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年内已有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权益基金
证券日报· 2025-08-26 00:12
公司自购行动 - 华泰证券资管宣布运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持有期不少于1年 [1] - 自购行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1] - 公司聚焦先进制造 大消费 大健康等优质赛道 旨在提供长期稳健回报 [1] 公司业务规模 - 华泰证券资管公募基金规模达1386.69亿元 较2023年末增长44.54% [1] - 公司2016年获公募牌照 产品线覆盖固收 多资产 FOF 权益投资及REITs等领域 [1] 行业自购动态 - 年内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比接近半数 [2] - 8月以来南方基金自购2.3亿元投向ETF联接产品 工银瑞信及高管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新基金 [3] - 南方基金自购方向涵盖中小成长股 高股息资产及现金流稳健企业 [3] 自购驱动因素 - 市场估值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凸显权益类资产长期配置价值 [2] - 政策要求提升中长期业绩 自购规模等指标加分幅度50% 推动机构加大投资 [2] - 通过利益绑定展示投研实力 稳定投资者预期并助力新基金发行 [2] 行业影响 - 自购行为提振市场信心 注入流动性并缓解抛售压力 [3] - 强化与投资者利益协同 促使基金公司注重长期业绩 [3] - 提升投资者信任 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
公募机构密集自购权益产品释放多重信号
证券日报· 2025-08-13 00:12
公司自购行为 - 南方基金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三只权益基金 金额不少于2.3亿元 承诺持有至少1年 [1] - 工银瑞信基金及高管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旗下混合型基金 承诺持有1年 [2] - 泰康基金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旗下港股通指数型基金 [2] - 方正富邦基金年内两度自购权益类基金 金额合计不少于3000万元 承诺持有不低于1年 [3]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证监会《行动方案》提升中长期业绩、自购规模等指标加分幅度50% 激励公募加大权益投资 [1] - 公募机构自购行为被视为对《行动方案》的积极响应 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 [3] - 自购释放价值发现、信心提振和利益绑定三重积极信号 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信心 [3] 市场环境与投资逻辑 - 中国上半年GDP实现5.3%稳健增长 经济活力与韧性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向好 [4] - 中国股市处于全球估值洼地 为长期投资者提供布局良机 [4] - 宏观政策延续宽松基调 A股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宽松、资产荒和产业升级三重共振 [4]
公募基金年内自购“申赎清单”:谁受宠?谁被弃?
36氪· 2025-08-12 19:19
市场表现与自购背景 - 沪指重新站稳3600点 历时三年半 [1] - 股市热度持续攀升 自7月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 [3] - A股本轮反弹始于4月 4月7日沪指最低3040.69点 7月初达3500点上方 [2] 基金公司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自购不少于2.3亿元 投资旗下3只权益基金并承诺持有1年以上 [2] - 华商基金自购2000万元认购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A类份额 [4] - 大成基金及高管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基金 承诺持有1年 [4] - 方正富邦基金自购不少于2500万元旗下权益类基金 持有期限不少于1年 [4] - 泰康基金自购155万元申购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 [4] - 工银瑞信基金及高管共同认购不低于1000万元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 承诺持有1年 [4] 行业自购整体数据 - 上半年126家基金管理人自购金额合计2430.72亿元 [5] - 上半年114家基金管理人赎回金额合计1334.16亿元 [5] - 净自购金额1096.56亿元 其中非货产品净自购52.46亿元 [5] 细分品类自购情况 - 债基净自购28.25亿元 14只债基净自购超1亿元 兴证全球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和山证资管超短债自购达3亿元 [6] - 债基净赎回超1亿元产品:中欧聚瑞1.64亿元 中欧强债LOF1.54亿元 国寿安保安吉纯债半年1亿元 [6] - 股基净自购13.22亿元 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自购1.4亿元 天弘文化新兴产业自购1亿元 [7] - 股基净赎回前三:易方达中证800ETF联接7886.53万元 广发沪深300ETF联接6270.04万元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联接6270.04万元 [7] - 混基净自购6.98亿元 5只混基净自购1亿元:工银现代服务业 工银悦享 工银丰盈回报 工银优势领航 天弘创新成长 [7] - 混基净赎回超1亿元产品:前海开源沪港深裕鑫2.48亿元 南方宝恒2亿元 天弘安康颐养1.4亿元 前海开源多元策略1.13亿元 [7] - FOF基金净自购3.7亿元 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自购1.57亿元 建信普泽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自购1.5亿元 建信优享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自购1.5亿元 富国鑫汇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自购1.15亿元 [7] - FOF基金净赎回超1亿元产品:南方全天候策略1.51亿元 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1.18亿元 南方浩达稳健优选一年持有1.04亿元 [8] - 另类投资自购变化:中银上海金ETF联接自购4500万元 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联接减持1754.93万元 [8] - 公募Reits自购:国泰君安济南能源供热REIT自购758万元和1725万元 [8] - QDII基金净赎回4103.29万元 4只产品赎回超2000万元: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2738.79万元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联接2493.3万元 国富大中华精选人民币2416.54万元 建信新兴市场优选2302.57万元 [8]
“真金白银”力挺A股 公募“接力”自购权益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07:59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近期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3只权益基金 自购金额不少于2.3亿元并承诺持有至少1年[1] - 近半月累计4家公募启动自购 包括工银瑞信基金 泰康基金 方正富邦基金和南方基金 合计自购金额超2.6亿元且均投向权益类产品[2] - 自购标的涵盖ETF联接基金及新发产品 如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 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及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基金[2][3] 自购动机与市场信号 - 基金公司普遍表示自购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强调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支撑市场向好[3] - 当前A股估值处于全球洼地 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 恒生指数11.83倍 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6.89倍和日经225的18.88倍[3] - 自购行为被视作积极信号 既传递机构对估值合理性的认可 亦通过利益绑定增强投资者信任[4] 行业自购规模与政策背景 - 2025年以来共有127家基金管理人实施自购 股票型基金净申购超15亿元 混合型基金超8亿元[7] - 天弘基金 华泰柏瑞基金自购股票型基金金额均超1亿元 博时 富国 华夏等公司亦居前列[7] - 自购潮受证监会政策推动 要求基金公司将年利润一定比例投向权益类基金 以强化市场稳定器作用[7] 自购行为有效性分析 - 大额自购与长期锁定期更具说服力 如方正富邦今年两度自购 大成基金6月2000万自购后7月再投1000万[6] - 自购规模相对整体市场较小 对基金业绩影响有限 且可能为一次性行为 需持续关注持仓变化[8] - 自购可作为筛选辅助指标 但需结合基金经理能力 投资策略综合判断 避免盲目跟风[8][9]
