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硅期货与期权
icon
搜索文档
三年打造新能源金属期货矩阵!广期所李慕春详解绿色低碳转型的“期货力量”
证券时报网· 2025-11-20 17:04
三年三大品种落地,新能源期货体系初具规模 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广期所近年来已陆续推出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期货和期权。"基本做到一年 一个品种。"李慕春表示。 2022年12月上市工业硅期货与期权,2023年上市碳酸锂期货与期权,2024年上市多晶硅期货与期权,三 个品种都直接服务于新能源产业。其中,工业硅与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是新能源 汽车与锂电池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 截至目前,这三大品种运行平稳,成交量和持仓量稳步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工业硅、 碳酸锂、多晶硅日均成交量均在30万手以上,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超过60%,产业参与度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李慕春也在会上宣布,铂、钯期货与期权已获证监会批准注册,将于11月27日正式上市 交易。铂、钯是汽车尾气治理等绿色产业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风电及氢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关键原料, 我国约60%的铂和近80%的钯用于汽车尾气催化剂等相关生产,市场需求稳定、价格敏感度高,铂、钯 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于促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11月18日,在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之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上,广州期货交易 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 ...
三年打造新能源金属期货矩阵!广期所李慕春详解绿色低碳转型的“期货力量”
券商中国· 2025-11-20 16:41
11月18日,在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之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上,广州期货交易所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慕春发表了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广期所成立背景、产品体系建设以及服务绿色低 碳发展的最新进展。 此外,期货的实物交割顺畅推进,交割库布局遍布主要产销地,进一步增强了期货价格的现货代表性。随着铂 和钯的加入,广期所新能源品种体系进一步延伸,有望助力更多产业企业实现稳定经营与成本对冲。 全球影响力提升,碳酸锂期货成为国际参考定价 值得注意的是,广期所品种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尤其是碳酸锂期货。 李慕春透露,碳酸锂期货已成为全球份额最高、流动性最好的锂盐品种,部分国际贸易企业在签订远期贸易合 同时,已将广期所价格作为重要定价基准。 李慕春表示,作为我国首家以服务绿色发展为特色定位的期货交易所,广期所近年来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加速布 局,已构建起涵盖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等多个关键品种的期货体系,市场功能显著增强,价格影响力持续 提升。 三年三大品种落地,新能源期货体系初具规模 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广期所近年来已陆续推出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期货和期权。"基本做到一年一个品 种。"李慕春表示。 2022 ...
多方聚力同向而行 共筑科技金融新生态丨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国际金融报· 2025-11-20 07:51
转自:证券时报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 广州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慕春在演讲中介绍,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广期所近年来已陆续推出工业硅期货与期权、碳酸锂期货与期权、多晶 硅期货与期权。这些期货品种已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多方面重要功能:价格发现作用良好,实物交割平稳运行,产业参与度逐步提高,同时投资者结构持续 优化,工业硅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0%。下一步,广期所将聚焦加快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通过进一步丰富完善品种体系、持续加强市场服务和培 育、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期货力量。 广州市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孙勇表示,近三年来,南沙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彰显高质量,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跃居全市第二,"稳中向 好、向新提质"的发展态势愈发强劲。据介绍,目前南沙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占比超11%,居行业第三,金融业产生的税收常年位居行业前五,成 为全区支柱性产业之一, "南沙金融30条"的重磅发布使南沙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连续三次获批国家级金融专项政策的区级地区,累计落地近百项金融创新 成果,近40项 ...
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证券时报网· 2025-11-19 15:10
广州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慕春在演讲中介绍,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广期所近年来已陆续 推出工业硅期货与期权、碳酸锂期货与期权、多晶硅期货与期权。这些期货品种已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多 方面重要功能:价格发现作用良好,实物交割平稳运行,产业参与度逐步提高,同时投资者结构持续优 化,工业硅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0%。下一步,广期所将聚焦加快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通过进一 步丰富完善品种体系、持续加强市场服务和培育、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 期货力量。 原标题:多方聚力相向而行 共筑科技金融新生态丨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 办。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近年来, 国家层面发布的有关政策多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 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作 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的发展既呼应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导向, ...
广期所: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期货力量
期货日报网· 2025-11-19 09:06
李慕春表示,下一步,广期所将聚焦加快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通过进一步丰富完善品种体系、持续加 强市场服务和培育、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期货力量。(齐宣) 本报讯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 沙成功举办。广期所副总经理李慕春在演讲中介绍,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广期所近年来已陆续推出工 业硅期货与期权、碳酸锂期货与期权、多晶硅期货与期权。这些期货品种已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多方面重 要功能:价格发现作用良好,实物交割平稳运行,产业参与度逐步提高,同时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工 业硅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为60%。 ...
