美元新融资并削减约70%债务(约46亿美元) [1] - 主要债权人包括阿波罗全球管理和日本瑞萨电子 重组协议已获优先担保票据多数持有人及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支持 [1][2] 财务与运营状况 - 公司当前现金流约13亿美元 足以维持重组期间正常运营 不会中断客户服务或员工薪酬福利 [1] - 2024财年资本支出高达21亿美元 同期营收仅8.07亿美元 纽约新建工厂产能利用率仅2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3] - 2024年下半年关闭北卡罗来纳州晶圆厂并裁员1250人(占25%) 取消德国萨尔州30亿美元晶圆厂建设计划 [4] 战略转型与市场定位 - 公司原为Cree旗下功率和射频业务部门 2021年出售LED业务后更名Wolfspeed 全面转型碳化硅半导体供应商 [2] - 2018年全球碳化硅市场占有率高达62% 专注电动车和新能源等高增长市场 [2] - 与通用汽车、特斯拉建立合作关系 2021年更名后股价达历史峰值141.97美元 市值突破17亿美元 [3] 扩张计划与行业背景 - 2019年投资10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碳化硅晶圆厂(纽约) 规划产能扩大10倍 2023年计划在德国建厂并获7.5亿美元芯片法案资助 [3] - 碳化硅因高效耐高温特性成为电动车功率半导体关键材料 特斯拉Model 3首次大规模采用碳化硅MOSFET推动需求爆发 [2] - 美国芯片法案补贴资金延迟加剧危机 特朗普政府拟重新审查法案 公司可能无法按时获得原定"救急"补贴 [4] 管理层与未来规划 - 原CEO被解雇 现任CEO表示将专注于200mm碳化硅晶圆制造 [2][4] - 公司称破产重组有助于执行长期增长战略并加速实现盈利 [1]
一个碳化硅巨人的非自然死亡
芯世相· 2025-06-26 11:54
碳化硅行业与Wolfspeed发展历程 行业背景与技术优势 -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耐高压、高频、高温特性,在电动车逆变器等场景优势显著[8] - 特斯拉Model 3首次大规模采用碳化硅MOSFET,逆变器重量仅4.8kg(竞品11.15kg),实现技术突破[4] - 碳化硅晶圆制备难度大:6英寸晶圆每小时仅生长0.5-2mm,切割损耗率高(废料多转为莫桑钻销售)[13] Wolfspeed战略转型 - 公司前身CREE原以LED业务为主(2017年占比90%),2018年后转向碳化硅半导体[15][20] - 2019年投资15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莫霍克谷工厂),市值从40亿飙升至165亿美元[31] - 半导体业务收入占比从2017年10%提升至2021年53%,2021年出售LED业务并更名Wolfspeed[20] 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 - 电动车爆发使碳化硅需求激增:每辆车消耗100-150颗芯片(半块6英寸晶圆)[24] - 中国企业采取差异化策略:天科合达(17.3%)、天岳先进(17.1%)主攻6英寸,2024年合计份额追平Wolfspeed(33.7%)[37][38] - 6英寸晶圆价格从1500美元降至500美元,中国产业链分工模式(晶圆-器件-代工-模组)效率更高[39] 战略失误与财务危机 - 8英寸工厂产能利用率仅20%,2024年营收下降12%,股价暴跌84.7%[34] - 垂直一体化模式导致债务高企(2022年资本开支50亿美元),未能应对电动车增速放缓(欧美市场个位数增长)[39][40] - 2024年6月申请破产重整,成为技术领先但成本管控失败的典型案例[40] 行业启示 技术路线选择 - 晶圆尺寸升级需平衡成本与难度:8英寸单芯片成本比6英寸低50%,但量产技术门槛更高[27][30] - 特斯拉计划减少75%碳化硅用量,反映车企对成本极度敏感[35] 产业规律 - 电子产业兼具技术突破与成本管控双重属性,过高良率(如尔必达98% vs 三星83%)可能反致成本劣势[43] - 标准化产品最终竞争锚定成本,技术优势需转化为经济性才有持续竞争力[41][42]
