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黄姜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省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食品监督抽检(生产、经营和餐饮环节)信息通告(第3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1 15:31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遇水以后形成亚硫酸。二氧化硫被氧化时可使食品的着色物质还原褪色,亚硫酸对食品的褐变有抑制作用, 对细菌、真菌、酵母菌也有抑制作用,因此既是漂白剂又是防腐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蔬菜干制品中 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2g/kg。超标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者为提高产品色泽或者保鲜违规使用。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内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少量摄入二氧化硫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食品监督抽检(生产、经营和餐饮环节)信息通告(第3期) 根据广东省和珠海市2025年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结合"你点我检"工作,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及餐饮环节食品监督抽检,共抽检 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调味品、饮料、蔬菜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粮食加工品、乳制品、速冻食品、糖果制品、豆制品、罐头、酒类、肉制品、 食糖、饼干、蛋制品、糕点、薯类和膨化食品、水果制品等27类样品,共535批次,合格样品518批次,不合格样品17批次,不合格发现率3. ...
广东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第三期(第二批)食品监督抽检结果公示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1 14:21
食品安全抽检结果 -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第三期第二批食品抽检共150批次 不合格3批次 不合格率2% [3] - 不合格产品涉及餐饮具 调味料 肉制品等类别 [3][4][5] - 抽检覆盖餐饮 流通 生产等多个环节 包括学校食堂 超市 农贸市场等场所 [3][4][5] 食品品类抽检情况 - 调味品类抽检发现黄辣椒王 花椒粉等产品不合格 [4] - 肉制品抽检发现自制猪肉丸 牛肉丸等产品不合格 [4][12] - 餐饮具抽检发现复用汤碗等产品不合格 [3] - 农产品抽检覆盖蔬菜 水果 水产品 畜禽肉等 [16][17][18][19][20][21][22][23][24][25][26] 抽检范围与执行 - 抽检按照广东省2025年食品抽检计划执行 [3] - 抽检区域覆盖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 [3] - 抽检结果依法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3] 重点抽检对象 - 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单位是重点抽检场所 [3] - 自制食品 散装食品是重点抽检品类 [4][12] - 农产品抽检重点关注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等指标 [16][17][18][19][20][21][22][23][24][25][26]
贵州贵定:从十二时辰观德新产业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1:07
烤烟产业 -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德新镇2024年种植烤烟44户,合同面积1703亩,产值665万元 [1] - 2025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1800亩,烟农增至52户,预计产值712万元,通过生产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技术 [3] - 采用"烟叶+N"特色产业体系,农作物与烤烟轮作,改造高山生态蔬菜园、生态玉米园等 [1] 小黄姜产业 - 贵州高寒小黄姜专业合作社2024年成立,采用"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基地种植300亩,带动农户种植180亩 [3] - 开创"订单式农业"模式,明确种植品种、质量标准、保底收购价格,开发姜茶、姜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3] - 带动农户405户,流转土地增加收入48万元,农民工工资增加收入55.72万元,订单收购预计增加收入100万元 [5] 林下经济 - 德新镇林下经济包括天麻、骨碎补、何首乌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0亩,每亩产值1.8万元 [5] - 天麻预计产量12万斤,何首乌园村民务工繁忙,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近100万元 [5] - 中药材销往知名公司,每年累计务工人员近10000人次 [5] 刺梨产业 - 德新镇刺梨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鲜果产量160吨,产值约65万元 [7] - 晓丰村为刺梨种植先行村,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原特色刺梨产业 [7] 黄桃产业 - 德新镇丰收村2021年开垦荒山种植黄桃,总投资67.54万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10户共834人 [7] - 2024年鲜果产值13万余元,村民入股合作社实行滚动分红 [7] - 2024年引入水肥一体化建设,计划年投入40万元,2025年计划产出15万斤,用工量最大时每天约30人 [8]
罗平小黄姜出口持续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5-18 01:46
行业概况 -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小黄姜产业2024年外贸出口额达9377万元,同比增长102.6%,创历史新高 [1] - 2025年一季度出口额2667.62万元,同比增长17%,保持增长势头 [1] - 罗平小黄姜是云南省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生姜产品,远销43个国家和地区 [3] - 2024年全县小黄姜种植面积23.5万亩,总产量50万吨,农业产值10亿元,加工产值20亿元,综合产值近40亿元 [4] 产业链与市场地位 - 罗平县已构建完整产业链,涵盖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 [4] - 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家,年加工干姜产品3万吨,占全国干姜市场份额70%以上 [4] - 西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和40万立方米保鲜姜贮藏库为出口提供保障 [4] - 龙头企业云南罗平鼎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2024年出口额8506万元,占全县出口大头 [3] 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战略 - 2024年10月投运的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总投资2.41亿元,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集技术研发、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等功能于一体 [5] - 电商运营中心已服务企业103家,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冷链物流中心累计服务客商50余家,收储姜品5400吨,货值约3000万元 [7] - 2024年小黄姜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在泰国设立东南亚推广中心,联合当地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并通过新加坡电商平台开拓线上渠道 [8] - 依托"一带一路"和RCEP政策红利,推动产品由初级原料向精深加工延伸,姜茶、姜粉等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进入海外市场 [8] 科技支撑与品质提升 - 2024年投入390万元实施2600亩氯化苦土壤熏蒸项目,联合云南省农科院成立"罗平生姜研究所"开展病害防控技术攻关 [10] - 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开展"小黄姜抗癌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推动向大健康领域延伸 [10] - 试验田亩均增产15%,为稳定出口打下基础 [10]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 贵州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达1215.9亿元
地理标志产业规模与格局 - 贵州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435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年产值突破1215.9亿元[1] - 地理标志产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农产品类占比76%,其中畜禽水产、水果、茶叶三大品类占据半壁江山[1][2] - "都匀毛尖"品牌价值突破52亿元,稳居全国绿茶品类第一梯队[1] 标杆品牌与产业化项目 - 10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联系指导名录,15个产品纳入中欧互认清单[1] - 实施125个地理标志产业化促进项目,投入资金4980万元,培育出"凤冈锌硒茶""修文猕猴桃"等标杆品牌[1] - "贵州茅台酒""朵贝茶"等产品构建覆盖9个市(州)的产业版图[1] 标准化建设与产业链延伸 - 建成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覆盖率超30%,示范区产品销售收入3年增长41.5%[2] -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推动"正安白茶""大方天麻"形成完整产业链,"镇宁蜂糖李"年电商销售达30亿元[2] - 铜仁市成立地理标志运营中心,探索地标宴、体验馆等消费新场景[2] 市场拓展与渠道创新 -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网络,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5%[2] - "镇宁小黄姜"年网销突破3000万元,联合京东、抖音等平台开设专区[2] - 启动"地标出山"计划,在京津冀、大湾区布局体验网点,开展"黔地美"直播季活动[3]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拟建立省、市、县3级保障机制,将地理标志监管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体系[3] - 组建地理标志企业联盟共享资源,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专利导航[3] - 目标到2026年培育20个全国知名地理标志品牌,带动百万农户增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