多方聚力相向而行 共筑科技金融新生态丨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券商中国· 2025-11-18 23:10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动力,两者呈现“双向奔赴”的共生共融关系 [4] - 大湾区作为创新沃土,正通过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建设和资本赋能,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路径,以形成类似全球其他湾区的成功模式 [4] - 资本市场通过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在促进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以及创新资本化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10][12] 论坛背景与意义 - 论坛聚焦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调整背景下,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的重要性 [2] - 活动汇聚近250名金融与科技领域从业人士及专家,探讨“科技+金融”的一线创新实践 [2] 政策与战略方向 - 国家政策明确要求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2] - “十五五”规划建议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需同时关注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科技金融的实质是创新的资本化 [10] - 深圳、广州等地出台并购重组支持政策,核心主线是鼓励上市公司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并购重组,以及鼓励链主企业进行产业整合 [12][13] 市场与产业发展成效 - 南沙区近三年高质量发展加速,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跃居广州市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11%,成为支柱产业 [8] - “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首发募资达1.64万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1.31倍;创业板和科创板组成的“双创”板块首发募资1.12万亿元,为“十三五”时期的2.13倍 [2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募基金市场资产净值达36.74万亿元,科技主题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超8300亿元,绿色主题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超9500亿元 [21] - 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存续创投基金数量超2.5万只,总管理规模达3.48万亿元 [21] - 金融机构贷款资源向科技领域倾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 [21] 机构实践与产品创新 - 广州期货交易所已推出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等期货与期权品种,工业硅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0%,下一步将聚焦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 [6] - 券商行业积极发力科技金融,2025年上半年主承销科技创新债券金额超3800亿元;5月至10月券商自身发行科创债总额累计超600亿元 [21][22] - 招商基金通过推出针对创业板、科创板的主题型公募基金产品,并利用ETF等工具,帮助海外投资者参与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 [18] 资本赋能与企业案例 - 科技资本被定义为懂科技、懂产业、懂定价、懂风险管理、懂资源配置的“聪明资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10] - 投资机构除提供资金外,还为科技企业带来资源整合、公司治理规范、风险分担等全方位赋能 [18][19] - 佳时特数控案例显示,创投资本“投早、投小和长期陪伴”至关重要,2015年获得5000万元投资帮助其在2020年困难时期度过危机 [17] - 东阳光药表示中国制药企业研发已从仿制进入创新阶段,未来将通过创新、国际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推动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制药公司 [12] 创新案例与经验总结 - 活动推出《“十四五”金融创新优秀案例报告》,从十大维度提炼创新经验,最终遴选出95个标杆性金融创新案例 [20]
多方聚力相向而行 共筑科技金融新生态丨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证券时报· 2025-11-18 21:43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 办。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近年来, 国家层面发布的有关政策多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 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作 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的发展既呼应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导向,也为新质生产力培育 注入关键动能。 此次活动会聚了券商、基金、银行、期货、上市公司、科技企业等领域近250名从业人士、专家、学 者,以重磅嘉宾主题分享,传递了行业生态前沿洞察与深度思考;以精彩的"头脑风暴"展现了"科技+金 融"的一线创新实践。 洞见风向:探路科技金融新方向 总结"十四五"期间,金融创新赋能科技发展有哪些丰硕成果?展望"十五五",科技与金融创新的融合发 展将如何进一步走深走实? 证券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程国慧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正向纵深推进,科技与金融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形成双向奔赴,共 ...
多方聚力相向而行 共筑科技金融新生态丨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证券时报· 2025-11-18 21:34
大会背景与核心议题 - 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举办,汇聚近250名从业人士、专家、学者,探讨科技与金融创新融合 [1] - 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核心战场,国家政策明确要求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 [1] - 科技与金融创新形成双向奔赴、共生共融的良性互动,如同“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上升 [4] 期货市场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 - 广州期货交易所已推出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期货与期权,工业硅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0% [6] - 广期所下一步将聚焦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通过丰富品种体系、加强市场服务培育、推进对外开放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6] 区域金融发展与政策支持 - 南沙区近三年高质量发展,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跃居广州市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11%,为支柱产业之一 [8] - “南沙金融30条”使南沙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次获批国家级金融专项政策的区级地区,累计落地近百项金融创新成果,近40项入选国家、省、市创新案例或试点 [8] 科技金融的实质与资本市场能力建设 - 科技金融的实质是创新资本化,核心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资本回报,需破解科技创新非标准化、未盈利、轻资产、高不确定性、长周期等挑战 [10] - 未来5-10年是人工智能推广关键期,资本市场需提升对未盈利企业的定价能力,建立投早、投小、投新所需的风险分担机制 [10] 生物医药与资本市场政策动向 - 中国制药企业研发从仿制进入创新阶段,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密集进行创新工作 [12] - 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并购六条”发布后,并购交易产业逻辑清晰,呈现“主业强化为主、跨界转型为辅”格局 [14] - 深圳、广州等地出台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并购重组,鼓励链主企业进行产业整合 [14] 资本对科技企业的赋能作用 - 资本是科技创新的“稳定剂”,投资机构通过前期资金投入和后期市场表现,形成从产业端到投资端的良性循环 [19] - 投资机构除提供资金外,还为科技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公司治理赋能,协助出海扩张,并作为股东与企业共担风险 [20] - 金融机构通过ETF等工具型产品,让海外投资者参与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帮助企业利用全球资本 [20] - 资源整合能帮助科技企业节约时间,打造“速度壁垒”,产业端与资本端应紧密联系 [21] “十四五”期间科技金融发展成效 - A股市场“十四五”期间首发募资达1.64万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1.31倍;创业板、科创板“双创”板块首发募资1.12万亿元,为“十三五”时期的2.13倍 [23] - 2025年沪深交易所修订再融资细则,带动年内再融资总额超8000亿元,创近3年新高;半导体行业再融资额占比(剔除银行业)超13% [23] - 国内科创债总规模超3万亿元,2025年发行额突破1.5万亿元 [23]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达36.74万亿元,“十四五”期间科技主题基金发行规模超8300亿元,绿色主题基金发行规模超9500亿元 [23] - 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存续创投基金数量超2.5万只,总管理规模达3.48万亿元 [28] - 金融机构贷款向科技、绿色、普惠领域倾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绿色贷款余额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28] - 2025年上半年券商主承销科技创新债券金额超3800亿元;5-10月券商自身发行科创债总额累计超600亿元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