一个碳化硅巨人的非自然死亡
远川研究所· 2025-06-24 21:00
碳化硅行业与Wolfspeed公司发展 碳化硅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 - 特斯拉Model 3逆变器采用碳化硅(SiC)替代传统硅材料,重量仅4.8kg(竞品11.15kg),耐高压且低损耗,解决行业难题[4] -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适用于高频、高温、高电压场景,在高压快充等特定领域优势显著[9] - 碳化硅晶圆制备工艺复杂,生长速度缓慢(6英寸晶圆每小时仅生长0.5-2毫米),切割损耗高,部分残次品转为莫桑钻销售[15] Wolfspeed(原CREE)战略转型 - 公司2017年新任CEO Gregg Lowe推动业务重心从LED转向碳化硅半导体,半导体收入占比从10%(2017年)提升至53%(2021年)[20][24] - 2021年公司剥离LED业务(原占营收90%)并更名为Wolfspeed,全面押注碳化硅[19][24] - 2019年投资15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莫霍克谷工厂),目标维持技术领先优势[37][39] 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 - 电动车需求爆发推动碳化硅市场扩容,一辆Model 3消耗半块6英寸晶圆(约300颗芯片/片),2021年全球缺芯加剧供需矛盾[29] - 中国厂商天科合达(17.3%)、天岳先进(17.1%)2024年合计市场份额接近Wolfspeed(33.7%),主攻6英寸晶圆低成本路线[44] - 6英寸晶圆价格两年内从1500美元降至500美元,中国产业链分工模式(晶圆-器件-模组分环节)效率高于Wolfspeed垂直一体化[46] 技术路线与经营困境 - 8英寸晶圆单位芯片成本理论可降50%,但量产难度高且资本开支沉重,Wolfspeed工厂2024年利用率仅20%,远低于预期[42][46] - 电动车增速放缓(2023年欧美市场个位数增长或负增长)叠加车企成本敏感(如特斯拉计划减少75%碳化硅用量),加剧经营压力[43][46] - 2024年公司营收下降12%,股价暴跌84.7%,最终申请破产重整[42][47] 行业规律与启示 - 碳化硅产业竞争核心是成本控制,技术领先性需与商业化效率平衡,过度追求良率(如尔必达DRAM案例)可能导致成本失控[49][50] - 电子产业兼具技术冒险与成本管控双重属性,标准化产品市场中规模效应与投资回报周期是关键胜负手[48][50]
国内规模最大碳化硅半导体基地投产
中国化工报· 2025-06-04 11:17
行业动态 - 碳化硅半导体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宠,因其可在高压高温下稳定工作,适应新能源汽车高电压充电和长续航需求[1] - 武汉将化合物半导体列为未来产业六大方向之一,计划3年引进培育上下游企业100家,打造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世界灯塔[2] 公司进展 - 长飞先进半导体武汉基地投产国内规模最大碳化硅晶圆厂,贡献国产碳化硅晶圆产能30%,年产36万片6英寸晶圆[1] - 基地达产后每年可为144万辆新能源车供应主驱芯片,打破国际垄断并填补湖北高端碳化硅器件制造空白[1] - 首款芯片良率达97%国际先进水平,采用A3级别天车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1.2万平方米车间仅需20多人运营[1] 技术优势 - 碳化硅晶圆将制造成新能源汽车主驱芯片,相当于燃油车发动机或人体心脏[1] - 全球率先部署A3级别天车系统,实现自动生产、搬运和派工,大幅降低人工干扰[1] 市场合作 - 基地已与全球头部车企广泛合作,下月测试首款碳化硅芯片,近10款芯片正在验证,未来数月开启量产交付[2] 产业链布局 - 武汉基地吸引超20家配套企业落户,覆盖设备、材料、封测环节,形成国内首个碳化硅全产业链集群[2] - 湖北东湖科学城首个百亿级半导体项目,从开工到量产仅18个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