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

搜索文档
【延安】设施农业提质增效
陕西日报· 2025-08-22 08:18
村民任梅也在自家大棚里忙活。"我这两个棚里分别种着莲花白和油菜,每次采收后连批发带零 售,半天就卖完了,每年卖菜能收入约3.7万元。"任梅说,虽然种大棚辛苦,但能在家门口挣钱,省心 又踏实。 杜坪村的成效,是延安市设施蔬菜提质增效的缩影。上半年,延安设施农业发展成果丰硕:新建设 施蔬菜基地2140亩、高标准露地蔬菜基地3595亩;开工设施农业产业链重点项目11个,完成投资4.4亿 元;新建和盘活利用集约化育苗基地7个,打造设施农业高质高效示范基地20个。 杜坪村蔬菜产业的红火,离不开政策支撑。依托宝塔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契机,今年以来, 冯庄乡在冯庄村、李庄村、杜坪村新建维修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15个。目前,全乡设施果蔬种植面积已 突破4500亩,规模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上半年,延安市瓜菜播种总面积37.5万亩、总产量82.6万吨,其中蔬菜29.3万亩、产量71.4万吨, 瓜果8.2万亩、产量11.2万吨。"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蔬菜科科长乔宏喜说,延安蔬菜瓜果生产实 现了面积与产量双提升,产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牢固。(通讯员:白雪 王凯) 8月17日,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杜坪村,一个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 ...
耕耘都市菜园,收获开心农场(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阳台种菜消费趋势 - 社交平台"阳台种菜"话题讨论量超过270万条,浏览量近10亿次,反映都市人群对种植的高度兴趣 [1] - 消费者将自种蔬菜作为"社交货币",例如水培樱桃萝卜在朋友圈收获200多个点赞,种植行为兼具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指出,阳台种植满足都市人群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具有"园艺疗法"功能,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1] 电商平台销售数据 - 去年超5000万用户在电商平台购买蔬菜种子,销售额超8亿元,今年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 [2] - 日均超8万用户搜索"种菜箱(盆)"等产品,成交金额超200万元 [2] - 蓝莓盆栽因社交平台话题带动销量暴涨,家庭园艺用品搜索量持续攀升 [2] 种苗供应链发展 - 山东临沂蓝莓育苗基地数据显示,种苗需求是果实的10倍,基地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并提供浇水、施肥等全流程技术指导 [2] - 江苏沭阳宋庄村近九成村民从事蔬菜育苗产业,引进樟树港辣椒、黑珍珠番茄等高端种苗,去年单日最高发货量达30万单 [3] - 物流采用带土发货+季节防护(夏季加冰块、冬季裹保温棉),保障4天内到货鲜活度 [3] 产业经济影响 - 宋庄村蔬菜育苗产业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余元 [3] - 电商平台推动家庭园艺设备升级,如多层立体水培塔、全光谱LED生长灯、鱼菜共生种植箱等产品实现种植智能化与空间高效利用 [3][4] 行业未来方向 - 专家建议开发私域空间(楼顶、阳台)自动种菜机等休闲园艺设备,推动家庭种植普及化 [4] - 城市景观设计可融入农业元素,发展都市景观农业,拓展公共空间的生态功能 [4]
黄土塬的“菜篮子”成为百姓“钱袋子”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16:22
蔬菜种植规模与产量 - 甘肃崇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种植西兰花1000亩,首茬亩产3000斤,通过复种实现"一地双收" [1] - 西峰区建成千亩蔬菜基地2处、百亩设施基地11处,新建钢架大棚1500座,总量达4000座以上 [2] - 肖金镇设施辣椒与露地辣椒种植总面积达3000亩以上,棚均产量7000斤,棚均收入7000元以上 [2] - 上半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12万亩,产量10.6万吨,实现产值4.3亿元 [4] 种植模式与技术应用 - 西峰区采取"设施农业为主、露地种植为辅"的种植模式,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1] - 肖金镇以"分散种植、集中销售"模式发展辣椒产业,配套建设辣椒集散交易中心、冷链仓储服务点 [2] - 种植户胡万平引进荷兰水果黄瓜,配套滴灌、防虫网等设施,2棚总收益3.5万元,较传统绿黄瓜增效5000元以上 [3] - 西峰区推广大棚多层覆盖早熟栽培等3项新模式,开展豆角品比试验、温室土传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示范 [3] 品种引进与效益提升 - 西峰区成功引进苏椒、沃隆102辣椒、美青70西兰花等9个蔬菜新品种 [3] - 荷兰水果黄瓜因甜度高、口感好,批发价每斤最低2元 [3] - 胡万平种植38棚蔬菜,预计年总产值50万元,计划扩大新品种黄瓜种植规模 [3] 产业带动与农户收益 - 芮岭村在基地带动下,20多户民众发展蔬菜产业,全村各类蔬菜大棚达270多座 [2] - 肖金镇辣椒产业带动2000人在基地务工 [2] - 西峰区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2]
贵州贵定:从十二时辰观德新产业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1:07
烤烟产业 -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德新镇2024年种植烤烟44户,合同面积1703亩,产值665万元 [1] - 2025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1800亩,烟农增至52户,预计产值712万元,通过生产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技术 [3] - 采用"烟叶+N"特色产业体系,农作物与烤烟轮作,改造高山生态蔬菜园、生态玉米园等 [1] 小黄姜产业 - 贵州高寒小黄姜专业合作社2024年成立,采用"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基地种植300亩,带动农户种植180亩 [3] - 开创"订单式农业"模式,明确种植品种、质量标准、保底收购价格,开发姜茶、姜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3] - 带动农户405户,流转土地增加收入48万元,农民工工资增加收入55.72万元,订单收购预计增加收入100万元 [5] 林下经济 - 