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汽车

搜索文档
蔚来坚守纯电!李斌:电动汽车终极技术路线是纯电动,增程和插混只是过渡期产品【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8-01 16:57
技术路线之争 - 蔚来董事长李斌明确表示电动汽车的终极技术路线是纯电动,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只是过渡期产品[2] - 公司坚持纯电路线从未改变,认为增程车电池大、油箱使用率低,用户反馈下一台车倾向购买纯电[2] - 纯电驱动代表未来主流方向但面临续航和充电设施问题,增程式解决里程焦虑并在大部分场景以纯电模式行驶[3] - 插电式混动技术被乘联会秘书长认为是"最优解",具有重量优势且在载重与越野场景表现出色[4] - 同济大学教授认为增混技术性价比更高,可通过增程器解决用户对电源的担忧[4] 市场发展现状 - 2018-2022年纯电动车产销量翻了五倍多,2022年产量546.7万台(同比增长98.01%),销量536.5万台(同比增长96.23%)[3] - 2023年上半年纯电动车产销量分别为274.7万台(同比增长30.3%)和271.9万台(同比增长31.9%)[3]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比73.35%[4] 未来发展趋势 - 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路线占据绝对优势,纯电、增程和插混都有其发展空间[4] - 未来可能呈现多元共存、协同发展的态势[4]
当奥迪、奔驰开始“倒车”
和讯· 2025-06-25 18:17
核心观点 - 奥迪、奔驰、宝马等跨国豪华车企集体推迟电动化转型计划,重新重视燃油车和混动技术 [4][6][12]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崛起是促使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 [4][8] - 传统车企电动车型销量占比低(10%-17%),难以支撑全面转型 [10][11] - 混动技术成为新战略方向,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将形成纯电、混动、燃油三分天下的格局 [15][17][18] 战略调整 - 奥迪放弃2033年停售内燃机计划,延长Q7燃油版生产至2027年 [4][12] - 奔驰继续开发内燃机平台,暂停EQ品牌新车型 [12] - 宝马重启增程式电动系统开发 [16] - 车企采取"燃油+混动+纯电"并行策略,奥迪计划2025年推出10款插混车型 [15] 市场表现 - 奔驰2023年纯电销量18.5万辆(占比10%),奥迪16.4万辆(10%),宝马42.7万辆(17%) [10] - 宝马在中国市场纯电车型占比15%(约10万辆) [11] - 2024年5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维持在50%,燃油车仍占半壁江山 [13] 技术路线 - 混动市场份额已达40%,预计2025年插混份额将从30%提升至40% [17] - 混动发动机热效率达46%以上,电机功率密度超7000W/kg,较2020年提升近50% [18] - 专家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格局:纯电30%、混动30%、燃油40% [18] 行业趋势 - 欧盟环保法规和中国新能源车爆发(2021年渗透率突破10%)曾推动车企电动化承诺 [6] - 当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后,车企反而开始回调战略 [7] - 麦肯锡测算全面电动化需投入年营收15%-20%的资金,传统车企负担沉重 [11]
警惕中国汽车动力高质量发展中的两大误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1 09:37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2000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约80万辆,自主品牌市场份额20%,排放标准为国一(比欧洲欧Ⅰ宽松)[2] -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2760万辆,自主品牌占比65%,排放标准升级至国六(严于欧Ⅵ),油耗限值进入第四阶段[2] 自主品牌技术演进四阶段 - **第一阶段(2000-2004年)**:依赖外购发动机或引进二手生产线,仅能自主生产手动变速器[3] - **第二阶段**:以奇瑞为代表开启发动机和变速器正向研发[3] - **第三阶段(2010年前后)**:建立动力总成品牌(如ACTECO、BLUECORE),加速电气化驱动研发[3] - **第四阶段(2020年后)**:掌握混动架构核心技术,推出串并联插电混动等新能源车型,推动市场份额增长[3] 插电混动技术竞争力 - 自主品牌车型(如上汽、比亚迪、吉利)在加速性能和能耗表现优于外资竞品,价格与传统燃油车相近[4]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及新技术首发地,企业数量多导致激烈竞争,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优化成本[4][5]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竞争体现在续驶里程、发动机热效率、智能驾驶等领域,部分导致资源浪费[5] - 插电混动车型WLTC工况下,重量每增加100公斤油耗上升5%(传统燃油车为8%)[7] - 建议优化油箱体积(如50升减至25升可降重20公斤,能耗降低1%),平衡续驶里程与能效[8] 发动机热效率争议 - 自主品牌发动机热效率达国际领先水平,但插电混动系统能效受多重因素(电机效率、制动回收等)影响[9] - 第三方热效率认证被指脱离实际(未考虑排放、噪音等约束),可能误导研发方向[10][11] - 历史案例显示控制器参数设定可操纵热效率与排放(如大众柴油车排放造假事件)[11][12] 可持续发展建议 - 应聚焦整车系统能效优化,减少无价值内卷,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实际价值[13] - 认证机构需将发动机与控制器参数作为整体检测,确保结果符合法规和应用条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