不少于2.3亿元!南方基金官宣自购
国际金融报· 2025-08-11 19:56
公司自购行为 - 南方基金于8月10日宣布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三只权益基金 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和现金流ETF南方 合计金额不少于2.3亿元 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 [1] - 泰康基金于8月5日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旗下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 [3] - 工银瑞信基金于8月8日宣布公司固有资金、高级管理人员及拟任基金经理共同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 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 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 [3] 行业自购趋势 - 下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相继自购 包括华商基金、大成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 [3] - 8月不到两周时间内多家基金公司集中官宣自购行为 [3] 自购驱动因素 - 基金公司普遍看好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前景 基于对权益资产配置价值的认可 [3] - 通过自购实现管理人与持有人利益共担 向市场传递积极预期并提振投资者信心 [3] - 监管政策明确引导将部分利润用于自购权益类产品 进一步强化自购趋势 [3] 行业影响与展望 - 自购行为有望成为行业常态 相关政策持续鼓励该行为 [4] - 自购既能强化利益绑定机制 又能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4] - 长期有助于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 增强行业发展稳定性 并提升基金公司品牌价值 [4] - 形成"业绩提升—投资者认可—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4]
“真金白银”力挺A股,公募“接力”自购权益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19:39
自购事件概况 - 南方基金于8月11日公告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3只权益基金 自购金额不少于2.3亿元并承诺持有至少1年 [1] - 近半个月共4家公募启动自购 包括工银瑞信基金 泰康基金 方正富邦基金和南方基金 合计自购金额超2.6亿元且均投向权益类基金 [1] - 自购行为被解读为机构对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信号 但并非市场反转的精确指标 [1][4] 具体自购方案 - 南方基金自购标的为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 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和现金流ETF南方 [2] - 方正富邦基金于7月28日公告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不少于2500万元 [2] - 泰康基金于8月5日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 [2] - 工银瑞信基金自购对象为新发产品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 公司及高管 拟任基金经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 [3] 自购动因分析 - 基金公司普遍表示自购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3] - 估值角度显示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 恒生指数11.83倍 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6.89倍和日经225的18.88倍 中国股市处于全球估值洼地 [3] - 证监会2025年初提出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一定比例自购权益类基金的政策直接推动自购潮 [7] 行业自购数据 - 截至8月11日 2025年以来共有127家基金管理人实施自购 [7] - 公募年内自购股票型基金净申购金额超15亿元 混合型基金超8亿元 [7] - 天弘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自购股票型基金金额均超1亿元 博时 富国 华夏等公司自购规模居前 [7] 自购行为的功能意义 - 自购可向市场传递信心 稳定投资者情绪 并通过利益绑定增强信任 [4] - 对新发基金而言 自购能提升产品吸引力 证明对投资策略和基金经理能力的信任 [7] - 对存量基金可缓解赎回压力 有利于存续和品牌声誉维护 [7] 投资者参考维度 - 自购可作为筛选基金的辅助指标 体现公司对产品的信心和利益绑定态度 [8][9] - 需重点关注自购金额占比 避免小额象征性自购 以及锁定期长短和自购主体差异 [9] - 大额自购和长期锁定期更具说服力 但自购规模相对整个基金市场通常较小 对业绩影响可能不显著 [8]
巨头官宣大手笔自购:2.3亿元
36氪· 2025-08-11 08:25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 - 南方基金宣布运用固有资金不少于2.3亿元投资旗下权益基金,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现金流ETF南方,并承诺持有至少1年 [1][2] - 工银瑞信基金及其高管、拟任基金经理共同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承诺持有1年 [13] - 大成基金及其高管、拟任基金经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基金,此前6月曾自购2000万元认购大成至臻回报混合基金 [7] - 方正富邦基金运用固有资金超2500万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4月曾自购500万元方正富邦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 [9] - 华商基金7月1日运用固有资金2000万元认购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A类份额 [5] - 泰康基金8月5日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 [11] 自购规模与趋势 - 截至8月10日,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权益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净申购金额达24.64亿元 [15] - 权益类基金成为近期自购重点,自购行为传递出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 [15] 市场观点与基本面 - 南方基金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与韧性是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基石,上半年GDP实现5.3%增长,宏观经济稳中有进 [16] - 中国股市估值优势突出,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恒生指数11.83倍,低于标普500指数(26.89倍)和日经225指数(18.88倍) [16] - 中央政策持续呵护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市场稳定性增强 [16] - 有基金公司对2025年下半年及中长期A股保持谨慎乐观,预计市场将经历政策托底、科技驱动、全球化定价三阶段上升周期,看好科技(AI+)、提振内需等方向 [17]