德新镇林下经济包括天麻、骨碎补、何首乌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0亩,每亩产值1.8万元 [5] - 天麻预计产量12万斤,何首乌园村民务工繁忙,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近100万元 [5] - 中药材销往知名公司,每年累计务工人员近10000人次 [5] 刺梨产业 - 德新镇刺梨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鲜果产量160吨,产值约65万元 [7] - 晓丰村为刺梨种植先行村,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原特色刺梨产业 [7] 黄桃产业 - 德新镇丰收村2021年开垦荒山种植黄桃,总投资67.54万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10户共834人 [7] - 2024年鲜果产值13万余元,村民入股合作社实行滚动分红 [7] - 2024年引入水肥一体化建设,计划年投入40万元,2025年计划产出15万斤,用工量最大时每天约30人 [8]
萧山南美白对虾“抢鲜记”
杭州日报· 2025-05-20 10:39
行业分析 - 萧山地区虾塘总面积超4万亩,其中设施化大棚养殖面积约1.5万亩,结合错峰销售策略,亩产值有望突破4万元 [4] - 传统对虾上市季在7月,但通过设施农业和精准调控技术,养殖周期从90天压缩到75天,实现4月中旬提前上市 [2] - 提前上市的对虾批发价达30元/斤,较7月大批上市时价格高出10元/斤,时间差带来显著收益 [2] 公司运营 - 公司采用"设施农业+精准调控"模式,包括双层大棚和地源热泵系统,保持虾塘恒温,水温29.2℃、溶解氧6.8mg/L [2] - 养殖面积40余亩,通过"棚中棚"育苗法降低加热成本,虾苗成活率提高 [3] - 采用"海兴农3号"优种战略,苗价342元/万尾,较普通苗贵,但养成对虾个头均匀,每斤多卖3-5元 [3] 技术创新 - 使用"少食多餐"投喂术,掺入微量元素使虾壳更硬实 [3] - 水质监测仪数据实时传送至智慧农业平台,实现精准管理 [4] - 通过手机APP监控水质,结合现代技术提升养殖效率 [2][4] 市场表现 - 提前上市策略使基地多赚10多万元 [2] - 活水运输车将捕捞的对虾运往杭州各大商超,满足市场需求 [4] - 错峰销售策略提升亩产值,推动现代渔业发展 [4]
沙漠旁的疏勒蔬果香(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 - 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由撂荒盐碱地改造而成,包含879个温室蔬菜拱棚、7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和6500平方米育苗中心 [4][9] - 示范园采用"智能温室试验+农户订单生产"模式,智能温室筛选适种品种并提供种植数据,农户租用拱棚进行规模化生产,园区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品牌和销售,单个拱棚年产值约15万元 [9] - 园区已吸引600多农户租用拱棚,农户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租用3个拱棚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首年收入超10万元 [8][9]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 疏勒县建立水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通过援疆项目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超3.8万人次 [8] - 农户从技术员到独立经营者的转型路径清晰,示范园为租棚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包括翻地、栽苗、授粉等环节 [7][8] 盐碱地改良与品种筛选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在疏勒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400多个蔬菜品种中的40个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 [12] - 企业通过成立专家小组检测土壤成分并针对性改良,例如新疆蔬乐农业对50多个西瓜品种进行试种筛选 [12]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 - 疏勒县已形成30多个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约15万吨,配套建设深加工生产线、2万平方米冷库和1.3万平方米交易市场 [13] - 当地建成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5600亩日光温室和4万多个拱棚,年产蔬菜超60万吨,产值15.6亿元,产品销往乌鲁木齐、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 [13] 生态屏障建设 - 沙漠边缘防护林工程使疏勒县沙尘天气能见度从5-10米提升至100-500米,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10][11]
小小蓝莓,在科技大棚种出9个亿
新华财经· 2025-05-10 14:50
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 - 水肥一体化系统、虫情监测仪、小型气象站等数字化设施实现手机/平板一键操控[1] - 传感器密布的数字化大棚使蓝莓亩产量提高2倍至1.8吨以上[1] - 亩产值可达9万元以上,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显著提升[1] 新型农业合作模式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提供设施和技术,农户负责日常管护[1] - 年均聘用季节性临时工2万余人次,人均增收2万至3万元[1] - 土地变基地、农民变工人,实现产业升级[1] 高原特色农业优势 - 利用高原湖泊、干热河谷等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实现错峰上市[2] - 早熟蓝莓春节期间售价达240-260元/公斤,旺季降至50-60元/公斤[2] - 设施农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三高"特点[2] 区域农业转型成果 - 澄江市蓝莓种植面积达1.52万亩,年产值超9亿元[3] - 1.42万亩采用"温室大棚+全基质+水肥一体化"先进种植模式[3] - 形成"6+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云菜云果走向全国及国际市场[3]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平衡 - 澄江市17.58万亩耕地位于抚仙湖径流区,传统农业受限制[2] - 放弃大水大肥作物,转向绿色高端精品农业[2] - 现代设施农业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